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小學數學《1噸有多重》説課稿範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18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1噸有多重》説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1噸有多重》説課稿範文

小學數學《1噸有多重》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噸有多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對質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教材先通過猜測大象大約三噸重的場景,導入課題並突出本課重難點,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噸”的應用,然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3頭牛、10桶油、20袋大米等物體的重量,幫助學生學習並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接着,結合實際中的例子進一步學習噸及在生活中的應用,認識噸在生活中應用廣泛。最後通過練習讓學生了解並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及質量單位的合理運用。

基於以上我對本課的認識和教材設計意圖,確定如下教學目標及其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藉助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感知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

2、掌握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3、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培養學生比較、歸納能力,鞏固千克、克、噸質量概念之間的關係

4、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教學重點難點

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噸,知道1噸=1000千克並進行換算

初步形成噸的質量觀念,能結合實際正確應用質量單位

二、説教法和學法

(一)説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瞭解1噸的實際質量,理解數學的抽象性,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設計教案時擬體現以下幾點:

1、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應用,噸又是生活中常常會見到、用到的單位。這樣的內容決定了這節課的教學應該從生活中來,再走到生活中去。

2、啟發式教學

教師創設生動情景故事,讓學生主動探索,在活動中去感知、發現,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聯繫實際能力。噸雖然在生活中常見,但對孩子來説,依然顯得抽象。為了能讓孩子對1噸有較為深刻的認識,課堂上要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在親身感受中去想像,去推算。

3、情景教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新課開始,通過現代版《曹衝稱象》的故事,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生、探究中。課堂接近尾聲,考慮到比較難調動學生情緒,因此又設計了《小“糊塗”日記》一情景,學習和運用“克、千克、噸“三個質量單位,並且能很好的對本堂課進行總結,又突出重難點。學生情緒激昂。

(二)説學法

學生已經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對於噸這個質量單位,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平時學生接觸較少,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雖然略有所聞,但接觸並不多。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循序漸進,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努力為學生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的材料與環境,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勇於探索的強大內動力。教師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積極實行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同時,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借助這些手段使情節更生動,並突出重點,提高效率。

小學數學《1噸有多重》説課稿2

説課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課題是“噸的認識”。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前,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對質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教材例6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出關於噸的話題。然後,圍繞“能同時過橋嗎?”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展現學生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在具體的問題中,明確1噸=1000千克,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例7是利用剛才所學的1噸=1000千克進行噸與千克的有關化聚,化聚對學生來説並不難,可以從千克與克的化聚中得到正遷移。學習噸的認識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保持質量單位體系知識完整性的需要,因此要切實學習好。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設想學生要達成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質量單位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2、通過估計大宗物體的質量,在觀察、比較、猜測和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估計大宗物體的質量時,培養學生養成利用生活經驗,通過合理推理進行估計的`習慣,並養成在不要求精確值能自覺進行估計的習慣。

由於利用噸與千克的進率進行化聚,1噸的觀念在今後學習中經常遇到,1噸是比較大的質量單位,學生無法親身體驗,只能通過推理來建立觀念,而強調質量單位觀念建立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會用它進行簡單的化聚。教學難點是通過推算想象並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

教法學法:

教法

本課的教學時,我擬採用以下二種教學方法為主。

1、引導發現法

波利亞曾説:“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在本課教學中我並不是告訴學生1噸=1000千克這個現成的結論,從而讓學生經過自己的積極努力去獲得知識,通過利用生活經驗來推算1噸質量、感受1噸質量有多重。這樣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教師所起的作用只是相互誘導。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並在探究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2、嘗試教學法

從哲學角度看,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要求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嘗試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一開始就要求學生進行嘗試練習,把學生推到主動的地位;嘗試練習中遇到困難,學生便會主動地自學課本或尋求教師的幫助,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本課例7噸與千克的互化,完全可以遷移千克與克的化聚,因此放手讓學生去嘗試解決問題,交流嘗試結果就能達到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符合現代教學論思想的要求,改變了傳統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統一起來,引起了教學過程中一系列的變化,

學法

以這二種教學方法為主要方法的課堂,對學生以下方面能力的培養更為突出。

1、培養學生遷移能力

本課採用嘗試教學,它運用了心理學中的遷移規律,重視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和生活經驗在新知識學習中的作用,使先前的知識千克與克的化聚,結合新學得的知識1噸=1000千克,遷移到噸與千克的化聚,使學生形成能容納新知識的更高一級的新知識結構。

2、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教材對1噸的認識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以多種方法進行比較,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問題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索、發展的平台,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知識的價值和魅力,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線索,基於問題情境發現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體現對教材的理解,實踐教法和學法的精神,我是這樣設計本課教學過程的。

一、複習導入

1、我們學過的計量物體質量的單位有哪些?你能不能説説周圍哪些物體的質量是1克?哪些物體的質量剛好是1千克?

(克、千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質量單位,它們用來計量較輕物品的質量,是今天學習的基礎,通過複習喚醒學生的知識儲備,為新課學習作好準備)

2、出示書上小動物過橋的情境圖

提問:觀察主題圖,你瞭解到什麼信息?

教師在當學生講到小橋限重1噸時,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以舊引新,過渡自然,便於學生接受新知、探索新知。順利進入新課展開環節)

二、新課展開

第一層次,教學1噸=1000千克。

①提問:誰知道1噸有多重?是多少千克?

預計學生有生活説出噸是一個較大的單位,1噸=1000千克。若學生不能説出,教師就指出1噸=1000千克。

②交流:那這些小動物能一起過橋嗎?説説不能過橋的理由,你是怎麼想的?

③接着教師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它們可以怎樣過橋?”

小結:過橋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每次過橋時動物重量和不能超過多少?(進一步強調1噸=1000千克)

(通過學生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第二層次,建立1噸的觀念。

1、1噸到底有多少重?

師:同桌同學互相説出自己的體重,並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師生共同探索:我們班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40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也就是()噸?(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

師強調: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你感覺1噸怎麼樣?

2、利用經驗幫助建立觀念。

出示:一桶飲用水20千克,()桶飲用水重1噸。

一頭熊重500千克,()頭熊重1噸。

填寫後:説説生活中什麼東西約重1噸?

(噸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又是較大的單位,學生無法象千克和克那樣直接體驗,只能通過熟悉的例子推算1噸,有利幫助學生建立1噸觀念)

3、研究何時用“噸”作單位

師:你認為什麼樣的物體要用噸來作單位?為什麼?(小組交流,指名彙報)

教師出示汽車載重限重圖,橋樑限重圖……讓學生感受較大宗物品用噸來作單位。同時指出用字母T表示噸。

接下去出示填空題: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

一節火車皮的限定運輸量為60()

一輛小皮卡車的載重量是500()

(這二題提示學生要考慮前面的數據,結合生活經驗,綜合各方面情況,選擇合適的單位。提高對概念本質的理解)

(在1噸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藉助學生熟悉的物體的質量,通過背一背、看一看、算一算讓學生想象、感悟1噸有多重,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使抽象化的概念變得具體化,從而突破難點,並培養了學生對物體質量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第三層次,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出示例7:3噸=()千克 6000千克=()噸

這題放手讓學生獨立嘗試,然後交流思考過程。

(給學生嘗試的機會,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給學生利用知識遷移去解決問題的機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

課堂練習是形成技能不可或缺的環節,這節課的練習,我就直接應用練習三中的題目。

(這樣的練習兼顧形象性和抽象性,層次分明有一定梯度,並且針對性,圍繞本課所學的新知識展示鞏固,有利於學生掌握新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事半功倍)

四、課外拓展

回家瞭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採用哪些節水用方法?寫一篇數學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