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摩擦的利與弊》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11W

一、教材分析

《摩擦的利與弊》説課稿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浙教版科學七下第二章第六節《摩擦的利與弊》,本節內容主要介紹了摩擦力的概念,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摩擦的利與弊説課稿。在次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即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並且已經學習了重力,有了初步的平衡的觀念。因此本節知識是對已學知識的進一步探究和深入,也為接下來學習二力平衡以及初二年級壓力、浮力等力學知識體系奠定了比較重要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新課程改革再三提出:教與學是兩個相輔相成的過程,教師在教的同時一定到牢牢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基於這一理念的考慮,在分析教材的同時,我也對學生的學情進行了如下的分析:

首先,從學生的知識起點上看,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初步知識,在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摩擦力,因此學生對摩擦力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在固有的知識結構中,還存在不少缺陷,也即為我們所説的前概念,比如:

1.對於固體能產生相應的摩擦學生有一定的瞭解,而對液體、氣體存在摩擦缺乏認識,沒有“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的這一觀念。

2.對於摩擦,不少同學有“摩擦對我們生活生產是有害的” “如果沒有摩擦該多好啊”等錯誤想法。

3.學生對於增大或減小摩擦的知識不具有系統性和理論性,比較零散和片面,存在“添加潤滑油就是改變了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觸面變得光滑”、“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等錯誤觀念。

其次,從學生的認知能力上看,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規律,七年級的學生具有了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思維具有一定的連續性、抽象性,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能力上的儲備。但是本節課內容相對較為複雜,要求學生從生活經驗昇華為理論知識,然後用理論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對學生的概括、抽象、發散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教師需要例舉大量的來自學生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和歸納出摩擦力的概念,創設各種學生感興趣的情景和活動抓住學生思維,引導他們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自主構建知識。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及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結合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以及課標中的相關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用事例説明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固體、液體、氣體之間都會產生摩擦力。能深刻理解摩擦力概念,説出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具體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學會測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學會用控制變量法解決探究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能用科學、辨證的觀點來認識摩擦力的利與弊,能在小組合作和討論中體驗到探究知識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愉悦感,從而激發和保持學習科學的興趣和熱情。

四、重難點

在這些目標的基礎上,我也結合了新課程指導意見給出的`一些建議,確定以下兩點為本節課的重點1、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教案《摩擦的利與弊説課稿》。

其中,由於二力平衡的知識學生沒有正式學習,因此探究實驗摩擦力的測量所以我把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列為本節課的難點。

五、教學思路和方法

為了更好地使重難點得以突破,本節課我打算主要採用探究研討的教學方法。首先由教師引導學生例舉生活中大量的摩擦力的例子,讓學生積極思考從一開始就參與到課堂中,然後在這些摩擦力的基礎上尋找到摩擦力的共同特點:即相互接觸的物體,做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產生的阻礙的相對運動的力。然後通過一個探究實驗,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得出結論: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最後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例舉和分析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這樣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按照教材編排順序,體現了教材內在的邏輯,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例舉——歸納——得出科學概念——拓展探究摩擦力的大小——最後應用於實際,也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將科學技術應用於社會生活:即我們所説的STS。

當然,過多的討論和探究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師還需要通過及時的總結分析和評價來把握課堂的節奏和氛圍。那麼具體而言,我是這樣來安排教學過程的:

六、教學過程

首先,我在課前將兩本科學書一頁一頁地插在一起,懸賞大力士將兩本書分開。

通過這樣一個吸引眼球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追問:為什麼難以將兩本書分開?學生就很快的從現象進入本質,同時也為切入本節課的主題摩擦力服務。

第一環節:

請學生思考和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表明摩擦力的存在?這種來源於生活體驗的問題較為簡單,適合於全體學生,我也有意識的請平時不太活躍的同學來回答,體現了新課標理念: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

然後我將話鋒一轉,提出質疑:同學們舉的例子都是固體之間的摩擦,那麼氣體和液體是否也能對物體產生摩擦呢?

在同學們舉例的基礎上,我展示最近的一則新聞:德國發射的衞星即將墜毀,很多人因此擔心衞星碎片會擊中自己,請學生來解釋這樣的擔心是否多餘。

至此,學生已形成了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觀念,固體液體氣體之間都能產生摩擦力。實現了我的第一個教學目標。並且對這則新聞的分析,學生深刻體會到所學即所用,學習科學的興趣得到持續的激發。

第二環節

在第一環節的基礎上,請學生跟老師一起做一個簡單的動作:即將手掌在桌面上滑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再做第二個簡單的活動:手掌在桌面上想動卻沒有動起來的情況下,是否有摩擦?由此活動分析產生摩擦力需要什麼條件?學生能夠得出:相互接觸、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物體之間能產生摩擦力。

接着,我用板刷代替手掌進行一個演示:刷子在桌面上滑行時觀察刷毛的方向,由此學生得出摩擦力的方向總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

至此,第二個環節結束,通過兩個小活動,學生從一般現象中自主概括出了摩擦力的概念。通過自主的建構概念,對概念的內涵外延也將理解的更為深刻。

第三環節

在第二環節得出摩擦力的概念的基礎上,請學生從力的三要素的角度分析摩擦力的作用點、方向。然後立刻設疑力的三要素中我們還缺乏力的大小的認識,因此自然引入第三環節的學習:即實驗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請學生提出猜想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壓力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運動速度、接觸面積等等。然後展示給學生實驗器材:木塊、彈簧秤、毛巾、砝碼。由於在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時,學生並沒有學習過二力平衡的知識,因此,教師需要先提供給學生信息,勻速拉動木塊時,拉力大小即為摩擦力的大小,當然,在此也可以為下一節課二力平衡的學習埋下伏筆,為什麼?以激發學生學習下一節課的興趣。在學生知道了了測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後開始小組討論逐一驗證猜想設計實驗,小組代表發言時,教師要追問,在這個設計中,探究的目的是什麼?應控制哪些條件一致,哪個因素髮生改變。這樣的追問在每一個彙報中都要進行,這樣的強化是為了讓學生深刻掌握控制變量法在探究實驗中的重要性,也是其他探究實驗設計的原則,當然從應試的角度來説也是必要的。經過設計和實驗,學生最終得出實驗結論: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會影響摩擦力的大小,與其他因素無關。

通過探究實驗,實現了我的過程和方法這一維度的教學目標,並且通過學生親身的體驗來突出了重點,解決了難點。

第四環節

在第三環節得出結論的基礎上,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展示生活中引導學生帶着結論分析生活中的摩擦哪些需要增大哪些需要減小,如何增大如何減小。讓學生帶着已學知識分析現象,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理論又回到現實,實驗我的情感目標。

檢測反饋

至於如何來檢測學生本節課的掌握情況,我依據我設定的三維目標來選擇客觀題和主觀題來考察學生。同時,佈置給學生髮揮想象寫一則小短文:一個沒有摩擦的世界,這樣在有趣的任務中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