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學習資料 > 節日常識

閩南清明節習俗

欄目: 節日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2.64W

閩南僑鄉對於清明節十分重視,閩南清明節是民間傳統的溯源追本節日,其主要活動為掃墓祭祖。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閩南清明節習俗,希望有所幫助!

閩南清明節習俗

祭祖

泉州俗語説:“清明不回家無祖。”外出人員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回家過節。是日中午,各家各户要煮“潤餅菜”(春捲)、帶牲醴,到廳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靈,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吃潤餅菜

泉州清明節的食俗是吃“潤餅菜”和“清明粿”,當為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潤餅菜”是以麪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薄餅”,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即可食用,甜潤可口。

踏青

清明三日,羣人遊賞,散佈四郊,謂之踏青。“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上墓

亦稱“掃墓”、“上墳”,表示對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有的還為先祖追薦功果。在閩南,清明節前後10天內為掃墓日期。

晉江深滬一帶還有婦人“哭墓”習俗,其聲調音旋韻轉,情悲聲悽,催人淚下。

據清代乾隆年間修撰的方誌記載,永春、德化兩地歲時民俗與泉俗獨異之處是八月祭墓,俗雲此月墓門開,與今不同。

插杜鵑花

《泉州府志》稱泉俗清明“插杜鵑花”。此為古代插柳習俗演變而來。古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一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二是為了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淋淋;柳條幹,晴了天”的説法。也有將柳條製成柳圈,戴在頭上,古諺有“清明不戴柳,生來變黃狗”。

清明節吃薄餅的`閩南習俗作文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

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廈門薄餅和寒食節有關廈門薄餅又稱春捲,全國各地的春捲做法都大同小異,但僅有閩南地區的傳統春捲不經過油炸的。民俗專家郭坤聰告訴記者,這和古時候的寒食節有關係。寒食,顧名思義,就是不生火做飯,吃冷食。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日本等國,至今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因此廈門人在清明節吃寒食(薄餅)。到了唐朝,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併,寒食禁火習俗逐漸消失。而廈門的這一道傳統小吃至今還保留了這一古老的習俗,這也是全國少見的。薄餅做法極其考究在廈門,多數人都吃過薄餅,知道薄餅皮薄而柔韌,吃起來軟綿醇香。記者特意請教了民俗專家範壽春,據他介紹,薄餅的做法極其考究,也很繁瑣,它必須在立春前後,各種新鮮時令蔬菜上市後才可以做成。最早的薄餅是用麥面烙制的薄餅做皮,選筍、豌豆、豆芽、粉絲、豆乾、魚、蝦仁、肉丁、海蠣、紅蘿蔔等為主料,各種葷素菜料酌量搭配煎炒燜熟後,調入適量味精即成。盛放菜料的鍋裏要經常保持一定的湯汁和熱度,吃時才有風味。範壽春説,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裏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

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着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相關典故關於薄餅還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説,宋代同安的理學名宦蔡復一在外省署理總督時勤於政務,常廢寢忘食,他有一個非常賢惠而又能幹的妻子,看着丈夫平時讀書辛苦茶飯不思沒有胃口,飯菜總是熱了再熱,很是着急,於是她用麥子磨成粉製成皮,再把各樣蔬菜各夾一些包在一起捲起來,讓丈夫可以右手執筆,左手取食,十分方便,這也就是薄餅的原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