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説課稿模板彙編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66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説課稿模板彙編5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登上企鵝島》。

登上企鵝島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版三年級上冊第8課。南極大陸是一個充滿神祕色彩、使人嚮往的地方,那的企鵝更是小朋友們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動物。這篇課文記敍了小作者跟隨南極考察隊來到南極大陸登上企鵝島的所見所聞,這篇課文通過對企鵝的樣子、種類、特點及生長過程的介紹,説明了企鵝的可愛,表達了小作者對企鵝的喜愛之情。

全文共五個自然段,先講述了企鵝的種類、特點,最後講的是企鵝的生長過程。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細緻具體的描寫了島上的三種企鵝:金企鵝、帽帶兒企鵝和阿德雷企鵝。通過文中“它的嘴是金紅色的,頭部有兩塊白毛,又叫花臉企鵝”“他們彬彬有禮,站在遠處向我們點頭,像歡迎我們似的”“我剛踏進他們的領地,一隻企鵝就尖叫着把我驅逐出境了”等細緻描寫,抓住了這三種企鵝的特點:金企鵝漂亮;帽帶兒企鵝彬彬有禮;阿德雷企鵝兇猛。這篇文章語言生動流暢、充滿童趣。

教學時教師要帶領孩子們走進教材,走進課文的情境,要領着他們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讀中識字,在讀中積累語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以及收集、整理和利用相關信息資料的良好習慣。針對教材的要求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我擬定如下教學目標:認知目標:瞭解南極大陸企鵝島上企鵝的外形、種類、特點及生活習性。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學生蒐集資料、運用資料的能力。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動物的思想情感。教學重點:瞭解南極大陸企鵝島上企鵝的外形、z種類、特點及生活習性。教學難點:展開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對第二學段的課程有明確的目標:識字與寫字目標: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的能力。閲讀目標: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

結合《登上企鵝島》一文的具體情況,在第一課時學習生字、新詞,初步瞭解課文內容之後,我是這樣安排第二課時的:

首先教學中,我注重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時空,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創設時空無限延伸的學習環境。課前導入時,屏幕上出現了一直活潑可愛的卡通小企鵝,它做了這樣的開場白“三年級的小同學們,大家好!我是企鵝島上的豆豆,歡迎大家登上企鵝島”學生立即被企鵝豆豆熱情、生動的開場白吸引,帶着新鮮與好奇很快走進課文、走進企鵝豆豆為他們所展示的那片白雪冰封的晶瑩世界。這樣也自然延伸了這堂課的學習環境。作為教師的我則把握時機以導遊的身份繼續引導學生,模仿導遊的語言、姿態説到“歡迎搭乘旅遊直通車,來企鵝島上交朋友”我與學生們的距離沒有了,我是活潑愛玩的導遊姐姐了,而學生們則是興致勃勃的小遊客。

採用直觀教學法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準確理解語言文字,從而自然地激發學生對企鵝的喜愛之情。在學習企鵝的樣子時,文中是這樣寫的“”我首先出示成年企鵝玩具,讓學生比一比成年企鵝三十多釐米是多高。放在地上讓學生感受。然後出示小企鵝玩具,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讓學生找出成年企鵝與未成年企鵝的相同點。然後師生共同填空,加深對企鵝樣子的瞭解,也培養了學生的語感能力。

其次:擁有童心才能激發兒童的天性、發展兒童的天性,才能在教學中產生創新。面對一羣頗愛幻想的孩子,教師的思維應具有創造性,只有這樣才能影響並帶動學生思維的發展。課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詳細介紹了三種企鵝為了讓學生能夠準確瞭解三種企鵝的外貌、特徵,我為學生準備了頭飾,學生們帶着頭飾,按照課文的描述,又另加了稚氣的童語表演的惟妙惟肖,大家不但喜歡上了可愛的企鵝,同時也鍛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在課堂設計時,我用“趣”和“思”繞合起來的方式繼續引導學生。我問學生:“我們就要離開天藍、地白、環境優美的南極了,你想抱着小企鵝照相嗎?你還想對小企鵝説些什麼呢?”學生們爭着與小企鵝照相,並説出自己想説的話。其中有一個學生説道“20xx年我們的首都北京就要舉辦奧運會了,作為北京的南大門我們會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並歡迎小企鵝來我們這兒做客。”學生們立志去探索大自然、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的情緒被激發。看着他們一張張充滿稚氣的臉、一顆顆純潔的心,我深深為之感動。

學習應該是件快樂的事,《登上企鵝島》的學習氣氛就應該是快樂的、輕鬆的。課堂上導遊的姿態、語言,課堂上學生們認真的表演,我和同學們都彷彿身臨其境。在整個教學中,我既是導演、又是演員,還是導遊,更是教師,和學生們一起進入角色、引導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去體現學習的創造性和主動性。

這篇課文我以“童心體驗、童趣引導、學玩同樂”的教學策略、積極探索,饒有興致的與學生一同參與學習,一同《登上企鵝島》。

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本課是五年級美術上冊第八課的內容。本課以水墨畫為題材內容,並通過筆墨感受、潑墨遊戲、想像創造三個活動實施教學,幫助學生認識、瞭解水墨的多種表現形式,感受筆和墨的變化,體驗創造表現的樂趣,以此觸發學生學習水墨的興趣,培養動手能力,激發形象思維和創造想像的能力,讓學生通過體驗、遊戲、創作的學習活動來表達個人的情感和豐富的想像力。基於以上思想的引導,結合本課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認知目標:認識中國畫的工具材料,感受水墨畫筆、墨、紙的特點。

能力目標:在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中,能學會控制水分,並能用中鋒、側鋒調出不同層次的墨色。

情感目標:通過欣賞及表現,使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為了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我將重點確定為:

三、教學重點:大膽嘗試水墨畫的多種表現方法,體驗創造樂趣。

四、教學難點:彩墨繪畫中大自然植物、樹木、小鳥的畫法及構圖。感受水墨畫獨特的魅力。

五、説學生:

本年級學生在以前沒有接觸過水彩、墨和毛筆,對國畫的概念很模糊。通過幾次課的鋪墊,講解墨與水的特性,才達到現在的課堂效果。

六、説課件:

《鳥語花香》選用精美的圖片和音樂給學生以視覺上、聽覺上的享受。在繪畫步驟解決本課的難點。

七、説教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可作如下安排:欣賞導入——嘗試感受——認知情感——創造表現——交流評價——拓展延伸。在教學活動中,我有兩次的現場演示,還有和學生一起作畫的愉悦心情。讓學生通過視覺直觀看到的繪畫過程,教師應考慮趣味性,遊戲性,在“玩”筆墨的教學活動中,激發興趣,培養能力。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從多方面獲得自身的感受。 老師的範畫在學生眼裏開闊視野,不在覺得神祕(他們曾想,老師是怎麼樣畫出來的?)在看視頻的過程中,我講解繪畫的過程。

八、説學法:

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有兩次練習:臨摹和創作。通過賞圖、自主嘗試、合作學習等方法來達到學習目的。本課教學是以學習水墨為內容的表現活動。通過學生對不同筆墨的認識、感受、體驗、表現來激發興趣,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水墨畫的用筆、用墨及筆墨的變化、表現、步驟進行適當的演示,強調水墨畫的趣味和墨色的豐富變化,體現出水墨畫的特性。教師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嘗試練習,在嘗試中來感受水墨在生宣紙上的無窮變化。

九、拓展階段:

出示一張工筆畫,讓學生知道工整和寫意的區別,欣賞大師的作品,讓學生更加認識中國的傳統藝術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説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圖、學文,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從而受到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教育,陶冶愛美情趣。

2、學習通過比較,概括事物特點的方法,並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觀察、想象、理解、表達能力。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瞭解灕江和桂林山水的特點。

2、指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方法:

1、本課的教學思路是:先整體後部分再整體,也就是先“整體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層滲透”,最後“再現整體,深化中心”。

2、教給學生“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的方法以及抓關鍵詞學句的方法。

3、採用先扶後放,扶放結合的方法。第二節的教學由教師“扶”,第三節“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要充分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喜歡旅遊,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領略那裏的山水。桂林,是我國廣西的一座美麗的城市,也是著名的遊覽勝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往參觀旅遊。為什麼呢?因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稱。

二、引導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錄像片,配以課文朗讀,欣賞圖片,圖文進行整體感知,然後讓學生談感受。

三、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

找出來讀一讀,導入學習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麼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們和作者一起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

四、觀賞灕江的水(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錄像中的灕江水

問:灕江的水與別處的水有什麼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波濤洶湧的大海,以幫助學生理解“波瀾壯闊”;展示風光旖旎的西湖,以幫助學生理解“水平如鏡”。)

2.歸納灕江水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灕江水的三個特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的。

(特點之一“靜”。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靜”。)

(特點之二“清”。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清”。)

(特點之三“綠”。課文用“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灕江水的“綠”和“純”。翡翠:綠色的硬玉,有光澤。無瑕:沒有斑點,非常純淨。)

3.體會最後一句。

4.練習朗讀,讀出灕江水的靜、清、綠,讀出對灕江水的喜愛之。情。

注意指導讀好“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

五、觀賞桂林的山(學習第三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錄像中桂林的山

問: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麼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幫助學生理解“峯巒雄偉”“紅葉似火”。)

2.歸納桂林山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體現桂林山特點的三個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這些特點的。

(特點之一“奇”。課文從兩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從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奇峯羅列,形態萬千”。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教師還可補充介紹,有的像揹着娃娃的婦女,有的像好鬥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羅漢……使學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目不暇接。)

(特點之二“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鬱鬱葱葱,色彩明麗。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

(特點之三“險”。課文用“危峯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並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峯兀立:即高峯聳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

3.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重點指導讀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

六、我們觀賞了灕江的水,觀賞了桂林的山,總的有什麼感覺?作者又有什麼感受?(學習第四自然段)

1.看圖,啟發學生把山、水聯繫起來讀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麼感受?

(1)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2)理解“畫卷”“連綿不斷的畫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3.練習朗讀第四自然段讀出盪舟灕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七、作業

1.朗讀課文 2.識記生字

八、板書設計:

水 清

綠 舟行碧波上

桂林山水甲天下

奇 人在畫中游

山 秀

第二課時

一、指名讀課文

二、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然後討論

1.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內容和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麼關係?

(第一段總的説人們讚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嚮往,急於閲讀下文。後三段講作者盪舟灕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兩段分別描述灕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讀者對那裏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則將桂林的山和水聯繫起來,使我們讀了在頭腦中形成連綿不斷的活動畫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確是天下第一。)

2.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想象“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着這樣的山”是怎樣一種景象,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然後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三、識記生字,練習書寫

漓:注意右半部的寫法。

瀾:前鼻音。右邊“門”裏面是“柬”。

瑕:可與“假”進行比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結構,下邊是兩個“習”,整個字要寫緊湊。巒:前鼻音,與“瀾”比較讀音。與“戀”比較字形。筏:上下結構,右下不要丟撇。

四、指導背誦

1.在瞭解句與句關係的基礎上,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練習背誦。

2.在瞭解自然段之間的關係及自然段與全文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練習背誦全文。

五、完成“思考練習3”抄寫句子,注意分號的用法。

要求:以標點為標誌,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個字詞寫一字詞;格式要正確,字跡要工整;想想分號的用法(長句子中有三個並列的分句,每個分句中已經用了逗號,並列的分句之間要用分號。這樣,要以把一個個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誦課文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分餅》是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第2課的內容。是緊跟分數的再認識後的一課,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各個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前一段又學習了分數的意義,熟悉了單位“1”、分數單位等知識,為學習本節課知識打下了基礎。但都是從部分與整體的關係角度來學習的,認識的分數都是真分數,另外本課的概念比較抽象,假分數表示什麼?在單位“1”不夠的時候怎樣理解?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直觀形象思維的支撐。所以在本課中,我先用面積模型進行講解,用數線模型進行鞏固與再認識。教學分數的意義時就適當滲透了數軸,雖然數軸對小學生是難點,但是利用數軸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區別真分數和假分數分數值的特徵。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經歷真分數和假分數的產生過程,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掌握真分數和假分數的特徵,能辨別真分數和假分數。

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樂於探究的學習態度。

三、説教法學法

本課從具體情境入手,藉助面積模型對分數意義進行理解,再借助數線模型(數軸)用數分數單位的方法初步建立假分數的表象,最後在分類過程中,通過整體觀察,建構真假分數的模型。使新概念在已有的概念中精確深化,產生新的認識。

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抽象概括,從而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抽象、概括等能力,最終明確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內涵。

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及分類思想。

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樂於探究的學習態度,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同時為帶分數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説教學流程

1、直接出示課題—《分餅》及第一個活動:3張一樣大的餅平均分給4個人,該怎麼分?每人分到多少張餅呢?(審題:兩個問題)

方法一:一張一張分。學生動手活動,講解分餅過程與答案,3個四分之一。(慢) 方法二:疊在一起分。讓學生動手理解3的四分之一。(更慢)

2、出示本節課第二個活動:9張一樣大的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又分到多少張餅呢?

方法一:一張一張分(用多媒體演示分的過程)

方法二:疊在一起分。

3、插入講解分數的分類——分為真分數和假分數。

真分數:分子小於分母,分數值小於1。

假分數:分子大於或等於分母,分數值大於或等於1。

2、用其實呀,還有一種快速簡單分法,誰知道?切入方法三。

此處注意適時講解:1、重點插入講解帶分數的名字及組成(可讓學生根據示意圖總結出帶分數—整數加真分數);2、根據剛才分餅的結果,説説這兩個分數一樣嗎?一樣。3、帶分數與假分數的聯繫(假分數可以化成帶分數,也可以化成整數)。

4、課堂練習(挑戰一、二、三)

5、你今天學會了什麼?談收穫。小結本課。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本框地位:

本框題主要講述法律這一特殊社會規則,本框題是對第六課規則與秩序中規則內涵的延伸。這一框題的內容也是教材後半部分的重要起點,因而本框內容在全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社會主義法制教育的理論基礎,也是邏輯起點。通過該框題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法律的產生及其效力與其它社會規則之間的聯繫與差別,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知法、學法、懂法、守法。

2、內容結構:

本框從內容結構上來看並不複雜,共講了三個大的問題:一是法的起原及其含義;二是法的四個基本特徵,即: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國家制定並認可、強制力保障實施、法律具有普遍的約束力;三是法律與其它規則之間的聯繫與差異。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法的含義。

理解:法的四個基本特徵及與其它社會規則之間的區別。

運用:依據法的四個特徵用具體事實給予闡述。

(2)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培養和提高理解能力,使學生養成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制觀念,自覺遵守法律、承擔法律責任、履行法律義務。

4、本框重、難點:

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依據教學大綱、教參及學生的實際,我把理解法律的四個基本特徵確定為教學重點。把法律與道德、行為規範、制度、政策等其它社會規則之間的區別和聯繫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之所以把法律的四個基本特徵確定為教學重點,是因為,第一、瞭解法的特徵能有效區別法與其它規則之間的不同,促進學生對法的規則理解,併為後課的教學起鋪墊作用。第二、加強法律基礎的教育,有利於提高學生法律道德素質修養。第三,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的需要。第四,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

之所以把法律與道德、行為規範、制度、政策等禪其它社會規則之間的區別與聯繫確定為教學難點,是知行統一,因為,許多學生在實踐中也能明辨是非,知道法效力高於其它社會規則,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由於認知水平的侷限、法律意識的淡薄,並未真正認識到法律規範的重要性,以至守法和維權意識淡薄,鑑於此,我認為通過本課最根本的是教育學生真正把懂法、知法、用法、守法落實到“行”上,增強青少年社會主義法制意識。

5、對教材的處理:

鑑於以上,為有效突破重難點,我打破傳統按課本順序教學的步驟決定把回顧第六課《規則與秩序》中第一框題“規則種種”內容提到教學的第一環節,指導學生再次回顧普通社會規則內容,從複習規則的分類上引入新課;然後通過講述《法的起源傳説》入手提升學生了解法律的興趣,為課堂教學創設情景,藉此消除對法學基礎理論相對枯燥的厭學心理,並通此突破教學重點。通過新課與舊課知識點的對比,在相應案例分析活動中達到突破難點的目標。總體實現從講授—合作探究—情景體驗這樣的教學思路。

二、説教法

本堂課遵循主導與主體相結合的原則。採用學—導—學的方式,為了學生的發展,針對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調動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積極性學生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能加深對知識本身的理解,深刻領會知識的內涵,提高比較、鑑別、分析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三、説學法

學貴有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分析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覺悟的提高。

四、教學手段及評價方式

為了達到這一教學效果,我採用媒體教學手段。

語言點評為主,激發學習動機,誘發高層求知慾。

説過程

1、導課:

回顧P51第六課《規則與秩序》第一課時《規則種種》中關於規則的分類內容。將正式規則、強制性規則的相關內容帶入新課學習,引出課題:什麼是法?講述《關於法起源的傳説》為學生學習創造情景,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造輕鬆氛圍。

2、講授新課

引導學生閲讀P56內容,找出法的含義。並説明法律的含義實際上包含了法律的特徵。

指導學生閲讀P57的材料“漢謨拉比法典”;例舉:不同社會制度下的法律條文,引導學生了解法的第一個特徵:法律是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例舉:法律、實施條例、村規民約,引導學生區分不同類型的規範性文件制定主體,瞭解法的第二個特徵:法律由國家制定並認可。

簡要介紹法律與其它規範性文件制定、發佈程序。

利用P57《討論》“村民犯錯被關押”加以對知識點的強化。

設問:道德、紀律、制度違反後會有怎麼的後果?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後的後果?通過對比,引導學生了解法的第三個特徵:法律依靠國

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向學生解釋概念什麼是國家強制力;國家強制力的作用,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的正常運轉離不開這些部門。

閲讀P59的材料並討論,我國法律對哪些人起作用?有沒有特例存在?國家領導幹部是否可以不受法律的約束?引導學生了解法的第四個特徵:法律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板書)。

活動:P59《探究》結合身邊的事例,感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強化學生守法意識。

回顧法的四個基本特徵,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法律含義的理解。

活動:尋找法與其它規則之間的異同。從制定方式、約束的範圍、承擔的後果、保證實施的方法四方面尋找法與道德、紀律、制度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五、説總結

正常的社會生活中,不僅需要各種紀律、守則和道德規範來進行維護,也離不開法律的保障,法律是社會規則中約束力最大的、保障力最強的,法律和其它社會規則一樣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都必須遵守法律,按照法律的規定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