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實用】數學説課稿小學範文彙總10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31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説課稿小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數學説課稿小學範文彙總10篇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1

一、説教材

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是把數學與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購物素材,引導學生從現實情景中發現並提出問題,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操作,交流中充分感知、體驗位數相同小數加、減法,主動建構新的計算方法,體會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獨立探求數學知識的能力。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境,探索並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能用小數加減法解決相關的一些實際問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教學重點: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例題以購物問題呈現,貨幣寫成以“元”為單位時,百分位上表示的是分,十分位上表示的是角,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獲得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

(三)、教學難點:理解列豎式時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由於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和一位小數的加減法(不退位)的計算的基礎,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知識經驗,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一系列學習活動中,教師不給學生任何提示,促使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去解決問題,嘗試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同時,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活動將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總結出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進一步理解列豎式時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四)、新知識點: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五)、德育滲透點: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六)、授課內容在全冊教材和某單元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等內容:

第二單元編排了“小數加減法”這一教學內容學生在這冊教材第一單元剛學習完小數,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和性質,而且對一位小數的加減法(不退位)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安排學習的,教材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學習位數相同的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和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第二層次學習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加減法。本課是學習第一層次的第一課時,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進一步學習、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即只有計數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相加減),和算法(把相同數位對齊,也就是把小數點對齊)是學習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加減法的關鍵,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備的數學知識、技能與方法。

二、説教學設計

(一)導入環節

課件出示情境圖,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教育學生多看書,看好書,同時説明有很多數學問題,值得研究。

(二)新課環節

這一環節首先引導探索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根據圖片信息,提出數學問題,能不能用已學過的知識嘗試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嘗試計算、體驗認知的過程。又通過彙報交流,初步總結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1)呈現信息,提出問題。

課件出示課外書的價格。

《童話故事》:6.62元 《科學家的故事》:2.75元

師問學生髮現了哪些數學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讓學生提問。

教師篩選(出示)問題,師:我們來解決“買這兩本書一共多少元?”

【設計意圖】教師創設課外書價格的情境,貼切近學生的生活,學生自主提問,根據學生編出的問題,教師及時捕捉問題,引出小數的加減法。這樣靈活地使用教材、同時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數加法:

學生比較容易就列出算式,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計算的方法

(2)自主探索,發現方法。

①自主嘗試。師:要解決這個問題,想想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再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答。做好後,可以在小組內(或與同桌)交流。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這是個預設性的的問題,學生能通過以往的學習,來尋找不同的解答方法,如:估算,口算,筆算……引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

②彙報交流。

A、估算這兩本書總價是多少元?對有估算意識的學生及時表揚還要抓住機會是加強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B、6元6角2分+2元7角5分=9元3角7分

C、用豎式計算6.62+2.75=9.37(元)

多數學生會選擇用豎式計算,一名學生彙報,師板書。

通過學生口述計算方法,抓住時機追問,(問:寫豎式時怎樣對位?為什麼要這樣對位?為什麼把小數點對齊便可以直接相加了呢?)從而解決課的重難點,理解列豎式時小數點對齊的道理,小數點對齊了,就是把相同的數位對齊了,相同數位上的數可以相加。

口述完畢一起觀察整個豎式過程:再完整敍述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抓住三點:①小數點對齊②最低位加起③滿十向前進一

●小數減法:解決問題 “《童話故事》比《科學家的故事》貴多少元?”,列式後直接用豎式計算?學生獨立做。師巡視、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説説是怎樣想的?

讓學生仿照加法算理進行敍述,並加以比較總結。

【設計意圖】由於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和小數加法計算的知識作鋪墊,就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嘗試,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在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3)引導總結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

引導概括出: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也就是要把小數點對齊。

(4)看書36頁 讀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

(三)拓展練習:

1.用豎式計算 4.37+2.93 7.54+6.84

【設計意圖】練習的目的是鞏固算法,同時暴露新的認知衝突,計算結果末尾有“0”,正確處理“0”的問題。學生髮現問題,提出解決辦法,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小數的性質,正確認識和掌握計算結果末尾有“0”的時候要化簡,即劃掉末尾的“0”的問題。

2.解決實際問題

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解決身邊的問題,體會新知識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在解決問題中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正確計算小數加減法,掌握新的本領。

(四)、課堂小結:

分為兩部分,先看書36頁,整理所學知識;再由學生談收穫、談體會。歸納總結是否達到知識情感的預定目標。

(五)、作業設計:37頁2題

(六)、板書設計:略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2

【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面圖形的拼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辨認和區分所學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和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這裏主要通過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繫,和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一些關係。本課時的內容是平面圖形的拼組。教材通過讓學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動,體會和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互相轉化過程,如:在做風車的過程中,讓學生先把長方形的紙轉化成正方形的紙,再把正方形的紙剪成做風車葉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風車轉起來的軌跡形成圓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怎樣把一個圓形剪成正方形,教師在處理這道題時,還可以讓學生把剪成的圓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時教材還通過擺一擺、拼一拼的活動讓學生感知平面圖形間的關係,從而學習用聯繫變化的觀點看事物。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正方形邊的特徵。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

3、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情感目標:

4、通過學生大量拼擺圖形,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及聯繫,感受圖形美。

(三)教學重難點: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徵,感知平面圖形間的關係。

【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為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明的基礎。”學生是開放的、有創造性的個體,他們會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靈感和興趣參與課堂的師生交往;他們會用自己的猜想、驗證來豐富課堂,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充滿生命氣息。因此,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數學學習充滿着創造,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和結論的確定性,進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思考問題的意識。這正是學生適應未來生活必須的基本素質。帶着這些對新課程的認識,在《圖形的拼組》教學中,我採用猜想、驗證、操作等方法,具體如下:

1、運用猜想、驗證的數學思維方法: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的特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先大膽的猜想長、正方形邊的特徵,再運用語言引導學生想辦法驗證猜想,從而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感知數學的嚴謹性。

2、動手操作,積極互動法:教師組織學生動手摺、剪、拼等,運用多種感官理解圖形的特徵和聯繫,在實踐中進行探究性學習,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應用能力。

3、觀察討論、交流合作法: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法,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驟,讓學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實效性。

【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

出示風車。問:“這是什麼?”(風車)“喜歡玩風車嗎?”(喜歡)“誰給大家介紹一下做這樣的風車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釘子、紙……)

“用什麼形狀的紙呢?”(正方形的紙)。

(二)探究新知:

師:“小朋友們説的很對,做風車要用正方

形的紙,正方形我們上學期已經認識過了,它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回憶一下我們還認識了哪些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

1、探究長方形的邊特徵。

“我們先看長方形(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介紹對邊)在長方形裏上面的邊與下面的邊相對,象這樣的一組邊叫做一組對邊。找找看長方形裏還有哪兩條邊也是一組對邊?一個長方形裏有幾組對邊?”(讓學生指出來)

“請你觀察一下,你認為長方形的對邊有什麼特點?(對邊一樣長)你能想辦法證明嗎?”

教學設想:對於長方形邊的特點,學生已有感性的認識,這一環節,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先激活學生對長方形邊的特點的感性認識——猜想階段,再讓學生驗證猜想。

“解決這個問題前,老師提出一個要求:

(1)請每一個同學都獨立思考,儘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方法。

學生讀要求後,拿出準備的長方形紙操作,尋找方法。

小組交流彙報:

師:大家稍停一下,很多同學都想出辦法來了,下面小組交流。請看要求:

(2)小組內的同學一個一個輪流説,聽不懂要問。前面同學説過的後面同學不要重複説。

(3)小組整理成果,準備向全班彙報:(你們小組想出那些辦法?)

(彙報交流,教師總結並板書:對邊相等。)

教學設想:在學生猜想階段,教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每一步的要求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教給學生合作的技巧,增加合作的實效性。

2、正方形的邊的特點。

“小朋友真能幹,自己找出長方形邊的特點,老師想出道小題考考你們,敢做嗎?你能把長方形紙變成做風車用的正方形紙嗎?誰願意上前來表演?”(要求邊剪邊説過程)

“你能説説正方形裏有幾組對邊嗎?(要求學生指出來)你認為正方形的四條邊有什麼特點呢?(四條邊一樣長)你能想辦法證明嗎?”(注意引導,怎樣能讓四條邊對齊)

彙報交流,總結並板書,四邊相等。(過程同上)

3、做風車感受圖形的轉換

“小朋友們不僅能幹而且聰明,現在我們放鬆一下,做個風車玩玩,誰願意上來教大家做?(要求觀察:正方形可以剪出四個一樣的三角形)吹一吹,讓你的風車轉起來。看一看風車轉起來象什麼形狀?”

“你們做的風車真漂亮!老師有個建議,希望你們把風車送給我,讓我佈置學校的展覽室,好嗎?”(收集風車)

教學設想:做風車的過程,就是讓學生感受平面圖形之間的相互轉化。學生作完風車後,教師設計用風車佈置展覽室的情景,既避免學生在下面的學習中轉移注意力,有培養學生愛學校的意識。

(三)簡單圖形的轉換

“我們只是用一張紙做了一個簡簡單單的風車,就發現正方形可以剪成四個一樣的三角形,三角形一折,做成風車,風車轉起來是個圓。你能用我們學過的圖形拼出更多的圖形嗎?”(學生用學具拼擺圖形,展示。)

説説你發現了什麼?”(如:我發現兩個一樣的長方形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

教學設想: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用相同的圖形拼擺出各種各樣的圖形,感受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和數學中的圖形美。

(四)鞏固應用

1、“你們的表現讓我忍不住要送給你們一件禮物,希望你們能用它們拼出一個新的圖案。”給學生送禮物(29頁的1題:用8個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什麼形狀?)要求小組合作。

各小組展示彙報,評議哪組好,評出最佳合作小組。

2、“你們用自己靈巧的小手設計那麼多的漂

亮的圖案,簡直就是小小的設計師。老師想請小設計師幫我個忙,行嗎?老師搬家要鋪地板磚,你能幫我設計一下地板磚的花色嗎?”(學生用地板磚模型動手設計。完成教材29頁2題。)

展示,交流,你認為老師選哪一種呢?

(五)圓形轉化成正方形

“你們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出各種各樣的圖形,可是圓形一直沒用,它可不高興啦,我們現在把它請出來好嗎?(課件出示圓形)瞧圓形給你們出了一道難題,它説你能把我轉化成一個正方形嗎?(學生思考,嘗試,在學生實在沒有辦法時,要求看書。)着急了吧,別急,讓咱們的好朋友——數學書幫幫我們吧。”(完成28頁做一做)

“看書前,老師給大家提出要求:

(4)請仔細看書,看懂後説給同桌聽。不懂的地方向同學請教。

學生仔細看書,交流,請同學向全班解釋。

根據書中提供的方法拿出圓形紙剪一剪。請一個同學示範講解,帶領大家一起完成。

(六)小結

你有什麼收穫?你能把正方形再轉化成圓形嗎?

教學反思

數學教學的歸宿是:教為了不教,學為了會學。會學習是學生進一步發展的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本技能,其關鍵是要讓學生理解學習的方法,並在應用方法中感悟學習方法的優越性,進而使學生心裏產生“我會學”的成就感,激勵學生進一步主動學習。讓學生在40分鐘裏得到的不僅是數學知識,更主要的是數學學習的方法。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感悟到:

一、結合生活進行教學,選取學生身邊的教學素材。

學生學習數學有兩種體驗:成功體驗和生活體驗。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見的情景在教學中以不同形式再現時,學生就會有興趣,有衝動感。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做“風車”,讓學生拼擺各種圖形、設計地板磚的花樣等,這些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及聯繫,感受圖形美。

二、讓學生親身經歷過程,感受數學的嚴謹性。

關注學習過程,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充分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尊重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點時,教師採用先猜測再證明的方法,先用眼看邊有什麼特點,再用自己已有經驗想辦法證明自己説的沒錯。從而是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嚴謹性。

三、重視小組合作的實效性。

新課程倡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提出具體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同時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了合作的技巧。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3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浙教版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和除法、分數等得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教學內容的最後一個單元。而本節課內容是這個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屬於概念教學,是為以後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函數的思想,而且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可以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觀察、比較,讓學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3)學會用比例的意義或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並寫出比例。

3、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並寫出比例。

4、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計算——觀察、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

二、説程序設計。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獲得,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基於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複習導入。

讓學生根據所給信息寫出四個比。目的就是為新授進行鋪墊,搭建腳手架,同時也為學生後面區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礎。

(二)教學新課。

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教學比例的意義;第二部分,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第一部分:

先出示幾個比,讓學生計算它們的比值,然後通過觀察、比較,給這些比分類。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發現,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來分類。接着追問:“兩個比的比值相等,那他們之間可以用什麼符號連接呢?”是讓學生深刻地瞭解到,只要兩個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説兩個比相等。運用黑板上的幾個比例式,告訴學生象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給學生直觀的印象,然後列舉一個反例,讓學生對比觀察,引導學生髮現他們之間的共同特點,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義。教學比例的意義後,及時組織練習。第一個是判斷導入部分的四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説明理由。第二個練習是,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運用了比例的意義,而且對比的性質也有一定的運用,以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個練習是寫出比值是4的兩個比,並組成比例。三個練習,每一個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達到熟練運用比例的意義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時,我讓學生看課件自學,然後讓他們自己説説比例裏各部分的名稱。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先讓學生計算,然後觀察發現規律,進一步驗證規律,最後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鞏固練習。

在鞏固練習環節中:第1題是三個判斷題,是對基本概念的鞏固。

第2題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比例,這裏需要從學生逆向思維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第3題是用四個數組比例,這題學生在組的過程中沒有方法和順序,那麼在交流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髮現方法,總結規律,使學生不僅把題做對,而且指導自己更好解決問題。

第4題是拓展題,讓學生根據當前所學的知識猜數,一方面鞏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知識,另一方面,為下節課“解比例”做鋪墊: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項,這是下節課要研究的內容“解比例”。

三、説教後反思。

這節課是概念教學,在上課之前自己感覺整節課的設計挺不錯的,開始的分類,由放到收,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且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自主觀察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後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之後,我總覺得: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比例,這裏需要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但學生的逆向思維似乎都比較欠缺,這是我對學生在能力上的估計不足。其實這一環節,我在四班試教時已經發現,在本班的上課中,我在板書中已有強調,也許還是強調的不夠到位。整節課時間比較緊張,後面鞏固練習和課堂小結的環節有點匆匆過場的味道,與自己曾設想的場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勵性的語言還欠缺,這也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

我覺得通過這一節課我學到了好多,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設計課程,要考慮到學生。在今後的日子裏,還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4

一、説教材。

(一)説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數學第十冊第25—26頁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義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學習這部分內容,可以加深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理解,解決一些有關的實際問題。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目標的制定應該是多元的,結合本課的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目標: 認知目標 技能目標 情感目標 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合作交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探索、嘗試精神,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通過引導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興趣,並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的魅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建立表面積的概念以及理解並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難點: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象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二、説教法、學法。

(一)教法為了讓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在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與發展,這節課我主要採用“嘗試教學法”,輔以“情境探究式”教學法、“觀察法” 等,實現師生互動,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歸納等思維方法的訓練,努力探索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新策略。

(二)學法《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構建和諧的課堂氣氛,因此,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本節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

三、説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學具:自備長方體或正方體紙盒一個,剪刀一把。

四、説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師生互動

設計理念: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舊知重温; 鋪路搭橋

口答。 1、長方體有( )個面,( )條稜,( )個頂點;相對的稜的長度( ),相對的面( )。 2、正方體有( )個面,( )條稜,( )個頂點;它的稜( ),每個面( )。它是特殊的( )。 3、看圖,指出各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學生回答。 發揮舊知識的遷移作用,為新知識鋪路搭橋。

(二) 創設情境 切入主題

1、動畫演示情境圖。媽媽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選了一份精美的禮物。為了使禮物更加美觀,他打算親手包裝盒子。小明買回一張漂亮的包裝紙,為了節約紙張,他想先裁下大小適宜的一塊再包裝,那麼至少要裁多大的紙呢? 小明該怎麼做呢?你能幫他出出主意嗎? 導入新課:這就要用到一個新的數學知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1、 學生觀看並思考。 2、 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生1:必須先知道盒子有多大。生2:必須先算出盒子每個面有多大。 …… 新課標強調,教材必須從屬於、服務於學生的需要,我們應該應用教材、靈活地處理教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實際出發,因此,我對例1進行優化組合,真正使數學煥發出濃郁的生活氣息。這一情境的設計意在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同時感受到一種人文情懷。

(三)實踐操作 建立表象

出示“操作提示”與“我的發現”。操作提示:①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沿着稜剪開,再展平,看一看紙盒展開後的形狀。 ②在展開後的圖形中,分別用“上” “下”“前”“後”左“”右“標明。我的發現:你發現展開後的圖形,在長方體中哪些面的面積相等?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正方體呢?並完成下表。

長方體展開後相當於展開前

1、 學生動手操作。 2、 觀察發現並完成表格。(每人一張) 3、 小組交流。(師巡視指導) 4、 彙報。

生1:我發現長方體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生2:我發現長方體的上面和下面相等,前後面相等、左右面相等。 ……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想,這一環節的設計能對這一理念作出較好的詮釋。給予學生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去發現,解惑,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學生建立積的表象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 自主探究 深化主題

動畫演示並講解長方體拆成平面展開圖,引導學生建立表面積的表象。 1、 認真觀察並加深理解展開後的圖形與原長方體之間的聯繫。 2、 建立表面積的表象 恰當地運用多媒體現代化信息技術是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通過課件直觀形象地展示長方體拆成平面展示圖,從而促使學生建立”表面積“的表象,為下面學習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做好準備。 再現情境圖,提出嘗試問題:你能否幫小明算出紙要裁多大? 自讀課本例1。嘗試練習 使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變”教數學“為”用數學“,同時,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討論提綱: 1、 你是怎樣算的。 2、 正確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關鍵是什麼? 小組合作交流 小組合作交流,能讓學生更 , 寬20釐米, 高30釐米。請你幫他算算至少需要多少玻璃?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像這種不需要算出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的情況。你還能舉出例子嗎? 學生根據具體情況,考慮需要計算哪些面的面積,完成練習並及時反饋。 舉例子,如計算游泳池的表面積、粉刷柱子等。 提高性練習旨在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懂得根據實際來解決問題,同時,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是有”用“的。

(五)總結評價 課堂延伸

總結評價。今天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對你有什麼幫助。 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既能梳理所學知識,又可以培養他們的反思意識。 課堂延伸。 同學們,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它的表面積怎樣算比較簡便?為什麼? 課後思考。 這個有”挑戰性“的任務能較好地延伸課堂,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他們在課外也動起來。

五、説板書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長方體或者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方法一:> 方法二: 6×5×2+6×4×2+5×4×2 (6×5+6×4+5×4)×2 上 下 前 後 左 右

就本課的板書而言,我儘量做到簡潔明瞭,突出重點和難點。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5

一、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

1、本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正比例和反比例”這一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對比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建構基礎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這樣背景下進行探索學習的。學好這部分內容,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更好地理解地圖。

2、教材的編排特點:

教材通過解決笑笑家平面圖的相關知識引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就是比例尺。再通過練習2、3、4鞏固比例尺的相關知識,使學生能根據比例尺求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3、預想達到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1)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等學習活動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正確計算比例尺,瞭解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用途。

(3)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過程與方法方面:

學生通過自主觀察、思考、動手等學習活動,進一步發展了動手測量和畫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2)在實際應用中感受數學、親近數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重點和難點: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確根據比例尺的意義解決問題。

二、教法、學法

1、情境導入,激發求知慾望。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生活。來源於生活的數學會使學生倍感親切,在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的發展與生活緊密的聯繫起來,我創設了腦筋急轉彎和中國地圖的圖片情景,當學生聽到那個急轉彎的話題和中國地圖時,頓時產生了疑問:南京市到上海的距離有100多公里,而一隻螞蟻從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5秒鐘,這是為什麼?

地圖描述的地域有沒有變形?是用什麼方法把這樣大的地方畫在尺寸見方的紙張上的?使得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求知慾望。積極參與接下來的教學活動。

2、自主探究,發展學習能力。

新課標指出: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從比例尺的意義到比例尺的模型的建立及比例尺的應用,我設計了一系列的能夠提供給學生大量的時間、空間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合作交流、主動探究,讓每一位學生自始至終共同參與統計的全過程,試圖把學習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讓其儘可能的有自行探索、自行創造的機會。從而獲得數學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3、數學應用,培養創新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學生探學習的出發點,是學生思維的發動機,不斷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有利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有利於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發展。本節在比例尺的意義的探究過程,在嘗試應用過程,在開拓應用過程,在創設情境時,都儘可能的注意到開放的設計問題的解決策略。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6

一、 説教材:

立體圖形的展開圖是七年級《數學》(上)第四章第一節幾何圖形的第三課時,在本章教材的編排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教材是從學生生活周圍熟悉的物體入手,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立體圖形可由平面圖形圍成,而且立體圖形可按不同方式展開成平面圖形,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圖形的變化過程,

二、 説學生:

學生在小學學過簡單立體圖形及其側面展開圖,前兩節又學習了一些立體圖形的有關知識,對立體圖形已有一定的認識,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但初一學生具有好勝好強的特點,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弱。

新課程標準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要求是:在探索平面圖形與空間幾何體的相互轉換等活動過程中,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根據這一要求,結合學生學情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闡釋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即一些立體圖形可由平面圖形圍成,因而這些立體圖形可展開為平面圖形。

2、能根據展開圖判斷立體圖形。

【過程與方法】

1、在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互相轉換的過程中,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通過動手觀察、操作、類比、推斷等數學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發展形象思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活動,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根據教材內容與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基本幾何體與其展開圖之間的關係,一個立體圖形按不同方式展開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開圖,着重瞭解正方體的多種展開圖。

難點:正確判斷哪些平面圖形是某個立體圖形的展開圖,展開圖中,多個面在幾何體中的對應位置的判斷是難點。

三、教法分析

基於學生思維的起點,為了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實踐學校倡導的20+25分鐘教學模式,在組織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多媒體教學、小組合作探究法和直觀教學法。

(1)發揮多媒體的優勢

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讓學生在直觀的數學情境中學習正方體的表面展開圖,使抽象的數學知識適當的形象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用幾何畫板製作了一個課件,直觀地演示了正方體的表面展開圖,與教具相比,有獨到的優勢。

(2)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是對問題做出猜想、假設、證明的過程。這是一個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學生的發展來説是最重要的。在本節課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正方體的各種展開圖的情況,內容一步一步地展開,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3)直觀教學,讓學生在動手中學習

數學活動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特徵。新課標十分重視數學活動的設計和實踐,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多實踐、多操作,在此基礎上去感悟知識,主動獲取知識。本節課在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先做好的正方體,通過對正方體的展開,發現正方體展開圖的形狀,讓學生在動手中掌握知識,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內驅力。

四、學法指導

教學中重視指導學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和數學思想。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學會觀察、歸納的學習方法,掌握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充分調動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引導他們自己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第一課時。

2、教材簡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4、教學重點

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5、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6、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二、教法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注重讓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建模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三、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們的好朋友淘氣帶我們來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這座城堡裏,住着各種形狀的圖形,請小朋友們認一認,説一説這些圖形的名字。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裏,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住着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

(課件出示:平面圖形)

學生嘗試説説認識的圖形名字。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

(板書:認識圖形)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再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平面圖形,豐富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提出要求:這些平面圖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體中,請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説一説,趕快行動吧!

(2)彙報交流

説一説:你在什麼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圖形的面,有什麼感覺?(引導學生説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

(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體會到物體的每個面都是平的。)

(3)引導發現

(課件演示“面”在“體”上的分離過程)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發現,這些平面圖形的家都住在立體圖形上。

(通過“看”,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2、動手操作,合作學習

(1)教師啟發: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

步步逼進的特點,我認為本課教學應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設置問題,巧妙導入

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先列舉一些比較的大的數,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較大的數,然後讓學生用口頭來描述,學生覺得用原來學的計數單位(個級)很難正確描述這些數據,從而引出新的課題,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導入新課內容。並板書:億以內數的讀法。

(三)通過觀察,找出規律

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用計數器演示,個級的各個數位,然後讓學生觀察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學生很快從中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知道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和千萬位,這時為了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可以通學習例1和例2的`內容。

學習例1,教師出示例題內容:470000、3080000、40500000.為了讓學生直觀地看出以上數所佔的數位,可以用計數來幫助,把相應數位相互對齊。學生經過觀察可能發現其中的道理,以470000為例,4對應十萬位、7對應萬位、後面全部是0,學生很快讀出這個數,讀作47萬。用相似的方法來學習其它內容,學生會總結出這些數的讀法。

(四)加深理解,巧設習題

適量完課後的習題,以加深理解,鞏固新知。

五、説板書

例1

470000讀作:四二七萬

3080000讀作:三百零八萬

40500000讀作:四千零五十萬

例2

24600讀作:二萬四千六百

6407000讀作:六百四十萬七千

10030040讀作:一千零三萬零四十

板書簡潔,突出重點,列舉了億以內數的各種情況下的讀法,對學生對億以內數的讀法有很大的幫助。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9

一、説教材。

這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第四冊"1000以內數的認識",根據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要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數數的方法,會數1000以內的數,體驗數的產生和作用;知道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認識計數單位:"百""千" 初步體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

2、過程與方法:在具體情景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和估計意識;經歷觀察、猜想、操作及與同伴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過程,使學生初步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3、情感與態度:進一步體驗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在活動中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並能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確數1000以內的數,體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二、説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據此,本節課主要採用活動教學法。

1、將教學內容活動化,讓學生在做中學。

首先是猜一猜鳥巢體育館人數的活動;接下來是小組合作數小棒的活動,給學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測的基礎上,將"到底有多少根小棒"這一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數小棒的操作活動中自己去體驗、感悟,從而發現數數的方法,體會十進關係。然後是議一議的活動,讓學生交流:關於數數,你有什麼新的發現?最後是練一練的活動,包括接一接、數一數、説一説、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了新知的應用與拓展。

2、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往互動中學。

本節課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小組合作數小棒,共同決策,集體解決問題,學生在小組中可以自由學習、充分交往,小組中的每個同學都有操作、發言的機會。

3、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本節課創設了奧運福娃帶來的挑戰,讓他們在挑戰中學得輕鬆愉快又積極主動。

三、説學法。

從學法來説,本節課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首先是小組合作數小棒的活動,我先讓小組成員獨立思考,然後組內討論交流,達成共識,最後小組成員一齊動手操作。然後是小組議一議的活動,老師先引導學生:關於數數,你有什麼新發現?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討論交流,各抒己見,共同促進。組與組之間也有交流。學生合作過程中,教師不作過多的啟發、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學程序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主要由以下幾個活動組成:

活動一:猜一猜

課件出示鳥巢體育館圖片,引導學生:猜猜看,這兒可坐多少人?意在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估計意識和能力。並由此導入課題:1000以內數的認識。

活動二:數一數

活動前,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了挑戰情境:小朋友,福娃帶來了一些題目,小朋友每答對一道題,就可以得到一個福娃,全部完成,將得到一組福娃!你們敢接受挑戰嗎?接下來學生滿懷信心地進入數小棒的活動。

(1)數老師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數,明確"10個一是十";

(2)數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數,明確"10個十是一百"; 複習已有舊知

(3)小組合作數更多的小棒。

晶晶帶來挑戰:怎樣數更大的數?

數之前,先讓學生猜一猜:每盤大約多少根?

學生自由猜測後,老師問:怎樣能準確地知道小棒的根數?學生將自發地要求數。老師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給各組,請小組合作數一數,並提出數的要求:

(一)數的速度要快;

(二)數的數量要準;

(三)數出的小棒要捆紮好,讓別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後,不是馬上讓他們數,而讓他們先獨立思考:該怎樣數?再組內討論:我們組怎樣數?統一意見,達成共識。然後組內一起動手數小棒。

數完後,分小組彙報:你們組有多少根?怎樣數的?每組派代表上台展示。這時,將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數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紮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兩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比較:這麼多的數法中,你最喜歡哪種,説説你的理由。並説一説裏面有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這樣從感知入手,注意了數和形的結合學生很自然地得出:10個一百是一千。 這部分是重點知識。

學生在緊張有趣的數小棒活動中,經歷概念形成的過程,經歷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將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整個活動中,教師不作過多的啟發、引導,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活動三:指千在計數器上的位置。

這樣,在已有體驗的基礎上,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相鄰數位間的十進制關係,讓生指具體位置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再讓生用手寫一下如何寫一千。

活動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頁紙的厚度,()並用手勢演示一下;根據100頁紙的厚度估計200頁,400頁紙的厚度,同桌、小組同學進行驗證;估計1000頁紙的厚度,師出示1000頁紙,比一比誰估計的準確;

接着對學生進行節約用紙教育。

活動五、出示卡片199,它後面的數字是誰?師詳細講解,為何是200,接着問生209後面是?

你能接着數嗎?

89-- 189-- 379-- 699-- 509-- 999--

接近整十、整百拐彎處數的數法是學生數數中的難點,這一活動是為突破難點而設計的。

活動六、1、(1)填一填。

10個1是 10裏面有 個1

10個10是 100裏面有 個10

10個百是 1000裏面有 個100

(2)、 數一數。

從198數到206

從985數到1000

這裏,讓學生找同伴互數,再個別展示,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

2、 填一填: ----、---、800、--、--

這是一個開放性練習,學生可以一個一個地數,也可以十個十個或百個百個地數……可以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數,也可以反過來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數,只要學生説得有道理,都給予充分肯定,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的意識。)

3、 出示圖片:讓學生感受1000以內數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悟數學的價值,並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最後進入總結的環節:通過大家的齊心協力,我們順利完成挑戰,同學也得到福娃(課件出示福娃圖片)恭喜你們!以此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不斷進步。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10

教學重難點及教法説明:

説課內容是全日制小學數學課本第十二冊"圓的面積"。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通過直觀、演示,把圓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然後由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目的要求是:

1.通過學生操作、觀察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的面積。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轉化數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觀察操作總結圓面積公式。

難點是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

關健是弄清圓與轉化後的近似長方形之間的關係。

本課教學,採用直觀演示和學生動手操作等方法,充分運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由圓轉化為近似的長方形,總結出圓的面積公式,並能在實際中加以運用。

本節課分四個環節來設計教學。

第一個環節:複習導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計算機的屏幕上顯示出一個紅顏色的圓,請同學看這圓一週的長度叫什麼?這個圓所佔平面的大小又叫什麼?引出課題"圓的面積"。

第二個環節:新授

教學中,運用轉化的方法,將未知轉化為已知,不僅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而且可以勾通知識之間的聯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鑑於此,新授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公式的推導

1.準備題請同學們回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再想想,三角形、梯形又都是轉化成哪一種圖形推導出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本課就用這種轉化的方法來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2.推導圓面積公式

第一層次教授轉化的方法。

讓學生看屏幕上的圓,老師把它平均分成8份,先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開,再交叉地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一個什麼圖形的近似圖形?為什麼説是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呢?讓學生繼續觀察,我們將其中左邊的一個等份再平均分成2份,將一小份移到右邊拼起來,現在拼成的圖形近似什麼圖形?由圓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什麼發生了變化,什麼沒有變?

第二層次運用轉化方法

讓學生進行操作,再通過演示滲透極限思想。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16等份的圓,利用剛才的方法把它剪開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觀察一下,拼成的近似的長方形與屏幕上8等份的比較一下,哪個更接近於長方形,為什麼?如果我們把一個圓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長方形會怎樣呢?(屏幕上演示)這時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剛才是把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如果再繼續分下去,分的份數更多,拼成的圖形你會發現什麼?由此可得:把圓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形,儘管形狀發生了變化,但面積是不變的,也就是説,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等於圓的面積。

第三層次推導公式

讓學生再注意觀察屏幕上顯示的由圓轉化為長方形的過程,思考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各相當圓的哪一部分?那麼,能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嗎?歸納得到圓的面積。(公式略)

回顧學習過程:

將圓平均分成8份,進行拼圖,目的是教給學生由圓轉化為近似長方形的方法,並初步感知圓的形狀變了,但面積並沒有變。再讓學生親自動手將圓平均分成16份拼圖,使學生進一步感知拼成的圖形更接近於長方形。此時,經過學生的空間想象,他們在大腦中已經形成了由圓轉化成長方形的圖像,這時在計算機上再顯示將圓等分32份後拼成的近似於長方形的圖像,會使學生在視覺上得到證實,他們的思維結果是正確的:將圓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但面積始終是不變的。運用計算機顯示由圓到近似長方形的圖像的變換過程,揭示出數學知識的內在規律的科學美,並充分體現構圖美和動態美的特點,它能刺激學生,強化

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探求知識奧祕的慾望,有助於解除學生視聽疲勞,提高學習效率。計算機的輔助教學促進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的。

3.小結

讓學生回憶一下圓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要求圓的面積,需要知道什麼條件?這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階段性練習

a.看標有半徑的圓,求面積。

b.已知半徑求面積。(練習時交待運算順序。)

(二)學習例1要求學生運用公式正確計算,注意書寫格式和運算順序。

第三個環節:鞏固練習

對於鞏固練習,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意在讓學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正確地掌握公式,並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第一層次的練習是以文字題的形式給出直徑求圓的面積。第二層次的練習給出半徑和直徑求圓的周長和麪積。第三層次的練習是在兩個圓(一個標有圓心,一個沒標圓心)中量出所需條件求圓的面積。然後,對全課進行總結,質疑問難。

第四個環節:佈置作業。

(書中題)本節課可採用由計算機設計的三維動畫,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直觀的認識,富於啟發地清晰揭示了知識的內在規律,再加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和老師的點撥解説、提問,使教學過程有機組合,充分顯示了電化教學的優勢,較之其它教學手段和方法更易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