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實用的幼兒園説課稿模板集錦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5.84K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説課稿8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幼兒園説課稿模板集錦7篇

幼兒園説課稿 篇1

説教材:

這是一節以計算為主的綜合活動,感知物體數量及其數字對應關係是中班學習數學的重要階段。它與幼兒生活緊密相關,而數學是枯燥無味又抽象的一門學科,特別是中班幼兒,往往對學習數學很不感興趣。針對孩子這與特點,我運用了故事引發孩子興趣、請小朋友幫忙鼓勵孩子參與其中、利用遊戲這一幼兒最喜愛的活動,讓幼兒主動參與活動,在活動中輕鬆獲得知識、經驗,根據這一特點,我設計了本次活動的教學內容,是來源於幼兒的生活,主要考慮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出發,把數學融入到故事、情節、遊戲之中,讓幼兒在説説玩玩中理解、學習數學的實際意義。

説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育應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根據《綱要》這一精神,結合中班的年齡特點實際情況,制定了本活動目標:

1、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2、能力目標:瞭解幾種常見飛禽的本領,激發幼兒觀察、探索飛禽的興趣。

3、技能目標:幫助幼兒理解5的實際意義,引導幼兒手口一致地點數5個物體,正確認讀數字5,學習5的形成,知道4添1是5。 在本次活動中,我還大膽的嘗試利用二次比本領的機會,讓孩子在理解5的實際意義的基礎上,向孩子滲透順數、倒數、單數、雙數等粗淺的數學知識,加大了難度,給孩子一定的挑戰。

説準備:

在活動過程中,我準備了必須的圖片,方便孩子直觀的瞭解數的形成,為孩子獲得知識提供必要的輔助。

説教法和活動過程:

活動分成5大環節:

首先,老師運用故事導入法,向孩子介紹燕子、貓頭鷹、啄木鳥這幾種飛禽在吵架引出本次活動,由於孩子平時缺少對飛禽這方面的瞭解,所以,本環節以老師的介紹為主,孩子的討論交流為輔。

第二個環節我運用了情景感染法:請孩子們幫小鳥們比本領這一情景,讓孩子在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的過程中,重點了解5的形成,難點是比較4和5之間多1少1的關係。

第三個環節運用的是遊戲探索法:《規程》指出:“幼兒園活動組織應以遊戲為基本形式,教育寓遊戲之中。”根據這一精神,我採用了遊戲探索法,利用手指遊戲,來進行鞏固複習,手指用起來比較方便,遊戲又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方式,而且在生活中隨時可以帶孩子玩一玩,進行鞏固複習。

第四個環節我運用的是邏輯推理法:讓孩子第二次為飛禽們比本領,在這一環節運用了猜測、推理、點數、驗證的方法,向孩子初步介紹順數、倒數、單數、雙數,並沒有要求孩子一定要掌握,只是滲透這一方面的知識,然後我變了一個小魔術,把四副掛圖摺疊起來,裝訂後變成了一本繪本,可以讓孩子隨時翻看,講一講,説一説,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知識。

最後我運用的是交流提升法:“開心聊吧”,在活動中孩子對飛禽有了一定興趣,讓孩子説一説自己知道的飛禽,講一講它的本領,鼓勵孩子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動手做繪本,或者利用早間區域活動時間和小朋友合作來畫繪本,做好了可以用來講故事,既鍛鍊了動手能力,又鍛鍊了動口能力,還能複習數學知識,一舉多得。

幼兒園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幼兒園大班教材《》(板書課題),本節課屬於 領域,我打算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本次

説課: 首先,活動內容主要包括通過本節課的活動,可

以引導(或激發 或培養)幼兒為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打下基礎(內容概括加地位和作用)。

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結合幼兒的認知基礎和本節課的活動內容,我擬定了以下活動目標(過渡語)

1.(認知目標)

2.(能力目標)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健康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豐富幼兒的情感,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展。

根據以上活動目標,我認為本節課的活動重點是:(過渡語) 活動重點:

活動難點是(過渡語)

以上我説的是教材,下面我説説活動方法(過渡語)

先説教法: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活動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我採用情景教學法,談話法等方法開展本課的活動。

再説學法:引導幼兒通過參與、討論、模仿、操作、展示等活動方式,逐步完成活動任務,引導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生動 活潑、主動地學習,豐富幼兒的情感,培養幼兒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等。

根據活動目標和幼兒的認知基礎,我做了如下準備(過渡語) 空間準備,物質準備,知識準備

下面我解説第三個方面 活動過程(過渡語)

根據本節課的活動內容以及幼兒的認知基礎,圍繞活動目標,重點和難點,我把活動過程設計為以下幾個環節(過渡語)

(一) 激趣導課

(二) 自主探索

(三)交流體驗

(四)操作表現

(五)活動延伸

【結束語】

總之,在設計本次活動的過程中,我自覺的運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教育理念,積極為幼兒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的激

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為幼兒的一生奠定基礎。 以上就是我的説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幼兒園説課稿 篇3

一、 説教材

抽到這個活動內容,我想起了前些日子發生在我們班裏的一件事情,我讓幼兒收集各種植物的種子佈置我們的自然角,幼兒興致特別高,第二天紛紛收集玉米、大豆、高粱、花生、綠豆等投放在自然角,午飯的時候,小朋友吃豆芽熬肉,大家都在安靜的吃飯,東北角上的幾個小朋友卻在爭論不休,我走過去詢問才知道,他們在爭論一個問題:豆芽是不是豆子變來的?如果是,那麼硬梆梆的豆子怎麼能長出牙來呢?當時吃完飯後,幼兒也曾就這個問題討論過,而且還爭得面紅耳赤。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能力不斷提高,他們不僅僅滿足老師所告訴的,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目前,我們班幼兒有植物種子發芽的經驗,我打算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豆芽作為探索的對象,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通過開展活動“生豆芽”,讓幼兒更直觀、形象的瞭解豆子如何生根發芽,他們的生長與水、陽光存在什麼關係,更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豆子生根發芽生長狀況的探索興趣。

根據新《綱要》精神,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我確定這次活動的目標為:

1、激發幼兒對豆子生根、發芽,生長狀況的探索興趣。

2、幫助幼兒學習簡單的植物實驗的方法和技能。

3、啟發幼兒探索豆子生根發芽與水、陽光的關係。

這三個目標中藴含了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X,主動探索的經驗獲得和對事物歸納總結能力的提高,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打算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激發幼兒對豆子生根發芽生長狀況的探索興趣上,於是,在活動開始前,我要為每個幼兒準備好實驗用的杯子,豆子,水等,指導幼兒泡豆子,讓幼兒親自參加探究活動,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發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探究欲X。而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我引導幼兒自己觀察豆子發芽的情況,並做好記錄,然後我和幼兒一起分享豆芽的生根發芽情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使活動重點、難點得以有效突破。本活動的難點是:啟發幼兒探索豆子生根、發芽與水和陽光的關係,我決定從以下幾點來突破:

1、對比試驗:兩個杯子裏分別放幾粒豆子,其中一個杯子放水沒過豆子,另一個杯子不放水,2天后請幼兒觀察,從而得出結論:豆子生根發芽需要水。

2、對比實驗:兩個杯子裏分別放上豆芽,其中一個杯子在黑洞洞的紙盒裏,另一個杯子放在陽台上,1天后觀察,從而得出結論:豆子生根發芽後繼續生長需要陽光。

為了完成以上教育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一)、環境創設,與區域相結合

為了讓幼兒不再被動的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我整合區域活動,根據教育目標,有機滲透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在區域中準備:科學區:投放杯子,豆子,水盆,海綿等,圖書區:投放有關生豆芽的圖書和圖片。

(二)、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種子發芽的知識經驗

(三)、物質準備:

1、黃豆,綠豆,香豆若干,與幼兒人數相等的杯子,紗布和海綿 ,紙箱子,兩個大盆。

2、提前2天與幼兒一起泡豆子,並做觀察記錄。

3、將兩盆豆芽提前2天分別放在黑紙盒和陽台上,

4、關於生豆芽的課件。

這些準備活動,一是為幼兒創設探究活動環境,提供可操作材料,讓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二是在活動中突破難點和重點,完成活動目標。

二、説教法

整個活動中始終體現綱要:即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的原則,激發幼兒探究興趣,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以下方法:

1、實驗法:讓每個幼兒都參與試驗,體驗探究的樂趣。

2、課件演示法:將泡豆子,豆子生根發芽,豆芽變綠等過程製成課件,讓幼兒直觀、生動、系統、全面的瞭解生豆芽的全過程。

3、觀察法:在實驗中,引導幼兒觀察,並做好觀察記錄。

這些方法的運用,將克服教師傳統的説教形式,讓幼兒通過試驗,觀察,通過生動形象的課件,在快樂中習得知識,獲得經驗。

本次活動採用集體教學和個別教學,關注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都富有個性的發展,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樂於探究的科學習慣。

三、説學法

幼兒是活動的主人,要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結合本次活動的特點,我採用:1、實驗探究法:讓每個幼兒都能親自動手實驗,體驗實驗的過程,培養幼兒的探究意識。

2、觀察法:教給幼兒觀察的方法,幼兒親自護理自己的豆芽,隨時觀察豆子生根發芽的情況,並用繪畫或符號作記錄。

3、歸納法:幼兒在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試驗得出的結論

這些方法的運用,幼兒能夠用眼睛看,用嘴巴交流,用耳朵聽,用大腦思考,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動中,能夠有效的完成活動目標。

四、説活動程序

(一)、觀察泡過的豆子 (6分鐘)

問題:1、這兩盆豆子有什麼不同?

2、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結論:有水的那盆豆子發芽,豆子發芽需要水

這一環節,幼兒在活動前就參與實驗,有些幼兒有這方面的經驗儲備,可以鼓勵幼兒大膽交流,在交流中獲得新知識。

(二)、觀察放在黑紙盒和陽台上的豆芽 (6分鐘)

問題:1、紙盒的豆芽長的怎麼樣?為什麼?

2、陽台上的豆芽長得怎麼樣?為什麼?

3、這兩盆豆芽為什麼長得不一樣?

結論:豆芽生長需要陽光

(三)、帶幼兒一起分析豆芽的生根發芽情況 (5分鐘)

問題:1、豆子先生根還是先發芽?

2、豆芽生長需要什麼條件?

(四)、觀看課件:生豆芽 (8分鐘)

問題:豆子生根發芽需要的條件是什麼?

這一環節,生動形象的課件讓幼兒系統的瞭解了豆子生根發芽的全過程,對這一科學知識有個全面感性瞭解,幼兒再結合自己動手泡豆子,觀察豆子生根發芽的情況,還能直觀形象的掌握這一抽象的科學知識。

五、説活動延伸

1、幼兒把自己泡的豆芽放在陽光下,繼續觀察,會發現豆芽變綠,瞭解陽光與植物生長的關係。

2、把豆芽置於真空中,繼續觀察,發現豆芽枯萎致死,瞭解植物生長與空氣的關係。

活動結束了,但活動內容並未結束。幼兒會進一步探究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對科學現象的探究興趣會越來越濃。

幼兒園説課稿 篇4

一、設計意圖:

《綱要》明確的指出: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就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加.

體育活動“小兔拔蘿蔔”就是根據我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通過兔媽媽教小兔子學本領這一主要遊戲環節完成的。

二、活動目標

1.幼兒練習雙腳向前跳。

2.初步培養幼兒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3.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愉悦身心的經驗。

活動準備:1.小兔子頭飾若干;

2.胡蘿蔔若干,四散在場地一端。

3.塑料圈若干。

通過拔蘿蔔吸引幼兒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前準備的時候,我們班的孩子就問我,老師我們今天要幹什麼啊?我讓他們看完活動準備的東西以後告訴她們我們今天要變成小兔子,並給他們帶上頭飾,他們就和我玩起兔媽媽和兔寶寶的遊戲了。孩子們對活動準備的內容很感興趣而且很快進入遊戲角色。

活動重點:初步掌握跳躍的基本動作。

活動難點:兩腳併攏向前跳。

在我組織活動的過程中,難點就是兩腳併攏向前跳,所以我在

幼兒活動的時候特別注重,腳要併攏成正步位,注意到幼兒的個體差異,其中有個孩子並不能很好的進行雙腳向前跳,所以我在這個時候及時給他幫助,當孩子跳了幾個圈以後就可以雙腳向前跳。

三、説教法

本次活動我採用了:

遊戲法、提問法

首先創設環境、激發興趣,用起牀鍛鍊身體,念兒歌的形式引出小白兔的走路方式是“跳”。

重點和難點主要集中在兔媽媽教幼兒學習本領,及《小白兔拔蘿蔔》這個遊戲活動中進行,所以在這個部分主要看幼兒的動作是否正確,大多數幼兒是否已經掌握了。

在活動最後,孩子拔完蘿蔔以後,我發現班裏的很多孩子累了,所以這時,我沒有按教案上馬上結束活動而是讓他們休息放鬆了一會,再進行下一環節的遊戲。

幼兒園説課稿 篇5

一、説課內容:

《認識時、分》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教科書第七單元:90——91頁的主題圖,例1、例2、做一做及相關練習。

二、學情分析:

今年我擔任二(5)班、二(6)的數學教學工作,本單元的教學是學生在一年級上冊學習了“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以前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鐘錶及時間的一些知識,如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有12個數字;有12個大格,有60個小格等,並已經掌握瞭如何看整時和半時。本單元是繼一年級《認識鐘錶》之後的又一節課,也是學生在小學階段認識時間的重要一課。重點是認識時間單位時、分,初步體驗時、分的實際意義,知道1時=60分;會看鐘表,能正確認讀鐘面上指示的時刻;結合具體實例,感受時間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8 .數學廣角 本單元包括排列組合和簡單邏輯推理. 排列組合是學習概率統計知識的基礎.重點是滲透排列組合,簡單推理等數學思想方法.難點是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是靠問題的意識.關鍵是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學習。

三、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的一個內容,是在一年級“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以前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鐘錶及時間的一些知識,如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有12個數字;有12個大格;並已經掌握瞭如何看整時。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時間單位時和分;使學生能正確讀寫鐘面上的時間(幾時幾分)。這樣的教材安排,學生對時間的認識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複雜,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符合平時人們看錶讀時間的經驗與習慣。

1、教學重點:我認為本課的重點是:使學生能正確認讀鐘面上的時間(幾時幾分)。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會5分5分地數分鐘,學會兩種記錄時刻的方法。理解1小時=60分鐘。使學生認識時針、分針、大格數、小格數、時針從12起走過幾大格,是幾時多,分針從12起走過幾小格,是幾分。而看“幾分”所依賴的小格數,一般鐘面上又沒有標明,學生摸不着頭腦,容易將時針與分針,大格與小格混淆。因此,我認為要解決本課的重點,必須讓學生建立時針與大格、分針與小格的對應關係,大格數與小格數的對應關係,讓學生學會正確的認讀方法。

2、教學難點:我認為本課的難點是:使學生能正確認讀接近整時的時間(如8:55)。由於這樣的時間,時針非常接近下一個大格數,肉眼幾乎辨認不出時針是否在下一個大格數之前。學生年齡小,觀察力有限,都以為到了下一個大格數,認讀為9:55。

我認為要解決本課的難點,必須在學生“觀察認讀”的基礎上,增加學生的認讀經驗:當“幾分”越大時,時針越接近下一個大格數;反之,當時針很接近一個大格數,“幾分”也很大時,“幾時”應該看前一個大格數。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會5分5分地數分鐘,理解1小時=60分鐘。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掌握看鐘表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勾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四、設計理念

1、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不只是簡單的信息積累,還包括背景經驗。在經驗的基礎上建構知識,學習者總是以其自身的經驗來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或信息。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建構認知。教學設計中體現在①動畫片引入,②生活情境中認讀時間。

2、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學習活動,是一種手腦並重的操作。在概括認讀方法後,課堂並沒有機械的叫學生認讀一個個鐘面,而是進行了一次組內撥鍾練習。通過直觀形象的實物操作,進一步認識了幾時幾分。

3、應用意識的培養;學數學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如本課練習一判斷誰遲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一般方法是通過認讀鐘錶。另發車時間的問題,更使學生體驗到認讀時間在生活中的作用。

五、説教法

1、圖示法。圖示法直觀而形象,學生學習起來既感興趣,又能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本課在學生疑難處,可採用圖示法。如大格數與小格數的對應關係。又如認識幾時幾分,在鐘面上採用扇形陰影表示分針走過的小格。

2、引導法。由於本課的內容特點和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需要教師的引導與啟發。在概括看時間的方法時,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進而得出結論。扶放結合,相得益彰。

六、説學法

1、小組合作。學生是在互動中,衝擊成見、已有知識和思考習慣,從而產生新知識的。本課中,可讓學生小組內説自己的想法,討論看時間的方法,撥鍾練習,相互糾錯。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不僅得到知識,還有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2、抽象概括。我認為,方法是學習的關鍵。如本課認讀時間的方法,學生一經領悟,具備的將是認讀更多時間的能力。因此,本課可讓學生觀察三個典型時間,概括看時間的方法,讓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方法;用數學的語言,修正方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3、動手操作。讓學生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學生產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為自身的知識。本課可讓學生在小組內撥鍾練習,學生輪流操作,共同記時。學生在動手中,進一步理解了時和分的關係,理解了認讀方法。

七、説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聽聲音、猜鐘錶。

【設計意圖】在我的課前調查中,學生最感興趣是有關猜測的遊戲,我設計了猜一猜,播放時間是他們很關注的。創設了以上這一情境,勾起學生無限興趣。

2、師:什麼時間播放?(出示鐘面7時、8時)會認讀嗎?

3、揭題。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有關時間的知識。(板書課題:認識時間)

【設計意圖】認識7時、8時,及時鞏固了舊知識、引出了新的知識。最後,在教師鼓舞與號召下,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進新知的探究中去。

(二)認識鐘面

1、回顧舊知、觀察鐘面。

①針:時針、分針。②數:12個數。③格:大格、小格。

2、探究大格與小格的對應關係。

①填圖。填從12到各個數字之間的小格數。(生自行對照、修正)

【設計意圖】學生利用5個5個加的方法,很快得出結果。接着教師直接讓學生自行對答案。如此一來,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而且使學生產生濃厚的主人翁意識。

②説説對應關係。大格數有對應的小格數。

師生對口令。同桌對口令。

③出示鐘面,教師調試,學生感知分針走1圈是60分、時針走1大個是1小時。小結1小時=60分。

④填空,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設計意圖】二年級學生看時間,往往只看鐘面上的數與格,很難把注意力投注到大格數所對應的小格數上。因此,讓學生來參與遊戲性的.對口令,熟識對應關係,對他們正確認讀時間是很有好處的。動畫出示時針和分針一起走感知1小時=60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邊學邊練,在通過鞏固練習落實所學內容。

(三)撥鐘錶遊戲

教師説時間學生撥:12時、12時30分、1時

小結:要看時間,要看時針從12起走了幾大格,就是幾時多,還要看分針在哪裏。

2、探究新知、認識鐘面。(整5分、整10分)

①4:05(出示圖片:課間活動,鐘面:4時5分,用扇形陰影表示分針走過的小格)

師:這是幾時幾分?你是怎麼看的?時針在什麼位置,分針呢?

學生思考,同桌交流。

【設計意圖】認讀4:05的鐘面,由於用扇形陰影表示分針走過的小格,學生很容易讀出“5分”;更由於學生習慣從左往右觀察事物,時針在左非常接近4,而分針在右,學生能輕易得出4:05這一時間。這一認知,並非是學生已掌握認時間的方法獲知的,而是一種接近直覺思維的結果。因此,教師並未展開下一環節的教學,而是追問學生看的方法,讓學生沉下心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形成尊重事實,用數據説話的習慣。

②4:30(出示圖片)同桌交流,相互補充。

③4:45(出示圖片)組內展示。

【設計意圖】本環節認讀內容由易而難。由4:05,4:30,4:45是由易而難,首先是獨立練習認讀方法形成技能,其次是同桌交流、完善補充,最後是同組交流、展示自我。這樣的安排,既符合教材的內在邏輯次序,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⑤、體驗1分鐘。(口算題、寫字)

【設計意圖】在本課1分鐘時學生口算、寫字,教師記時,學生體驗了1分鐘到底有多長。可謂一舉兩得。

3、觀察歸納。

①觀察。

7:50、915、4:20、1:05、10:40、6:35、8:55

師:同學們真能幹!認識了這麼多的時間。你看的時候有什麼方法嗎?

(幾時,怎麼看?幾分,怎麼看?)學生同組討論。

【設計意圖】本環節中,學生想法是千變萬化的,教師作了多種預設,既有開放的思考,也有適當的引導,不同的學生學不同的數學。象這樣的開放課堂減少了預設性,增加了生成性,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

②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幾時幾分

看時針看分針

4、撥鍾練習。

①老師説出的時間學生撥。

②小組活動,組內成員輪流撥鍾,並説出所撥的時間。

③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間,自己認讀。

【設計意圖】給受教育者更多的實踐和動手機會。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撥鍾,加深了他們對時和分的認識,進一步理解了認讀的方法。做過的,才能理解地更深。

(四)拓展練習

出示北京20xx年7月13日晚申奧成功的時間讓學生認讀。

【設計意圖】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認識時間的能力。

(五)總結:談自己的收穫?(部分轉載)

幼兒園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科教版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十二課《小馬過河》。這是一篇家喻户曉的故事,課文中告訴了這樣一個故事:小馬在幫媽媽馱麥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了一條小河,不知河水是深是淺。最後在媽媽的指示、指引下安全過河。本文以“過河”為線索,採取簡潔生動的語言,使學生懂得做事不能只聽別人説,自己也要動腦筋想想,親自去實踐才行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點,以及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認讀生字詞,理解相關的詞語,積累新的詞彙,並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運用,做到現學現用。

2.技能目標:通過研讀課文,培養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知道做事不僅要動腦筋想,而且要勇於嘗試,在實踐中尋找答案。

三、教學重難點

依據以上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重點

1、學會生字新詞;能理解課文,並能準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牛伯伯和小松鼠為什麼對同一條河有不同的看法?

3、如何理解文中老馬對小馬説的話,並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説教學策略

1.情景導入法

2.朗讀感悟法

3.問題引入法

4.情境教學法:有情有趣是教學課的伊始,針對學生年齡小,藉助色彩鮮豔的圖片和色彩鮮明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評價激勵法

6.隨文識字法

五、教學流程

1.導入

(1)這是使用情景導入法與設問法引入課題,充分勾起學生們的興趣,以及使他們能夠快速的進入主題。

(2)引出課題之後,用課件出示問題,讓學生們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課文(小馬為什麼要過河?過河途中發生什麼?)

2.分析課文

通過初讀,學生對課文已經有了整體認識,在此基礎上講解課文的段落,並解決課文中的重難點。同時,用課件出示每個模塊相應的問題,用問題引出課文的內容,便於學生能夠理解課文的內容,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複習生字,有感情朗讀課文

首先檢查,複習生字詞。以讀詞接力的形式讓學生朗讀,讓學生將生字詞帶入課文中,朗讀課文,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生字詞的理解與記憶。

其次創設情境,指導朗讀。這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老馬、小馬、松鼠、老牛伯伯。老馬是媽媽,語氣要和藹,親切;老牛伯伯是長輩,聲音要粗,語氣穩重;小松鼠從樹上跳下來時,語氣要急切;小馬則天真,有禮貌,聲音較慢,温和,有的地方還須顯示出害羞,不好意思,比如在它“難為情”時。用課件展示出動物們的對話,邊展示出動物們的對話邊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同時,老師要範讀,並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並佩戴上準備好的動物頭飾,這樣能夠讓學生能在愉悦的氛圍中感受到故事中藴含的美。

幼兒園説課稿 篇7

一、設計思路及來源:

曾經在“我帶玩具大家玩”的活動中和孩子們玩過“變形娃娃”這種小玩具,所謂變形娃娃是一個大氣泡內裝上面粉紮緊口子,在大氣泡的外面畫上五官,然後任意的捏,一會兒變成一個胖娃娃,一會兒變成瘦娃娃,幼兒對變形娃娃非常感興趣,有進一步探索的願望,如有的孩子問:“這裏面是什麼東西?”等,正是幼兒濃厚的興趣,促使我去思考來設計本次活動。

我們根據《綱要》提出的:“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孩子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及“指導孩子們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等要求,努力挖掘身邊特有的自然資源,如各類種子、沙子等,利用這些自然材料製作變形娃娃,讓幼兒去探索變形娃娃的形成材料,以次激發孩子們動手操作、探索的興趣,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説目標、重難點

本次活動我從情感、認知、能力三個方面入手製定了以下兩條目標

1、 嘗試利用各種常見自然材料製作變形娃娃,激發幼兒動手做一做的興趣

2、 勵幼兒探索不同填充物的特性,用合適的方法和材料製作與 同伴不一樣的變形娃娃,從中探索材料與變形娃娃的關係,激發 幼兒的探索欲。

重點:嘗試利用各種常見自然材料製作變形娃娃

難點:鼓勵幼兒探索不同填充物與變形娃娃的關係

三、 準備:

在活動中我準備了一個“變形娃娃”以這些直觀演示的方法,激發探索的慾望。並準備了孩子們身邊熟悉的事物,如沙子、黃豆、芝麻等,使

幼兒在已知的經驗基礎上進行操作,而利用廢舊材料富有彈性的襪子進行包裝更是激發了幼兒玩的興趣,同時在課後延伸部分以大米和麪粉、幹沙子兩種材料激發幼兒進一步的探索慾望,為孩子們在以後的區域活動中的操作鞏固與提升。

四、 説過程:

1、 活動開始部分教師以變形娃娃來做客引題以變魔術的方式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並通過摸摸、看看、説説的形式讓幼兒基本知道了變形娃娃的特性,初步感受裏面與外面材料的結合的重要性,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2、 第一次嘗試探索,教師在探索前講清楚操作要求。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徵他們的手眼不協調,因此再活動前強調了操作要求,鼓勵幼兒相互合作,使幼兒明確自己的任務瞭解了製作變形娃娃的技巧和方法。同時在操作時教師時刻注意個別有差異的孩子及時幫助幼兒解決困難,教師在這一環節是有意識、有目的的進行相應的指導使幼兒進一步在操作、探索感受利用身邊材料製作物品的快樂。

3、 第三環節讓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拿着變形娃娃放於展覽台展示並得出結論,讓幼兒自己區分了三種材料的不同特性,從而知道並會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製作。

4、 最後延伸部分為以下的科學探索活動打下伏筆,增進幼兒對科學探索的慾望。

五、 説特色:

1、 首先本次活動的內容來源與幼兒的興趣、取材於幼兒的生活,滿足了幼兒的需要,於是幼兒在活動開始之前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並主動參與了材料的收集過程,紛紛從自己的家中帶來了一些材料。

2、 在活動中,通過幼兒自己的動手操作,充分感知了自然材料——沙子、黃豆、芝麻的特徵,在活動中我始終支持幼兒們自主的進行探索和製作。並始終為幼兒“穿針引線”鼓勵幼兒自己説、自己解決、充分發揮幼兒們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