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選小學科學説課稿彙編七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5.47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説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小學科學説課稿彙編七篇

小學科學説課稿 篇1

本課是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食物與消化》的第1課。

教材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引導學生參與一些活動,讓他們關注自己的飲食情況,學會給食物分類,瞭解一些常見食物所含的主要營養成分,從而懂得自己該吃什麼、該怎麼吃。學生要在一個個實踐活動過程中,瞭解人體生長髮育所需的營養成分存在於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沒有哪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為了健康成長,食物要多樣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們的飲食習慣是否伴隨着知識的增長在向着科學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識有沒有得到增進。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自己平時吃了些什麼東西還是比較熟悉的,但對所吃的各種食物究竟能夠為人體的生長髮育提供哪些營養等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而這恰好會影響學生飲食態度與習慣的形成和保持。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我們設計了活潑、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看一看、聽一聽、説一説的過程中,比較輕鬆、清晰地掌握科學知識要點,為後面學習“怎樣搭配食物”作好準備,為建構自己正確的飲食習慣、健康的生活觀念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課由以下四大塊內容組成:

第一塊是引導學生回憶大家平時常吃的食物和最愛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現豐富多彩、品種多樣的食物。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吃過的食物有選擇地帶一些到課堂上來,使活動更直觀、生動。

第二塊是指導學生用分類的方法認識食物。食物的種類很豐富,給食物分類的標準也很多,這一過程中學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標準給食物分類。分類的食物可以是學生自己帶的,也可以由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食物圖片。

第三塊是通過閲讀資料瞭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營養,幫助學生認識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和作用,知道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這塊內容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知識呈現出來,這樣會更加直觀、生動、靈活一些。同時還要讓學生從自己所帶的食物中發現它們各含有哪些營養,學習按照營養的成分給自己所吃過的食物分類。這一次分類是對食物所含有營養的分析和鞏固。

第四塊指導學生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這樣的次序編排與教材內容安排上有一些變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在已經瞭解營養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統計活動,再分析班級裏學生的飲食情況是否科學、合理。這一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飲食習慣,還有利於培養學生計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質與能力。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點,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過程與方法

●按照自定標準給食物分類;

●用圖表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知識與技能

●瞭解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

●懂得營養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心飲食,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提高自己的飲食質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增進學生的健康意識。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談話:看了這些圖片你想幹什麼?

2、我們為什麼要吃東西呢?

3.小組討論、彙報,學生廣泛發言。

【評析】這樣導入,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情趣,又能引起學生對營養話題的關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時又瞭解了學生的飲食情況,使教學更有針對性,併為統計全班同學愛吃的三種食物做好了準備。

二、用分類的方法認識食物

1.你能利用學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據日常生活實際將它們分分類嗎?你能説出這樣分的理由嗎?

2.小組交流、彙報。

【評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給食物分類,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渠道和思考的空間,對於學生能講出理由的分類,教師給予合理評價並鼓勵學生大膽想像,這樣的教學方法更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和富有兒童情趣,使全體同學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動之中。

三、指導學生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1.談話:以小組為單位統計一下你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2.活動: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並作出統計圖。

【評析】通過統計活動,使學生了解用圖表的方法,更能一目瞭然地看清統計結果,從而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

四、閲讀資料,認識人類需要的營養來源和作用

1.讓學生自學教材第44頁的資料,通過閲讀使學生知道糧食類含有豐富的澱粉,供給人熱量和力量;魚、肉、奶、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人體生長髮育必需的食物;油脂類含有豐富的脂肪,供給人能量、保持體温;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生物纖維。

2.通過閲讀資料和對統計圖的分析,思考: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營養是否均衡?我們應該吃什麼?

3.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評析】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凌亂、模糊的認識更加清晰化,使學生了解按營養成分為食物分類的科學方法,明確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從而形成“建立合理飲食結構”的意識。通過學習,學生可以更加關心和注意自己的飲食,為正確搭配食物、設計自己科學合理的飲食做好鋪墊、打了基礎,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把課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實踐。

教學片斷賞析

1.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類的教學環節

師: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分類嗎?比一比看誰的方法多,想一想為什麼要這樣分?

(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並及時給予學生鼓勵)

師:請同學彙報一下,你們有幾種分法,為什麼這樣分?

生:我把蘋果、梨分為一組,因為它們都是水果。

生:我把魚單獨分為一組,因為它是水裏的動物,把雞蛋也單獨分成一組,因為它是雞下的,雞在岸上活動。

生:我把巧克力、麪包、魚分為一組,那些都是我喜歡吃的,把其他的分為一組,那些是我不喜歡吃的。

生:我把蘋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為它們都很圓。

師:噢,你是按形狀把它們分組的,不錯。

生: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們都是綠色的。

師:噢,你是把它們按顏色分了組。想法挺好的,同學們如果把思路打開,把眼界放寬,我們會想到更多的分法。

【説明】學生按自己的標準分,教師不加以限制,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可以挖掘出學生更多的潛能,教師及時鼓勵可使學生更加自信。

生:我把米飯、饅頭和花捲分為一組,它們都是糧食。

生:我把魚、豆腐、各種菜分為一組,它們都是菜;把蘋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們都是水果。

生:我把魚、蝦、蟹分為一組,它們都生活在水中;把蘋果、柿子、梨分為一組,它們都長在樹上。

生:我把檸檬、芒果分為一組,它們都是黃4534535aaa色的;把草莓、櫻桃分為一組,它們都是紅色的。

生:雞蛋、鴨蛋可以分為一組,它們是圓的;芸豆、扁豆可以分為一組,它們是細長的。

師:通過今天的討論交流,老師覺得你們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學一下子想出很多種分法。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做什麼事都善於動腦的話,你們一定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

【片斷評析】利用貼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現象,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情境,更能使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合作與學習,當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升高時,教師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信,使他們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發揮。教師鼓勵學生“只要你們做什麼事都善於動腦的話,你們一定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期望學生永遠都不要言敗,只要付出,終歸會有收穫。

2.閲讀資料、建立合理飲食的教學環節

師:自學教材中不同種類的食物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的資料,然後,以小組為單位説一説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分別有什麼作用。

(學生自學、討論)

師:誰能説説通過學習和討論,你們都知道些什麼?

生:通過閲讀和討論,我們知道米飯、饅頭、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豐富的澱粉,它可以供給我們熱量和力量,支持我們的活動。

生:魚、肉、蛋、奶、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我們生長髮育必需的食物。

生:各種油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脂肪,它能供給我們能量和保持體温。

生: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食物纖維,是我們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師:通過彙報,我知道同學們對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有了一定的瞭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這種做法科學嗎?為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吃?

(學生小組討論、彙報)

生: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人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好多的營養,而這些營養又分別含在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們組有的同學喜歡吃肉、有的喜歡吃魚、有的喜歡吃雞腿,但大多數同學都不喜歡吃蔬菜,這樣營養就不夠全面,如果經常這樣就會損害我們的健康。

生: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每種食物分別含有不同的營養,而這些營養對我們的成長都是十分有好處的,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使我們缺乏一些生長所必需的東西,這樣,我們的身體健康就沒有保障。

生: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形成偏食的習慣。我們知道,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為了健康我們必須養成食物多樣化、不偏食的好習慣。

【片斷評析】通過學習、討論、交流,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明確不偏食可保證身體正常發育的重要性。

教學手記

蘇霍姆林斯基説:“只有尊重別人的人才有權受人尊重。”對待學生,我們要學會多點理解,少點挑剔;多點讚賞,少點指責;多點肯定,少點否定;多看優點,少看缺點。要知道低估學生的潛能比高估學生的潛能更可怕;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現是孩子的需要;愛動是孩子的特點;犯錯是孩子的權利。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子,尤其在課堂交往中,通過教師和學生密切往來,從中體驗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和寬容。教學使我體會到:課堂上不能缺少討論、爭論、交流和合作,能讓學生爭論和交流,就會出現心靈的摩擦和智慧的衝撞,正是有了這種摩擦和衝撞才會產生靈感,才會使問題越辯越明,學生的思維也會越來越活躍,同時通過合作交流可以進一步擴大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開發課程資源,師生之間有了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課堂氣氛才會越來越和諧,師生積極性才會越來越高。

綠葉如雲的自然界尋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片。人海茫茫,教海無邊,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更難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因而隨着時代的飛速發展,知識的不斷更新,教師就要不斷學習,重塑自己,博覽羣書,積累資料,吸收營養,發現規律,勤于思考,日積月累,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從崇敬到親近,從模仿到效法,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師生關係才會更加融洽。

小學科學説課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這一課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溶解》單元第2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的內容後,所要學習的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主要安排了兩項活動:一、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學生通過對高錳酸鉀在水中溶解現象的觀察,再進行相互討論交流,從而使學生對物質的溶解過程形成清晰的印象;二、對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現象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發現不同物質在水中狀態的異同,從而建立“溶解”的概念。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的表達交流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同時也為下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學情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定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的學生,通過前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獲得了對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基本認識;而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也使學生積累了一些對溶解現象的感性認識。但從認知心理學來看,四年級的學生雖然好奇心很強,積極性也很高,但表達交流和自主探究能力較差,因此需要教師在這方面加強引導。

根據科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上述教材、學情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將物質從溶液分 離出來。

2。過程與方法: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並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通過進一步觀察、比較食鹽、沙、麪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不同狀態,發現溶解與不溶解的主要區別和特徵。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識到細緻的觀察、比較的重要性。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結構心裏特徵,在上述目標中,我以描述高錳酸鉀、食鹽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徵為本課教學重點,以比較食鹽、沙、麪粉和高錳酸鉀在水裏的變化的異同為教學難點。

三、 教法與學法

為體現新課標“以學生為本”、“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在本節課,我將用開放的教法來引導學法的開放。在教法上,我將採用創設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實驗觀察和比較過程中形成對溶解的直觀認識,並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在學法上,主要是自主探究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真正體會到科學家的研究歷程;其次是交流討論法,通過學生對原有認知及現有結論的交流,使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發現認知衝突,從而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究。

四、教學準備

為每小組準備:一杯水、一支攪拌棒、少量高錳酸鉀、藥匙、記錄單

教師自己準備:小黑板、一杯食鹽水、一杯水和麪粉的混合物、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過濾裝置

五、教學程序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科學教學應力求從兒童身邊的事物,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提出有關科學問題。所以,我對本節課作了如下設計:

(一) 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知識,提出問題:食鹽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讓學生進行猜測,充分暴露學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問:為了能清晰地觀察到物質的溶解過程,應該選用怎樣的物質?從而引出新的課題,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從學生已有認知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充分暴露學生的前概念,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 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

首先,向學生簡單介紹高錳酸鉀,並提醒學生取用化學藥品應使用藥匙。再讓學生簡單地觀察一下高錳酸鉀,在觀察後對高錳酸鉀顆粒進行描述,從而初步認識這一物質。其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高錳酸鉀溶解實驗,觀察的同時做好記錄。

(創設真實的科學探究氛圍,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像一個科學家一樣去探究問題,激發其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學生根據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討論交流,從而對物質的溶解過程形成較清晰的認識。

(在討論與交流中培養學生傾聽別人意見、評價和接納不同觀點等開放的科學態度,促使學生學會尊重事實、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賞不同意見,並從他人意見中得到啟發和幫助)

(三) 比較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讓學生回憶上節課的研究活動,與本節課研究的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進行比較。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完成比較記錄表的過程中,發現不同物質在水中狀態的異同,從而建立起溶解概念。

(四) 延伸拓展

討論活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質能夠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質不能夠溶解在水中?

(將科學課堂與生活相聯繫,促進學生對溶解現象的理解)

小學科學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自臨川實驗小學的萬國奇,我説課的是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槓桿》。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説課。

首先説教材:

槓桿是《簡單機械》這一單元的第一課,主要研究槓桿的有關知識,是在學習了天平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簡單機械,是學生順利操作、設計簡單機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學生形成合理知識鏈的重要一環。對下一步學習複雜的機械具有着重要意義。

本課從“妍妍要打開餅乾罐蓋子”的問題出發,通過三個活動“怎樣更容易把蓋子打開”,“研究罐子凸起邊緣的作用”,“用槓桿做個起重機”引導學生認識槓桿,通過活動探究槓桿原理,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説教學目標: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的分析,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在考慮到六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結構的基礎上 ,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槓桿的組成,瞭解省力槓桿和費力槓桿,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能力目標: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情感目標:通過學生的實驗活動,使學生獲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係。

接下來説教學重難點,在本着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槓桿的組成,瞭解省力槓桿和費力槓桿。

難點:找出科學規律。區分生活中省力槓桿和費力槓桿。

説教法:

那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呢?我採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的順序,重點運用探究式、互動式的方法去教學,逐步使學生學會掌握槓桿概念以及應用。

説學法:

學生要學好這一課,我應該這樣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1.以探究活動為科學學習的核心,安排相關情景與三個科學探究活動,為學生提供足夠多的自主探究機會。

2讓學生通過參與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收集整理,分析歸納,表達交流等過程,在親歷中體驗感悟和內化,感受學習科學的樂趣。

説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設計符合六年級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將進行如下教學:

一、情景導入:

通過一幅妍妍要打開餅乾罐蓋,但又感到罐蓋很難打開的情景,以及主題人物的對話,探討打開罐蓋的方法,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

二、自主探究、研究槓桿:

(一)初步認識槓桿

開展活動一,怎樣更容易把蓋子打開?先讓學生直接動手試一試,在利用使用工具打開。然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把蓋子打開的最佳方案寫下來。使學生體會使用槓桿的感受。

開展活動二,研究罐子凸起邊緣的作用。講台上放置倆個罐子,一個沒凸起邊緣,一個有凸起邊緣,讓學生比賽把蓋子打開,小組討論結果,使學生明白如果沒有凸起的邊緣即支點,儘管有一支螺絲刀也是不能打開的。對槓桿的結構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結合資料卡和示意圖,讓學生直觀的認識、理解槓桿的科學定義,認識槓桿中的支點、動力作用點和阻力作用點。

(二)開展活動三,研究槓桿的作用

用槓桿做個起重機的活動,其實就是研究槓桿支點的活動。 小組總結交流實驗結果,配合學生演示,共同總結我們的發現。得出結論。學生記錄槓桿的祕密,即:在什麼情況下槓桿省力?在什麼情況下槓桿費力?在什麼情況下不省力也不費力?併發揮想象力,利用得出的規律揭示阿基米德為什麼會説:“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像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一樣,經歷了一次科學探究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分析歸納的能力。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運用了 “猜想、實驗、論證、交流”教學模式。

(三)探討槓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清生活中,哪裏用到省力槓桿,哪裏用到費力槓桿,哪裏用到等臂槓桿,找出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三、拓展活動:

瞭解古代汲水的桔槔,金字塔建造使用槓桿情況。理解槓桿是人類征服自然界的武器。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然後我再進行補充,總結性複述,最終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總之,教學過程一直貫穿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動為科學學習的核心,培養尊重事實和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發展創新思維。

(八)、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一個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瞭然,清晰易懂。

小學科學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變化、水在自然界裏的循環,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小學階段對水的三態變化及水循環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沸騰"兩課之後,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象,也為學習下頭兩課《水的三態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着我們不熟知的變化,並且是有規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成善於觀察、探索的科學態度。在本事培養方面,屬於"實驗本事"和"歸納本事"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小學科學是培養科學素養的科學啟蒙課程"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資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於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着鏡子哈氣,觀察有什麼現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經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能夠變成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説説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二、説學生

經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我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具備了必須的操作本事,對於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經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明白凝結現象,但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比較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這一課接觸過,有必須的瞭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所以學生設計比較實驗,尤其對於實驗的細節還是有必須困難,需要教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本事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明白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比較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比較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鍊動手實驗本事。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

4、願意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比較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五、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1、教法我將用到複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團體討論法為主。

六、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演示材料:燒杯2只、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準備:小鏡子等。

七、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資料。為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經過學生生活常見現象——向鏡子哈氣出現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經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經過自我設計的比較實驗進行驗證,最終得出結論並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學導入

我將採用複習法:本課教學資料對學生來説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明白怎樣回事,學生對蒸發現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着對凝結現象的認識,所以,那裏我加入複習環節,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為後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教師能夠這樣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齊探究了蒸發現象、沸騰現象,誰説説什麼是蒸發現象?哪些地方有蒸發現象?水在蒸發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教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僅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現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散到了空氣中,所以空氣中存在很多的水蒸氣。

這節課教師將和大家一齊,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趣味的現象,下頭我們從一個小遊戲開始。對着鏡子哈氣,會有什麼現象發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此刻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提出問題,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我動手實驗,再彙報現象。

師:聯繫剛才哈氣時看到的現象,你有什麼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節——

(三)學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熱)氣中包含水蒸氣,水蒸氣遇到鏡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那裏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温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麼現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啟發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由於導入環節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板書:水蒸氣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呼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四)驗證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能夠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製造出這種現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製造出水蒸氣並使它變成水嗎?)我採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温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温越高,蒸發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後探究: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構成。那裏我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個別學生明白,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象什麼季節容易產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為什麼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温比較低,那鏡子的温度也比較低。可能是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教師給你供給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鏽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於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後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製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能夠提問為什麼用熱水)。

引導學生説出:要用比較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温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着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一樣?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温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學生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明白,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得起反覆再反覆的檢驗!所以採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一樣的現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僅有一個條件不一樣,那麼這個不一樣的條件可能就是發生不一樣現象的原因。根據這個道理,你認為小水珠是在什麼條件下構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構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能夠變成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凝結)我們能夠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比較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比較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比較實驗時,我先利用實例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的時候,我們用了什麼方法?比較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快慢。)然後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必須的邏輯思維本事,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彙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強、對變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景發生。所以我在學生的彙報之後,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並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五)得出結論

對於比較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後,作為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比較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比較實驗的方法。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構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並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結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象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師:教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温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衝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象包含趣味的科學道理,培養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應用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讓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書設計:

凝結

凝結:水蒸氣--受冷-→水

五年級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象,天氣變化現象,晝夜變化現象,日月星空現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對象,這些方面的生活經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生與傳播,電的產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構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為主要資料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變化規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培養"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小學科學説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認識物體的科學方法。

2、通過比較方法認識水是什麼樣的?

3、知道什麼是液體?

過程與方法

1、會利用多種感官從多種液體中找出水。

2、能利用語言、文字、圖畫等形式表達自己的發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細心觀察,尊重事實、尊重別人的意見。

2、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3、培養學生敢於合作交流,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運用多種感官認識水的各種性質。

難點:選擇器具將水運到遠處的空桶中。

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器材:空果凍盒4個、牛奶、糖水、酒、水

2、演示器材:塑料袋、不同形狀的杯子4個

3、遊戲材料:小杯子1個、長短不一的接水管2根、塑料桶2個、秒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

認識水的重要性,激趣導入。

1、談話:同學們知道動物、植物的生存離不了哪些東西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出課題並板書:觀察水

二、分組找水、瞭解特點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的自身實踐,把認識物體的經驗上升到用科學方法的層次,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

1、談話: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四種不同的液體,分別是水、糖水、酒和牛奶,可忘了貼上標籤。你們能用自己的方法給它們分辨出來並帖上標籤嗎?

2、學生分組實驗 ,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1)先在小組內討論使用什麼方法。

(2)觀察過後在小組內交流並貼上標籤。

3、學生討論、彙報。

4、教師引導小結:

先用眼睛看找到牛奶,再用鼻子聞找出酒,最後用舌頭嘗分辨出水。這裏我們用到了認識物體的常用科學方法:看、聞、嘗,當然還可以摸。但以後要注意,在不瞭解物體時千萬不能隨便聞、嘗、摸。(板書:眼睛看、鼻子聞、舌頭嘗、用手摸)

5、談話:我們大家都找出了水,可依據水的哪些特點呢?現在請同學們觀察分辨出的水,把你的觀察方法和結果寫下來。

6、學生組內觀察並記錄。

7、組織學生彙報,引導並板書: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

三、實驗演示,認識液體的特徵

設計意圖:

通過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準確的表達能力。

1、談話:現在請大家觀察講桌上的四杯水,都是什麼形狀的。把你的結果寫在書上或畫在書上。(出示裝滿水的不同形狀的杯子)

2、學生觀察彙報。(水可以是各種形狀的,取決與盛水的容器形狀,也就是水本身是沒有固定的形狀的。板書:沒有固定形狀)

3、談話:是這樣的嗎?我們在來做個實驗。

4、演示説明:將杯子中的水倒入塑料袋中,並利用不同的方法變化樣子。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塑料袋是正方形的則水是……;如果塑料袋是球形的則水是……;如果塑料袋是像小貓一樣則水像……。

5、將塑料袋弄個洞,讓水流進容器。

6、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水在流動。)還有哪些物體是容易流動的呢?

7、根據學生回答後板書:容易流動

8、小結:像水這樣沒有固定形狀、容易流動的物體叫液體。(完成板書)

 四、團結合作

設計意圖:

通過遊戲,讓學生感受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帶來的快樂,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培養團結合作精神。

1、談話:下面我們做一個小遊戲。(出示物品,提出要求:哪一組能把這個塑料桶中的水運到另一個塑料桶中,當然不能直接倒。)

2、學生分組討論方法。

3、全班彙報(用管子吸、用小杯子舀)

4、哪一種方法好呢?

5、分組近距離演示,測時間。

6、距離較遠,哪種方法快呢?學生預測後再試一次。

7、小結:近距離用杯子舀的快,遠距離用管子吸的快。

五、總結

1、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

2、學生思考討論,教師補充。

小學科學説課稿 篇6

一、 教材簡析:

《分類》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排序與分類》的第二課。本單元屬於小學科學探究中有關專門進行技能訓練的單元,這是因為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只要引領同學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感悟科學的真諦,同時,也必需指導同學掌握最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和科學知識。

眾所周知,在人類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各種感官或藉助工具、儀器等獲取大量有關事物的信息,這對人們認識客觀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但還缺乏以能迫近客觀事物的實質,還必需通過篩選、提煉等思維加工過程方能形成相關的科學概念或結論——科學知識。前人大量的研究標明,“分類”和“排序”都是人們對收集到的證據(數據、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對同學進行這方面的專門訓練,不論是指導同學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還是協助同學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都顯得尤為重要。

本冊教材前面的幾個單元已經大量滲透了“排序和分類”的活動,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四年級的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類”的意識,這為本單元的教學提供了感性基礎。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對“排序和分類”的認識無論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探究的過程技能和方法,還是對“排序和分類”理性考慮肯定會得到質的提升。它不只標誌着同學目前應該達到的認知水平,同時也為同學的認知走向更高遠、更廣闊水平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

本課教材的佈置,首先是提供了同學隨家長在商場購物的情景圖片,其目的是喚起同學對生活經驗的回憶,從同學的實際生活入手,激發同學科學探究的興趣;然後,試圖通過同學親自對假設的、富有挑戰性的海洋生物圖片的分類活動,通過師生的有效互動,初步學會分類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和籠統出“分類”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着,順理成章地給出了什麼是二分法;最後,教材佈置了對各種各樣的動物進行分類的實踐活動,一方面鞏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進了什麼是“多極二分法”,進而讓同學感悟分類方法的多樣性和其在日常生活、科學研究中的運用,拓展同學的視野,提升科學學習的價值觀。由此可見,教材的佈置是符合課程規範關於貼近同學生活、以科學探究活動為主、從感性到理性等多項編寫原則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分類的實質含意——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徵進行分類和“二分法”是本課的重點,“多極二分法”和運用“多極二分法”是本課的難點;精心設計有意義的探究活動,讓同學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增強同學的體驗、提升同學的價值觀是本課的關鍵。

二、 説教學目標:

小學科學課的總目標是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中也包括着在科學探究中,運用理性思維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比較、分類、歸納和概括等整理加工,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種種解釋。根據本課的結構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感悟分類是人們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對獲取的信息資料進行加工處置、使之形成科學

概念或結論的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體驗分類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運用和價值。

2、知道分類的基本規範——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徵。

3、在學會“二分法”的基礎上,初步學會“多極二分法”以和在日常生活中分類的多種運用方法。

4、在分類活動中培養同學細心觀察、認真考慮、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三、 説教學準備:

1、對教材的處置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對教材作了如下的處置:

(1)保存教材的核心——教學要求;

(2)設計動物、食物卡片和多媒體課件

(3)考慮到教材中給各種動物運用多極二分法分類與上面我們設計的卡片有雷同之處,為此,設計了給全班同學分類這一環節;

我們試圖通過對教材進行重組和整合來體現課程規範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以兒童立場關照教學”的理念和思想。

2、具體技術處置

(1)製作動物與食物卡片,供同學分組活動使用。選擇素材的原則應該考慮到實際生活中可分方法的多樣性,並能同時滿足三種分法的前提下考慮具體事物的可能性。如:食物可以依據葷和素、主食和菜餚以和生、熟等情況,我們決定選取麪條、麪包、米飯、青菜、四季豆、豬肉、雞和帶魚這些與同學生活比較貼近的食物做為素材。動物選取同學比較瞭解的啄木鳥、鷹、貓頭鷹、老虎、兔子、鱷魚、長頸鹿和羊作為素材。

(2)製作三大課件

①與同學分組活動相匹配的、可以拖動的動物、食物課;

②供全班同學進行二極分類的系統結構圖課件;

③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筒課件;

考慮這些課件的原則應該是便於展示同學的操作活動、增強引領同學開展活動的有效性和減少實物投影和課件之間的切換次數,為此,我們製作了以上三大課件。

四、 説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規範》強調: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同學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同學提供充沛的親身經歷的過程。教師是科學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遵循這些理念,我為本課預設了三個主要教學環節:

1、給卡片分類

分組活動是同學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準備了2組卡片,食物或者動物各八種。之所以選用2種不同類別的圖片,主要是考慮到同學原有學習基礎上對分類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樣可以更加強化同學的思維活動。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讓同學自身來動手分一分,使每個同學的思維都得到了調動,再通過小組代表上台來交流的形式,又使小組內的活動變成了整個班級的思維碰撞。通過這個活動,同學可以在更高的層面上體會到了什麼是分類。

教師在同學交流互動的同時,概括同學的發言,着重強調同學的分類是依照哪個特徵來分,強化分類概念中所要依據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徵。在同學對分類概念有了一定理解的同時,和時引導同學總結出二分法的基本概念。

2、給全班同學分類

通過同學暢談生活中二分法的運用,教師帶領同學試着將班級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分類,在將班級分為男生和女生的基礎上,拋出“能否在分男生女生的基礎上再往下面繼續分”,在同學們一致認可的基礎上,小組首先討論,給同學足夠的思維空間,再整班討論。對於一些相對而言的概念,教師引領同學來更加細化,鼓勵同學尋找一些顯而易見的規範。“在動手之前先動腦”.

在充沛討論的前提下,教師引領同學開展兩個全班性的遊戲,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

第一個是列隊遊戲。這個遊戲的目的有二,一是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分類活動中來;二是讓同學親自體驗什麼叫多極二分法。

第二個是尋找同學,體驗分類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隊列站好後,邀請一位同學來協助老師尋找某一類特徵的同學,讓同學們體驗到分類的作用;待同學回到自身座位後,繼續請他來協助老師再次尋找剛才特徵的同學,從中進一步感受到分類的重要性,就是能夠協助我們更迅速的查找到事物。

3、給自帶垃圾分類

展示學校生活中垃圾箱的照片,請同學來談談感受。通過同學間的交流,認識到我們平時在丟垃圾的時候經常丟錯,需要學會丟垃圾。開展自帶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還是不可回收垃圾的討論,讓同學充沛調動已有經驗來做初步認識和區分。教師對於典型物品的集體討論,讓同學明確了區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規範,從而來重新判斷自身所帶的垃圾屬於哪一類。在課堂上準備垃圾桶、每人來丟一丟,很好的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熱情,“準確、恬靜、快速”的要求又對同學的活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尋找監督員來監督同學丟垃圾的活動,更好的強化了“準”的指標。

通過對可回收垃圾處置方式的討論,讓同學發現,不同材質的垃圾又要進行不同的處置,結構圖的展示讓同學發現分類的方法不止可以二分,有的時候也可以三分四分或者多分,金屬類垃圾的再處置又要依照金屬的種類再分門別類的處置,從中體會到了分類中還有有別於多極二分法的許多種方法,感悟分類方法的多樣性。

最後對分類在生髮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的討論,對分類的意義和價值起到了一個昇華的作用。

小學科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水》這課是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的第一課。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質,也是液體的典型代表。學生已經在生活中積累了大量有關水的認知經驗,比如水可以用來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這些知識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關,學生對於水也比較感興趣。

二、説教法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初步分析和教材的初步分析。我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愛玩、愛動,特別是對三年級的學生的學習特點,整節課我以“找水”來貫穿,這樣就比較貼近玩中學。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我認為小學科學是一門啟蒙課,教學的重點就是對科學感興趣,這其實也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需要我們的老師不斷的探究與實踐。因為水是學生平時很常見的物質,《水》這課也是第一課,為下面的教學做了鋪墊。 根據我對本課的設計思路,我為該課的教學制定了如下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可以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1、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

2、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

2、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三、説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課

以猜謎語的形式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二)結合課件,認識水。

在這個環節中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通過讓學生回憶,瞭解學生的前概念。為下面的探究活動打好基礎。

(三)探究活動,找水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認識水和其他物質。這個環節我是通過“找水”來貫穿整個過程。讓學生在石頭、木頭、樹葉、空氣、醋這幾種物質裏,藉助於身體器官來辨認幾種物質並找出水。

(四)分類

這一部分讓學生把幾種物質進行分類,分成固體、液體、

氣體。

(五)倡議節水,進行思想教育

(六)課堂小結,談收穫

(七)佈置課外作業

總的來説,我的設想和實際操作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有所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