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蝙蝠和雷達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59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蝙蝠和雷達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蝙蝠和雷達説課稿

蝙蝠和雷達説課稿1

《蝙蝠和雷達》是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組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科普文章介紹了仿生學的應用——蝙蝠夜間是憑什麼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

根據大綱的要求本組課文的教學應注意:要在理解詞句,練習給課文分段的基礎上學習歸納段落大意,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提高閲讀能力。

經過分析,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瞭解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弄清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怎樣的啟示,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2、學會生字新詞,練習給課文分段,學習歸納段意,培養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3、利用科學家幾次進行科學實驗的例子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

1、學習歸納段意;理解科學家的實驗過程。(重點)

2、弄清蝙蝠和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聯繫。(難點)

根據以上的依據,我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下面我就分五個方面來談談。

一、巧設懸念,激趣導入

我採用展示圖片、設疑激趣的方法導入新課。一上課,先出示蝙蝠圖片,問:“

(1)這是什麼?它在什麼時候才出來活動?

(2)在漆黑的晚上,你能安全地進行各種活動嗎?那麼蝙蝠在夜裏是怎樣活動的?”

然後出示飛機圖片問:“它能在夜裏飛行嗎?靠什麼引路?”出示雷達圖片問:“它是怎樣引路的,它跟蝙蝠有聯繫嗎?”通過層層設疑,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並初步感知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為學習下文打下基礎。

二、掃除障礙,理解文意

這一節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學任務:

1、通過自學、點撥的方法使學生讀準字音、理解生詞。學法指導:讀準字音:拼查問:理解生詞:查問聯繫上下文。

2、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用歸併法給課文分段和歸納段落大意。這樣就使學生通讀了課文,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結構,為精讀課文打下基礎。同時訓練了學生的自學、理解、思維、概括能力。

三、突破重點,弄清聯繫

三次科學實驗,蝙蝠、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間的聯繫是這一節的教學要點,為達到要求,我採用“設置懸念、討論探究、方法指導、觀察演示、表演解説”等方法引導學生學文。這樣做有三個目的:

1、引導學生由表及裏、深入透徹地理解問題。

2、化抽象為形象,突破教學重難點。

3、訓練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環節的教學具體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由於1——3自然段的內容比較簡單,我主要採用讀、問、想、答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明白飛機安全夜航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感受蝙蝠夜間飛行動作的靈巧。從中引導學生提出疑問: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什麼啟示?它為什麼能在夜間靈巧飛行?通過引導質疑,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步:指導學生弄清三次科學實驗的過程。教學時先讓學生在聽讀4——5自然段中思考:科學家在什麼環境下做了多少次實驗?從中釋詞“橫七豎八”,並練習造句。然後讓學生默讀4——5自然段,採用“獨立思考、同桌討論”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實驗的方法、結果及結論(表格形式出現)。接着讓學生分別説説實驗的經過,同時結合課文內容理解“證明”並練習造句。這樣就使學生在多讀、多説的基礎上深入瞭解了三次科學實驗的過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從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理解、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第三步:指導學生揭開蝙蝠探路的密祕。蝙蝠發出和接收超聲波這一內容比較抽象,為了使學生易於接受,我採用了觀察演示的方法來開展教學。教學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樣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然後讓學生邊聽讀邊看有關蝙蝠捉蚊子的影片演示並思考問題,並要求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回答,弄清密祕。由於影片這一輔助手段的運用,使抽象的科學原理生動形象化、顯現化,有利於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另外,通過這一段的學習,總結出學法:聽朗讀、看演示、説原理。以此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自學下文打下基礎。這正體現了大綱提出的“閲讀教學要着眼於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閲讀實踐中學習獨立思考,學習怎樣讀書。”

第四步:指導學生明白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什麼啟示,弄清雷達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間的聯繫。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前面總結的學法自學課文,並仿照作出雷達的探路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教師做好放錄音及影片的工作)。在明白了蝙蝠和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後,讓學生根據示意圖討論它們之間的聯繫,再讓學生根據對話提示進行對話,並抽二個學生分別帶上頭飾進行對話、表演。這樣就使學生在分析、比較、聯想、對話、表演中明白了蝙蝠與雷達之間的聯繫,生動化、趣味化了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且貫徹了大綱要求的“要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要求。至此,本文的教學任務已大部分完成。

四、課外延伸,擴展思維

大綱指出:“要注意課內和課外的聯繫。”因此,學完課文後提問:“雷達是仿照蝙蝠製造出來的,科學家還從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啟示,製造了哪些現代化設備?”以此擴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把學習興趣由課內引向課外。

五、談話結束,激勵創造

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科學的征途是無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將來也利用仿生學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設備?只要大家今後多學習知識、多留心生活,做到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探索研究,充分打開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夠辦得到。這樣結束課文,給學生留下了一個思維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及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板書設計:

這個板書設計,圖文結合,直觀、簡潔反映了蝙蝠、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體現了它們之間的聯繫。這樣的板書,便於學生掌握課文內容。

蝙蝠和雷達説課稿2

一、説教材:

《蝙蝠和雷達》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第八冊第三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以“大自然的啟示”為專題,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自然、瞭解自然,在對自然的觀察、瞭解、發現中受到有益的啟示,同時發展學生的觀察、想像等思維品質;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提高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繼續培養學生的默讀與自學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本課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編寫這篇課文的意圖,是為了讓學生在閲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激發學生閲讀課科普文章的興趣,擴寬視野。

二、説學情:

本班原有44個學生,剛轉學一個現在有43個學生,本班學生兩級分化,大部分同學基礎比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喜歡發言。但是有部分同學反應靈活想象力豐富。

三、説本課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默讀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以讀代講、填表、畫圖、小組交流等方法瞭解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和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熱愛科學、樂於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本課的重難點:重點是瞭解科學家試驗的過程,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難點是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

四、説教法和學法:

1、情境導入,設疑激趣

晴朗的夜空出現兩個亮點,越來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紅一綠兩盞燈,接着傳來了隆隆聲,原來是一架飛機在夜航。(大屏幕出現情境,畫外配音)同學們,在漆黑的夜晚,飛機為什麼能安全飛行呢?出示課件蝙蝠的圖片問這是什麼?瞭解它哪些知識?再出示雷達圖片也問同樣的問題。主要培養他們課前主動收集資料的習慣。過渡:同學們,蝙蝠是一種動物,而雷達則是人類發明的一種探測儀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課題中用“和”(板書“和”)把它們連起來,揭示課題:蝙蝠與雷達(齊讀課題),有什麼想知道的?目的是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培養他們善於提問題的能力。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默讀課文,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課文中試着找找答案,帶上鉛筆畫畫寫寫,培養學生自己去決絕問題的能力。整體感知課文,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讀完以後能説多少説多少,尊重他們的獨特見解,讓中下一點的同學説,。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讓中上點的學生説。

3、精讀,深入體會課文內容。

(1)、抓住重點句教學,找出課文中蝙蝠與雷達有關係的一句話(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讓學生讀並提問題。過度:是啊科學也是一樣善於發現問題並進行研究,但實驗一做就不可能一定會成功,找出科學家辛苦工作的一句話。讓學生自己讀讀,指名同學起來讀,並説説為什麼這樣讀,認真體會“反覆”、“終於”説明所有的發明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往往要付出艱辛的代價,甚至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對話轉化為內心的體會。過度:你們仔細觀察過蝙蝠夜間飛行嗎?科學家經過認真長期的觀察發現蝙蝠在夜間是怎樣飛行的?讓學生找到相關的語句並説説自己的體會。感受蝙蝠夜間飛行的本領,仿照課文用“即使…也…”説説話,進行語言訓練。讀了以後又會產生哪些問題呢?(蝙蝠夜間飛行靠的的是什麼呢?)讓學生學提問題並能自己去探究。

(2)、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去探究蝙蝠夜間飛行是靠什麼的,並出示課件讓學生共同完成。自主探究與合作相結合。得出結論是蝙蝠夜間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的配合。又讓學生提出新問題,(蝙蝠是怎樣靠嘴巴和耳朵配合飛行的?)再根據問題自己去探究,弄懂以後和同桌交流交流,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緊扣文本讓學生説説他是從哪些地方讀懂的,學生説教師板書,教師出示課件讓同學當“小小解説員”上台來解説。這是課文的重點,用小組合作、填表、表演來突破。從蝙蝠身上有什麼啟示呢?(發明了雷達把它裝在飛機上)

(3)、朗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並學着教師的課件在課文的圖中畫畫,並讓同學結合自己的畫上來解説,教師板書。教師再出示課件又讓同學上台解説,齊讀第八自然段。再讓學生觀察板書發現什麼,目的是引導學生髮現雷達和蝙蝠之間的聯繫。再出示課件填寫蝙蝠和雷達之間相同的部分。這部分是本課的難點,即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通過學生朗讀、畫一畫、説一説、比一比的方式來突破。

(4)、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交流想法。只要是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實踐所得,也要充分肯定他們的“創新”,保護他們的自尊和“創新精神”。

五、小結:

我們要向科學家學習。要善於發現問題、善於研究問題、善於從事物中受到啟示,將來為人類造福。

六、擴展練習:

為了激發學生閲讀課外書的興趣,課後閲讀有關發明創造的書籍,把收集到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帖在教室後邊的牆上作為牆報一起分享。

七、板書:

簡單明瞭的寫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的工作原理。

蝙蝠和雷達説課稿3

一、説教材:

《蝙蝠和雷達》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三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組課文的專題是“大自然的啟示”,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文中敍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能激發學生閲讀科普的興趣,拓寬視野,並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於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二、説教學目標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對於科普文的閲讀有一定的興趣,作為第二課時,在教學中,我們根據年段特點、教材特點及本課的寫作特點,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飛機能在夜間安全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知道蝙蝠和雷達之間的科學聯繫。

2、培養學生樂於讀書,查閲蒐集資料的能力。

教學重點是:

1、抓住重點詞句,弄懂科學家是怎樣發現蝙蝠飛行的奧祕的。

2、瞭解雷達和蝙蝠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弄清飛機夜間安全飛行和蝙蝠之間的關係。

三、説教法和學法

簡單概括為三句話:1、反覆誦讀,靜心默讀,在體悟感受中把握科普文語言的邏輯性; 2、邊讀邊畫,刪減對比,畫示意圖,在學法探究中把握科普文的科學性;3、課外擴展,遷移寫作,在仿寫課文中把握語文味。

四、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在漆黑的夜空,飛機怎麼能安全的飛行呢?它不怕出危險嗎?繼續學習本課,通過設置懸念,讓學生帶着期待的心情去學習課文,十分自然的進入新課教學。

(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

為了弄清楚飛機到底是靠什麼安全飛行的,科學家們發現蝙蝠在夜裏飛行,無論情況多麼複雜,它都不會和任何東西相撞,它靠的是什麼?

尋找該問題的答案,有如下幾個環節:

1、先讓同學們讀幾遍課文,然後小組合作討論,按照試驗順序、方式、結果、證明的問題四步填寫PPT上的表格。

2、比較這兩個句子,學習第六自然段,同時讓學生自然地過渡到:蝙蝠的嘴和耳機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這個問題,引出第七自然段。

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裏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裏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來探路的。

3、學習第七自然段

A、邊默讀邊思考,邊畫出重點語句。

B、讓學生上黑板畫出蝙蝠探路的示意圖。並結合示意圖説説蝙蝠飛行過程。

C、引導同桌看着示意圖互相講述蝙蝠的探路過程。

這個過程不僅讓學生直觀地理解了書本上蝙蝠是如何將嘴和耳朵結合起來探路的,更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D、通過提問科學家們又是怎樣揭開這個祕密的?引出“科學家經過反覆研究,終於揭開了蝙蝠能在夜裏飛行的祕密。”這個句子,反覆閲讀後發現關鍵詞“反覆——終於——”。

用造句的訓練方法體會科學家經過不懈努力才解開蝙蝠能在夜裏飛行的祕密的。

(三)明白原由,啟發創造

A、弄清楚蝙蝠是運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原理,讓學生瀏覽課文第八自然段,然後仿造蝙蝠探路示意圖,畫出雷達的工作原理圖。

B、比較雷達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麼相似之處,完成書後填空練習。

比較蝙蝠和雷達的工作原理,學生們能得出

雷達的天線就像是蝙蝠的(嘴巴)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嘴巴發出的超聲波)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此環節有效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舉一反三,教學效果較好。

(四)拓展訓練

“紙上得來終覺淺”,語文應該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豐富學生學習,拓展學習,開闢資源空間。大自然是人類的好老師,人類的許多發明都是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啟示,讓同學們通過自己閲讀查找,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得到其他的發明創造呢?(這個環節不僅拓展學生知識面,而且也提高了學生們的模仿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五)佈置作業

1、根據課標要求“要注意課內和課外的聯繫”,這堂課佈置學生看有關仿生學書籍,觀察身邊的動物、植物,想一想能從它身上得到什麼啟示,想發明什麼,然後動筆寫一寫。

2、積累本課讓你感受深刻的句子。

蝙蝠和雷達説課稿4

一、説教材

《蝙蝠和雷達》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的學習是對以前所學習的觀察大自然、保護環境等專題的延伸與發展,並有新的內涵。除了讓學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學知識,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關注自然,在觀察瞭解發現中受到有益的啟示,同時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等思維。這篇課文在本單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介紹了科學家通過對蝙蝠情況的研究,找出蝙蝠為什麼能在夜間順利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夜間安全飛行,從而激發學生了解科學常識,閲讀科普文章以及樂於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二、説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對任何新鮮事物都比較好奇的階段,再加上農村的孩子知識面相對比較狹窄,我班的很多學生對蝙蝠、雷達瞭解的並不是很多,有的甚至沒見過。鑑於這種情況,我會充分利用豐富的農遠資源進行教學,讓抽象的事物變為形象具體的畫面,讓學生在觀察中學會探究,在發現中受到有益的啟示。

三、説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

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於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四、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瞭解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弄清飛機夜間安全飛行和蝙蝠之間的關係。

五、説教法與學法

在教學中,我以朗讀、觀察、探究的方式為主,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閲讀能力。為了讓學生更清楚更直觀的瞭解蝙蝠是怎樣飛行的,飛機又是怎樣在夜間安全飛行的,我就利用了農遠資源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為解決重難點奠定了基礎。

在學法中,讓學生先看後悟,積極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試驗中得出結論,發現二者的關係。

六、説教學程序

(一)巧設懸念,激趣導入

採用展示圖片、設疑激趣的方法導入新課。

一上課,指着大屏幕圖片問,認識這兩張圖片嗎?

(蝙蝠雷達)一種是動物,一種是現代的高科技,這兩種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在漆黑的夜晚,你能安全地進行各種活動嗎?那麼蝙蝠在夜裏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層層設疑,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並初步感知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為學習下文打下基礎。

【設計意圖】

開門見山,利用圖片給學生直觀感受,認知蝙蝠和雷達。《語文課標》指出“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此處問題的提出,直達文本重點。以懸念激發學生閲讀興趣。

(二)先扶後放調動興趣

這個課時的重點是讓學生理清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因此,我講課的側重點是第六、七兩個自然段。我針對三、四、五三個自然段內容較為淺顯的特點,主要採用“以讀為導”、“先扶後放”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為理解蝙蝠和雷達的關係做好鋪墊。

四、五兩個自然段雖不是重點段,但卻是讓學生理解蝙蝠飛行原理的關鍵,因此在講課時也不能掉以輕心,在教學中我主要採取“先扶後放”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對三次試驗的學習。我先讓學生從朗讀中理,再用“扶”的方法指導學生完成二、三次試驗的填表。為了鞏固學生對三次試驗內容的學習,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讀等方法,讓學生從讀中理解蝙蝠的飛行。

(三)重點段訓練能力

第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段,段中包含的內容較為豐富,是培養學生能力的良機,我在教學中滲透了讀、寫、聽、説四種能力,讓學生從動腦、動手中掌握課文的重點、難點。我先讓學生朗讀理解文意,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劃出原理示意圖,小組交換意見,最後讓多名學生嘗試根據示意圖將蝙蝠飛行的原理複述。

既然明白了蝙蝠飛行的原理,那麼理解最後一個自然段難度就不大了。在這段的教學中,我決定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先讓學生從讀中理解文意,再放手讓學生當小老師,根據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劃出原理示意圖。到此,學生對雷達工作原理和蝙蝠飛行原理已略知一二,但對二者之間的聯繫還是較為含糊的。我再讓學生根據已劃出的示意圖用“相當於”説蝙蝠與雷達之間的關係,並嘗試讓多個同學根據示意圖用自己的話講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這樣就讓學生輕鬆地解決了本課的重難點。

(四)總結、延伸

在課文的總結中,我也不放棄這個培養學生能力的好機會。我引導學生從科學家在蝙蝠夜間飛行的原理髮明瞭雷達這一件事例中思考,讓學生從生活中舉出利用仿生學原理髮明事物的例子,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最後,我根據同學們所舉出的例子,從中滲透德育教育:平時我們只有細心觀察我們的生活,才會提出問題,有所發現。

(五)、説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

採用了圖文結合的板書設計,使學生可以直觀的瞭解文本內容,突破了重難點。讓學生從板書中一眼就能看出蝙蝠和雷達的探路原理,使重難點一目瞭然,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蝙蝠和雷達説課稿5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

《蝙蝠和雷達》是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十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介紹科學家通過對蝙蝠飛行情況的研究,找出了蝙蝠夜晚能順利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飛機夜間安全飛行。 對於聾校七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以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驗不足,所以要讀懂課文從中受到啟發,弄清蝙蝠夜晚能安全飛行的道理是重點也是難點。

基於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生實際情況,我綜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終於”、“難道……嗎?”造句。

2、 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

3、藉助蝙蝠與雷達之間的聯繫進行邏輯思維訓練。

4、瞭解飛機夜航是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要理解課文內容正確認識蝙蝠和雷達(飛機夜行)的關係,首先必須讓學生了解蝙蝠的飛行原理,所以弄清科學家的試驗過程,瞭解蝙蝠夜裏是怎樣飛行的;飛機夜航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瞭解蝙蝠和雷達的關係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綜合以上情況,為了較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預計要三課時來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初步感知,學習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深入體驗,精讀感悟。

第三課時:鞏固知識,積累語言。

第一課是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一、激趣導入:引導學生説説哪些東西是可以在夜晚飛行的?從而引出“飛機為什麼能在夜晚安全飛行?”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並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以“飛機夜行和蝙蝠夜行的祕密是什麼?”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閲讀課文,結合課文,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預習情況,初步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然後指導學生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三、再讀課文:學生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説説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來説明飛機夜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的,從而理清課文的思路,初步瞭解各段大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對蝙蝠在夜晚飛行的原理有了初步的認識。

接下來我重點講講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這一課的 教學中,我將以設疑懸疑──悟疑解疑──創造性思維訓練,這種教學思路引導下,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認識也逐步加深。通過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來完成教學任務。

(一)導語切入,設疑質疑。

1、一開始我出示蝙蝠圖,同學們知道蝙蝠哪些特點請説出來。好多同學都知道它一般是夜間出來活動。它夜間出來活動有什麼特點?

2、由設疑引到學習第3自然段,通過評讀,學生很快找到了蝙蝠夜行特點──安全靈巧。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鋭,能在漆黑夜裏看清所有的東西嗎?由這一問題引到了3次試驗。

(二)扣住疑點,進行解疑訓練。

抓住疑點,緊緊圍繞“3次試驗”這個難點,啟發學生展開學習,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1、瞭解試驗過程,為解疑鋪路搭橋。設計自行填表格的形式,瞭解3次試驗的方法和結果。

2、抓住重點句子,悟疑解疑。可抓住這樣一個重點句子:3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裏飛行靠的不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3、蝙蝠探路與雷達導航有什麼科學聯繫?通過6、7小節對比,深入理解蝙蝠探路與雷達導航的內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