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必備】説課稿模板合集五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59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必備】説課稿模板合集五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課標版第四冊第六單元“克和千克的認識”。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這節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瞭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説一説等實踐活動,瞭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二、説教學目標

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知道看、稱,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強生活意識。

三、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目標和教學內容,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四、説教法和學法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規律,本節課主要採用實驗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五、設計理念:

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知識,而且質量單位不象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基於這一現狀,我在課前佈置學生調查並準備一些學習用品及生活用品,並掂一掂, 從中學生積累了有關質量的生活體驗,然後再學習新課。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平時合作意識較強,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

在設計本節課的過程中,我側重於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一、 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給學生建立初步的質量觀念,使學生知道比較東西的輕重不能單靠眼睛觀察,必須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稱一稱。數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課開始我便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體有輕有重,引出質量單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 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進行估測和實測,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反過來,學生在進行實際測量的活動中,也能進一步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的觀念。為了達到這種相互促進的效果,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我採取了這樣一些措施。

1、 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藉助測量一枚二分硬幣和兩袋500克的鹽,讓學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讓學生説出生活中大約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物品的機會。如:説明“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來稱”,介紹一些常用的秤,讓學生認識測量的工具。

3、培養估測意識。如,在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後,讓學生説出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或1千克,給他們提供了先估測再實測的練習,讓學生比較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所得結果的差別,從而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説課稿 篇2

1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1.1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

兩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出現在高中立幾第一章最後一節,這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空間兩直線位置關係,空間直線和平面位置關係,特別是已學習了直線和平面垂直判定定理,二面角的平面角,這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而本節內容是第二章多面體、旋轉體的學習基礎,因此,本節的學習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

1.2數學思想方法分析:

1.2.1從定理的證明過程,面面垂直可轉化為線面垂直,就可以看到數學的化歸,"降維"思想。

1.2.2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從建構手段角度分析,可以看到歸納思想,而這一思想中包含着重組的意識和能力。

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2.1基礎知識目標:掌握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變

式,能利用它們解決相關的問題。

2.2能力訓練目標:逐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類比能力,會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路和觀點,着重培養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2.3創新素質目標: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判定定理,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和能力;判定定理及變式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重組意識和能力;判定定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的意識和能力。

2.4個性品質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善於發現,獨立的意識,不斷超越自我的創新品質。

3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判定定理的證明及變式探索

難點:判定定理的變式。

關鍵:本節課通過判定定理的證明及變式探索,着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4教材處理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建構即認知結構的組建,其過程一般是先把知識點按照邏輯線索和內在聯繫,串成知識線,再由若干條知識線聯構成知識面,最後由知識面按照其內容、性質、作用、因果等關係組成綜合的知識體。本課時為何提出變式呢,應該説,這一處理方法正是基於此理論的體現。其次,本節課處理過程力求達到解決如下問題: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發展?又如何從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並賦予抽象的數學符號和表達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觀事物之間簡單的和諧關係。

5教學模式

遵循教學過程是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十分複雜的動態性總體,是教師和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下進行集體認識的過程,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又互為客體,啟動學生主動學習,啟發引導學生實踐思維過程,自得知識,自覓規律,自悟原理,主動發展思維和能力。

6學法

6.1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着重掌握元認知過程:

6.2使學生把獨立思考與多向交流相結合。

7教學程序及設想

環節

教學程序及設計

設計意圖

7.1 設置問題,創設情景

1.提出問題:教室兩相鄰牆面與地面位置關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驗證兩平面垂直的實際問題。2.(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教師引導)建築工人在砌牆過程中,為了驗證牆面與地面是否垂直,常用一端繫有鉛錘的線來檢查所砌的牆面是否和水平面垂直

1.把教材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驚訝,困感,感到棘手;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的過程。2.我們知道,學習總與一定知識背景即情景相聯繫,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7.2 提供實際背景材料,形成假説

1.在實際生活中,建築工人用一端繫有鉛錘的線來檢查牆面與地面是否垂直,即若緊貼牆面的鉛錘的線,如垂直地面,則確定牆面與地面垂直,否則不垂直。2.緊貼牆面的線?這句話的實質意義是什麼?(學生討論,期望回答:即此線在牆所在平面)3.由此實際問題如何抽象為數學問題呢?(學生交流討論,期望回答:若平面過另一平面的垂線,則平面垂直)

1.教師站在稍稍超前於學生智力發展的邊界上(即思維的最鄰近發展)通過問題引領,來促成學生形成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通過學生交流討論,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並賦予抽象的數學符號和表達方式。

7.3 引導探索,尋找解決方案

1.如何證明上述假説呢?從已學過知識可知,只能從定義出發。2.定義的實質是什麼呢?即證明兩平面垂直的根據是什麼?期望回答:即證二面角的平面是直角。3.二面角的平面角如何做出呢?在本假説中,如何做出二面角的平面角?關鍵在哪裏?(學生交流)期望回答:假説中已知平面的垂線故此垂線必垂直於兩平面的交線,所以關鍵在於在已知平面做與公共稜垂直的直線。

儘可能地揭示出認知思想方法的全貌,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解決方法。

7.4 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經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教師強調此定理的含義

促進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引導學生確實掌握"降維"的思想方法

7.5 變式延伸,進行重構

1.教師引導:在此判定定理中已經知道,欲證兩平面垂直,可以轉化為證明直線與平面垂直進行解決。下面繼續研究,已知平面α.β,直線L考察面α,β的位置關係,引導學生利用模型演示進行觀察。命題1:如果一個平面平行另一個平面的垂線則這兩個平面垂直。事實上此命題實質是判定定理中若平面不經過已知平面垂線時,我們給予加上此平面與垂線平行這一條件。命題2:如果一個平面與另一個平面的平行線垂直,則這兩個平面垂直。3.教師引導:若問題中,只出現平面與平面位置關係時你是否能找出這樣一個命題證明兩平面垂直嗎?學生的演示模型命題3:如果一個平面垂直於兩個平行面中的一個平面則必垂直於另一個平面。

1.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積累了已有探索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相互評價,共同完成了面面垂直判定定理變式定義上的建構。2.這一問題設計試圖讓學生不唯書敢於和善於質疑批判和超越書本和教師,這是創新素質的突出表現,讓學生不滿足於現狀,執着的追求。3.讓學生對教學思想方法,及其應情境達到較為純熟的認識,並將這種認識思維地貯存在大腦中,隨時提取和應用。

7.6 總結回授調整

1.知識性內容:證明兩平面垂直的方法,常有判定定理,命題1,命題2,命題3。2.對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創新素質培養的小結:a.要善於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從而提練出相應的數學問題。發現作為一種意識,可以解釋為"探察問題的意識";發現作為一種能力,可以解釋為"找到新東西"的能力,這是培養創造力的基本途徑。b.問題的解決,採用了化歸降維等數學思想,體現了數學思想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c.問題的變式探究的過程,是一個創新思維活動過程中一種多維整合過程。重組知識的過程,是一種多維整合的過程,是一個高層次的知識綜合過程,是對教材知識在更高水平上的概括和總結,有利於形成一個自我再生力強的開放的動態的知識系統,從而使得思維具有整體的功能,創新的能力。

1、知識性內容的總結,可以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轉化為學生的素質。2、運用數學方法,創新素質的小結能讓學生更系統,更深刻地理解數學理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作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這是每堂課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7.7佈置作業

反饋命師1、命題2、命題3的探究過程,並整理證明過程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乳牙,拜拜》是幼兒園健康領域大班的一節活動。《綱要》指出,要把保護幼兒的身心健康放在幼兒園工作的首位。《乳牙,拜拜》通過應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講述了乳牙和恆牙的對話,從而幫助幼兒認識到保護牙齒的重要性。活動內容生動有趣、富有教育性。可以很好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同時幼兒還可以通過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掌握保護牙齒的方法,並且深刻地體驗活動所帶來的愉悦感、滿足感和成就感。

根據以上對於教材地位與作用的分析,在新綱要的指導下,我制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第一,認知目標:瞭解換牙過程,知道換牙時要注意的問題。

第二,能力目標:能夠正確刷牙,養成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的好習慣。

第三,情感目標:感受換牙期所帶來的成長的喜悦和煩惱。

根據以上對於教材的分析及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瞭解換牙過程,知道換牙時要注意的問題。

難點:能夠正確刷牙,養成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的好習慣。

為了更好地展開活動,接下來我將對幼兒情況進行分析:

二、説幼兒情況

大班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性為主,但是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也開始萌芽。這一階段的幼兒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好學好問,好奇心和求知慾都很強。同時,也能夠通過同伴間的合作完成更艱難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享受成功的滿足。幼兒在中班已經學過認識牙齒,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本節課採用了遊戲化教學的形式,使幼兒通過真實而有意義的活動去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獲得完整的經驗,促進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

三、説活動方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活動,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將採用遊戲法以調動幼兒的學習熱情;談話法去引導幼兒積極表達;觀察法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積累感性經驗。為幼兒創設輕鬆活潑的學習環境,讓幼兒在做中學,在學中享受樂趣。

四、説活動準備

基於大班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本活動將藉助事物的具體形象,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活動內容。根據這一特點,我將準備一些教學掛圖、牙齒模型、情景圖片,為掌握保護牙齒的方法做好鋪墊。

以上對於教材和幼兒的分析都是為我活動過程的設計做鋪墊的,因此接下來我將説説我的活動過程。

五、説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會分為三個環節進行。

(一)故事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精彩的導入往往能夠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因此,我採用了“故事導入”的方式,首先講述“乳牙和恆牙”對話的小故事,在故事中,通過適當的提問,引發幼兒的思考。為下面的活動做好鋪墊。

(二)利用牙齒模型,認識乳牙和恆牙

首先,我將利用牙齒模型,引導幼兒觀察乳牙和恆牙,對乳牙和恆牙有一個初步的感知,並鼓勵幼兒大膽説出乳牙和恆牙的區別。在幼兒表達之後,我會進行總結,乳牙比較小,一共有20顆;恆牙比較大,一共有21顆。這一設計形式生動直觀,符合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規律。在幼兒認識了乳牙和恆牙後,我會繼續牽引着幼兒的思維,對幼兒提出如下問題:我們認識了乳牙和恆牙,聽到了乳牙和恆牙的悄悄話,那麼第二天青青會遇到什麼問題?

(三)交流討論,分享換牙經歷

我會通過問題:我們班上哪位小朋友已經換過牙了?請告訴同伴你換牙時的心情。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經歷大膽表達,分享自己第一次掉牙的感受。之後我也會做出小結,告訴幼兒換牙是件很自豪的事情,換牙的時候,不要害怕也不要緊張,因為換牙是一件成長的大事情。通過以上兩個活動,我本次活動的重點也就順利完成了。讓幼兒在自己的思考,以及討論過程中,基本能夠形成關於換牙的基本認識。

(四)情境判斷,掌握保護牙齒的正確方法

接下來,我會緊緊抓住這一點,馬上開展活動“情景判斷”,通過幼兒自己對於正確和錯誤對待牙齒的情景進行判斷,幼兒形成了保護牙齒的正確方法。

(五)學習兒歌,愛護牙齒

最後,我會引導幼兒學習兒歌,我會這樣引導幼兒:“小朋友們已經知道怎樣正確對待牙齒,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保護牙齒的小兒歌。”在兒歌的學習中,幼兒能夠鞏固昇華本次活動的知識。好的活動不僅僅體現在活動的基本部分,也需要在結束的時候能夠保持知識和活動的完整性。因此,我採用了小結的方式,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本次活動。

六、説活動延伸

好的教育活動不是止於特定的某一次活動,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特別是能力、習慣的培養,活動延伸不可或缺。所以在活動的最後,我將鼓勵幼兒把學會的《愛牙歌》,回家朗誦給爸爸媽媽聽,從而實現家園共育。

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好!

我是來應聘幼兒園教師的××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説課的題目是《竹子真好用》,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活動方法、説活動準備、説活動過程、説活動延伸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竹子真好用》是幼兒園大班下冊的科學領域活動內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廣泛,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揚樂聲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轉騰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處非常廣泛,本次活動主要是帶領幼兒走進竹子世界、瞭解竹子的各種不同用途。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結合《綱要》的具體要求,我設計瞭如下三維目標:

1.情感目標:能夠激發對大自然的愛。

2.能力目標:通過本次活動,發展觀察能力。

3.認知目標: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活動目標的分析,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本次活動的重點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二、説學情

在活動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是教師首要考慮的因素,因此,在活動開展之前,我將對幼兒情況進行簡要分析。

大班幼兒活潑、好動,好奇心和求知慾都很強,已經獲得了初步的抽象邏輯能力,能初步獲得外部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動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設計的活動,主要以幼兒的觀察、遊戲為主,讓幼兒在觀察、遊戲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三、説活動方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教師要採取尊重、交流、互動、共同建構的方式,讓幼兒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主要採用遊戲法、觀察法等來進行教學活動。遊戲法是幼兒的主要活動,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運用遊戲法可以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觀察法是幼兒初步認識周圍世界,積累感性經驗的重要途徑。

四、説活動準備

具體形象思維是幼兒思維的典型方式,只有藉助於事物的具體形象,才能幫助幼兒瞭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據這一特點,我主要準備以下材料:

1.掛圖和製作好的視頻;

2.代表各種不同竹製品的頭飾;

3.每人一個竹蜻蜓。

五、説活動過程

以上對於教材和幼兒的分析都是為我們活動過程的設計做鋪墊的,接下來我將説説我的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貓博士為主人翁來創設情境,進行如下導入:竹子是熊貓博士的最愛,最近呀,熊貓博士又多了一項愛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園,裏面全是用竹子製成的物品,熊博士喜愛的不得了,逢人就説: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處多又多。

多在哪裏呢?小朋友們想知道麼?那今天我們就有請熊貓博作為導遊,帶領我們一起走進竹子世界。

以熊貓博士為主人翁進行導入,即聯繫了上次活動的內容,同時也為下面的環節做好鋪墊。

(二)自由交談,初步瞭解

1.幼兒自由交談

教師以熊博士的要求為由,向小朋友們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你們見過哪些用竹子製成的物品?鼓勵幼兒積極回答,並對幼兒的回答及時給予鼓勵。

2.出示圖片,集體交流

教師繼續創設情境:剛才我們的談話呀,熊博士都聽到了,他説,他見過的竹製品可比大家的還要多!比我們説的還要多,那還有哪些竹製品是我們沒見過的呢?小朋友們想不想知道啊?那我們就跟隨熊博士一起走進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圖片,提出問題:認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圖片上都有哪些東西是用竹子製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沒見過的竹製品?先讓小朋友們互相説一説,再找人回答交流。

這個環節主要通過創設情境,鼓勵幼兒觀察、交流,

(三)集體討論,探討用途

這個環節通過播放視頻,帶領小朋友們一起觀看,讓熊貓博士對竹製品用途進行介紹。視頻結束,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幼兒進行回顧。

瞭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後,通過打電話的遊戲鞏固以上環節,目的是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遊戲開始之前,要向他們講明遊戲內容和規則:戴上標有不同竹製品的頭飾,等待熊博士打來電話,他會講明需要什麼,誰能滿足他的要求誰就要主動站出來。

(四)遊戲環節設計如下:

“叮鈴鈴,叮鈴鈴,電話鈴聲響起了,熊貓博士要休息,哪個工具站出來?”(椅子)

“叮鈴鈴,叮鈴鈴,電話鈴聲響起了,熊貓博士要掃地,哪個工具站出來?”(掃把)

……

這部分主要通過視頻和遊戲展開,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在玩中學、學中玩,達到寓教育於遊戲的目的。

(五)遊戲活動,玩竹具

最後帶領小朋友們一起玩竹蜻蜓,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本次的活動。

六、説活動延伸

為了保證幼兒學習的完整性、延續性,我會採用家園共育的方法,讓幼兒回家給自己的父母講一講竹子的功能。

以上就是我的説課,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與朱元思書》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共選了九篇古代詩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抒寫人生志趣、或表現親朋情誼,無不滲透着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為本單元第一篇選文,可見其在本單元及本冊的地位。

《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富陽至桐廬一百餘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文章從行船遊江的實見實感出發,着重寫了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厭惡世俗官場的清高思想。文章駢散相間,清新雋永,歷歷如繪,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按照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文言文,要能夠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根據單元學習要求和課後練習安排。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看註釋後積累課下文言詞語,重點掌握以下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

2、藉助工具書和課文註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3、誦讀課文後,談談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養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文學的情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4、探究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後,做口語複述練習。

教學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讀懂讀熟文言文。

教學難點是:把握課文的主旨。談談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懷。

二、説學情

我任教的對象是鄉鎮中學的學生,學生厭學,缺少學習熱情,尤其是對語文科,而對於難讀難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興趣。同時,班級人數多,且學生語文素養參差不齊,只有極少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於表達自己的閲讀體會,大部分學生則習慣在課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維休眠,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獲得成就感尤為重要。

三、説教法

本文教學我採用誦讀法、質疑法、辯論法、複述法及練習法。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聖陶老先生根據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説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説,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為重要。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才能發現真理,才能有所創新。對字詞的疏通,採用質疑法,讓學生利用註釋,藉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在突破教學的難點上,採用辯論法,對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引導學生開展辯論,訓練學生髮散性思維的能力。進行拓展訓練時,採用練習法,培養知識的遷移能力。

四、説學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學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採取師生互動的方式,走進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壯志和社會責任感。

五、説設計

《與朱元思書》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為主。第二課時以討論理解,拓展訓練為主。教學過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導入

古人描寫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煙海。大家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三峽》嗎?(展示三峽風景掛圖,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寫了三峽兩岸高峻的山勢,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峽中四時景色的變化,充滿了詩意,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類似的文章《與朱元思書》。

因為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設計的導語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發了學習新課文的興趣。

第二步:檢查預習,識記生字

主要掌握: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

我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從字的音、形、義三方面理解、認記。讓學生大聲讀一讀、動手寫一寫。這是讀順、讀懂、讀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驟,尤其是我們鄉鎮中學的大多數學生。

第三步: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朗讀課文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語氣,突出重音,節奏鮮明,速度稍緩。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

B、對搞不懂的問題,通過師生合作探究,相互質疑解答。

C、課堂交流,翻譯全文,教師點撥。

D、繼續朗讀課文,以至成誦。

這一步是完成學習重點,我始終貫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導學生自學為主,實現和諧的生生、師生互動。

第四步:理解內容,欣賞課文

通過以上學習,學生疏通了文意,對這篇課文已經有了大概的瞭解。接着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做進一步的探究。首先讓學生背誦課文,然後拋出問題:同學們喜歡這篇小品文嗎?能説出你的理由嗎?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説出自己的感悟。我適當引導學生從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課文,去欣賞課文的美。

我設計下面問題加以引導:

1、試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結構上的突出特點是什麼?寫景順序和詳略上有何特點?(結構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裏,異在哪裏?你從泉聲、鳥聲、蟬聲、猿聲中聽到了什麼?(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來?(志趣美)

4、本文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語言美)

這幾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第五步:探究描寫,口語複述

拋出問題:同學們,假如我們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導遊,我們應該怎樣向遊客介紹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的山水風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點,突出 奇山異水。

2、按地點轉移,由近及遠的順序寫:從流飄蕩、俯視碧水、仰觀青山。

3、採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描寫對象形象鮮明,富於生機。

4、詳寫山,略寫水。疏密有分,輕重有度。

5、展開聯想和想象。

這一環節,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內化課文的表達方式和技巧,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聯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學會複述,是學會寫作的一箇中間環節。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較閲讀

我首先讓學生集體背誦《三峽》,熟悉文章的內容。然後讓學生從內容和形式等方面談談兩篇文章的異同。鼓勵學生放開談,隨意談。

這一環節,學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強求。我略加點撥,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六、説板書

與朱元思書

結構

水異 意境

總(天下獨絕) 分 美

山奇 志趣

語言

本板書反映的是本文的結構內容和主旨,力求體現板書設計的簡潔性、直觀性原則,旨在更好的落實教學的重點、難點。

我的教學設計體現了:認認真真地讀,深深入入地想(討論),紮紮實實地練的閲讀教學規律。力求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讀、想(討論)、練,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