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高一語文優秀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24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優秀説課稿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語文優秀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

高一語文優秀説課稿 篇1

尊敬的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説課的文章是《赤壁賦》。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等幾個方面來説説我對這堂課的設計。

(首先是我的教學理念)

一、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理論主張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充當的是指導者、幫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語文新課改要求體現學生主體性,師生互動性。

(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將始終貫徹這一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下面我來分析下教材)

二、教材分析

《赤壁賦》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四專題“像山那樣思考”,是“感悟自然”板塊中的第一篇課文。本專題旨在讓學生於閲讀中陶冶性情,培養審美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本文作於元豐五年,是蘇軾遭“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後所作。本文運用主客問答的傳統手法,表現了作者力求派遣苦悶,順應自然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分析完教材,我再來分析下學情)

三、學情分析

1、高一的學生對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但只是直觀經驗的積累,還沒有轉移到“鑑賞的”的層面。

2、課前我已經讓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學生已經粗知了文章大意,但還需要在感性的基礎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情,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積累文言詞彙及句式,瞭解賦的相關知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本文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知人論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複雜感情和深刻內涵。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瞭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基於以上思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將如下兩個方面確定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五、教學重難點

一是掌握文言詞彙及句式,瞭解本文景、情、理統一的特點。

二是把握文章主客問答中藴含的哲理,學習古人樂觀曠達的情懷,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六、教法與學法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本着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為:誦讀法、點撥法、提問法和研討法

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朗讀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和懸念法。

教學時數:2課時(我將以兩課時的時間來完成本文的教學)

(下面我將説説我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

1、導入:

“人生不如意事時常八九,不同的人對待挫折的方法也大不相同。好賭者借賭消愁,好酒者一醉方休;音樂家借音符抒發胸中的憤懣,文學家則借悲憤成就千古鴻文。蘇軾的《赤壁賦》就是在其人生的大悲憤大苦痛時寫就的“以文為賦”的不朽經典,它文質兼美,情理並茂。今天我們就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那一個在矛盾痛苦中昇華的靈魂。”

接下來我將用ppt來介紹蘇軾的生平、本文的寫作背景及賦的基本知識。

(新課標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

2、下面我將運用“一讀課文,落實詞句;二讀課文,疏通大意;三讀課文,整體把握”的三讀教學法,來引導學生學習本文。

(三讀教學法的第一步是)

(1)一讀課文,落實詞句

學生自讀:圈出生字、生詞,參照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自我解決。

(2)二讀課文,疏通大意。

同桌合作,參照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大意,圈畫疑難詞句,並質疑。在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後,我再進行適當點撥,集體解疑。最後請學生複述文章的主要內容。

(3)三讀課文,整體把握。

學生在上述過程中已經完成對文章主體的把握,下面我將結合學法指導,緊扣問題展開,安排學生小組討論,小組交流後得出結論。

(結合板書)

第一段寫了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段寫了悲涼簫聲的傷感,第三段寫了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段寫了隨緣而安地態度,第五段寫了忘情塵世的灑脱。全文的情感基調是由逍遙遊樂的歡樂轉為人生失意的悲哀最後變成樂觀與曠達的情懷。本文“由遊起興,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寫景時,以景動人;寫情時,以情感人;説理時,以理警人。全文感情跌宕起伏,結構渾然一體。

3、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本專題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文本研習,而寫作是最好的研習,只有不斷地進行語言實踐,才能對文本的精微之處有獨到的體驗,才能真正把握文本,達到自由的境界。)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

板書設計:

1、月夜泛舟歡樂以景動人

2、悲涼簫聲

3、人生失意悲哀以情感人

4、隨緣而安

5、忘情塵世曠達以理警人

高一語文優秀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對象分析

《再別康橋》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高一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本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再別康橋》安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讀課。雖然本詩向來眾説紛紜,但其藝術之美人所共知,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因此,從語言賞析入手,從情感體驗切入,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本課體會現代詩歌的特點,多方面感受體悟詩歌的情感,受到美的薰陶。

3、教學目標

由於本詩是高一學生學習的第一首現代詩,為了讓學生掌握現代詩歌學習方法,從而能廣泛欣賞詩歌,因此將本詩的學習目標確定為:

①、認知目標:品意象,繪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③、德育目標:培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4、教學重難點

高中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由於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他們產生了對教師的過多依賴,從而缺失了對大語文環境下自主學習能力。針對此種情況將本課重難點設定如下:

教學重點:

1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

2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教法分析

1、誦讀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尤其是《再別康橋》這樣一首意境很美的詩歌,更需要通過誦讀去感受詩中的情感、韻味,把握其中的美。《語文教學論》中指出:“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夠激發美感,喚起內心視象,感受作品的意境。”葉聖陶先生也提倡過“美讀”的方法。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應該是重要的一環,反覆地誦讀作品,在誦讀中把握詩的韻味。誦讀法既是教法也是學法。

2、情境教學法

(1)《再別康橋》猶如一幅極富美感的圖畫,教學中可採用情境教學法激勵學生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這幅畫面立體生動,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深深體會這首詩的意境美、詩意美。

(2)用富有文學意韻的語言來組織教學,並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建立立體可感的視聽形象,營造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教學氛圍。

三、學情學法分析

分析:農村初中的學生,閲讀的現代詩歌並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決定在誦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採用以下學法:

1、聯想鑑賞法

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圖畫,仔細揣摩、品味、感受詩歌的優美之處,陶冶情操,增強審美情趣和鑑賞能力。

2、比較鑑賞法

讓學生學會將這首詩與其他描寫離別詩句的比較,更好地把握《再別康橋》這首不同於其他描寫離愁別緒哀婉、纏綿、傷感的特點:哀而不傷,帶有一絲惆悵,幾分飄逸。從而領會詩中的詩意美。

四、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我採用以下教學步驟:

(一).情感激趣,導入新課

從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詩《偶然》譜成的曲子導入。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詩人徐志摩與康橋“偶然”“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他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讓我們與徐志摩一起《再別康橋》(板書課題和作者)

設計意圖: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優美的畫面及柔美的音樂可以將學生帶入一個淡淡的憂愁的境界。多媒體展示歌詞,教師恰當的銜接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二)時空鏈接走近作者

(1)簡介徐志摩。

(2)關於再別康橋

這一環節我先讓穿越時空與徐志摩展開對話,順着學生的發問,導出問題,先讓學生自行解決,老師歸納。並用幻燈片展示。儘可能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三)誦讀涵詠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

(2)個別朗讀。

(3)名家範讀。[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黃磊在劇中對這首詩的朗誦。讓學生找出朗讀差距,進一步把握這首詩的朗讀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掃清字詞的障礙。]

(4)配樂朗讀。[我為這首詩的朗誦配上《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纏綿、惆悵而又帶有輕靈、飄逸的音樂中,教師進行示範吟誦,注意節奏、輕重、情感,讀出音韻美,營造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帶動學生有感情朗讀。]

(5)學生齊讀。

在朗讀這一環節中,默讀可以讓學生把握朗讀的節奏、情感,個人讀可展示個性,音樂製造了情境,範讀激發了美感,齊讀引起羣體感受。在“美讀”中解決教學重點1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朗讀已為學生們對詩的理解做了鋪墊,同時又為下文對詩意的鑑賞蓄勢。(學生帶着對康橋的憧憬進入--

(四).激發想象賞景悟情

A、品意象

(1)詩中直接描寫康橋的景物的有哪幾節?(2、3、4節)

(2)如果把這三節的內容換成三幅畫,我們可以選取哪些景?請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學生思考,小組交流,推選代表全班交流)

老師要引導學生選好景點,對學生的發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尤其是運用聯想和想象對畫面加以具體的描述的學生。這一環節主要根據新課標教學建議“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自由朗讀這三節詩。

(3)更進一步思考:詩人告別康橋時為什麼不選取周圍的建築、那裏的人們,而是選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目的: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段學習從詩歌畫面美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追求語言美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得到較好體現。並解決教學重點2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B、悟真情

步驟:將全詩分為三個版塊,分別賞析。抓住詩中意象,賞析重點詞語,把握詩人情感變化。

第二、三、節:通過重點賞析“新娘”“水草”“盪漾”“招搖”“甘心”等詞語,把握詩人情感的變化:由依依惜別時的感傷無奈而陶醉留戀於康河美景。

第四、五節:通過重點賞析“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尋夢?”“放歌”“笙簫“夏蟲”等詞語,體悟詩人情感的發展高潮。

第一、七節:通過重點賞析:三個“輕輕的”“悄悄”“不帶走一片雲彩”詞語通過比較第一節和第七節,體悟詩人離別母校之時輕柔的歎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同時感受詩歌的迴環之美。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依據新課標所要求的“欣賞文學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但凡讀懂了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覆咀嚼,只是一路順暢地讀下去,結果什麼也得不到。詩歌濃郁的情感、跳躍的形象、凝練的語言,決定詩歌教學的特點:反覆朗讀細細品味、啟發聯想、再現形象,其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關鍵。教師的講與新課標提倡的學生探究性學習有機結合,讓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課的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五).比較閲讀,剖析情感

《再別康橋》是一首離別詩,古代的離別的詩句你知道哪些?試着比較異同。

啟發學生展開聯想,尋找有關詩詞名句,擴大課堂的容量。讓學生通過對比探究離別之情的不同,體會這首離別詩不落窠臼的高明之處。(課堂教學任務到此基本完成,如何達到DD

(六)餘音繞樑收束全文

詩人離別康橋時不帶走一片雲彩,他離開人世時也不帶走一片雲彩,他走得很匆忙,因為飛機失事,那一年他才35歲。胡適飽含淚水寫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帶走了這個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詩人雖然過早地離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氣,他的詩情、他的浪漫卻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別康橋》成了中國現代詩歌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與仰慕。

在這種氣氛的渲染下,老師與學生齊讀《再別康橋》(配《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濃濃的詩意中結束對這首詩的學習。留給學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七、評價與反思

《再別康橋》是一首精美的詩,因此,在説課方案中,我確立了朗讀——鑑賞——比較這一教學思路,將朗讀和鑑賞作為教學的重點,尤其是採用了不同的朗讀方式,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朗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去體驗詩歌的情感,品味詩歌的語言和音樂美。在教材處理上,摒棄一般的從詩歌的開頭講到結尾的方式,從詩的中間入手,再説開頭和結尾,這主要是根據詩的結構特點來確定的。直接抓住康橋的景物描寫進行鑑賞,充分欣賞這首詩景中含情,融情於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高一語文優秀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先秦諸子散文對後世影響很大,它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諸子的文章各具特色,而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其文章樸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道理。通過對《勸學》的學習,不僅可以領略荀子散文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思維能力,提高學生閲讀鑑賞文學古籍的能力。

2.説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通過高中語文教學,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和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依據大綱要求,我制訂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加強誦讀,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掌握有關文言詞語和句式。

能力目標: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文章充分運用比喻進行説理的藝術特點。

德育目標:體會文章的思想內涵,明確學習的重要意義及學習應持的正確態度。

3.説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説理性很強,但它不枯燥、單調,而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通過比喻的方式論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鑑於此,我在第一課時疏通文意、歸納整理古漢語知識後,把第二課時的重點放在理解文章的三個分論點和比喻論證的方法上,其中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也是教學中的難點。我選擇開頭一段作為突破口,因為這一段提出中心論點,提挈全文,由此可理清文章思路,促使學生精讀課文。

二、説教法和學法

1.交流互動式結構

大綱中提出,教學要重視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交流互動式結構突出了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雙向交流特點,充分體現出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應有地位,其做法是:把學生放在主動地位上,老師只是在關鍵處隨機點撥,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在討論、交流中,解決教學的重點、難點,以達到培養學生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採用交流互動式結構的教學關鍵是要設計好教學環節和使用的教學手段。

2.探討式閲讀

通常,文言文教學易走向一個誤區:割裂文章的整體感,囿於簡單的文字串講中,文言文被當成了古漢語學習資料,要避免這一情況的,需尋找能夠“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使閲讀理解從迷惑於文言文和現代文的差異中走向感悟文言文的內涵。探討式閲讀就是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去獨立思考、研討,理解文章內涵,陶冶自己的情操。它包括以下幾個環節:感知——設疑——探討——表達——總結、評價,環環相扣。

3.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

多媒體教學以其突出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積極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感知、理解、記憶和鞏固,大大提高了學生形象思維的效率,體現了電化教學的優勢。

三、説教學過程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我將“交流互動”的學習模式貫穿始終,努力做到“導”與“學”的有機結合,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板塊一:抓住突破口,激活學生的思維,理清文章思路。

認真鑽研教材後,我以開頭一段作為突破口,展開教學。

1.朗讀第一段,老師作節奏停頓的提示:學/不可以已。

2.設疑:如何理解“學不可以已”這句話的意思?

學生解答後明確: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對待學習應採取正確的態度、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3.拓寬思路:學生闡述自己關於學習的意義、態度、方法的觀點,老師作出評價。

4.比較閲讀:瞭解文中荀子關於學習的意義、態度、方法的觀點,並與自己的作比較,得出結論,老師對學生的回答應給予鼓勵,特別是有創意的回答。

5.小結:作者提出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後,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方法三方面展開論述,文章結構清晰。

教學板塊二:深入研究,體味文章的論證藝術。

1.理清文章思路後,趁熱打鐵提出問題:

本文説理性很強,這類文章若駕馭不好,易流於枯燥和單調,但本文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不衰,其原因何在?

老師點撥:回憶《魚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比喻論證

2.抓重要環節,突出重點,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全文共用了20個比喻,為幫學生理解這些比喻句的含義及內在聯繫,我抓住兩個環節:一是誦讀,二是比較。在反覆的誦讀中,瞭解句子的含義;在比較中,瞭解每一個分論點的論證過程,分清論證的角度、層次。

比較既有分論點間的比較,也有同一個分論點內部的比較。如:論述第三個分論點時,學生齊讀後,老師提問:這部分的比喻論證的運用與前兩部分有何不同?學生稍加分析便可答出:正反對比論證,在此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作進一步的探討,明白學習要重視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的道理。

比較式學習,避免了一一講述的單調,也突出了本文論證同中有異,靈活而有變化,論辯生動有力的特點。

3.小結:

討論:比喻論證的好處。

明確:這些比喻彷彿信手拈來,使人自然而然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把抽象的道理説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易接受。

教學板塊三:加強誦讀,領會文章語言特點。

學生誦讀,感知句式整齊、讀來琅琅上口的特點。

其次,從修辭角度引導、分析文章語言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説理流暢;排比、對偶穿插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齊、節奏和諧、變化流暢,反映了荀子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

教學板塊四:聯繫實際,闡述學習所得。

學生討論,相互交流,老師要對學生所述給予肯定。

課後結合自身體會,寫一篇一二百字的勸學文字。

高一語文優秀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析

《衞風·氓》是選自《詩經》的一首敍事詩,它運用比興手法和對比手法,以一個女子的口吻,講述了自己的婚戀悲劇,揭示出男權社會中女子悲劇命運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氓》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教讀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熟讀背誦課文的基礎上,領悟課文的思想感情,瞭解四言詩、騷體詩、五言詩的節奏”。作為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首詩歌的學習中,教師要加強詩歌鑑賞的指導,教給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這對學生今後鑑賞詩歌起着引領作用。

(三)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單元教學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2.學習通過對比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體味本詩賦、比、興藝術手法的作用。

3.瞭解《詩經》中反映的古代社會的愛情的悲歡,感受人文之美。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本單元和課文內容要求,我將本課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學會比較分析,把握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體味“賦”“比”“興”藝術手法的作用。

二、説教法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徵就是要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因此,我將選用誦讀法、提問法來進行教學。

三、説學法

新的教學理念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蘇霍姆林斯基也説過:“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對象所採取的研究態度。”具體而言,就是引導學生在激趣和質疑中學會學習,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此,教學中我將進行以下學法的指導:

默讀感知法、答問法、質疑法、討論法。

四、説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一課時,主要分為以下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

本課是一首棄婦詩,所以我以愛情為切入點,結合本文的故事情節,情境導入,以此激發學生興趣,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瞭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文學史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學習中必然要講到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包括“《詩經》六義”,其中,《氓》所涉及的比興手法,是積累文學常識的重點。學生對1

《詩經》知之甚少,介紹這些常識性的東西能很好的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另外,對學習本課也不無裨益。

(三)檢查預習情況

對於高一學生來説,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我在課前佈置了預習,課堂上先讓學生把不能明確的讀音和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教師再進行解答。通過預習和釋疑,鍛鍊學生自學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古代文學的學習,特別是詩歌的學習,不讀難成其學,尤其是對於此篇詩歌,閲讀是主要手段,所以我採用教師範讀、學生自讀、個別朗讀等方式,旨在讓學生了解四言詩的朗讀節奏,理解詩句,弄清詩歌的故事情節,使學生逐步養成誦讀文學作品的習慣。

(五)研讀詩歌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設計品讀討論活動,以故事情節為線索,指導學生研討詩歌內容,分段解讀詩歌,學生參與交流討論,教師及時點撥,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進行個性評價,分析詩中比興手法,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寓於其中,從而使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

(六)探究寫法

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氓的薄情寡義和女子的堅貞忠誠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因此我將引導學生對詩中的對比手法進行探究,完成教學目標。

(七)體驗拓展

在這個環節,我組織同學們討論如何看待詩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同學們自由發言,言之有理即可,培養學生善思、善言的能力,讓同學對詩中男女主人公愛情悲劇的原因有更深、更廣的認識,拓展學生思維。

(八)課堂小結

我將以主旨解讀作為本課的小結,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藉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九)作業佈置

背誦全篇,積累詩歌。

(十)板書設計

(情節)(章句)(手法)(基調)戀愛(1—2章)賦熱情、幸福氓婚變(3—5章)比、興怨恨、沉痛決絕(6章)賦比興、對比清醒、剛烈此板書直觀明瞭,既展示了詩歌的內容要點,也展示了詩歌的最主要的寫法特點,便於學生理解與記憶。

高一語文優秀説課稿 篇5

詩兩首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第一單元的講讀課文。文章是詩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現實與理想衝撞下的苦悶與憂鬱。這是高中階段的第一單元,學習現當代新詩和外國詩歌。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鑑賞新詩的興趣,豐富感情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感,提高文學素養。這是語文課程的任務。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在學習了《沁園春。長沙》的豪邁氣概之後,如何指導學生學好中國新詩史上的代表作;樹立學生學好新詩;嘗試生動學習詩歌,創作小詩的關鍵。學生可以藉此學習詩歌情感與意象的表達與應用,學習鑑賞詩歌。

説教法

根據新課程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三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學生對於散文的學習能力不強的情況下,應注重學習技巧的點撥和積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情感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識和能力:瞭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過程和方法: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新課程指出,“學習鑑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鑑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形象,理解詩中的意象,進一步把握作者的複雜思想感情。由於高一學生的詩歌素養和發散性思維還比較低,本文的難點是如何把握詩歌的表達技巧。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藝術。情感抒發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徵。要讓學生反覆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揮學生自主性。

説學法

關於學法,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本詩歌意象比較朦朧,對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鑑賞本課的關鍵,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能有效促進對話教學,實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

教學過程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主要有:

課前安排預習,朗讀詩歌,蒐集整理有關戴望舒的信息,這樣能讓學生慢慢養成預習的習慣,同時有助於學生蒐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導入:從唐詩的兩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兩位的風格或飄逸灑脱或沉鬱頓挫,風格不同卻同是文學史上的高峯,由此引出與前一篇詩歌《沁園春長沙》的慷慨昂揚不同風格的《雨巷》,並引出“雨巷詩人”。

首先:整體感知、把握文章。

新課表對詩歌閲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體驗,陶冶心靈。通過學生閲讀來指出情感與節奏把握上的不足之處,再放朗誦帶使學生走進詩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調。老師指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節詩劃分節奏,標出韻腳。再次朗誦,體會其音樂性。這時提問:本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

在整體感知基礎上,學習從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我設問本詩的意象是什麼?引導學生從眾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討論這些意象對本文感情基調的確定的作用.這樣將意象和情感有機的結合起來.

然後再讓學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麼特點?意象是理解詩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這兩個問題的解決能直接切入詩歌的核心。詩中雨巷是悠長、寂寥、潮濕而悽清的;丁香是憂愁、哀怨、彷徨的,給人孤獨而憂鬱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特點之後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進一步思考如何理解這兩個意象的意義。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鑑賞本詩的關鍵。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視資料幫助學生更好的走進情境。在理解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點撥和引導,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麗、憂愁的特點在古典詩詞中常見,瞭解這點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解讀意象。接下來分析詩中的“我”,詩中的“我”與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過討論“我”的形象、“我”為什麼喜歡逢着一個憂愁的姑娘而不是歡快的姑娘等問題來把握作者情感。詩言志,詩往往抒發詩人內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詩人生經歷、豐富的生活經驗,對生活的感悟在詩中會有所體現。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有賴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並且需要一定歷史知識。

由老師與學生在對話中交流作者資料、作者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體現了讀詩要知人論事的要求。討論是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心靈對話,是思想切磋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再次:品味語言,提煉表達技巧

“讀詩應知詩家語”,要注意品味本詩語言的含蓄性,音樂性。

可讓學生再次朗讀把握節奏,並找出壓韻的字詞。本詩的含蓄性體現在詩的寫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師介紹幾種常見的寫作手法,再由學生根據本詩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來表達這兩個意象。

總結: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結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來表達作者憂鬱惆悵的優美詩歌。

佈置作業:背誦本詩,預習《再別康橋》,並選擇喜歡的章節自學分析其意象與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