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品】三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八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96W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説課稿8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品】三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八篇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我所執教的是我校國學校本教材三年級《千字文》中的第13課《渠荷的歷》。這一課僅有32個字,卻包含四季景象。這一課中寫到了春天的草木,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落葉,冬天的枇杷樹等。除了要了解文中描寫的幾種景物外,課後還安排了“莽”字的演變過程,《焦尾琴》的故事,古詩欣賞,以及用自己的話説圖意。

因教學國學沒有以往的教學經驗,也沒有現成的教案,因此,在認真研讀教材和與同組教師一起研討之後,將本課主要教學目標定為:

1、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背誦《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2、初步瞭解文中介紹了幾中動植物。

3、學習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簡單的畫面。

教學重難點:

1、朗讀課文,誦讀《千字文》

2、初步瞭解課文意思。

二、説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複習引入新課

複習背誦《千字文》片斷,引入新課。

第二環節:讀文(由讀正確到讀流利)

聽視頻範讀正音,在聽讀基礎上學生自由練讀,要求讀準字音。之後分句指名讀,讀對跟讀,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讀。在讀正確後自由練讀,要求讀通句子,指名讀全文並齊讀。

第三環節:藉助視頻、圖片感悟課文

課上播放視頻講解,要求認真聽。聽後讓學生找找文中講了哪些景物,並動筆畫出來。指名交流時,提示學生按照“從哪句知道了什麼”的句式回答,隨機將文中講到的7種景物板書於黑板上。

藉助註釋讓學生説説課文中是怎樣描寫荷花、園莽、枇杷、梧桐的,同時藉助圖片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在學生彙報到“渠荷”時,相機引導學生背誦課後詩歌苑中的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在學生彙報交流到“園莽”時,隨機引導學生閲讀課後漢字宮中“莽”的本意。在學生彙報到“梧桐”時,引導學生自讀課後故事《焦尾琴》。

在學生學習理解了前兩句後,後兩句作為略處理。出示圖片,讓學生藉助圖片找到相關句子,讀句子即可。

第四環節:誦讀課文

指導背誦積累時先練背,由出示填空背到藉助板書看詞背,由易到難降低背誦難度。

第五環節:拓展説圖意

模仿《千字文》的形式用四字形式描述畫面。

三、説教學反思

由於《千字文》學習對於學生來説難度較大,怎樣在這節課上很好的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是我思考最多的一個問題。為此教學中採用視頻導學和教師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力求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課件的合理利用,既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學生在聽、説、讀相結合的學習中,既欣賞了美麗的風景,又感悟了文本,突破了教學的難點。這也是這節課上最大的一個亮點。

遺憾的是教學中時間劃分不勻,課堂調控不及時,導致課堂上沒有進行小故事的閲讀,拓展説圖意用時有些長了。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教材簡析

這個故事改編自阿拉伯民間故事。人物有兩個: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隻駱駝,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憑着對觀察到的現象的準確分析和判斷,使商人終於找到了駱駝。老人的觀察、分析、判斷,對人很有啟發,令人拍案叫絕。

課文以“找駱駝”為線索進行敍述,起因、經過、結果十分清楚。在敍述中巧設懸念,引人人勝。文章開頭並不急於講明老人是根據什麼知道駱駝特點的,而是講老人十分詳盡地描述駱駝的特徵,激起讀者往下讀的慾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培養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是瞭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麼發現這些特點的。教學難點是理解老人為什麼能夠指點商人找回駱駝。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2、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3、培養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瞭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樣發現這些特點的。

重點難點

弄清老人為什麼能幫助商人找回駱駝。

教學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揭題

(一)猜謎語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隻動物和大家一起學習,你們猜猜它的名字。(出示謎面)同學們都很聰明。

二、談話揭題,整體感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找駱駝》。這是一則讀後會讓人變得更聰明的故事。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怎樣一個故事。

2、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故事的主要內容?

3、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前面作了提示,指名學生朗讀

4、學習提示讓我們思考什麼問題?

5、這節課,我們就圍繞這兩個問題來研究課文。

三、根據學習提示,自學課文

1、現在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在文中找一找,老人和商人談駱駝特點的對話勾畫出來,邊讀邊想:走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請標上記號。

(生自讀並標註)

2、全班交流:老人説出了走失駱駝的幾個特點?

分角色讀讀商人和老人的對話。

3、細讀老人的話。

4、聽了老人的話,商人忿忿地説:“別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駱駝藏起來的。”這裏的“忿忿地”是什麼意思?老人怎麼回答的?從“不緊不慢”種體會到了什麼?(很冷靜,胸有成竹)

5、老人是怎麼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再讀課文

老人看見了什麼?用“———”畫出來,老人看見了這些現象,他又知道了什麼?用“~~~~~”畫出來。

師:我想要知道你們畫得對不對,該怎麼辦?請兩人分讀“看見”的內容,“知道”的內容。

(男生、女生分別讀課文)

6、句式訓練

1、老人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是因為()。

2、路的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米,是因為()。

3、老人説駱駝缺了一顆牙齒,是因為()。

根據老人這一串的推測,最後總結出:應該順着()去找,才能找到駱駝,後來,商人果然()

四、説話

假如你是一個旁觀者,看到找駱駝這一幕,你想對商人和老人分別説什麼?

五、總結

遇到問題,不能光着急;要冷靜,要動腦筋思考

板書

課後小結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語文課標》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人文性,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任務的規定,概括地説就是一句話: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二、説教材:

《誰該得第一》這篇課文是北京版課改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中的略讀課文。本單元要是學生懂得孝敬父母,關愛別人,自覺遵守法規。培養學生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閲讀能力。同時指導學生識字寫字,培養識字能力,進行朗讀訓練及綜合實踐活動。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精讀課文中提到的指導思想、教學理念和教學建議同樣適用於略讀課文。

三、説學情:

經過兩年的語文學習,大多數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獨立識字的能力和朗讀能力;能夠邊讀邊思考,針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夠聯繫上下文、生活實際和看註釋、查字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瞭解課文內容,結合有關內容進行大膽的想象;能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語言的優美和生動,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懂的關心他人。

四、説教學目標:

1、認讀4個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在評畫討論的過程中,感受畫中的豐富想像力,體會孩子們的善良、正直,受到關愛別人、關心環境的美好心靈感染。

4、參與繪畫比賽,在説“畫”中,練習想像,滲透人文關懷。

説教學重點:

在朗讀、評畫中感受畫中的豐富想像力,體會孩子們的善良、正直,受到關愛別人、關心環境的美好心靈感染。

説教學難點:

想象畫的內容,感受孩子們的善良、正直,對“參賽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

五、説教學過程:

1、針對課題提問題,導入本課。

2、朗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掃清學習障礙。

3、運用多種形式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根據自學提示邊讀邊畫批,小組、班內交流理解課文內容,讀中感受畫中的豐富想像力,體會孩子們的善良、正直,受到關愛別人、關心環境的美好心靈薰陶。

4、演一演説一説,加強語言積累滲透人文關懷。

帶學生進入角色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情感上受到更深的觸動、感受畫中的豐富想像力。參與繪畫比賽,在説“畫”中積累和運用語言,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滲透人文關懷。

六、説特色:

1、培養學生審題、質疑的能力。學生從質疑題目入手,針對文中不理解的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之後根據學習提示邊讀邊思考,分層逐個地解決問題。

2、重視朗讀默讀,注重語感和想象力的培養。本節課採取了多種形式讀課文,真正做到了讀中感知課文內容;讀中感悟畫中的豐富想像力;讀中培養語感,讀出學生的關愛之情老師的高興心情;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感受體會孩子們的善良、正直,受到關愛別人、關心環境的美好心靈薰陶。

3、利用填空、説一説,演一演等多種形式加強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本課抓住課文中句式讓學生説一説,帶學生進入角色演一演,這樣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滲透人文關懷,為寫話打下了基礎。

總之,本設計緊緊圍繞課標,以讀貫穿全文,做到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培養語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並將自學能力,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想象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劉傑,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小露珠》,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小露珠》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

《小露珠》《小露珠》一課巧妙地運用了童話所具有的特徵——奇特的幻想,採用了擬人化的寫作方法,寫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過程,以及小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讚揚了小露珠的美麗、可愛以及大自然的和諧、融洽。課文融科學知識、優美語言、思想啟迪於一體,不僅使課文顯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富於藝術魅力,而且使兒童的思想得以啟迪,性情得以陶冶,知識得以增長,想象力得以發展,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憑藉對課文的朗讀感悟,知道小動物和植物都喜歡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小露珠的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的品格。

4、訓練學生的説話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

通過小動物們對小露珠的讚美和植物在小露珠的裝點下發生的變化,來感受小露珠的美麗、可愛,是本課的重點;而如何通過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則是本課的難點。

二、説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你見過小露珠嗎?它是什麼顏色的?什麼形狀的?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環節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首先,教師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

這為學生閲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接下來,教師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教師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的關鍵詞句,理清文章脈絡,教師根據學生板書文章脈絡。(教師板書)

新課標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説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環節3: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教師以多媒體出示問題,教師請學生先默讀在分組討論。

課文第一小節描繪了小露珠由夜幕降臨時出現到黎明時變成黃豆粒般大小的情景。我在讓學生讀懂這一小節的內容後,放出多媒體動畫,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小露珠越來越大,越來越亮。我緊抓契機,要求學生模仿書上的句子用“越來越”説話,並在畫面下出示句式:“小露珠越來越大,越來越亮,我看得越來越 ___________”。學生剛剛目睹小露珠的動態演變過程,思維被激活了,有的説:“小露珠越來越大,越來越亮,我看得越來越清楚。”有的説:“小露珠越來越大,越來越亮,我看得越來越開心。”還有的説:“小露珠越來越大,越來越亮,我看得越來越入迷。”老我緊接着評價:“小朋友真是越來越聰明瞭。”

課後練習的第4題要求學生用“越來越”説話,以上教學緊扣這一要求,利用多媒體形象再現“越來越”的動態情境,而後因勢利導要求學生模仿説話,從而使學生造句注意前因後果,反映的內容具有情境性,具有時空氛圍,具有真情實感。這樣指導學生造句,不僅讓學生真正掌握了詞,會使用詞語,而且對學生的説話和作文能準確地表情達意也大有益處。

課文的2—4小節描寫了三個小動物來到小露珠面前讚美小露珠的情景,這三段話有兩個顯著特點:比方形象;動詞確切。為了讓學生感悟第2個特點,我放出多媒體動畫,學生從畫面上形象地看到:青蛙蹦到大荷葉上;蟋蟀爬到草稈上;蝴蝶落在花朵上。這時圖下出示三個句子,引導學生讀一讀,好好體會加點的詞把三個小動物的動作寫得多麼準確啊!

“蹦、爬、落” 這三個動詞生動地寫出了三種小動物不同的活動特點和生活習性。在以上教學中,這些知識不是靠老我空洞的講解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動畫讓學生心領神會,使字詞訓練落到實處,同時把學生引入課文情境,獲得美的享受。

課文第6小節描繪了一幅小露珠反射着霞光,使得所有的植物都變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機勃勃的美景。我在讓學生通過兩次自由讀充分感知這一小節的內容後,出示與這一小節的文字描寫相對應的迷人畫面,露珠還在植物的葉片上閃閃發光呢!這時老師讓學生從書上找出描寫畫面上美麗景物的句子,並體會怎樣把自己從圖和文中獲得的美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傳達出來。在學生美美地讀出相應的句子後,我帶着學生指圖複述,再建議他們當堂試背,學生熱情高漲,很快就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這段文字了。

在以上教學中,雖然學生看圖讀出的句子是直接從書上找到的,但這是經過理解內化了之後的產物。當課文中抽象的文字有了具體可感的畫面作為依託後,學生便積極主動地積累課文中的語言,並進一步使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課文最後一節描繪的是小露珠變成水蒸氣離去時,植物們與之深情告別的場面。我放出多媒體動畫:看着向空中飄去的小露珠,向日葵向她點頭,白楊樹向她招手,喇叭花動情地吹奏着樂曲。此時我引發學生想象:如果你就是向日葵,白楊樹,或者喇叭花,看到小露珠要走了,你想説什麼?出示句式:我是________,我對小露珠説:“___________________。”課文學習至此,學生知道動物們喜歡小露珠,植物們更加喜歡小露珠,他們的情感也完全被調動了出來,有的講道:我是向日葵,我會對小露珠説:“小露珠,你回來吧,我們大家捨不得你走。”有的講道:我是白楊樹,我對小露珠説:“是你用身體滋潤了我們,把美麗獻給了我們,你真了不起!”還有的講:我是喇叭花,我對小露珠説:“你不光外表美,而且心靈美,我們會永遠記住你的!”

就這樣,我巧妙地引導學生自己進入角色,在引發切身體會的瑰麗遐想中使小露珠的形象漸趨高大,使自己的情感不斷昇華,也使課堂教學掀起空前的**,激越起情意濃濃、餘味無窮的美麗浪花。總之,四次運用多媒體動畫,涵蓋了詞、句教學、想象説話和誦讀訓練,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使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環節4:拓展延伸

好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閲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閲讀期待。

環節5:課後作業

好處:鞏固知識點(知識類)

發揮學生想象力,理論-實踐,學以致用(作文類)

四、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如下:

小動物 閃 亮

喜歡 小露珠 透 明 外表美

圓 潤

植 物 無私奉獻 心靈美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五花山》是人教版第五冊的一篇寫景文章。寫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顏色變化。文章語言優美,適宜學生在品讀優美語句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斕的美。鄭老師恰恰抓住文本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將朗讀教學作為貫穿整堂課始終的主線,並適當輔以一些“技術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理解,加深對文章的感悟,以做到“其言皆出我之口,其情皆出我之心”。鄭老師的朗讀教學體現這樣幾個層次:

一、抓關鍵詞指導朗讀

比如教學“春天的五花山”時,師抓住“淡淡的”這個詞,引導學生讀出淡淡的綠,並問:這芽是怎麼出來的(抓住冒體會),“冒”可以換成什麼詞呢?哪個詞更好?這讓你感覺(生:舒服,精神煥發……)就帶着這種感覺讀讀吧。教學“夏天的五花山”,師同樣抓住“濃濃的”、“塗”、“染”等詞進行指導。

二、讀好關鍵詞,邊讀邊想象

在教學“秋天的五花山”時,鄭老師出示這句話:有的樹林變成了火紅色,風一吹,樹林跳起舞來,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躍。師問: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了它的美?(火紅色、跳起舞來、跳躍)在關鍵詞找出來後,老師相機板書:讀好關鍵詞 邊讀邊想象 接着,老師根據學生的讀標出停頓和重音,讓學生邊讀邊想象陽光的温暖與舒適。

三、運用朗讀方法,自學其他幾句

當學生明瞭這種抓關鍵詞讀書的方法之後,鄭老師便將下面兩句:“有的樹林變得紫紅紫紅”“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綠”讓學生進行自學交流,最後迴歸秋的整體感受。

且先不談這樣進行朗讀教學的效果如何,單這樣一種教學的層次性,我認為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對於一到三年級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很需要實實在在!教學中,我們不要嫌辦法“笨”,不要怕形式“老”。因為,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很需要經歷“模仿”、掌握“技巧”、強化“訓練”。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慢慢地掌握朗讀方法,逐步提高朗讀能力。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教材簡説

這篇課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着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裏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裏跳出的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個短短的童話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蹟,愛心能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恆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

二、設計意圖

讀了課文,最初的認識是愛貫穿了始終!但總覺得認識不夠深入,後又細讀幾遍,頭腦中冒出了“生命”一詞,對,這是用“生命”搭建的愛!

1、複習導入──提出研學思路:

一上來,就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心絃。我設計這樣兩個問題:

⑴這七顆鑽石是從哪裏來的?還記得這隻水罐在故事中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出示一隻水罐)

⑵真是一隻神奇的水罐!到底是什麼魔力使水罐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變化呢?

這些問題,意在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另外,文中除了神奇的水罐外,還有“水”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生命之水。我用這樣的問題把學生帶入到童話中:

是呀,水是多麼珍貴呀!可是水呢,這生命之水又在哪裏呢?眼看着旱災將毀滅一切時,一個奇蹟發生了。一天夜裏,一位小姑娘竟意外地得到了滿滿一罐子清亮清亮的水。這罐水是怎麼來的呢?請小朋友認真讀讀課文第2自然段,邊讀邊想,可以用筆劃劃關鍵詞句。

2、引領體悟──愛是變化的力量:

對媽媽的愛,對小動物的愛,對陌生人的愛,媽媽對孩子的愛……一切的愛使水罐不斷變化着。這部分是閲讀理解的重點,也是難點。變化是一次一次地在升級,怎樣讓學生能深入地理解語言呢?我着重引導學生來感悟理解“小姑娘對媽媽的愛。”讓學生先讀課文,然後説説你知道了什麼?扣住“夜裏”“哪兒”“喜出望外”等詞語來展開豐富的想象,意在豐滿小姑娘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斷挖掘出文本中藴涵的濃濃情義來。

最後通過朗讀體會小姑娘對媽媽的一片孝心,真是這份真摯的愛感動了命運之神。使她擁有了這一罐清亮的水。

為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愛心”這一主題,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幾個故事情節:小姑娘為母親找水,小姑娘分水給小狗喝,母親讓水給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讓給過路人,從而得出“愛心”主題。應引導學生重點理解水罐的最後一次變化。首先,最後一次變化應是在前幾次變化的基礎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選擇有違“愛心”,水罐裏都不可能跳出七顆鑽石,湧出清澈又新鮮的水流。為幫助理解這次變化的重要性,可讓學生結合第一自然段來想象愛心帶來的神奇變化: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大地一片荒蕪的景象,而現在從水罐裏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人、動物、植物乃至大地將會……可引導學生想象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還可以讓學生想象,如果沒有“愛心”,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體會這篇童話的內涵。也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瞭解到的關於“愛心”的故事來談談愛心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受到薰陶和感染。

3、延伸閲讀──愛是真實的奇蹟:

雖然愛的內容不同,但愛的意義是相同的,是愛創造了故事中一個又一個的奇蹟。學到這兒,學生對課文語言已經有了很深的理解。但僅僅是瞭解文中故事,明白變化的原因是“愛”。對作者的意圖還不甚理解。所以,我向學生提出疑問:

⑴為什麼不把鑽石留給小姑娘她們,而讓它飛上天變成了星星呢?

(讓愛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個角落,照進每個人的心中;告訴我們,只要心中充滿愛,就會發生奇蹟,充滿希望;播種愛,就會收穫愛……要像小姑娘一樣,都有一顆美好的心。由愛而生的七顆鑽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訴人們,讓愛成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⑵讀完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做些什麼呢?

讓學生結合實際談生活中感人的事,明白愛是真實的奇蹟。在我們生活中到處有愛,到處有奇蹟發生。所有這一切都在“愛心”中發展,這樣的愛都是用生命編織的!板書的最後,就完成一顆“紅紅的愛心”。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一)説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十三課《翠鳥》。

(二)教材分析:《翠鳥》是第六冊第四組課文的首篇精讀課文,課文先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翠鳥的羽毛、外形及它捉魚時靈敏神速的動作;再寫我在老漁翁的啟發下,體會到喜歡翠鳥應當把它當成朋友,打消了捉翠鳥的念頭,表達了對翠鳥喜愛的思想感情。

(三)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翠鳥外形特點及活動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特點觀察和描寫事物的方法;

3、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與生動,養成積累好詞佳句的習慣;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愛的`自然段。

過程與方法:教師引導,小結學法,學生自讀,交流明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翠鳥的美;

2、增強愛護鳥類的意識,使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達到溝通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重點:

學習抓住特點觀察和描寫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難點:體會用詞的準確與生動。

二、説教學理念

1、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展開對話的過程。

2、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説教學策略與學法

根據上述理念,結合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本節課採用情景教學法朗讀法和引導探究法進行教學。

一是通過圖畫創設情景,讓學生藉助一定的情景與文本,與同學、老師展開對話,加深理解和體驗;

二是關注學法指導,着重指導朗讀第一段,滲透學法,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方法精讀探究全作交流,在達成教學目標的同時進一步提高閲讀能力;

三是重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享受審美樂趣。

四、説教學程序設計

(一)導讀

首先,談話引入新課,板書課題。接着引導學生觀察翠鳥圖,讓學生説一説翠鳥的外形,感受翠鳥的外形美。然後圖文對照,閲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感悟翠鳥的外形特點。通過比較,體會文中的一些詞句用得好,好在哪裏。最後,指導朗讀,練習背誦,小結學法。(本教學環節通過圖畫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加深感悟理解;引導學生進行閲讀探究,注重過程指導和方法指導,既滲透了一般的方法指導,又體現了本課抓住特點觀察描寫的方法指導,為下面的自讀作好鋪墊。)

(二)自讀

1、學習2–3自然段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示自讀2–3自然段,老師相機引導學習佳句,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和生動。接着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寫魚兒,葦稈,水波的作用。然後朗讀2–3自然段。

(本教學環節通過學法遷移,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生初步掌握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採取個體閲讀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讀書,充分地展開與文本的對話,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學習4–5自然段學生默讀4–5自然段的內容,根據老師的提示討論,交流。如:老漁翁的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我們的臉上有些發紅?這篇課文表達了作者對翠鳥怎樣的情感?學了這篇課文後,我們受到了什麼啟發?

(本環節着重體現讓學生在自主的讀和思活動以及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三)誦讀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本環節調動學生的情感和讀書熱情,體現學習內容的整體迴歸和情感價值觀的整體提升。)

(四)作業

1、必做題:選你喜歡的自然段背誦下來。

2、選做題:自選課文中的一部分內容,如,“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盪漾。”用彩色筆在圖畫本上畫一幅畫。

(作業的設置既兼顧全體也關注個體。體現學習的自主性,並通過引導學生向課外拓展,着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小露珠》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十五課的一篇童話故事。巧妙地運用了童話所具有的特徵——奇特的幻想,採用了擬人化的寫作方法,寫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過程,以及小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讚揚了小露珠的美麗、可愛以及大自然的和諧、融洽。

全文共七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交代小露珠形成的時間,再寫小露珠形成的地點,最後寫小露珠在形成時是怎樣變化的。小露珠就這樣悄無聲息、毫不張揚地來到了世上。第二至五自然段寫小露珠受到小動物們的喜歡。小動物們見到小露珠紛紛和她打招呼,並且讚美她“像鑽石那麼閃亮”“像水晶那麼透明”“像珍珠那麼圓潤”,歸結起來,這些讚美稱頌的是小露珠美麗的容顏和純潔的品質,這也正是小動物們都喜歡小露珠的原因。第六自然段寫小露珠裝點了花草樹木。小露珠不僅本身很美,而且還會用自己的美來裝點別人,讓植物們顯得更精神更美麗。第七自然段寫小露珠消失的過程,植物與她依依惜別。由此我確立的目標是:

1、能在流利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背誦。

2、明白小動物和植物都喜歡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大自然的和諧、融洽和美麗。

3、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會抓住小露珠以及各種小動物、植物的特點進行感悟品讀。

二、説教法

針對以上教學目標的確定以及對三年級學生的分析,我主要採用了情景教學的方法,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具體的教學方法有: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實物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通過師生表演,培養學生的思維組織能力等。

3、情感教學法:通過創設情感氛圍,是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4、遷移教學法:讓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三、説學法

圍繞學法指導這一核心,我以讀書訓練為經,以語言訓練為緯,調動學生多種情感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積極地演、説、評、讀,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發展性和創造性。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課文第一小節描繪了小露珠由夜幕降臨時出現到黎明時變成黃豆粒般大小的情景。我在教學時讓學生跟着視頻去學習,讓學生去總結髮現。

(二)形象演示

課文的2—4小節描寫了三個小動物來到小露珠面前讚美小露珠的情景,這三段話有兩個顯著特點:比方形象;動詞確切。為了讓學生感悟第2個特點,我放出多媒體動畫,學生從畫面上形象地看到:青蛙蹦到大荷葉上,蟋蟀爬到草稈上,蝴蝶落在花朵上,能夠明白“蹦、爬、落”這三個詞生動地寫出了三種小動物不同的活動特點和生活習性。

學習第五節“小動物們都喜歡小露珠”抓住一個“都”字,讓學生觀察課本的插圖或者發揮想象説一説還會有哪些動物喜歡小露珠,學生很喜歡回答這樣的問題,觀察很細緻,想象力也很豐富。

(三)內化積累

課文第6小節描繪了一幅小露珠反射着霞光,使得所有的植物都變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機勃勃的美景。我在讓學生自由讀的基礎上找出有哪些植物喜歡小露珠,並結合2、3、4自然段中的打比方説一説小露珠光彩熠熠像什麼。再用第六段中的比喻句來説一説植物在小露珠的裝點下變得怎樣格外精神,學生能夠在引導下準確説出“俊俏的小姑娘”指誰,“美麗的珠寶”指誰。

(四)啟迪想象,情感昇華

課文最後一節描繪的是小露珠變成水蒸氣離去時,植物們與之深情告別的場面。學生讀後能夠發現小露珠的變化:太陽公公散發的熱量越來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來越輕了。在引導學生理解“越來越”時,我嘗試讓一個學生起來重複讀投影上的一段話,其他同學聆聽和觀察發現他幾次讀的過程中的變化,繼而明白“越來越”的意思,再結合自身最近有什麼變化來造句。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小露珠要走了,請學生拿出紙寫一寫想對小露珠説的話。課文學習至此,學生情感也完全被調動了出來,他們有的説:“小露珠,你回來吧,我們大家捨不得你走。”有的説:“小露珠,我很喜歡你,你可不可以不要走。”還有的説:“小露珠你明天一定要快點來,你來的時候記得打電話給我,我好去迎接你。”學生的想象力也打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