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蘇教版數學説課稿範文(精選14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28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教版數學説課稿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教版數學説課稿範文(精選14篇)

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的認識一課。本單元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也是學習噸的認識前提和基礎。

學情分析: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輕重已經有了感性認識,但是大部分學生對質量觀念還比較淡薄,況且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第一次接觸,還缺乏認識。因此,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要想建立克與千克質量觀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標:

1、認識常見的稱,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知道看、稱,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強生活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關係;

難點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三、教具、學具:

這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建立一定的質量觀念。圍繞這個目標,本節課的設計就立足於學生的體驗和操作,我準備的教具有:盤秤4台、天平一架、曲別針、黃豆若干;500克食鹽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學具有各種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幣若干枚。

四、説教法和學法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説一説、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數學説課稿 篇2

《平均分》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而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瞭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分各種實物,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並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學生認識除法打好基礎。

一、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所處的地位,我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1、 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物體的活動,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點,會按每幾個一份的要求,將一些物體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 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並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識以及與同學合作學習相互交流的態度。

教學重點:瞭解平均分的含義,初步瞭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實踐讓學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二、説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和講練法,讓學生在情景中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悦,並讓他們通過觀察、討論,形成知識,然後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三、説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平均分

(二)實際操作,認識平均分

(三)應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四)體驗成功,回味平均分

第一層:創設情境 感受平均分

在這一環節中,我分以下幾個步驟來完成:

1、觀察猴媽媽怎樣分你覺得最公平

2、觀察問題

通過讓同學們觀察,讓學生感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的同樣多。

3、揭示課題

第二層:實際操作 認識平均分

1、提出小兔搬8個蘿蔔,可以平均分幾次搬?

2、交流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認識理解平均分。要給學生充分的交流不同分法的機會。

第三層:拓展應用 理解平均分

1、按要求分小棒,交流操作。

2、説一説,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多少?

3、分別做練一練的第1、2、3題,讓學生明白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結果一樣多。每份分得的結晶果同樣多就是平均分,進一步理解和體會平均分。

數學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學生已初步瞭解掌握了簡單隨機抽樣的兩種方法,即抽籤法與隨機數表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系統抽樣,它也是“統計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系統抽樣的學習,更加突出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現它在中學數學中的地位。

2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正確理解系統抽樣的概念,能夠靈活應用系統抽樣的方法解決統計問題。難點:當 不是整數時的處理辦法,個體編號具有某種週期性時,“壞樣本”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理解系統抽樣的概念;

(2)掌握系統抽樣的一般步驟;

(3)正確理解系統抽樣與簡單隨機抽樣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探究,歸納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理解分類討論的數學方法高考資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數學活動,感受數學對實際生活的需要,體會現實世界和數學知識的聯繫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為了充分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因此,我採用討論發現法教學。

2、教學手段:通過各種教學媒體(計算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新課引入

1、複習提問:

(1)什麼是簡單隨機抽樣?有哪兩種方法?

(2)抽籤法與隨機數表法的一般步驟是什麼?

(3)簡單隨機抽樣應注意哪兩個原則?

(4)什麼樣的總體適合簡單隨機抽樣?為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提問進一步理解掌握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方法和步驟?為新課學習打基礎

2、實例探究

實例:某學校為了瞭解高一年級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意見,打算從高一年級500名學生中抽取50名進行調查,除了用簡單隨機抽樣獲取樣本外,你能否設計其他抽取樣本的方法?

當總體數量較多時,應當如何抽取?結合具體事例探究問題,設計你的抽取樣本的方法。抽取的樣本公平性與代表性如何?學生自主探究後小組討論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探究發現新知識新方法,完成從總體中抽取樣本,並發現“等距抽樣”的特性,從而形成感性的系統抽樣的概念與方法。這樣做既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較好地貫徹新課程所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二)新課講授

1、系統抽樣的概念方法步驟

(學生閲讀課本上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得出“系統抽樣”的概念,並點明課題)

[設計意圖]經歷實例探究過程,學生對系統抽樣的概念方法步驟應有大致瞭解,輔以教師引導,從具體到一般,本節新課題的學習便水到渠成。

2、典型例題精析

例1、某校高中三年級的300名學生已經編號為1,2,3……,300,為了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按10%的比例抽取一個樣本,請用系統抽樣的方法進行抽取,並寫出過程。

(教師題意分析,引導學生應用新知識新方法,學生分析思考,探究解題,小組討論後口述解題過程)

[設計意圖]實例鞏固,在得出新課的有關知識之後,再次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掌握系統抽樣的方法步驟,達到學以致用的技能,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例2、某單位在職職工共624人,為了調查工人用於上班途中的時間,決定抽取10%的工人進行調查,試採用系統抽樣方法抽取所需的樣本。

[設計意圖]當 不是整數時,設置本題讓學生嘗試回答,並形成一般思路與方法。

(三) 練習鞏固

1、將全班學生按男女生交替排成一路縱隊,用擲骰的方法在前6名學生中任選一名,用 表示該名學生在隊列中的序號,將隊列中序號為 ,(k=1,2,3)的學生抽出作為樣本,這種抽樣方法叫做系統抽樣嗎?為什麼?其樣本的代表性與公平性如何?

2、若按體重大小次序排成一路縱隊呢?

[設計意圖]配合課本第60頁“邊空”問題:“請將這種抽樣方法與簡單隨機抽樣做一個比較,你認為系統抽樣能提高樣本的代表性嗎?為什麼?”,幫助理解個體編號具有某種週期性時,樣本代表性較差的特點。同時分析系統抽樣的優點與缺點。

(四)回顧小結

1、師生共同回顧系統抽樣的概念方法與步驟

2、與簡單隨機抽樣比較,系統抽樣適合怎樣的總體情況?

3、當 不是整數時,一般步驟是什麼?此時樣本的公平性與代表性如何?

(五)佈置作業

課本第61頁的練習第1,2,3題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平移和旋轉》是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從低年級觀察物體的靜態形狀,發展到感知物體的動態運動的起始階段。認識平移和旋轉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現象,是物體運動變化中最簡潔形式之一。它不僅是探索圖形變化的必要手段,也為綜合運用幾種變換進行圖案設計打下基礎,對於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初步掌握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本套教材兩次教學平移和旋轉,第一次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二次安排在四年級下冊。本單元教材安排了兩道例題、一次試一試、一次想想做做。例題教學日常生活裏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列舉火車、電梯、火箭的運動和風扇、螺旋槳、鐘擺的運動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他們能根據畫面想象出實際狀態。教材通過這些物體的運動,讓學生初步體會生活裏的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很普遍,建立對物體平移、旋轉的感性認識。

對於平移和旋轉教材沒有下定義,也沒有用語言描述,只要求學生有初步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説説這些運動有什麼相同點,通過觀察、想象、比較等學習活動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轉。

1、要求憑藉初步的感受判斷圖中各個物體的運動是平移還是旋轉。

2、到生活中尋找平移和旋轉。這兩道題既幫助學生充實感性材料,又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現象。

3、要求學生用手勢表示平移或旋轉,讓他們用動作表達、交流自己對這這兩種運動的認識,也是對現實中眾多的平移、旋轉現象的初步概括。可見,教材安排平移、旋轉的教學活動時,充分考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有層次地逐漸遞進。

學生對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在生活中已經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但還不知道這兩個專門術語,也不會有意識地體會平移和旋轉。而且三年級的學生正處在直觀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在確定圖形的平移距離時,常常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大部分學生會把兩幅圖之間的距離作為是平移的距離。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經驗和實例,使學生感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並會直觀地區別這兩種常見的現象,同時滲透分類思想。

2、能在方格紙上確定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一次後的距離。

3、在經歷觀察、操作、合作等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發展形象思維。初步形成解決問題一些基本策略。

4、瞭解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能判斷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能在方格紙上確定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距離。

教學難點:在方格紙上確定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距離。

教具準備:課件、畫有房子方格紙、房子卡片等。

二、説學情

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有助於他們選取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的現象有很多,學生們都已見過。平移和旋轉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現象,是物體運動變化中最簡潔形式之一。它不僅是探索圖形變化的必要手段,也為綜合運用幾種變換進行圖案設計打下基礎,對於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初步掌握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三、説設計理念及教法學法

本課設計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呈現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感知平移與旋轉,使在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思考,實踐操作等活動不斷感知、體驗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徵,掌握平移的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本節課我採用情景教學法,引導觀察法和實踐操作法等教學方法,指導學生採用動手操作、觀察發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看一看,説一説,移一移、畫一畫等活動中感知平移和旋轉的特徵,掌握物體平移的距離。

四、説教學程序

我把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為:“創設情境,感受平移和旋轉--聯繫生活,體驗平移和旋轉--觀察操作,掌握平移的距離--輕鬆欣賞,感受神奇拓展視野”等四個環節。

在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感受平移和旋轉”中,我首先通過猜謎語的形式,讓學生感知它的運動方式是旋轉,通過學生上講台和回座位感知這樣的運動和風車的運動是不一樣,再通過課件演示物體運動畫面,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物體運動的方式、對物體運動的方式進行分類、並説明為什麼這樣分等形式,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抽象出: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動,方向不發生改變。旋轉就是圍繞着一箇中心轉動,運動方向發生改變。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為了讓學生對平移與旋轉現象的特徵有更深刻的認識,課件再次舉例出示運動的物體,説説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幫助學生進一步感性認識平移和旋轉現象的特徵。

在第二個環節“聯繫生活,體驗平移和旋轉”中,請學生説一説生活中還在哪兒見到過平移或旋轉現象。學生也會在自己親自發現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感受到數學是那麼的有趣。

在第三個環節中“觀察操作,掌握平移的距離”中,由於平移的距離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圖形的平移是通過點或線的平移來實現的,所以,

1、先通過點的平移這一形式按“先點後體”的程序來教學平移距離,然後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搬房子”讓學生感受物體平移的方向與距離,直觀形象的動畫演示有效地分散了教學難點,接着讓學生動手操作學具,再次直觀地感受物體的平移距離和方向,又一次突破了難點。學生觀察分析得出:要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先找出一組對應點,再數一數對應點中間有幾格,對應點之間的.格數就是圖形平移的格數。師生共同總結平移時,我們先確定物體平移的方向,再通過某一條邊或某一個點確定平移的距離。(開始、1 、2 3)

2、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畫三角形的平移圖形,小組通過討論,很快就能畫出平移圖形。可以選了幾個畫得快的同學上來彙報,你是怎樣畫的?最後讓學生總結出畫平移圖形的方法是:找點、移點,連點。

在第四個環節中“輕鬆欣賞,感受神奇拓展視野”中,首先讓學生欣賞運用平移旋轉的方法制作出來的美麗圖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接着用課件演示上海音樂廳搬遷的新聞報道,讓學生通過了解樓房平移和旋轉現象,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五、説板書設計

我的設計的板書,直觀形象,一目瞭然,突出本課的重點,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鞏固和掌握本課所學知識。

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材

1、教學內容: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第三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第三課時:“小數的性質”(課本第64—6 5頁,例1—例4)包括:

(1)小數的性質;

(2)小數性質的應用(六年制第八冊第四單元)。

2、教材所處地位:本節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為後面學習小數四則計算做了必要的準備,起鋪墊作用。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對小數的性質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節的難點,小數性質的應用是本節的重點。

4、教學目標:(1)識記理解小數的性質;(2)根據需要把小數化簡或是把整數改寫成指定數位的小數。

二、教法

1、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後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 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採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 口、動眼以及採用對口令搶答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

三、學法

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問題、對比分析問題、 概括知識及聯想的方法。

四、教學程序

(一)談話法導入新課

在商店裏,經常把商品的標價寫成這樣的小數:手套每雙2.50元,毛巾每條3.00元。這裏的2.50元、3.00 元分別是多少錢?(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為什麼能這樣寫呢?這是小數的一個重要性質,是我們今 天要學習的內容,並板書“小數的性質”。

(二)講授新課

1、研究小數的性質

(1)出示例1,比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米尺(10釐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釐米、100毫米是同一點,説 明:1分米=10釐米=100毫米(板書)。

數學説課稿 篇6

説教材

1、説課的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一冊第18頁。

2、自然數有兩方面的含義,用來表示事物有多少時,稱為基數,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時,稱為序數。本節教學自然數的另一個含義:序數含義。在學生了解了1—5的基數含義的基礎上,教材通過一幅常見的排隊購票圖,引入序數含義的教學。

3、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初步感知自然數的基數含義和序數含義,並能用“第幾”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2)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向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教育。

(3)讓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理解、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學會區分5以內的幾個和第幾個,這是教學的重點。學生對第幾來描述物體的位置是教學的難點,可通過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探索、思索、交流,從而獲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

説教法學法

為全面準確地落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本着學生全面發展的特點,教學時將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在教學時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繫,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給運動員排名次的過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幾和幾個的概念。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來獲取新的知識。同時創設遊戲,讓學生在玩的同時自然的獲取知識,而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

説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師談話: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開運動會嗎?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們在教室裏舉行一次小小的運動會吧!安排學生看運動員跑步的快慢,看看誰跑得最快?誰跑得最慢?讓學生在給運動員排名次的過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幾”的概念。

(二)巧設練習,鞏固新知

運動員按照跑步的名次站成一排,老師找幾個平時接受知識較慢的或課堂上不愛參加活動的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來發獎牌,從中瞭解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1、發獎。師説:跑步比賽結束了,現在我們要舉行發獎儀式,請學生代表給運動員發獎牌。師提出不同的要求:請你給第一名的運動員發獎牌;請你給第二名的運動員發獎牌等等。

2、送水。運動員很辛苦,現在他們正在休息,你能把這杯水送給第3個運動員嗎?(這時運動員已經打亂跑步名次,與同學們面對面坐着。學生在給運動員送水的時候發生了分歧,一個學生給從左數的第三個運動員送水,另一個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把水送給另一個運動員。在學生分辨不清的時候,讓學生説説自己送水的理由,在兩個學生的爭論中,同學們理解了“從左數和從右數”的含義,同時也意識到數學語言的嚴密性。同時巧設練習,把知識的難點放給學生,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探索、思索、交流,從而獲取知識。

(三)分組合作,運用新知

讓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理解、運用本節課的知識,而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師説:運動會還在進行着,天真熱,老師準備了一些太陽帽,請各小組長把帽子發給同學們吧。要求:讓小組成員按一定的順序排成一隊,組長仿照老師剛才組織同學給運動員送水的遊戲,組織本組的同學玩分帽的遊戲,要求每一個同學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組長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同學們戴帽子。如:給從左面數第4名同學戴帽子,給從右面數第2名同學戴帽子,給從左數 等。

(四)再設練習,擴展知識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第幾和幾個的概念更深的掌握,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發展學生的思維有很大的幫助。師説:運動會結束了,同學們表演了團體操,老師有兩個問題想讓同學們幫着解答:

(1)小林的前面有2人,後面有3人,小林這排一共有幾人?

(2)小紅從前面數排在第2,從後面數排在第3,小紅這排一共有幾人?讓個小組討論,提示學生可以演示,找出規律,全班交流。

數學説課稿 篇7

一、教學目的: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平面圖形的周長。是一堂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的課,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五冊P100~P102《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新課標裏提到“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生活實際,本課時的知識、能力、情感目標分別為:

1、結合具體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並能指出具體圖形的周長。

2、結合具情境,通過觀察、度量及比較、歸納能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3、能運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知圖形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貫穿全局、帶動全局的核心內容,它是由各部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周長的概念以及周長的計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到今後學習的各種圖形的周長計算。我給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定為兩個:

1、周長的認識。

2、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難點:

能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等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樹葉圖片。

(二)、引導學生學習所採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原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繫實際,注意通過直觀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選用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是直觀演示為主,引導學生親自操作、觀察思維、自學討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

(三)教學過程:

一、探索對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學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體圖形,而特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會出現得比較少,所以在第一個層次我採取了從一般到特殊的教學模式。以常見的樹葉為例抽象出周長的概念。首先創設一個具體情境:為了迎接五城會的到來,小瓢蟲星星積極開始了體育鍛煉,每天都會到青葉操場上跑步。用多媒體演示小瓢蟲星星在青葉操場上兩次不同的跑步路線,讓學生觀察跑步路線是否相同,分小組討論不同在哪裏,在矛盾形成的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勢而漲,當學生觀察得出結果:一次沿着青葉的邊沿從樹根出發最後跑到終點剛好跑完一週,另一次還是沿着樹葉的邊沿從樹根出發但是最後沒有跑回樹根,離一週還差一點。在此同時教師揭示周長的概念:剛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樹葉一週的長度,也就是樹葉的周長,我們把一個圖形一週的長度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通過兩次不同爬行過程的比較,學生的腦中形成了周長完整的表象。在這一教學層次中不是把周長的概念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具體的觀察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比較,合作交流,為學生對周長的認識提供感性材料,最後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長的概念。

二、動手操作,落實概念。

在學生的具體觀察,比較後,教師揭示了周長的概念,學生對周長有初步認識之後,出示多種具體圖形,讓學生動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這些圖形的周長,從而使學生對知識進行類化使學生體會到概念是對具有共同特徵的許多具體內容的概括:

小學生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着依賴性。在學生直觀認識了周長了之後,通過描一描周長這一操作活動,拓寬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進一步認識了周長的意義。

三、因勢利導,探索發現。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重講輕練為邊講邊練,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實現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

在學生對周長有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組討論要求出這些圖形的周長怎麼辦?討論估計有三種情況:①用繩子量套在圖形上,在把繩子拉直用直尺量繩子的長度②把圖形簡下來在直尺上滾動③量出各條邊,再把各條邊相加。我們可以發現各種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繩子量不方便,存在誤差;滾動剪下來的小實物可以,大實物、畫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圖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組成該圖形各條邊的長度,把各條邊相加得出該圖形的周長。但是量幾條邊呢?通過觀察發現有的圖形沒有必要把所有的邊都量出來,相同長度的邊只需要量一次就夠了。

學生在自身的探索討論下求出了這些圖形的周長,這時再出示圖形中較特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2釐米

3釐米

讓學生求出他們的周長,這對於計算出以上具體圖形的學生來説簡直就是信手拈來的簡單。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有以下幾種做法:

長方形的周長:①4+2+4+2=12(釐米)②4×2+2×2=12(釐米)③(4+2)×2=12(釐米)

正方形的周長:①3+3+3+3=12(釐米)②3×4=12(釐米)

在學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後,進行討論,讓學生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方法,新課標提倡算法的多樣法,而現實生活中正正規規給出長寬求周長的例子少之又少,為了更好的將所學知識運用與生活實際,學生討論出的方法不唯一,不總結公式。

四、解決實際問題。

1、每小題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

引導學生認真、細緻地觀察圖形,並通過測量移動等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教師結合多媒體展示邊線移動的過程,直觀地説明每組題中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讓學生直觀的感覺到圖形的周長和圖形大小無關,只和組成圖形的邊長有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深化對周長概念的理解。

2、路校長想在咱們學校周圍修上一堵新圍牆,你能幫路校長算算圍牆要修多長嗎?

新課標裏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在學生掌握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後,讓學生求出不規則圖形的周長,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個能動的個體,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社會的發展也強烈需要發展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着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繫幼兒的生活,要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在“二次分類”這個數學活動中,我希望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導,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歸納“圖形的二次分類”的特徵。因為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通過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所能解決得了的,必須通過幼兒自己主動活動的過程。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老師所告訴的、所傳授的,常常會提出“這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等問題,他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因此,他們對操作比較感興趣。目前,大班幼兒已經基本能單獨進行圖形、事物的一級分類,但是不能對事物圖形進行二次分類。而且由於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還不成熟,他們對某一事物也許明白,卻無法從具體轉化為自己內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過活動我希望他們能把自己對事物的外部特徵的認識轉為內在的、有規律的思考。

三、説目標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價值趨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展區發展。大班的孩子喜歡探索,喜歡嘗試,對於動動,做做,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啟發他們在操作後進行交流和討論,積累經驗,引導他們發現“圖形二次分類”的規律特徵。因此,根據《綱要》中數學領域的目標以及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通過活動使幼兒能從生活、遊戲中感受事物的關係,並體驗到發現的樂趣

2、通過幼兒的操作、探索,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特徵的邏輯思維能力;

3、導幼兒説出圖形兩個層次的特徵,體驗包含關係,學習二次分類。

這三個目標中藴涵了數學能力的培養、主動探索的經驗獲得和對事物歸納總結的能力的提高,體驗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的能力”,於是,在一開始,我就將問題拋出來,“如何將這麼多混在一起的圖形分出來,你們認為可以用什麼方法?”從第一、第二環節的逐步加深,到最後按物體的兩個外部特徵分類,將重點慢慢消化吸收;接着,就是如何將經驗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驗;那麼,難點是“如何讓幼兒理解包含關係”。我決定從以下幾點來突破:

1、幼兒自己先想辦法分類;具體操作;

2、教師示範引導,幫助幼兒瞭解二次分類的基本特徵:按某一特徵分類後,接着按另一特徵對已經分好的兩類圖形,再做一次分類。這裏,我準備用積木演示,首先,我將紅、黃兩種不同的三角形、圓柱形、長方形的積木混在一起,接着請小朋友幫我分成兩類(那麼,顏色只有兩種,而圖形卻有三種,小朋友就會按顏色先分為兩組)然後,我再請小朋友對其中的一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會按圖形來分類了)

3、幼兒再次操作

4、經驗遷移:舉例請幼兒做二次分類

“請大家將小朋友進行二次分類”(小朋友一般會先分男女,接着就會按高矮、衣服、頭髮等來進行第二層的分類)

四、活動準備

1、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2、各種積木

五、教學方法

為實現本次活動目標,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嘗試操作法、語言討論法和遊戲法

1、嘗試操作法: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強調讓幼兒親手操作材料,在實際的操作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有關數學概念的感性經驗。幼兒只有在“做”的過程中,在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才可能對某一數學概念屬性或規律有所體驗,才可能獲得直接的經驗。在這個活動中,我給孩子們投放充足豐富的操作材料:各種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擺弄後,嘗試找到分類的方法,並進行經驗歸納。

2、語言討論法:在數學教育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討論的時機選擇在操作的不同時間,就會對幼兒的具體操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動開始時,我就引導幼兒先討論用什麼方法分類,操作後再一次請幼兒討論“你是用什麼方法”,這樣,通過不斷的交流討論,加上教師的幫助歸納,使幼兒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二次分類的概念。

3、遊戲法:通過“看誰舉得快”的遊戲,進一步使幼兒通過競爭性的遊戲,達到在玩中學的目的,在遊戲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變被動為主動,既使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又使幼兒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同時,在幼兒學習過程中,教師做到面向全體,注意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引導能力強的幼兒先觀察,再嘗試找出最好的分類方法,引導能力弱的幼兒在逐個嘗試後,得出二次分類的特徵。

六、教學流程: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幾方面的環節:

1、通過遊戲,激發幼兒活動積極性;

2、啟發誘導,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先引導幼兒觀察圖形的不同點(顏色、形狀、大小),然後鼓勵幼兒自由的操作,逐步深入,在自由探索中發現分類的方法;

3、經驗闡述,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注重幼兒之間經驗的交流與分享,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操作結果分享自己的發現,體驗發現的快樂。然後在每一個操作環節都有教師和幼兒的共同小結,注重經驗的鞏固和歸納。

4、幼兒再次操作;

5、遊戲活動,擴展思路加深印象

活動過程:

1、學習按物體的兩個外部特徵分類。(這個環節主要是激發幼兒活動的積極性。)

(1)遊戲:“看誰舉得快”教師説出指令,如:請把X色的XX形舉起來;或是請將大的X形舉起來。幼兒聽到信號後應迅速地根據這兩個特徵將圖形舉起來,看誰舉得快。

2、學習對圖形作二次分類。

(1)出示紅、藍兩色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請幼兒上來將幾何圖形按顏色分為兩類,然後再請兩名幼兒上來將紅、藍圖形按形狀不同各分為三類(即紅色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及藍色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學習對圖形做二次分類。

(2)發放操作材料,幼兒操作。每人一套大、小兩種規格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首先將大、小圖形分開,然後將大的圖形按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分為三類;再將小的圖形按正方形、圓形、三角形分為三類,要求有順序地操作。

(3)教師小結,幼兒再次操作,進行二次分類。

3、經驗遷移:

舉例請幼兒做二次分類“請大家將小朋友進行二次分類”

4、活動小結,教師對幼兒分類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分析、解決,幫助幼兒獲得分類經驗。

數學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命題的概念,能把命題改寫若p則q的形式,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化歸數學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命題的概念,若p則q形式的命題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是後續學習充要條件的基礎,這一章我們在初中的基礎上學習常用邏輯用語,體會邏輯用語去表達和論證中的作用,他將成為反證法的理論依據,併為進一步學習,特別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推證能力打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命題的概念和命題的構成,能判斷給定陳述句是否為命題,能判斷命題的真假;

(2)能把命題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

2、過程與方法:

(1)多讓學生舉命題的例子,培養他們的辨析能力;

(2)能把命題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的參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命題的概念、命題的構成

(五)教學難點:

分清命題的條件、結論和判斷命題的真假

二説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是師生多向合作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學生髮展為本,有效的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併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法

(2)練習鞏固法

三、説學法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意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我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由特殊到一般的劃歸方法:學習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具體的案例,讓學生去觀察、討論、探索、分析、發現、歸納、概括

(2)練習鞏固法

四、教學過程

學生探究過程:

1.思考、分析

下列語句的表述形式有什麼特點?你能判斷他們的真假嗎?

(1)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和等於1800

(2)如果a,b是任意兩個正實數,那麼a+b≥2(ab)1/2;

(3)如果實數a滿足a2=9,則a=3;

(4)中學生目前的學業負擔過重;

(5)中國將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2.討論、判斷

學生通過討論,總結: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陳述句的形式,每句話都判斷什麼事情。其中(1)(2)為真,(3)為假,(4)(5)的真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總是可以確定真假.

教師的引導分析:所謂判斷,就是肯定一個事物是什麼或不是什麼,不能含混不清。

3.抽象、歸納

定義:一般地,我們把用語言、符號或式子表達的,可以判斷真假的陳述句叫做命題.其中判斷為真的語句叫做真命題,判斷為假的語句叫做假命題.

命題的定義的要點:能判斷真假的陳述句.

在數學課中,只研究數學命題,請學生舉幾個數學命題的例子.教師再與學生共同從命題的定義,判斷學生所舉例子是否是命題,從“判斷”的角度來加深對命題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斷下列語句中哪些是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真命題)

(2)若整數a是素數,則a是奇數;(假命題)

(3)指數函數是增函數嗎?(不是)

(4)若空間中兩條直線不相交,則這兩條直線平行;(假命題)

(5)x>15.(不是)

讓學生思考、辨析、討論解決,且通過練習,引導學生總結:判斷一個語句是不是命題,關鍵看兩點:第一是“陳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斷真假”,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疑問句、祈使句、感歎句均不是命題.

練習

判斷下列語句中哪些是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4)求證∏是無理數

(5)若X是實數,則X2+4X+5≥0

4.命題的構成――條件和結論

上面例1中的(2)(4)具有“若p,則q”的形式.在數學中,這種形式的命題是常見的.

“若p,則q”也可寫成“如果p,那麼q”“只要p,就有q”等形式.

其中p叫做命題的條件,q叫做命題的結論.

例2指出下列命題中的條件p和結論q;

(1)若整數a能被2整除,則a是偶數;

(2)若四邊形是菱形,則它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

解:(1)條件p:整數a能被2整除,結論q:整數a是偶數;

(2)條件p:四邊形是菱形,結論q: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

有一些命題表面上不是“若p,則q”的形式,但可以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例如:

垂直於同一條直線的兩個平面平行.

若兩個平面垂直於同一條直線,則這兩個平面平行.

例3將下列命題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並判斷真假;

(1)垂直於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平行;

(2)負數的立方是負數;

(3)對頂角相等;

解:(1)若兩條直線垂直於同一條直線,則這兩條直線平行,它是假命題。

(2)若一個數是負數,則這個數的立方是負數。它是真命題。

(3)若兩個角是對頂角,則這兩個角相等。它是真命題。

5.練習:P4:1.2.3

6.課堂小結

(1)、命題的概念

(2)、能指出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7.思考題

一,下列四個命題中,命題(1)與命題(2)(3)(4)的條件和結論之間分別有什麼系?

(1)若f(x)是正弦函數,則f(x)是周期函數;

(2)若f(x)是周期函數,則f(x)是正弦函數;

(3)若f(x)不是正弦函數,則f(x)不是周期函數;

(4)若f(x)不是周期函數,則f(x)不是正弦函數;

二,四種命題中任意兩個命題之間有關係嗎?是什麼關係?它們的真假性之間有關係嗎?是什麼關係?

8.作業 P8:習題1.1A組第1、題

數學説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函數作為初等數學的核心內容,貫穿於整個初等數學體系之中。函數這一章在高中數學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對初中函數概念的承接與深化。在初中,只停留在具體的幾個簡單類型的函數上,把函數看成變量之間的依賴關係,而高中階段不僅把函數看成變量之間的依賴關係,更是從“變量説”到“對應説”,這是對函數本質特徵的進一步認識,也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這一章內容滲透了函數的思想,集合的思想以及數學建模的思想等內容,這些內容的學習,無疑對學生今後的學習起着深刻的影響。

本節《函數的概念》是函數這一章的起始課。概念是數學的基礎,只有對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確靈活地加以應用。本課從集合間的對應來描繪函數概念,起到了上承集合,下引函數的作用。也為進一步學習函數這一章的其它內容提供了方法和依據。

二、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對上述對教材的分析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函數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應該是本章的難點。

三、學情分析

1、有利因素:一方面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變量觀點下的函數定義,並具體研究了幾類最簡單的函數,對函數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在本書第一章學生已經學習了集合的概念,這為學習函數的現代定義打下了基礎。

2、不利因素:函數在初中雖已講過,不過較為膚淺,本課主要是從兩個集合間對應來描繪函數概念,是一個抽象過程,要求學生的抽象、分析、概括的能力比較高,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四、目標分析

1、理解函數的概念,會用函數的定義判斷函數,會求一些最基本的函數的定義域、值域。

2、通過對實際問題分析、抽象與概括,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歸納知識以及邏輯思維、建模等方面的能力。

3、通過對函數概念形成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不斷超越的創新品質。

五、教法學法

本節課的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數學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我一方面精心設計問題情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另一方面,依據本節為概念學習的特點,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通過不斷探究、發現,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讓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心靈愉悦的主動認知過程。

學法方面,學生通過對新舊兩種函數定義的對比,在集合論的觀點下初步建構出函數的概念。在理解函數概念的基礎上,建構出函數的定義域、值域的概念,並初步掌握它們的求法。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情景1:提供一張表格,把上次運動會得分前10的情況填入表格,我報名次,學生提供分數。

名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

情景2:汽車的行駛速度為時過早80千米/小時,汽車行駛的距離y與行駛時間x之間的關係式為:y=80x

情景3:某市一天24小時內的氣温變化圖:(圖略)

提問(1):這三個例子中都涉及到了幾個變化的量?(兩個)

提問(2):當其中一個變量取值確定後,另一個變量將如何?(它的值也隨之唯一確定)

提問(3):這樣的關係在初中稱之為什麼?(函數)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在創設本課開頭情境1、2的時候,我並沒有運用書中的前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我改成提供給學生一張運動會成績統計單。是為了創設和學生或者生活相近的情境,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調節課堂氣氛,引人入勝,第二個例子我改成一道簡單的速度與時間問題,是因為學生對重力加速度的問題還不是很熟悉。同時這兩個例子並沒有改變課本用三個實例分別代表三種表示函數方法的意圖。

這樣學生可以從熟悉的情景引入,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1、引導分析,探求特徵

思考:如何用集合的語言來闡述上述三個問題的共同特徵?

[設計意圖]並不急着讓學生回答此問,為引導學生改變思路,換個角度思考問題,進入本節課的重點。這裏也是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的體現,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引。

提問(4):觀察上述三問題,它們分別涉及到了哪些集合?(每個問題都涉及到了兩個集合,具體略)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培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提問(5):兩個集合的元素之間具有怎樣的關係?(對應)

及時給出單值對應的定義,並嘗試用輸入值,輸出值的概念來表達這種對應。

2、抽象歸納,引出概念

提問(6):現在你能從集合角度説説這三個問題的共同點嗎?

[設計意圖]學生相互討論,並回答,引出函數的概念。訓練學生的歸納能力。

板書:函數的概念

上述一系列問題,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通過不斷探究、發現,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在學生心情愉悦的氛圍中,突破本節課的重點。

3、探求定義,提出注意

提問(7):你覺得這個定義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設計意圖]剖析概念,使學生抓住概念的本質,便於理解記憶。

2、例題剖析,強化概念

例1、判斷下列對應是否為函數:

(1)

(2)

[設計意圖]通過例1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單值對應關係在刻畫函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例2、(1) ;

(2)y=x-1;

(3) ;

(4)

[設計意圖]首先對求函數的定義域進行方法引導,偶次方根必需注意的地方,其次,通過(2)(3)兩道題,強調只有對應法則與定義域相同的兩個函數,才是相同的函數。而與函數用什麼字母表示無關,進一步理解函數符號的本質內涵。

例3、試求下列函數的定義域與值域:

(1)

(2)

[設計意圖]讓學體會理解函數的三要素。

4、鞏固練習,運用概念

書本練習P24:1,2,3,4

5、課堂小結,提升思想

引導學生進行回顧,使學生對本節課有一個整體把握,將對學生形成的知識系統產生積極的影響。

七、教學評價

1、我通過對一系列問題情景的設計,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實現對本課重難點的突破。

2、為使課堂形式更加豐富,也可將某些問題改成判斷題。

3、在學生分析、歸納、建構概念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理解的偏差,教師應給予恰當的梳理

4。本節課的起始,可以藉助於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更理想的教學情景。

數學説課稿 篇11

一、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單項式、多項式、整式的有關概念,合併同類項、去括號法則、整式的加減運算.這些知識是以後學習分式、根式運算以及函數等知識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習物理、化學等學科及其他科學技術不可或缺的數學工具.

這節課作為本章起始課顯得很重要,核心概念是單項式與多項式,及由此歸納出的整式的的概念.這也是本節課教學重點.通過數與式之間的聯繫,教材中藴含的主要數學思想方法有“類比”,“轉化”的思想方法, 由單項式與多項式間的關係,體現了數學知識間具體與抽象的內在聯繫及數學的內在統一性.

二、學情分析

在小學和前兩課時,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列代數式表示現實世界中簡單的數量關係,學生已經對整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在學習本課重點----單項式的概念、係數和次數,理解多項式的概念和正確確定多項式的次數和項數這些新出現的概念與名詞時特別要處理好本課教學難點:①係數是負數、分數、±1或含有π時的情形.②多項式的次數和項的次數混淆.

三、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技能目標:(1)理解並掌握單項式的概念、係數和次數;(2)理解並掌握多項式的概念和正確確定多項式的次數和項數;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等方式,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和應用意識。

情感態度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樂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四、課堂結構設計.

本節課堂教學採用“問題—探究—應用—拓展—提高”課堂結構,使學生初步體驗到數學是一個充滿着觀察、實驗、歸納、類比和猜測的探索過程.

五、 教學媒體設計.

①多媒體輔助教學②小組合作討論式教學兩種方式.

六、 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

多媒體展示一組都是數字與字母的乘積的思考題,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完成後請學生彙報,然後確認並板書:引導學生一同分析上述各式子,指出各式的共同點.

(2)歸納出單項式的概念

提出“單項式”的概念,並舉例説明係數、次數的概念.這是本課第一個重點內容.

通過一組練習幫助學生學會識別單項式以及單項式的係數與次數,特別弄清負數做係數,強調係數包括前面的符號.還要弄清只含有字母因數的單項式的係數是1或-1,係數1常省略.

(3)通過一組思考練習題歸納出“多項式”的概念

從單項式到多項式的概念提出,是一個從特殊到一般的一個過程,也有一個類比的思想.多項式也是一個重點內容,指出共同點,着重指明多項式是幾個單項式的和.

(4)通過一組練習題識別多項式及多項式的項與次數,幫助學生掌握多項式有關的概念.

(5)歸納出“ 整式”的概念.

設計一個小練習,給出若干代數式,讓學生把判斷哪些是多項式.既加深對單項式、多項式概念的掌握,同時歸納出整式的概念.

(6)鞏固練習

設計一組綜合練習題,鞏固單項式、多項式和整式的概念

(7)拓展提高

加深對概念的掌握,並能夠應用概念解決相關問題

(8)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小組間進行民主小結,本課學到哪些知識?

(9)當堂反饋

設計一組涵蓋本課主要內容的檢測題,時間5分鐘.檢測題要充分體現本課的重點與難點.

數學説課稿 篇12

一、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位置及前後聯繫。由於平行四邊形具備一些特殊的性質在日常生活生產過程中應用廣泛所以本章的內容較為重要菱形這一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之後提出來的是在探究了平行四邊形後又一個特殊四邊形的探索本節課的內容如果能夠順利地接受接下來學習正方形就可以採用類比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節內容無論在知識上還是對學生能力培養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處於承前啟後的地位。

2、內容結構。教材的第一部分是菱形的定義第二部分是菱形性質的探索通過設置幾個問題可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歸納第三部分是性質的運用進一步瞭解和體會説理的基本方法。

3、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制定如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探索並掌握菱形的概念和特殊性質並能靈活運用能力目標在觀察、推理、歸納、等探索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合理推理能力進一步培養數學説理的習慣和自學能力情感目標體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與創造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重點和難點。重點是菱形特殊性質的探索難點是菱形性質的靈活應用及學生説理能力的培養。

教學引入

師:教材在《四邊形》這一章《引言》裏有這樣一句話:把一個長方形摺疊就可以得到一個正方形。現在請同學們拿出一個長方形紙條,按動畫所示進行摺疊處理。

動畫演示:

場景一:正方形摺疊演示

師:這就是我們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請同學們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圓規,我們來研究正方形的幾何性質—邊、角以及對角線之間的關係。請大家測量各邊的長度、各角的大小、對角線的長度以及對角線交點到各頂點的長度。

[學生活動:各自測量。]

鼓勵學生將測量結果與鄰近同學進行比較,找出共同點。

講授新課

找一兩個學生表述其結論,表述是要注意糾正其語言的規範性。

動畫演示:

場景二:正方形的性質

師:這些性質裏那些是矩形的性質?

[學生活動:尋找矩形性質。]

動畫演示:

場景三:矩形的性質

師:同樣在這些性質裏尋找屬於菱形的性質。

[學生活動;尋找菱形性質。]

動畫演示:

場景四:菱形的性質

師:這説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質。

及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師:根據這些性質,我們能不能給正方形下一個定義?怎麼樣給正方形下一個準確的定義?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有同學做躍躍欲試狀。]

師:請同學們回想矩形與菱形的定義,可以根據矩形與菱形的定義類似的給出正方形的定義。

學生應能夠向出十種左右的定義方式,其餘作相應鼓勵,把以下三種板書:

“有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且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叫做正方形。”

[學生活動:討論這三個定義正確不正確?三個定義之間有什麼共同和不同的地方?這出教材中採用的是第三種定義方式。]

師:根據定義,我們把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們之間的關係梳理一下。

二、説學情分析

初二的學生觀察、操作、猜想能力較強,但演繹推理、歸納、運用數學意識的思想比較薄弱,思維的廣闊性、敏捷性、結密性、靈活性比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能力也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加強和引導。

三、説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進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為了順利達到這一目標,引導學生探索性學習,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採用了以觀察法、發現法、實驗操作法、探究法為主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四、説學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因此,通過本節教學,我將對學生進行以下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注重多感官參與,多種心智能力投入,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狀態。

2、向學生滲透探究、發現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五、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複習引入。

一、説課流程。

1、教材分析

2、教法選擇

3、學法指導

4、説教學過程

5、説應用

二、教學內容、地位

《平行線的判定(一)》是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相交線與平行線》中的第六課時。在上節課,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線的定義、平行公理(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論。學會了用三角板過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平行線,並在此之前又學習了對頂角的概念和性質,這些將為本節課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課《平行線的判定(一)》是本章的重點,在處理同位角概念及三線八角上也是本章的難點,而且為後面學平行線的其它判定方法及平行四邊形起着重要的鋪墊作用。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經歷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的過程,掌握直線平行的條件,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會用三角尺過已知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

能力目標:

經歷觀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簡單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的能力.

情感目標:

經歷觀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動,能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探索或與同伴交流.

四、重、難點分析

重點:經歷觀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動,探索得到直線平行的條件.

難點:在具體的情境中利用“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説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在操作、觀察的基礎上總結出直線平行的條件.在我七、八年的幾何教學中,學生對“三線八角”很頭疼,有的學生到了八年級還區分不清,因此我把同位角的概念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數學説課稿 篇13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是在學生二年級初步學習組合數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組合數。教材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數學思想,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這也是《標準》中提出的要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基於以上的認識,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操作等數學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組合數,並培養學生有順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2、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初步學會有序的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方法、過程和結果。

3、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全面地思考問題。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能夠把物體進行簡單的組合,但他們的認識水平還停留在感性層面,無法做到有序搭配。所以本節課,我儘量放手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等方法去主動發現和獲取知識。

三、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我採用了觀察演示和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方法,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能夠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建立起了自信。學生在操作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評價的學習過程中獲取了新知。

四、教學流程

依據新課程所追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三維整合”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為以下六個環節:

第一環節:握手問候

所以上課伊始,我和同學們親切的握手問好。讓學生在回答“怎樣握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按一定順序操作”的重要性,再為學生創設遊園的教學情境,從而揭示課題。這樣不僅很快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還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和生活之間是緊密聯繫的。

第二環節:穿衣搭配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創設了遊園的情境,並設計搭配服裝的環節,學生通過拼擺學具、動筆連線等方法,能夠自主設計出6種不同的搭配方式,在後來的實踐課中,在學生彙報時,我引導學生總結出幾種記錄搭配過程的方法,並得出連線加序號的方法最簡便,這樣的設計既激起了學生對組合的興趣,又給了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同時也為下面每次有序搭配奠定了基礎。

在穿衣搭配這個環節的基礎上我又設計了選擇早餐、解決門票、設計路線這三個環節,循序漸進的讓學生體會到了“按一定順序操作”的重要性,並學會了“全面的思考問題”,達到了寓教於樂的目的。

最後是第六環節:合影留念

在經歷了熱情高漲的遊園活動後,會演雜技的小猴寶寶和貝貝出現了,全班同學要分別和它們合影,計算出照片數量後,順勢留了一道課後思考題“要是我和寶寶貝貝排成一排照一張像,我們三個的位置有多少種不同的排序方法呢?”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為下節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突出重點,把體現本節課主要思想的“按一定順序思考”板書在黑板的主要位置,並讓學生用學具在黑板上操作搭配的方法,更加明確了學生思考的過程。

六、反思總結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遊兒童樂園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真正地體驗到學習活動的樂趣,體驗到數學學科的應用,體驗到合作探究的成功。然而,本節課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不少問題。例如當學生説出各種搭配方法時我不應該急於要歸納、提升方法,可以抓住學生有爭議的地方讓學生再次體驗。如果師生、生生能夠進行豐富交流、討論,學生的識就會提高、思維就會越發活躍。

數學説課稿 篇14

一、説教材

(一)説課內容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中的第一節課。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圓的特徵、圓心、直徑和半徑。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它與“圓的周長和麪積”、“軸對稱圖形”的學習關係十分密切。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的認識特點、年齡特徵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2、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想、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因為這是今後系統地學習“圓”的知識的重要基礎。

二、説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

1、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這節課採用演示、操作等直觀方法進行教學。通過教師的教具演示和學生的畫、折、量等動手操作,使學生獲得充足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敍述操作過程,把感知經過思維轉化為表象,並在教師的指導下,抽象概括出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2、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去思考問題,掌握知識。認識圓的特徵,探索求證圓的特徵的方法,使學生在自主的活動中學會學習。

(一)激趣:

生活導入(西瓜、奧運五環)引出圓是平面圖形。用圓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觀,例舉生活中的圓。

(二)初步感知:

1、設疑引起思維衝突:直尺畫圓(圓的特徵)圓是一條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

2、通過看古人畫圓、多媒體畫圓、嘗試畫圓,師板演,二次畫圓,總結圓規畫圓(畫圓步驟:定點、定長、旋轉圓規)定點不能移動,定長不能改變。

(三)認識半徑

老師想把剛才畫圓的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畫出來,應該從哪一點畫到哪一點,用手指,可一畫幾條,無數。區分圓上、圓內、圓外。

(四)認識直徑

讓學生上來用直尺擺,還可以怎麼擺,無數條,關鍵是什麼。

(五)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讓學生在自己的圓裏,一條半徑,再畫一條、再畫一條,通過量一量,得出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強調在同一個圓內,所有的半徑相等。再通過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徑、直徑的長度有什麼關係,得出:D=2RR=D/2

為什麼有些圓大有些圓小,是不是你們的圓規質量有問題?

定長決定大小,定點決定位置

(六)鞏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徑,哪些是半徑?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圓的作用,車輪,把對圓的認識延伸到點的軌跡,為後續學習作鋪墊。

這一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意在學生對圓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就讓學生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時,出示多媒體課件,加以驗證。學生積極思考、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極大地被調動起來。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讓學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強信心,實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目的。學生不僅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會了畫圓、而且掌握了圓的特徵,半徑直徑之間的相互關係,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使學生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走向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三、教學反思

我能按新課標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學習方式,並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學習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並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感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以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時在活動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識,教師僅僅作為一名“參與者、合作者”參與活動。課堂氣氛活躍,每個教學環節緊湊,教學導語清晰、連貫能吸引學生。

圓的認識是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線平面圖形認識的擴展,是對曲線圖形的初步認識.本課的教學注重聯繫生活實際引入學習內容,加強操作實踐,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注重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習思考,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感受。簡要歸納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從學生感興趣的車輪為什麼做成圓,車軸放在輪的中央,讓學生帶着生活中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觀察圖片、觀察實物,最後引導學生概括圓的概念。整堂課始終處於現實背景中,緊密聯繫生活實際,教師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啟發學生原有認識,構建數學模型,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2、重視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於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無論是在對圓的各部分認識中,還是對圓的特徵的探索,教師都讓學生通過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動,去進行自主探索發現,獲取圓的有關知識,掌握圓的特徵.注重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數學。

3、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新的課程理念指出,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生學習中的工具作用,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計算機的輔助作用,創設學習情境,直觀、形象、動態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廣泛運用,體現數學的價值,同時,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