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古詩絕句

木蘭詩複述課文

欄目: 古詩絕句 / 發佈於: / 人氣:2.25W

複述不同於背誦,它要求在遵循原文的前提下,可以發揮學生一定的自主性。以下內容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木蘭詩複述課文,歡迎參考!

木蘭詩複述課文

  

木蘭詩複述課文

《木蘭辭》是一首北朝民歌。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説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裏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隊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説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説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數年(原文為12年,是虛指)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當她回到家,換上自已的女裝,從軍的夥伴都很吃驚。因為十二年都沒發現木蘭是女人。

複述的含義

複述,即將所讀材料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説出來。複述課文是指在理解原文重點內容的基礎上,自己組織語言,按一定的順序清楚、連貫地敍述課文中所描寫的人物、事件、情節、環境等內容的教學形式。它是中低年級很重要的一個學習要求。《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口語交際)中要求:“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複述大意和精彩情節。”在第二學段(閲讀)中要求:“能複述敍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前者是較為基礎的訓練,主要在口語交際方式中呈現,後者是在低年階段教學目標及要求上的進一步發展,也是對中年級學生的閲讀提出的更高要求。

複述不同於背誦,它要求在遵循原文的前提下,可以發揮學生一定的自主性,既鼓勵“用自己的話講”,又提倡恰當運用課文中優美的詞句(教師應該重點把握,適時引導,反對背誦);背誦則需要一字不落地還原文本,不允許個人有自由發揮的空間。但複述必須在能熟讀課文,瞭解課文敍述順序,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

現實的情況是,教師要麼覺得學生的複述囉裏囉嗦,不得要領;要麼覺得太浪費時間無法深入進行,加上沒有有效、合適的方法加以引導,進行訓練時也只是做做樣子便草草收場。長此下去,教師的教學效果得不到有效反饋,學生的表達能力、概括能力也將大打折扣。如何快速、恰當地用語言複述,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方法:

一、以線索為軸,橫向展開。

不管記敍的文章有多麼複雜,大多都由一條(或多條)線索向前推進。我們只要記住了這條線索,就如同抓住了一條登山的繩索,順藤摸瓜,就能抓住文章概貌。然後在這條線上找出分支,明確詳略和重點,加以敍述,這好比數學中的由線及面,由面及體,課文原有結構及內容就凸現出來了。如《中彩那天》(人教版第八冊以下課例均為要求複述或講述內容的課文;講述,即用自己的話説出道理或事情),“我”的父親將中獎得來的一輛汽車還給了它真正的主人,伴隨着車的得而復失,“我”的思想情感發生着一系列的變化(從第3自然段開始):聽到和看到父親中了獎,“我”很高興——看到父親冷落自己,“我”“悶悶不樂”——母親説起父親正面臨道德難題時,“我”迷惑不解——明白真相時,“我”激動、辯解。課文正是按這條線來敍述故事的,抓住這條線索展開復述就很輕鬆。此外,許多遊記類文章的景物介紹,或以地點為序,或以遊綜為序,也可以用“導遊詞”的方式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人教版第八冊),以溪水為線索,《頤和園》(人教版第七冊),以觀察點的變換(遊覽的順序)為序。

二、以關鍵詞連綴,擴充成文。

課文的講解中,重點字詞的挖掘、講解能夠很好地幫助理解課文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板書中的諸多內容都是關鍵詞)。複述中只要根據這些關鍵詞的提示,如同是接力跑,一站站接下來,效果自然不錯。如《飛向藍天的恐龍》(人教版第八冊)中,有條理地複述恐龍演變成鳥類的過程,學生有一定困難,可以藉助表格,圖畫,也可以按照重點詞句來複述。比如先説第一代恐龍的大小、形態;接着講數千萬年後,從生活習性上看,有些……有些……有些……從體態上看,有些……有些……;後來,一些獵食性的恐龍在形體、生活習性上又發生了眾多變化,如身體,骨骼,前肢,腦顱,體表,生存地點等用恰當的詞句一一擴充,直觀的條理更有助於學生想象的發揮,這一演化過程就很明瞭。《桂林山水》(人教版第八冊)作者先用別處的水同灕江的水作比較,然後得出靜、清、綠的特點,對照板書,複述起來就很方便,寫水的方法和山完全相同,掌握了方法,可引導學生自行練習。

三、以敍述的先後順序展開復述。

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對於複述及語言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在動口之前,還可以先引導學生列出提綱。一方面可以避免學生敍述時順序混亂,條理不清,另一方面也能養成良好的.用語、寫作習慣(以説促寫)。

事情的發展都是前因後果,但在作者的敍述中,或是為了吸引讀者,或是便於敍述,方法就不盡相同。複述中,我們同樣可以借鑑,可以按照故事的發展推進,如《盤古開天地》(人教版小語第五冊),課文脈絡清晰,對照 “盤古睡醒後——天和地分開後——盤古倒下後”的順序複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先由精彩的過程入手,如《給予是快樂的》(人教版小語第七冊),文中每次製造出的懸念,相當吸引人,由此入手,效果較好;也可以由故事的結尾推進,即倒推法。顧名思義,從故事的結果中去探尋故事發生的依據。牢記故事結尾,再一點點地找到故事生髮和經過,抽絲剝繭,故事就會越來越清晰。如《漁夫的故事》(人教版第八冊),漁人意外地遭遇了兇惡狡猾的魔鬼,又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戰勝了魔鬼,解救了自己。他是怎樣做到的呢?

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一種用來複述的簡便方法,應根據材料的不同而取捨,不能單靠求新,求變,強行改變課文的順序來複述,使得學生的複述條理不清,層次不明。

四、給畫面配音法。

剛開始接觸複述時,學生會有一定難度,要麼照本宣科地背誦,要麼將文中內容張冠李戴。這時,只要給出一個畫面,由畫面內容去説就顯得很容易。如《盤古開天地》(人教版小語第五冊),故事的開頭部分學生很容易説清楚,後面部分“盤古用自己的身軀創造了美麗的宇宙”(他身體的各個部分均變成了現實的不同物體)很容易説錯,對照着畫面談變化就很容易。《酸的和甜的》(人教版小語第三冊),全文八個自然段,相應地配好了八幅插圖,只要將畫面完整地再現出來,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們會想什麼,做什麼,説什麼,學生們對照畫面講述,既提高了積極性,又與原文非常吻合。

五、情境再現法。

敍事性作品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性。每一個故事的發生都有一個特定的環境,只要我們將這個故事按一定程度還原,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都會自然而清晰地再現。所以,創設情境也是快速複述的一個捷徑。如《尊嚴》(人教版小語第八冊),同一羣飢餓的流浪者相比,年輕人(哈默)顯然具有和他人不同的地方,他雖然很餓,卻堅持要用勞動換取食物。複述時,只要藉助其他幾個角色的配合——一羣難民和鎮長傑克遜大叔的言行,就能很好地把握住中心。此外,情境再現,對於表演課文內容也必不可少。如《科里亞的木匣》(人教版小語第五冊),用一定的情景再現埋木匣和挖木匣,課文內容不但理解了,故事也敍述得很清楚。

六、段意疊加法。

這原本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借鑑在這裏也非常適用。許多課文看似很長,但分開來看,它是由幾部分合成的,各部分之間既相對獨立,又有一定的內在聯繫。將整篇課文化整為零,再將其合而為一,看似繁瑣,實際上,脈絡和結構更清晰了,複述也輕鬆了。如《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人教版小語第八冊)中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火種而受到宙斯的懲罰。課文主要寫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與宙斯不屈不撓地鬥爭(此為重點部分),被大力神所救。把每部分的故事連接起來就能較好地展開復述。《女媧補天》(人教版第六冊,),文中敍述了女媧為了拯救人類歷盡艱險、克服困難的奉獻精神。我們只要按照“女媧創造了人類——天塌後的情景(人們受難)——女媧救人、決心補天——尋找五彩石——冶煉補天”(其中尋找五彩石、用神火冶煉為課文的重點部分)這樣的順序和條理,就能很好地複述。

做好複述訓練,對學生的語言(語感)訓練、提高表達能力、第三學段瞭解事件梗概及習作都有很大幫助。值得指出的是,小學生的語言發展水平較低,必須保護學生表達的興趣,讓學生願意説、樂於説,鼓勵學生進行語言交流,比如可以作為課後作業以講故事的形式講給身邊的人聽,或是以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的方式展現;複述的語言可以用自己的話,也可以運用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一來可以提高語言質量,鍛鍊口語能力,二來可以更好地內化吸收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促進詞句的理解和積累,擴大詞彙量。此外,同一篇課文的複述可以選取最得當的方式,教師應因人而異,引導學生選取最合適的方法。

木蘭詩原文

唧唧復唧唧①,木蘭當户織②。不聞機杼聲③,唯聞女歎息④。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⑤。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⑥,可汗大點兵⑦。軍書十二卷⑧,卷卷有爺名⑨。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⑩,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詞句註釋

①唧(jī )唧復唧唧:一作“唧唧何力力”。唧唧,紡織機的聲音。一説為歎息聲,意思是木蘭無心織布,停機歎息。

②當(dāng)户:對着門或在門旁,泛指在家中。

③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的梭子。

④惟:只。一作“唯”。

⑤憶:思念,惦記。

⑥軍帖(tiě):徵兵的文書。

⑦可汗(kè hán):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大點兵:大規模徵兵。

⑧軍書十二卷: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轉”“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⑨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當時北方呼父為“阿爺”。

⑩為:為此(指代父從軍)。市:買。鞍(ān)馬:馬匹和乘馬用具。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旦:早晨。辭:離開,辭行。

濺(jiān)濺:水流激射的聲音。

暮:夜晚。黑山:今呼和浩特市東南。《北史·蠕蠕傳》:“車駕出東道,向黑山。”

但聞:只聽見。燕山:即陰山。胡騎(jì):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啾(jiū)啾:馬叫的聲音。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軍機,指戰爭。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

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着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一説金為刁斗,柝為木柝。李善注:“金,謂刁斗也。衞宏《漢舊儀》曰:晝漏盡,夜漏起,城門擊刁斗,周廬擊木柝。”

寒光:指清冷的月光。鐵衣:古代戰士穿的帶有鐵片的戰衣。

明堂:皇帝用來祭祀、接見諸侯、選拔等所用的殿堂。

策勛十二轉(zhuǎn):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不是確數,形容功勞極高。

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量多。強,有餘。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麼。

不用:不為,不做。尚書郎:官名,魏晉以後在尚書枱(省)下分設若干曹(部),主持各曹事務的官通稱尚書郎。

千里足:可馳千里的腳力,指好馬。一作“願借明駝千里足”,均指願得良騎速回故鄉。

郭:外城。扶將:互相攙扶。將,助詞。

姊(zǐ):姐姐。

理:梳理。紅粧(zhuāng):指女子的豔麗裝束。

霍(huò)霍:磨刀迅速時發出的聲音。一説,刀光閃動疾速貌。

閣:古代女子住的小樓。

著(zhuó):通“着”,穿。

雲鬢(bìn):像雲那樣的鬢髮,形容好看的頭髮。

帖(tiē)花黃:當時流行的一種化粧款飾,把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或在額上塗一點黃的顏色。帖,同“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火伴:古時兵制,十人為一火,火伴即同火的人。火,一作“夥”。

撲朔:形容雄兔腳上的毛蓬鬆的樣子。

迷離: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鬆的毛遮蔽的樣子。

雙兔:指雌雄兩兔。傍(bàng)地走:貼着地面跑。

白話譯文

織布機不斷地唧唧唧唧,是木蘭在屋子裏織布。忽然聽不到布機的聲音,只聽得女兒不斷地歎息。女兒你為什麼難過?女兒你有什麼事兒在心裏?女兒我沒有什麼難過,我也沒有什麼事兒在心裏。昨夜見到徵兵的文書,可汗要大規模地徵兵,徵兵文書共有十二卷,卷卷都有阿爹的姓名。阿爹沒有大兒,木蘭沒有長兄,我決心買來戰馬備上鞍,當即代替阿爹去應徵。

到東市買了駿馬,去西市買了鞍韉,往南市買了籠頭,從北市買回馬鞭。清晨告別了爹孃,晚間歇宿在黃河岸邊。聽不到爹孃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聽見黃河流水聲濺濺。清晨又離開了黃河,晚間來到黑山頭,聽不到爹孃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聽見燕山胡馬鳴啾啾。

迢迢萬里奔趕戰地,千山萬水行軍如飛。寒氣中傳來陣陣金柝的聲響,清冷的月光照着我的鐵甲戰衣。將軍身經百戰生存無幾,木蘭戎馬十年凱歌而歸。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高坐在明堂之上。授予木蘭極高的軍功爵位,又給她以千百計的金錢賜賞。可汗問她還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在朝做那顯赫的尚書郎,只願借給一匹日行千里的駿馬,送我返回我那可愛的故鄉。

爹孃聽説女兒要歸來,互相攙扶迎接在村邊道上。姐姐聽到妹妹要歸來,急忙在窗前打扮梳粧。小弟聽説姐姐要歸來,磨刀霍霍忙着殺豬又宰羊。打開自己東邊的閣門,坐在自己西邊的牀上。脱下了戎裝戰袍,換上舊時的女兒衣裳。對着窗子梳理鬢髮,照着銅鏡貼上花黃。走出閣門重見夥伴,夥伴一見全都驚慌。一起戰鬥了十二個年頭,竟不知木蘭原來是女郎!

雄兔兩腳不住亂動,雌兔眼眯成一條線。兩隻兔子一起跑動起來,怎能認出誰是女來誰是男?

創作背景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説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詩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據此,《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柔然是北方遊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間,與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北魏神麚二年(429),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傳》,蠕蠕即柔然)。

此詩收入《樂府詩集》的《橫吹曲辭·樑鼓角橫吹曲》中,至唐代已廣為傳誦,唐人韋元甫有擬作《木蘭歌》,可以為證。學者們大都認為,《木蘭詩》產生於北魏時期。

作品鑑賞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敍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它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此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全詩共分六段,採用的是順敍手法,從木蘭準備應徵到出征途中到戰地生活一直到凱旋,寫了十多年的整個過程。

第一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唧唧是歎息聲。木蘭當户織,卻不聞機杼聲,這暗示木蘭此時已無心織造。唯聞女歎息,進而暗示木蘭內心憂思深重。以“唧唧復唧唧”開頭,則此一暗示,效果突出。起唱已見出手不凡。“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兩問實是一問,出以排比,便扣人心絃。“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問得那樣關切,回答卻如此平靜,可見木蘭性格之沉着,亦意味着木蘭內心之憂思,經過激烈衝突後,已毅然下定決心。“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徵兵文書連夜發至應徵人家,這説明軍情十分火急,顯然是敵人大舉進犯。可汗大徵兵,則千家萬户皆有關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書指徵兵名冊,十二卷是言其多,卷卷有父名是誇張,言父親應徵,冊上有名,千真萬確也。“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此二句言一事:家中父老子幼,支撐門户唯有木蘭。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之凝聚,亦為巾幗英雄本色之發露。

第二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連下四個排比句,鋪陳四市購買鞍馬,尤其“駿馬”、“長鞭”二語,極有氣派地寫出木蘭出征之前的昂揚士氣。士氣,原是士兵的生命。“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暮至,不必坐實為一日內事,此言曉行夜宿,征途之長,行軍之急。此四句展開巨幅出征情景。先言其情。古時一少女離開閨閣遠赴沙場,不異投入另一世界。旦辭爺孃,暮宿黃河,黃河激流濺濺之鳴聲,代替了平日父母親切之呼喚,這層層描寫,將一女性出征之後全幅生活翻天覆地之變化、全幅心態之新異感受,一一凸現出來。唯其如此,所以真。再言其景。黃河邊上,暮色蒼茫之中,一位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十分蒼涼而又悲壯之境界。此種境界,在中國詩史上稀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此四句與上四句為一排比,但意脈已大大發展。暮至黑山,言至而不言宿,暗示我軍已經前敵。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直提起戰鬥即將打響,亦意味着木蘭昔日之兒女情懷,從此將在戰爭中百鍊成鋼。

第三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上二句寫我軍征戰之奮勇,“赴”字、“度”字、“飛”字,極有氣勢。中二句寫宿營之戒備警惕,亦點出戰地生涯之艱苦卓絕。四句雖寫全軍,木蘭自在其中。下二句以將軍之戰死,襯凸木蘭生還之不易。“百戰”、“十年”皆非實數,概言戰事頻繁,歲月漫長也。此六句,寫盡木蘭從軍生涯,筆墨異常精煉。

第四段,寫木蘭還朝辭官。“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天子即可汗,明堂指朝廷。策勛即記功,勛位分作若干等,每升一等是一轉,十二轉者,誇張連升之速也。百千強,言賞賜之物成百成千還多。寫天子對木蘭之優遇非常,一則暗示木蘭戰功之卓著,一則襯凸木蘭還家之心切。“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定是木蘭對於勛位賞賜全無興趣,故天子怪而問其所欲,木蘭則告以不用作官,只願還鄉。願借千里足(指快馬),婉言歸心似箭也。木蘭不受官職,固然可謂鄙薄官祿,但也應知她還隱蔽着女性之身份,在當時條件下,女子又豈能做官(從軍本是萬不得已)。尤其長期離別父母,女兒之情深切矣。辭官一節,仍是緊扣木蘭作為一女性來寫的。

第五段,以濃墨重彩大書木蘭還家與親人團聚。“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描繪全家歡迎木蘭,一氣鋪陳三排六句,喜慶歡騰遂至高潮。然而箇中仍極有分辨,須加體會。十二年過去矣,父母更加衰老,故彼此相扶出城來迎。阿妹長大成人,故依閨閣之禮,用紅粧隆重歡迎。既逢喜慶必殺豬宰羊。一片歡樂和祥,而又長幼有序,此中深具傳統禮俗之美也。木蘭喜慰,可想而知。“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帖花黃即在面額上貼花塗黃,是當時婦女流行之容飾。一氣又是四排句兩偶句,鋪寫木蘭恢復女兒身之樂。十二年未入之閨閣,未坐之牀,未着之衣裳,未理之雲鬢,未貼之花黃,今日百度俱興矣,其樂何若!這意味着,木蘭來之不易的女性之復歸。“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古代兵制十人為一火,火伴即同火之士兵。火伴們能不驚惶?誰知道十二年來一同征戰出生入死之木蘭,原來竟是門前這位光彩照人之女郎!全詩懸念至此解開,原來十二年裏,木蘭是女扮男裝從軍作戰。此一節最具喜劇性效果,亦是全幅詩情之最高潮。然而又令深思。十二年沙場之出生入死,難。十二年喬裝而不露痕跡,更難。木蘭內心之精神力量,該是何等之大!

第六段,用比喻作結。“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撲朔是跳躍貌,迷離是兔眼眯縫貌,此二句互文。雄兔撲朔而又迷離,雌兔迷離而又撲朔,兩兔一道在地上奔跑,誰又能辨其雌雄!木蘭與大夥一道征戰,裝束舉止與男子並無二致,大夥又豈能知道我是女子!這四句通過雄兔雌兔在跑動時不能區別的比喻,對木蘭的才能和智慧加以讚揚和肯定,傳達了一種“誰説女子不如男”的觀念。此一機智幽默之比喻,是木蘭女扮男裝之奇蹟的圓滿解釋,亦是喜劇性詩情之裊裊餘音,此餘音之有餘不盡,仍在於意味着木蘭之英雄品格。

此詩藝術形式上有幾個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敍述情節詳略得當,如寫軍中的征戰生活就很簡括,而寫出徵前及立功歸來則很繁複。這是由作者寫這首詩的用意所決定的。作者感興趣的只是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罕見的事情本身。詩歌開頭寫她的焦灼不安與思慮無非是為了説明她是個女子,因為男子出征理所當然,不足為怪,女子出征則不同尋常了。中間提到“不聞爺孃喚女聲”也同樣是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後面寫她不想做官、急於回家和回家以後的種種舉動,更是強調了她是個女子。整首詩的詳略安排都是圍繞這一用意的。

其次是作者重視人物性格的刻畫,並善於在矛盾的產生與解決過程中表現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同時全詩風格明朗剛健,質樸生動。

最後是全詩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主要是對偶、排比及互文,既渲染了氣氛,強調了所敍述的情節,又使語言流暢富有韻味。其中互文是此詩極有特色的修辭手法,在刻畫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氣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二句,單從字面上看是不合邏輯的,上下文互文互補而增義:“開我東閣門,坐我東閣牀;開我西閣門,坐我西閣牀。”由於互文手法的運用,省略了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表現了木蘭一別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這裏坐坐,到那裏看看,看到曾經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滿親切之感,又有説不清的滋味。含不盡之意於言外,通過動作細節的描寫,刻畫人物心理。又如“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二句,如果把“當窗”和“對鏡”分開理解,顯然不合女子梳粧的實情。再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二句,對偶兼用互文,高度概括了十年征戰的曠日持久和激烈悲壯,突出了木蘭出生入死,英勇善戰的英雄形象。又如“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二句,“腳撲朔”是雄兔的特徵,“眼迷離”是雌兔的特徵,分辨雌雄本是一目瞭然的事,但二兔上述的特徵兼而有之,就很難區別了。這裏暗示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和男人一樣馳騁疆場,巾幗不讓鬚眉,表現了木蘭的機智勇敢,照應了上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使這個傳奇式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加豐滿,含蓄而富於浪漫色彩。又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幾句,排比兼用互文,表現出一種急促跳蕩的節奏,一種躍躍欲試的意態,表現“可汗大點兵”的軍情緊急,渲染了出征前的緊張氣氛和木蘭準備工作的繁忙而有序。這些互文手法的運用,不僅詞約意豐,詳略得當,而且從敍事上跨越時空,加快了情節的推進,使行文富於節奏感,跌宕生姿,增強了表達效果。

《木蘭詩》是中國詩史上罕有的傑作,詩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從軍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完滿具備了英雄品格與女性特點。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機智,堅忍不拔,是木蘭英雄品格之必要內涵,對父母對祖國之無限愛心和獻身精神,則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時,全詩緊扣“木蘭是女郎”,從“不聞爺孃喚女聲”到“木蘭不用尚書郎”,從“木蘭當户織”到“著我舊時裳”,始終不失其為女性之特點。故木蘭形象極為真實感人。《木蘭詩》創具一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其特質,乃是中國人傳統道德精神、樂觀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這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實與以諷刺為特徵的西方喜劇大不相同。《木蘭詩》充分體現出中國民歌之天然特長,鋪排、誇張、象聲、懸念的突出運用,對於渲染氣氛、刻劃性格,效果極佳。

過去多認為《木蘭詩》所產生之基礎,為北朝尚武之社會風俗。但是,北朝歷史發展之主流,是入居北中國的遊牧民族接受農業文明,進而接受中國文化,最終為中國文化所化。就此詩言,即使木蘭之家原為鮮卑民族,也早已漢化。“木蘭當户織”,是一證。木蘭還家,全家喜慶之中所深具之禮意,是又一證。尤其木蘭替父從軍、高度體現對父母之愛心與對祖國之忠心,實為高度體現中國文化之精神。故應當説,《木蘭詩》所產生之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北朝尚武風俗之融合,而《木蘭詩》之根本精神,則是中國文化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