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小學美術老師説課稿(精選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22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美術老師説課稿(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美術老師説課稿(精選5篇)

小學美術老師説課稿 篇1

一、教材

“童年”是小學美術義務教育的新課程標準。這是第五冊實驗教材中的一課。童年是人生最難忘的階段。當人們回憶自己的童年時,總是充滿無限的感慨。這門藝術欣賞課向我們展示了六幅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形式的兒童作品。看似簡單的作品,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歷史的畫卷。從宋代的《瑞陽寶貝》,到清代的《天倫之樂》,再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成長,再到解放後奴隸的孩子,再到金色的童年。表現形式包括年畫、雕塑、中國畫、油畫和攝影。它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藝術的信息,而且為我們創造了一種情境,一種通過藝術作品來理解社會生活變化的學習情境。在那裏,藝術活動不是知識的灌輸,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為一種文化生活的學習,它根植於生活,表達於生活,讚美於生活,運用於生活,給予生活指導和啟迪。鑑於此,我設計了接下來的童年説課稿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回憶童年,觀察童年生活,感受童年的快樂。

(2)潛在的目標

我將表達我對童年生活的感受,描述不同時期的童年生活狀況,通過觀察童年題材的藝術作品,學會體驗不同藝術形式的魅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珍惜當下,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2、教學重點

(1)欣賞和理解不同歷史時期兒童生活的差異。

(2)瞭解中國畫、油畫、雕塑、攝影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體會不同表現形式的不同美感。

(3)描寫童年的生活材料和他對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

3、教學的困難

童年,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特點和對藝術作品的歷史背景的理解。

二、教學方法

根據知識儲備和理解潛在的三年級學生,並針對發達的特點,小學生的形象思維,這節課主要採用創建場景的方法,觀察和欣賞、思考和討論,擴展和比較,並使用多媒體課件,一個受歡迎的教學形式的小學生,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意願,把枯燥的講解變成生動直觀的課件展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理論

在藝術作品欣賞中,形象是出發點和關鍵。在這門課上,我讓學生積極探索,主動提出問題,通過討論解決問題。作為指導,教師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讓學生走進作品,瞭解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藝術技巧。

教學過程承運

1、遊戲介紹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們邊唱邊玩“丟手帕”的遊戲。遊戲結束後,每個人都拿出自己最珍貴的童年紀念品,向同學們講述自己的童年故事,並讓一兩個同學向他們講述自己的童年故事。

(本設計是為了創造一個場景,利用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激發學生對童年美好時光的回憶,從而為進一步瞭解童年鋪平道路。)

2、初步的經驗和欣賞要求

老師總結了孩子們的話:我們的童年生活是完美而快樂的。藝術家們用他們獨特的方法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童年畫面。多媒體將課本中的作品一一展示。告訴我你最喜歡的畫。

這樣,學生可以快速進入審美場景,對自己欣賞的作品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3、小組學習,交流審美經驗

(1)根據學生喜愛的作品分為六組。

(讓學生掌握第一感覺,為自主學習鋪平道路,體現自主學習的初步嘗試,通過志願分組)

小學美術老師説課稿 篇2

活動目標:

1、感受大自然的美是多樣的,一年四季無處不在。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感受、發現和探究大自然的美。

3、懂得熱愛大自然就要和大自然和平相處。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磁帶樹木、花、草、青蛙、獵人、小鳥、蝗蟲等頭飾。

活動過程

一、走向大自然,與大自然交朋友

猜謎激趣(教師帶領學生來到室外。)

師:一身綠袍身上穿,兩隻鼓眼頭上戴,小時水中游呀遊,長大跳呀呱呱叫。(猜一大自然裏的動物)學生猜完後

師小結:在我們的大自然裏,不僅有可愛的青蛙,還有許多許多可愛的動物及植物,還有讓人猜不透的一些自然現象,這節課呀,我們就一起和大自然交交朋友。師帶領學生向大自然裏的一切問好!“太陽公公,你好!”“白雲姐姐,你真漂亮呀!”“花兒,你可真香,我好喜歡你!”向小草,樹木等問好!

二、發現大自然我們的大自然美嗎?現在請小朋友們自由活動,認真觀察大自然,看你能在大自然裏發現什麼?學生自由活動,老師隨機指導。

生1:藍藍的天上飄着朵朵白白雲,秋天到了,有一羣大雁要到南方去了。

生2:天氣涼了,樹葉黃了,是大自然告訴人們秋天到了。

生3:樹上結滿了果實,把枝頭都壓彎了,是大自然對勤勞的人們的報答。

小學美術老師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遠近的奧祕》一課節選於人教版小學美術第十一冊第1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本課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學生對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透視變化規律,和對視平線,消失線的概念理解。

二、學情分析

小學生具有十分豐富和活躍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他們已經掌握了一些美術基礎知識,他們會用線條和色塊來表現所明白的東西。他們喜歡按照自我的想法自由的表現;但觀察本事較差,只能用簡單的描繪來表現自我的想法。結合小學生的學齡特點,使學生提高對美的感受本事和藝術創造本事,學習正確的透視規律。讓他們在簡便愉悦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現自我的想法,貼合學生髮展的特點。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我確定了:

①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透視變化規律。學習,瞭解視平線和消失點的透視概念。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實際生活情景中,經過觀察,探討,操作等活動,使學生養成有序思考問題的思維,並以這樣的思維去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經過觀察遠近的實踐活動,搭建美術與生活的橋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利用有序思考解決問題的思維。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經過對周圍的事物的觀察,發現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能掌握簡單的理論和規律。並在繪畫實踐中應用。

教學難點是:如何講透視知識應用於繪畫中,使描繪的物象更貼近真實。

五、教學準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備好教學材料是上好本課的前提條件。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畫具,範畫等。

學生準備:網上資料收集、畫具,作業紙等。

六、教法學法

(1)教法

依據“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結合學生的特點及本課的資料,本課主要如下的教法:

1、直觀教學法,讓學生觀看路的寬窄、欄杆的疏密、樹木的大小。

2、創設情景法,經過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傳統教學,讓學生體會到藝術源於生活,並服務與生活。

(2)學法

做任何工作都要講究方法,學習也不例外。科學的學習方法十分重要,它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經過設問,觀察,合作交流,創作,互評,讓學生進取參與並親身經歷知識構成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七、教學程序

(1)組織教學:注重學生的畫具準備與分組情景。

(2)創設情境欣賞圖片我首先設計了“創設情景——欣賞圖片”這一環節,因為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所以我在教學一開始,播放了生活中一些遠近奧祕的圖片,把學生帶入圖片的世界中,讓學生欣賞造型各異、風格獨特的圖片,為後面同學自我創作做好鋪墊,引導學生經過體會圖片的意義,從而引出本課課題—《遠近的奧祕》。

(3)引導啟發瞭解透視根據本課教學目標,讓同學們瞭解透視變化的規律。由於每個學生成長曆程不一樣,觀察力與認識層面自然不一樣,所以,我設計了“引導啟發瞭解透視”一環節。先出示一組圖片,經過“近大遠小”等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探索。從而得到本課的重點,透視的變化規律以及視平線,消失點的概念。

(4)大膽創作繪製遠近為了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創造的空間,我設計了“大膽創作—繪製遠近”這一環節,鼓勵學生對生活的事物進行自我的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強調學生注意透視規律的使用,以及視平線和消失點的尋找。製作同時,並播放兒童歌曲X,營造簡便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展開思路、大膽創造,體驗造型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5)展示欣賞自評互評我之後設計了“展示欣賞—自評互評”環節,這樣就做到了問題由學生提,方法由學生想,思路由學生講,從而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學生創作基本完成時,我讓學生採用自評為主,互評與教師簡評為輔的方法進行評價。

1、自評:讓學生自我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説説自我的作品名稱,講述自我作品的構思。

2、互評:學生之間相互談談自我的看法,講出各自的優缺點。讓他們在共同的參與過程中產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審美本事。

3、教師評價:根據激勵性的原則,在學生互評的過程中,我相機結合學生作品的不一樣特點,肯定孩子們的各種表現,保護他們的進取態度和創新意識。點評時注意給本事較弱、性格內向的學生學生更多的展示機會,找出其優點,甚至擴大其優點,併發自內心讚揚他們,使他們擺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這樣,讓全體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悦。

(7)課堂小結擴展延伸科學精練的結束語能起到“課雖盡,但趣無窮”的效果,所以我最終設計了“課堂小結——拓展延伸”環節,在課程即將結束時,問學生:“這節課讓你學到了什麼?”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課堂學習到的知識。這一環節對歡樂的回顧,既加深了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印象和體驗,同時又是對這節課的總結和梳理。

最終,我給學生留了一個拓展延伸的作業:和家長共同創作一個圖畫拿到學校來,把自我的創作感想和樂趣跟大家共同分享。板書的'設計圍繞着突出重點展開。總之,本節課經過精心設問、合作探討、動手探究,引導學生進行再創造,他強調把學生當成發現者、鼓勵學生進取思考,自行探究,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互助、參與合作意識,實現了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本事的培養,真正實現了知識與本事的同步提高,教學效果很好,一句話:只要教師轉變觀念,大膽的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滿足他們好奇、好動、好説的特點,教學效果必須會事半功倍。我的説課到此結束,多謝各位評委教師!

小學美術老師説課稿 篇4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民美術出版社教材第四冊中的第15課《畫夜景》一課。下面,我着重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畫夜景》一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即“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本課教學時數為1課時。這節課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是想象思維最為活躍的時期,他們那快樂的、充滿童真、童趣的,不受制約的想象會像火山一樣噴湧不止。因此,我根據《美術課程總目標》所倡導的“培養學生欣賞、評述能力,體驗美術活動樂趣,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發創新精神。”並結合小學低年級兒童的學齡特點,本着使學生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認知目標:瞭解美妙的燈火使我們的生活變的絢麗多彩,感受到現實生活的美好與幸福。使學生了解顏色有深淺的變化,而深淺顏色會使畫面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

2、操作目標:學習表現夜色的幾種基本方法,能運用明亮色和暗色的對比關係來表現美妙的夜色,進而創作出大膽、生動的畫面來。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體驗美術學習活動的樂趣,在創作中激發探索欲,培養個性。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教學重點是:認識深淺色使畫面產生的對比效果,通過對夜景的觀察、回憶和感受,表現夜景的美感。教學難點是:顏色深淺對比在畫面中的實際運用。

二、教法運用

針對小學低年級兒童天真浪漫、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在教學中,創設與教材相適應的樂學氛圍,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變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我打算以下面兩種方法為主進行教學:

1、情境激勵法根據本課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採用“欣賞、交談、想象”為主要教學手段創設情境。通過把學生帶入藝術的空間裏,引導學生不受限制地、敢於打破常規地、自由大膽的進行遐想,激發學生創新慾望,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從而有力地解決了本課的重點。

2、德育滲透法教育部副部長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一文中指出“各門課程之間要結合自身特點,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因此,教學時通過欣賞家鄉夜景對學生滲透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學法分析

本課以“啟發學生感受並表現周圍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為主要目的,因此,我準備採用下面兩種方法為主進行學法指導:

1、自主探究學習法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探究式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訓練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本課難點——認識顏色明暗對比這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瞭解對比的多種方法。

2、合作交流法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大膽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目的是給學生之間提供不同的學習對象,聽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經驗,拓寬學生思路,達成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採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一堂課的每一個環節,使全體學生都能夠在視、聽、説、做、思等行為環節中經驗美術的過程,體驗審美的快樂,促進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中形成創新意識,培養個性。為了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組織、導入

1、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做好準備。

2、欣賞導入:出示課件:請學生欣賞夜景圖片,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夜景的興趣。

3、引出本課課題——《畫夜景》。

(二)、創設情境,認識明暗

1、創設情境:營造學習氛圍,創設教學情景。請數位穿同色系衣服的同學上台模仿服裝展示,其他同學討論比較衣服顏色,找出哪些是亮色哪些是暗色,然後請一兩位同學上台將模特按衣服顏色深淺順序排隊。通過直觀、深動的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亮色與暗色的差別。

2、引發思考質疑:顏色的深淺是絕對的嗎?教師隨機找兩位模特請學生比較衣服顏色深淺,再用淺色與另一位模特衣服比較深淺。啟發學生思考:顏色的深淺是相對而言的,是利用顏色對比產生的。一個顏色只有和其他顏色相比較時才能分辨深淺。在美術中,把他們叫做顏色的明暗。

3、語言表述通過語言表述與語文課相結合,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我準備利用各種顏色的小花為獎勵品,獎勵給一些有獨到見解、敢於表現的學生,以此來調動學生勇於表現、釋放個性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地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三)、質疑討論,自主探究

1、欣賞,感受我先整體表揚學生的學習精神,接着用一種興奮的語氣告訴學生:你們想不想看看夜景呢?出示課件:請學生欣賞一組夜景與白天景色的對比圖片,引導學生欣賞感受家鄉美景。

2、質疑,引發思考白天和夜晚,同一景物有什麼不同?學生分組討論,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學生彙報自己小組的意見。(我設計這一教學環節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了解深淺顏色對比會使畫面產生強烈效果。

3、德育教育,引入繪畫方法引出問題:咱們蘭州的夜色是這樣美麗,同學們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畫筆把它畫下來?那麼咱們能用什麼方法描繪出夜景呢?

4、學生分組討論繪畫方法,發揮想象力,找出描繪夜景的好辦法。

5、學生髮表個人意見後,教師介紹並演示不同的繪畫方法。

(1)用油畫棒直接在深色卡紙上繪畫。

(2)先用淺色油畫棒繪畫景物,再用深色水彩塗抹背景。

(四)、欣賞評述,提高審美

1、欣賞作品在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後,播發課件,目的是:創設學習情境,通過借鑑大師作品,引導學生髮現美,培養學生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並在欣賞中獲得新方法、新思路。

2、佈置實踐任務現在就讓我們用手中的畫筆來描繪蘭州美麗的夜景吧!

(五)、大膽創作,點撥引導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創造的空間。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繪畫工具進行描繪,注意色彩的運用。並播放輕音樂,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展開思路、大膽表現,體驗造型活動所帶來的樂趣,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在繪畫創作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幫助解決諸如構圖、色彩搭配等問題,教師適當引導突破。

(六)、展示評價,交流經驗採用自評為主,互評與教師簡評為輔的方法進行評價,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悦。

1、自評: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儀上展示,説説自己的畫面內容,覺得自己的畫畫的好不好?什麼地方畫得棒?什麼地方還需要改進?

2、互評:學生之間互相談談自己的看法,讓他們在共同的參與過程中產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審美能力。文學與藝術相結合。並請學生把作品貼於“小畫家”展示欄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注意給能力較弱、性格內向的學生展示機會,找出其優點,甚至擴大其優點,併發自內心讚揚他們,使他們擺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這樣,讓全體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

3、教師評價:根據激勵性的原則,結合學生作品的不同特點,肯定孩子們的一切努力,保護和激勵他們所有的創新意識。

(七)、課堂小結,拓展延伸科學精練的結束語能起到“課雖盡,但趣無窮”的效果,因此,我先整體表揚學生的創新精神;其次,要求學生回去後把畫給家人看看,並把自己變成巨人後的故事説給他們聽聽,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親情溝通的情感意識。

五、板書設計

根據教學活動的安排,板書設計分三部分:課題、獎勵區和展示區。

小學美術老師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麪包是幼兒非常熟悉且喜愛的食品,烤麪包的方法不僅有趣,而且新奇。我們選擇並設計適合小班幼兒學習特點,貼近小班幼兒生活的"烤麪包"活動,旨在讓幼兒在"塗塗""烤烤""嚐嚐"的過程中,學習水粉塗色、色彩對印的技能,充分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根據《綱要》藝術領域"在支持、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的要求,結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知識目標:鞏固對紅、黃、綠、紫四種常見顏色的認識,感受色彩的美。

2、技能目標:大膽選色,學平塗的方法與蘸色的技巧。

3、情感目標:體驗活動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悦。活動的重點:鞏固對四種常見顏色的認識,學習塗色,體驗玩色的快樂。活動的難點:學會蘸色的技巧,用平塗的方法塗滿"果醬"。活動的準備:(詳見活動設計的準備)。充分有效的活動準備是美術活動成功的前提。本活動準備既關注幼兒已有經驗的積累與參與,也注重教具的形象性與作畫工具的合理性。如選用的水粉筆,是長水粉筆截掉一段筆桿而成的──這是我們反覆實踐後確認的,這樣更方便幼兒的使用。本活動宜在小班第二學期進行。

二、説教法與學法

本活動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講解示範法和指導法,來適應教學內容傳遞的需要和幼兒的認知結構特點進行教學。通過操作與語言的緊密結合來突出重點,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生疏為熟悉的辦法來突破難點。用簡潔的、遊戲化的語言進行演示與講解,使作畫的每一個步驟和要求形象化、具體化,易為幼兒所理解與掌握。同時,我還運用興趣式指導和滲透式指導法。從幼兒出發,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將技能的學習與掌握融在一定的情境中。如:蘸色的技巧,是按情節發展,邊演示邊以遊戲口吻強化:"蘸點果醬,舔一舔,塗在麪包上""蘸點果醬,舔一舔,果醬塗得滿滿的"……再如,要求幼兒均勻塗色,是這樣説的:"果醬塗得滿滿的,麪包的味道就更好";將塗上的色彩對印:"把塗滿果醬的麪包合起來,壓一壓,免得果醬流走"。從而避免説教式的提要求和示範。通過教師的演示,遊戲化的強化,幼兒在自然輕鬆的氛圍中邊聽邊看,不知不覺領會塗色要領,在邊説邊操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醮色的技巧,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三、説活動程序

總的設計思路是:根據小班幼兒學習的特點和本活動目標要求,設計以"兔媽媽收徒弟,兔寶寶學烤麪包"為中心主題,以教師的示範幼兒練習為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流程是:講故事導入→教師示範(取麪包→介紹果醬→塗果醬→烤麪包→展示麪包)→幼兒練習→活動評價(展示幼兒烤的麪包,請客人品嚐)。具體活動程序如下:

1、導入:以故事導入課題。創設富有童話色彩的遊戲性情境,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富有情感的角色(兔媽媽和兔寶寶),易於促進師幼之間的情感交流。

2、新授:教師示範"烤麪包"。通過教師遊戲化的口吻,準確的講解示範,使幼兒自然地掌握烤麪包的步驟,明確烤麪包的要求。同時,又讓幼兒體驗到"烤麪包"帶來的色彩美(色彩對印)與成功的快樂,更激起幼兒自己烤麪包的強烈願望。

3、練習:幼兒烤麪包,教師巡迴指導。教師觀察幼兒,並用遊戲口吻進行指導,鼓勵幼兒大膽地塗畫。指導時注意個別差異。(13—15分鐘)

4、活動評價:請客人品嚐。以請客人品嚐的形式進行,既合乎主題情節,又利用可借用的教育資源,讓眾多的聽課老師參與活動的評價,使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得到他人的評價,使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同時,也促進小班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2分鐘)教學過程環環相扣,整個活動遊戲性、趣味性極強,進一步促使幼兒在輕鬆、愉快、自由的情境中,知識、技能、情感都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