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學習資料 > 節日常識

端午節的寓意是什麼

欄目: 節日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8.92K

端午節到了,知道端午節的寓意是什麼在很多人眼裏似乎是非常難的事情,事實上還好,有參考的話明白端午節的寓意是什麼就會比較容易,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端午節的寓意是什麼,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端午節的寓意是什麼

端午節的寓意是什麼 篇1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藴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

端午節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亦有起源於惡月惡日、夏季時令、蓄蘭沐浴以及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説法。總而言之,端午起源於南方百越,把農曆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相沿迄今。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説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説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

古老節日是傳承古老文化的載體,古老節日的由來與古老文化密切相關。仲夏午月午日蒼龍七宿飛昇於正南中天,《易經》稱其為“飛龍在天”,龍星處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蹟。端午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民“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端午節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它不僅清晰地記錄着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着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鬥指正南,卦象為離,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屬火,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闢陰邪。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説。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乃陰邪之所懼。

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藥一年裏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藥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闢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藥神奇特性,因此端午節俗本以祈福禳災為主題,以避瘟驅毒、防疫祛病等系列活動為表現形式,這些形式就是要人安然的度過這個節口,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闢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藥水、薰蒼朮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端午節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因而後世有認為端午節是由來於古人為了“避邪防疫”而設的節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老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老節日的形成藴含了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古老節日重視祖先神靈信仰與祭祀活動,祖先神靈信仰是古老傳統節日的核心,並非挑個日子避邪防疫就成為流傳萬古的民俗大節;端午節由來於古人“避邪防疫”之説,是後世對古老節日文化內涵的誤解。拜祭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

關於端午節的祝福語,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端午節日之後,才將傳説歷史人物紀念附着在節日上,賦予節日以其它意義,但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其中的一部分。許多古人的詩詞都描繪了端午節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端午節自古就是食粽與扒龍舟的喜慶日子,古代端午節時熱鬧的龍舟表演,歡樂的美食宴會,都是慶賀佳節的體現,端午節快樂才是傳統。端午是個好日子,據《荊楚歲時記》: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

端午節俗可謂源遠流長,其起源本與屈原無關,其傳承或歷千餘年才與屈原逐漸相關,其為屈原而形成的節俗活動則是近兩千年來的事情。漢王朝確定了端午儀典,乃使端午成為全國的重大節日。

至晚在東漢後期,人們過端午“亦因屈原”而致端午節俗與紀念屈原相聯繫。歷經漢魏至唐代的節俗演變,屈原成為端午節俗祭祀的主角,紀念屈原成為端午節俗活動的主題,龍舟競渡和吃粽子成為端午節俗的主要內容,同時端午節俗又因承了古老夏至節的祈禳傳統,由此構成的端午節俗大概在唐代就大體定型。

在傳統節日當中,論民俗之繁多複雜,或只有端午節能和春節可比擬,兩節都有着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端午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藥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朮、佩香囊等等。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端午節期間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羣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端午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端午節的寓意是什麼 篇2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説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説:“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説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Tags:端午節 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