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實用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集錦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81W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集錦六篇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教材簡析:

《最喜歡的水果》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調查與記錄中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觀察他人的方法的基礎上,嘗試親歷數據收集整理的活動,體會調查與收集、整理數據的必要性。

最喜歡的水果的情境是學生學習統計的載體,教材通過設置這一活動性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深入的體會調查的必要性及其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係。

根據大綱的要求,設計教學目標如下:

1、藉助為聯歡會購買的水果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統計調查的必要性,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數據的結果。

2、結合調查數據的記錄,能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提出簡單的決策建議。在解決熟悉的問題中,體會調查與收集、整理數據的必要性。

3、初步學會與同伴的合作,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而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數據的結果,體會統計與調查的必要性,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結合調查數據的記錄,能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提出簡單的決策建議。教學中要用到的多媒體課件是這節課要準備的教具。

二、説教法、學法

1、設計思路

由於二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統計活動會有一些接觸,雖然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統計知識,但對於本課的學習他們不會感到陌生,所以設計了一個慶元旦聯歡會的情境,讓學生幫老師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的水果,在他們調查、記錄數據的過程中,體會調查與收集、整理數據的必要性。

2、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這節課主要採用開放式的教學活動,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內嘗試調查活動,記錄數據。

3、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髮現問題,感受到統計調查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序:

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學生回顧,教師小結

第一個環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以慶元旦舉行聯歡會為契機,老師要給同學們買一些水果,可是老師該怎麼買呢?哪種水果買多些?哪種水果買少些呢?

讓學生幫老師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的水果,從而引出課題。

第二個環節是: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讓同學們從事先準備好的四種水果圖片中選出一種你最喜歡的水果圖片。選好後先請第一小組的同學將各自所選的水果圖片貼在黑板上,再請同學們觀察這樣貼能不能一眼看出第一組的小朋友最喜歡什麼水果,如果這樣擺不好,你覺得怎樣擺比較清楚明瞭。並上黑板擺放圖片,並説明這樣擺的理由

然後教師小結:像這樣就是我們第一組同學最喜歡的水果的統計圖,通過這個統計圖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喜歡什麼水果的多,喜歡什麼水果的少,那老師要想知道我們全班小朋友喜歡水果的情況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製作一個統計圖呢?隨即教師課件出示最喜歡的水果統計圖,由學生彙報,教師將全班學生喜歡的水果圖片填入統計圖中。再根據統計圖師生一起填寫統計表。

然後學生根據統計圖和統計表提出一些數學問題並解答。

第三個環節是: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由於我班的同學都在學校吃早餐,可食堂的工人師傅們並不知道同學們最喜歡吃什麼樣的早餐,所以有時侯做了同學們都不喜歡吃的飯菜時,就會剩下很多,造成很大的浪費。怎樣來解決這個浪費的問題呢?由此引導學生説出可以利用剛才學到的統計知識統計出同學們最喜歡的早餐。

2、教師給每小組發一張早餐統計圖,讓學生在喜歡的早餐上畫三角符號,由小組組長將本組的統計結果貼在黑板上,然後集體填寫全班學生喜歡的早餐統計圖和統計表。看着這張統計圖和統計表請學生説説你想對食堂的管理人員提點什麼建議?希望他們怎麼做?

第四個環節是:學生回顧,教師小結

小朋友們,學了這節課你們知道要比較東西的多少的時候,畫什麼圖比較好啊?(統計圖)那在畫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麼呀?(先把東西分一分,再擺一擺,擺的時候注意要把東西擺放整齊)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説課稿《6和7的組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新課程《數學》一年級上冊中的"6和7的分與合"。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和學法分析、教學程序、評價分析四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小學一年級上冊第32-33頁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節課內容教學前,學生已能理解10以內數的具體含義,掌握0-10各數的讀寫法。通過學習2-5的組成,對分與合有初步的認識,這些都為這節課內容的學習作了思想上和方法上的鋪墊遷移。本課的教學,通過讓學生觀察、動口、動腦,進一步體會分與合的思想,學會由一種方法得出兩種説法,為後面學習8、9、10的組成奠定了基礎。經過這樣的學習,初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及有條理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合作創新的能力,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分與合的思想,熟練地掌握6、7的組成,進一步加深對6、7的認識。

2、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思考、語言表達,探索簡單的規律,初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有序思維及創新意識。

3、培養學生間互相交流、合作學習的意識,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四)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

本節課的教材編與"2-5"的組成相似,新內容以具體實物分成兩部分為支撐點,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邊分邊想,從而學會6的分與合。這樣初步滲透有序地分的思想,以一種分法得出兩種説法,認識6的組成。"試一試"創設小兔和小朋友做遊戲的情境,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經過動手分一分、數一數、想一想、説一説、寫一寫自主合作交流,歸納出7的各種組成。想想做做採用多層練習的遊戲形式對6、7的組成進行鞏固深化。

(五)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體會分與合的思想,自己探索並掌握6、7的組成。

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有序地分一分、有條理地説一説。

二、教學和學法分析

(一)注重直觀演示、操作,探索簡單的規律,發掘學生的潛能。

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直接經驗是思維表象形成的基礎,學生學習所需要的直接經驗主要來源於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生活或學習用品的演示、觀察、動手操作等教學實踐。因此,教學中我藉助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藉助實物:小棒、小球、彩旗、卡片等教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眼看、手動、腦想、口説中溝通多種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識,體會分與合的思想。

(二)重視新舊銜接,鋪墊遷移,啟發探新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即使是一年級的學生,也有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因此本節課,我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設計富有兒童情境的情境,引導學生把"2-5"的組成中學到的本領運用到"6-7"的組成中去,實現了温故引路,啟發探新的效果。也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而且為分散本節課的難點作了鋪路搭橋的作用。"7"的組成,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進一步調動了他們主動探索的慾望,也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掌握知識,完成學習任務。

(三)精心創設情境、遊戲,激發興趣

希臘普羅塔爾説:"頭腦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點燃的火把。"這説明,只有興趣,才能把火把點燃;只有興趣,才是開發智力、挖掘潛能的內驅力,也才是參與學習的動力。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愛活動,學習興趣是支持、推動他們投入學習的`巨大內動力。因此,我努力創設多種情境,鼓勵學生手、口、腦並用,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問題,又通過不同形式的遊戲活動,藉助多媒體課件,強烈刺激學生的感官,學生保持熱情、高漲的情緒,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變"苦學"為"樂學"。

(四)營造融洽和諧環境,激發創造潛能

營造融洽、和諧的教學氛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這節課裏,我重視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們的一切努力,讚揚他們思考的一切結論,保護和激勵他們所有創造慾望。給學生參與學習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問題、發表言論的時間,讓全體學生的創造性潛能得到潛意識的發展。

三、教學程序。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數學卡片、磁性黑板、小棒、小球、彩旗等。

(一)創設情境,複習鋪墊

1、談話:小朋友們,老師和你們已經做了"2-5"的分與合的遊戲,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朋友。

課件演示:

唐老鴨博士自我介紹:我是唐老鴨博士,你們看,這裏是數學王國,你們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數學王國呢?但是要打開這扇門,需要一把金鑰匙,只要你們能闖過三關,就能得到這把金鑰匙。

學生每答對一題,老師就送一個五星

新課的開始,設計了一個闖過三關,才能進入數學王國的課件,它形象生動的演示,充分刺激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又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運用多媒體將舊知生動再現,每答對一題就送出一面彩旗,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利於後面的教學。

(二)探究新知(▲進入第二關)

1、學習6的分與合(揭示課題)

(1)師生合作操作

師:看!五顏六色的彩旗,誰來數一數一共有幾面?(6面),6面彩旗分在兩隻手裏,可以怎麼分?

讓一名學生上台演示,分一分,其他用6根棒小棒代替彩旗也分一分,數一數。

接着就讓學生説説這樣就表示6可以分成幾和幾?幾和幾合成6?

(多媒體同步演示6的分法的圖片與分合式。)

這一環節,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維活動的空間,讓他們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邊分邊想,在玩中學、學中玩,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會6的分與合,起到了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作用。

(2)唐老鴨博士是讓小動物按這樣的順序分的,請小朋友從左往右觀察,看這樣分好嗎?為什麼?

(3)填寫課本第32頁相應的部分

學生交流後訂正填寫,師板書

這一設計,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簡單有條理有序的思考,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學習7的分與合

(1)小組合作探究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小兔也想和大家一起來做分與合的遊戲,並且帶來了許多智慧星,看誰表現好,想獎勵你們。

請每兩個小朋友分為一組,拿出準備好的7個小球,分一分,想一想,7可以分成幾和幾?

學生操作後小組討論

彙報,讓兩名學生上台彙報分的情況,其他學生評判,並口述7的分合式。

(2)填寫課本第32頁相應的內容

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動、好勝等心理特點,我創設小兔和小朋友一起分與合的遊戲情境,並獎勵他們智慧星,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又通過用小球分一分,數一數,繼而説一説、寫一寫,這樣又培養了學生操作、觀察、表達等能力,還提高了學生間交流、合作學習的意識。

(三)多層練習,鞏固深化(▲進入第三關)

1、想想做做第1、2題

讓學生把合起來是6的兩張卡片用線連一連,再把上面的數合起來是7的紅花連起來。

2、拍手遊戲

創設小鳥銜來一個數的情境,指導學生玩拍手遊戲。(師生間拍手,學生間拍手)

師:×× 生1:×××

如:6 7

生:×××× 生2:××××

3、出示一個個可愛的小動物,讓學生弄清題意,試着完成,再用數字卡片集體訂立。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從不同的角度,採用不同的形式對6-7的組成進行鞏固、深化。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輕鬆愉快地掌握了新學知識。藉助多媒體又營造出活躍、融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練中有樂,樂而見效。

4、綜合練習

安排唐老鴨博士和小朋友做"貼數遊戲"。學生準備好數字卡片,老師進行電腦操作(顯示唐老鴨博士出數)學生上台貼數,最後,唐老鴨博士説話了;小朋友們,直棒看來你們都闖過了三關。歡迎你們進入數學王國。

這個遊戲綜合4、5、6、7的組合,配以動聽的音樂,使小學生在寬鬆,活躍的氣氛中錘鍊思維,既複習舊知識,又為後繼學習作了鋪墊。最後安排唐老鴨博士的話,對學生產生激勵的作用,同時我又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樣促使學生思想得到了昇華。體現寓出思想教育於數學中。

四、評價分析

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我緊緊抓住知識的系統結構,通過逐個突破、及教學媒體的運用,有效地解決了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因本人水平,在説課和備課的過程中,肯定存在許多不足,這有待我以後繼續努力,不斷探索。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數學課本第一冊第二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9的認識和有關9的加減法》第二課時。

2、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主要包括數10以內數、認數字、寫數字、10以內各數的組成、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這部分教材是小學生開始學習數學的最基礎的課題之一。在這一階段給學生打好基礎,對進一步學習數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單元的重點是教學生寫數字和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一般來説,兒童在入學前都會數10以內的數,有些還能認數字,即使有些還不認識,逐步記住數字的字形,也不困難。而寫數字就比較困難了。初入學的兒童對數字的結構和筆順不易掌握,另外,手指也不靈活,拐彎不圓滑,要寫得整齊勻稱就更難一些,因此,教學生寫數字要作為一個重點。

數學一年級上冊“9”的認識説課稿:10以內的加、減法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是學生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10以內加、減法,教材在講認數的時候,出現數的組成,在知道數的組成的基礎上講加、減法。因此,學好10以內的數的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今天教學的內容主要有三個部分:9的組成、基數與序數的含義、指導9的寫法。

在教學9的組成時,教材強調要通過讓學生動手擺,自己歸納9的組成。初步培養分析、綜合的能力。

在教學基數與序數的含義時,教材要求把序數與基數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兩者的區別和聯繫有進一步的認識。

在指導9的寫法時,因為9與6容易混淆,要加強分辨字形的練習。

根據編者意圖以及一年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要求:

(1)通過操作發現9的組成。

(2)通過説一説、對一對、連一連、拍一拍等遊戲熟悉9的組成。發展學生的思維,初步培養學生對應的思想方法和分析、綜合的能力。

(3)會寫數字9。

本課的重、難點:發現9的組成。

3、練習安排。

圍繞本節課的重、難點,在練習的安排上,我採用學練結合的方式,其中,在9的組成的練習上,我先讓學生説9的組成卡片,再對口令,然後連線,最後擊掌,採取了多種方式,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使學生在愉悦的學習環境中由不熟悉到熟悉,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作業的安排上,我安排了練習九第1題和在□中填數,使學生對9的組成作進一步的練習。

二、説學情。

1、現有基礎:

學生通過9以內的數的學習,對9以內的數的組成以及發現過程已十分熟悉,對基數和序數的含義已有一定的認識,但寫數時,還不夠圓滑、勻稱。

2、學習動力:

一年級學生處於智力開發的初級階段,自覺性很差,動力明顯不足,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學習能力:

一年級學生剛剛入學,他們思考、觀察、表達、練習、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培養。

三、説教法:

根據本課知識特點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一年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採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動手操作,引導探索,發現規律。

“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這個説法是有道理的。數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同時也還保留着直觀動作思維的形式。因此,教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時,如果教師能為他們創設一個實踐操作的環境,讓他們動手擺一擺、弄一弄,用多種感官進行學習,使之在探索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現,找到規律,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學會了學習。

2、寓學於樂,逐步提高。

寬鬆和生動活潑的氣氛,可以使情緒具有“動機和知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並指導行為”。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狀態下學習和工作時,思路開闊,思維敏捷;而情緒低落或鬱悶時,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興趣。

四、説學法。

教師的任務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會學。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下列學法:

1、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學會發現規律、掌握規律。

2、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學會分析、綜合、整理。

五、説教學程序。

本節課為新授課,具體步驟如下:

1、複習:9以內數的順序。

2、新授:

(1)學習“9”的組成。

先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學生找出四種不同的擺法,再引導學生歸納、整理按順序填在書上。

(2)熟悉“9”的組成。

通過填數的組成卡片、對口令、連線、擊掌等形式逐步熟悉“9”組成。

(3)區分基數與序數的含義。

把基數與序數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進一步加深對基數與序數含義的理解。

(4)指導“9”的寫法。

加強9與6的比較,指出9的上面象個0,下面象個1,但要連續起來寫,還要注意筆順。

3、總結:對本課所授內容進行回顧。

4、作業:

練習九中的第1題和在□中填數。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在具體情境中用“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與順序。理解前後的意義,體會前後順序的相對性。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方位觀念;

2、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和表達的條理性;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作業設計

作業的設計有基礎題,有提高題。適應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

基礎題:

“新龜兔賽跑”。運用前後的語言描述烏龜和小兔在不同時段的位置。

提高題:

找一找生活中,哪裏有前後。(對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

三、與小專題的結合

我們的小專題題目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策略》。在“前後”這一課的教學中,學生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觀察情境圖,並用數學的語言有序的、完整的表述。

讓學生解決“小動物在哪裏,排在第幾位,他的前面是誰,後面是誰”。這需要學生數學的思考。讓學生明白問題是什麼,先自己思考,然後在同伴交流,和對方説説自己的想法,並補充和修改自己的。

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的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提供給他們交流合作的機會。實際看來,學生的表現是比較好的。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一年級下冊《認識時間》第81頁例1及“做一做”第1題、練習十五第1、2題。

【教材分析】:

《認識時間》這一單元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時間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同時為以後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以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本單元主要教學認識幾時幾分。教材分兩個層次編排:第一層次也就是例1,是用5分5分數的方法讀取時間,並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1時=60分。第二層次例2,是在5分5分數的基礎上,再用1分1分數的方法讀取時間。與一年級上冊的內容聯繫起來看,教材對時間的認識是按照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編排的,這樣編排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符合平時人們看錶讀時間的經驗與習慣。我選擇的是第一個層次的教學,即例1。

【學情分析】

通過以前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鐘錶及時間的一些知識,如: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有12個數字;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等,已經掌握了認讀整時和半時的方法,能用文字表示法和數字表示法表示。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3、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進一步提高抓緊時間、勤奮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能正確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

【設計理念】

1、生活——數學——生活的大教學觀。

2、建構主義理論——“做數學”

3、我校開展的“大班教學小班化”自主發展行動研究

【教法、學法選擇】

1、針對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的心理特點,為了激發他們的興趣,我採用了愉快教學法,把故事、遊戲貫穿於各教學環節中,例:在練習認讀幾時幾分時我設計了擊鼓傳花的遊戲,同時還採用了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利用手中的鐘表學具撥一撥通過合作交流學會看時間。為了更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數一數、説一説、寫一寫、撥一撥、畫一畫、玩一玩、想一想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3、充分發揮課件的輔助教學功能,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形象性。賦予抽象的時間概念以鮮活的感性支撐,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合作探究對知識進行遷移、重組,達到認識、理解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的目的。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下載於中國課件網),實物鍾,鐘錶學具。

【教學流程】

根據新課標理念和我校開展的“大班教學小班化”自主發展行動研究課題,我實施了分層教學,開展了了“四步走”教學活動,具體活動過程如下:

一、猜謎導入,激發興趣

首先由猜謎導入,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創設學生喜愛的情景,讓學生感到,時間與我們息息相關,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以舊引新,掀起慾望

1、複習舊知:認識8:00和6:30。

2、引發衝突:課件演示分針由6轉動到9,接着拋出問題:“你還認識這個時間嗎?”引起認知衝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新知的慾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了學習自主化。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第1層:認識鐘面,利用課件認鐘錶裏面的第1、2個分支,瞭解鐘面是由時針、分針、12個數、12個大格的構成的。

第2層:認識幾分,感受一分鐘的長短

認識一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是一個教學重點,我採用課件輔助教學,利用認鐘錶裏面的第2、3個分支,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我先將鐘面放大,讓學生能更清楚的看到分針走一個小格就是1分,從12走到1走了5個小格就是5分,接着再5個5個的數,得出一共有60個小格。

為了使學生對分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我讓孩子們在書上自己填一填,從用眼觀察到動手書寫,再從寫到説一説每一個數字對應的是幾分?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提高,知識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鞏固。

接着是感受一分鐘的長短,懂得一分鐘的時間雖然短,但還是能做許多的事情。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

第3層:利用分支4解決時針走過幾個大格就是幾小時的問題。

第4層:認識時、分的關係,理解1時=60分。

四、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1、讀、寫時間

這一階段教學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帶領學生探究9時5分的寫法。第二步:扶。在教師的幫助下認識10時5分和6時25分,會用兩種方法表示。第三步是放,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1:20,6:50,10:45和5:25的認識。

2、同桌合作,撥時間,説時間。

3、完成課本P82“做一做”的第1題。《新課標》要求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在這一環節中,通過説“小明的一天”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採用擊鼓傳花的方法選擇學生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4、畫一畫

從看着鐘面説時間到根據時間畫針,提高了難度,這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查。

5、玩一玩

加強對時間的認識和判斷。

6、想一想

這是對本節課的學習重點的回顧和對時間知識的延伸,同時也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總之,整節課,我儘量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勵他們去猜想、驗證、歸納、概括,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出色的發現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樂的創造者。

【板書設計】

認識時間

1時=60分

7時5分7:05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數學》一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統計》。這節課是在學生對用數槓進行統計,100以內數的數數和寫數的一定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為此,我設定了:

1、認知目標:

(1) 能將信息整理分類。

(2) 能對每類的對象進行統計並將結果登入表內。

(3) 會在格子紙上畫簡單的統計圖。

2、情感目標:

(1) 通過信息的整理、分類,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2)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

3、思維拓展目標:

使學生通過學習,初步瞭解統計的優點,會對生活中的簡單事例進行統計。

二、説教法學法:

一年級的學生對統計的認識非常的淺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本來是用學生的生日作範例,進行統計認識的教學。但是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生日並不瞭解,也不感興趣!所以,我利用書本第55頁的小調查作為新授的切入口。從學生喜愛的水果入手,引起他們的興趣與注意力。從學生自己的需求出發,作為一項遊戲來完成信息的整理、分類與統計。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發揮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總體設計:

這節課,我安排了兩個環節。

1、詳細對學生喜愛的水果進行統計。

第一個環節是這堂課的重點。我來重點説一説我設計的教學環節。

在開始時,第一個步驟是通過實物的出示。用擺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對學生進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們很快投入到注意的狀態中。通過對個別學生最喜愛的水果的調查,體會到用數學的樂趣。並請回答的學生嘗一嘗水果,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着學生都要吃水果,自然地引入第二步驟。

第二步驟是通過要分這些水果給學生,首先要知道每人喜愛的水果,再進行分配。從此開始新授內容的探究。又通過學生自己的討論,運用舉手表決或排隊分組等形式進行,完成了對所需信息的整理和分類以及統計表的填寫。這樣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把新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

第三步驟是請學生根據統計表來繪製統計圖。通過教師繪製一條到學生小組完成一條到最後每人在書上繪製一條。通過統計圖很清楚看出信息的多與少。突出了統計圖的優點。

2、學生自己對生日進行統計。

這一環節在前面環節的基礎上,估計學生沒有什麼難度。只要按照第一環節的步驟,一一分析、逐步深入,就可以完成了。把它作為鞏固練習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統計的認識。

以上就是我對《統計》節課的説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