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學習資料 > 安全知識

凍傷事故的預防措施

欄目: 安全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76W

安全是生命之本,只有讓自己隨時處在安全的環境中,才可使生命之花粲然綻放。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凍傷事故的預防措施,希望有所幫助!

凍傷事故的預防措施

一、什麼是凍傷事故

(一)凍傷事故的概念

凍傷是指機體受低温寒冷侵襲所引起的損傷。人體對寒冷的適應和生理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外界寒冷強度超過人體的心理調解能力或人體在寒冷環境裏暴露時間過長時,將產生一系列的病理反應,形成凍傷。因凍傷造成的人員傷亡稱為凍傷事故。

(二)凍傷事故的成因

1、環境因素的直接作用

寒冷是發生凍傷的主要原因,機體在寒冷環境中,局部熱量散失增多,當局部温度降低至組織冰點以下時,即可發生凍傷。潮濕是促進或加重凍傷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衣服、鞋襪潮濕或被水浸漬,即使環境温度並不很低,也可因長時間暴露於潮濕環境而引起凍傷。大風也是促進或加重凍傷的一個主要因素,這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加劇了熱的散失,風速愈大,身體受冷愈重。身體局部與極冷的金屬、石塊、地面、牆壁等冷物接觸時,因為它們導熱性強,能使局部強度急劇下降或發生凍結,以致產生凍傷。

2、機體因素的誘發作用

所有能導致温熱調節障礙、循環障礙和與產熱有關的內分泌障礙等都能誘發凍傷。吸煙或飲酒過量、過度疲勞、營養不良、手腳多汗、有凍傷史等都能誘發凍傷。

(三)凍傷的易發時機

1、極冷:突然遇到暴風雪,驟然受嚴寒侵襲;涉水後鞋襪不能及時更換;拂曉最冷時行動;赤手射擊、填彈、搬炸藥包等。

2、靜止:潛伏、伏擊、晝夜據守陣地、負傷等情況下,肢體活動受到限制,局部血液循環不良。

3、出汗:大量出汗後在冷環境下靜止停留過久或打瞌睡。

4、裝備缺損:防寒裝備破損、鞋襪或手套狹窄或丟失;求戰心切,過早地輕裝。

5、疲勞:過度疲勞、掉隊迷路、飢餓、全身抵抗力下降。

(四)凍傷的臨牀表現

凍傷一般分兩類,一類稱非凍結性凍傷,由10℃以下至冰點以上的低温加以潮濕條件所造成;另一類稱凍結性凍傷,由冰點以下的低温所造成,分局部凍傷或全身凍傷。

1、非凍結性凍傷

(1)凍瘡:多於初冬和早春低温或潮濕條件下發生,好發部位為手、足、耳和麪部。初時皮膚髮紺、水腫,出現紅斑、感覺異常、灼癢與脹痛感。如果水腫突出,可發生水泡,水泡破裂後形成表面潰瘍,滲出漿液。如由繼發感染,則會出現膿和炎症。

(2)戰壕足:是戰時長時間立於濕冷的戰壕內所引起的。其症狀和凍瘡類似,初期僅雙腳感覺寒冷,繼而麻木,有時腳底有刺痛或鈍痛感。

(3)浸漬足:是下肢在不太低温的水中長時間浸泡而由缺乏運動時發生的。開始時局部呈缺血現象,足背發涼腫脹,有沉重及麻木感。繼則出現充血現象,血管擴張,由紅、腫熱、痛等炎症症狀及感覺,有時發生水泡,重者出現肌無力和肌萎縮。

2、凍結性凍傷

(1)局部凍傷,傷員皮膚蒼白、冰冷、腫脹、疼痛和麻木,重者感覺喪失。由於受凍程度不痛,病變可分為四度:

第一度為皮膚淺層凍傷(紅斑性)。復温過程重皮膚從蒼白色轉為斑塊狀的藍紫色,以後紅腫、發癢、刺痛和感覺異常。約一週後,症狀消失,表皮脱落,不留癍痕;

第二度為皮膚全層凍傷(水皰性)。局部紅腫、發癢、灼痛,有水皰形成。如無繼發感染,約兩週左右,水皰逐漸吸收,形成黑色幹痂,脱落後有角花不全的新生上皮覆蓋;

第三度皮膚全層和皮下組織凍傷(表面壞死性)。皮膚由蒼白逐漸變為藍色,再變為黑色。感覺消失,凍傷組織周圍出現水腫、血性大水皰、疼痛。壞死組織脱落後,留有創面,容易發生感染,癒合緩慢,留有癍痕,可影響功能;

第四度為肢體遠端皮膚、肌肉及骨骼全部組織凍傷(深度壞死性)。傷部感覺和運動功能完全消失。一般為乾性壞死,但有時由於靜脈血栓形成,周圍組織水腫,繼發感染,可形成濕性壞死,往往留下傷殘和功能障礙。

(2)全身凍傷,先感寒冷、疲倦、嗜睡、步態不穩,繼而出現呼吸困難、牙關緊閉、大小便失禁。檢查可見皮膚蒼白厥冷,口脣及手指青紫,呼吸、脈搏徐緩,瞳孔反射遲鈍或消失。體温的下降程度是衡量全身凍傷輕重的重要標誌,當直腸温度降至35℃時,代謝開始減弱。直腸温度降至33℃-30℃時,戰慄停止,出現肌僵狀態。直腸温度降至25℃-24℃時,可因心室顫動而導致死亡。

二、如何預防凍傷事故

(一)加強防寒教育,普及凍傷知識

部隊由於活動頻繁,尤其是戰時,在防治凍傷方面會遇到一些特殊問題,需要對寒冷進行科學分析,採取有效措施。防寒是一項羣眾性工作,要領導重視,衞生人員積極努力,更需要廣大官兵積極行動,共同做好防寒工作,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使大家在思想上重視,懂得道理,明確方法。具體教育方法內容,應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異。有行之有效的經驗,必須大力宣傳,並針對具體情況,督促付諸實施。

(二)做好防寒保障,搞好物質供應

在入冬前,對個人冬裝應進行檢查,制式冬裝必須合身,鞋子要求稍大一些,能防水,有鞋墊。居住場所必須注意保暖,取暖設備要完好,室內温度一般不宜低於18℃,最低也不能低於13℃。冬季長時間野營時,必須考慮取暖問題。注意膳食調配,適當增加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保證供應熱食。

(三)做好預防工作,制定防凍措施

部隊指揮人員,特別是基層幹部,應當瞭解凍傷發生的規律和條件。熟悉氣温、風力、濕度以及環境條件於凍傷發生的關係,加強管理教育。特別是在冬季訓練和行軍時,個人應紮緊服裝袖口、褲腳和腰帶,戴口罩、手套,放下帽耳,隊列相對密集。行軍重要注意“兩頭慢、中間快”。小休息時間宜短,大休息場所選在避風、向陽、無雪處,最好選在居民點,休息時勿解衣釦和坐卧雪地,出發時清點人數,避免疏漏掉隊。

(四)進行耐寒鍛鍊,積極開展預防

在寒冷條件下,通過適當的耐寒鍛鍊,可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以煉勝寒”是我軍多年來防凍工作的寶貴經驗。其方法有局部耐寒鍛鍊和全身耐寒鍛鍊兩種,包括體育鍛煉、冷水鍛鍊、增加冬季室外活動時間和綜合性寒鍛鍊等。

三、凍傷事故怎樣處置和救治

(一)急救復温

急救和復温是重度凍結性凍傷的重要急救措施。復温包括自然復温、體表復温和中心復温。迅速使病人脱離低温環境和冰凍物體。衣服、鞋襪等連同肢體凍結者,不可勉強卸脱,需用温水(40℃左右)使冰凍融化後脱離或剪開。這種温水快速融化復温比自然復温效果好,可減輕融化過程的損傷:復温時血管擴張,促使凍傷部位達到最大血流量;縮短了凍結時間;縮短了高濃度電解質對細胞可能造成損傷時間;可迅速通過有害温度(10-25℃)危險階段,因在此階段內,組織分解代謝旺盛,合成代謝停止。所以,這種復温有利於組織存活,血管和支持組織損傷較輕,癒合較早,永久性組織喪失較少。具體方法,對處於凍結狀態的病人,儘快應用40-42℃的温水浸泡復温,復温時間視組織温度回升情況而定,使凍區軟化,皮膚和甲牀轉紅即可。温水快速融化復温後疼痛較重,可考慮適當應用鎮痛劑。若無温水快速融化復温條件時,可將凍肢置於自身或他人的温暖體部,加快融化速度。凍肢融化後應防止再次凍結。

(二)局部治療

1、一般治療

一度凍傷創面保持清潔乾燥,數日後可治癒;二度凍傷經過復温、消毒後,創面乾燥者可加軟幹紗布包紮,較大的'水皰者可將皰內液體吸出後,用軟幹紗布包紮,或塗凍傷膏後暴露。創面已感染者先用抗菌藥温紗布,隨後再用凍傷膏;三度、四度凍傷多用暴露無遺療法,保持創面清潔乾燥。待壞死組織邊界清除時予以切除。若出現感染,則應充分引流;對併發復温性者常需截肢。

2、藥物應用

凍肢融化之後的1-3天之內最重要,可用40℃的0.1%氯已定(洗必泰)鹽酸鹽或醋酸鹽溶液浸泡,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鐘,連續應用5-6天。凍瘡局部可塗1‰呋喃西林霜劑、呋喃唑酮、呋喃丙胺等。用滅菌紗布包紮,一度、二度凍傷每天塗1-2次,一週左右即可治癒;三度凍傷,則塗藥厚度1mm左右,每日換藥1-2次,約2-3周時間方能治癒。

3、水皰的處理

較小的水皰應防止破裂,較大的水皰可在無菌條件下抽出水皰液或在低位切開排出皰液,感染的創面可用0.1‰苯扎溴銨鹽水溶液或0.02‰呋喃西林紗布濕敷,無感染且痂皮較薄者勿需過早去除。較厚的痂皮或痂下積膿者應及時剪除,但剪除厚,需注意保護創面。在凍傷時,深層組織與淺層組織的損傷程度不一致,所以在切除痂皮、壞死組織時應儘可能最大限度地保存仍有生機的組織。

(三)全身治療

注意全身和局部的保暖,早期應卧牀休息,抬高患肢,以利靜脈迴流,腫脹消退。重度凍傷病人應給予營養豐富的飲食,對可能併發感染的人,應及時應用抗感染的化學藥物或抗生素治療,病人一般均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尤其是凍傷破潰者。在沒有其它外科疾病或戰傷合併症時,可在組織融化後24小時之內,靜脈點滴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500ml,連用7-10天,以改善凍傷部位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的保存率,水腫消退後,應及時進行功能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