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行政公文 > 報告

科學實驗報告(通用20篇)

欄目: 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04W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實驗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實驗報告(通用20篇)

科學實驗報告1

一、實驗內容

1、實驗目的:掌握一元線性迴歸方程的建立和基本的經濟檢驗和統計檢驗。

2、實驗要求:

(1)對原始指標變量數據作價格因子的剔除處理;

(2)對迴歸模型做出經濟上的解釋;

(3)獨立完成實驗建模和實驗報告。

二、實驗報告

1、問題的提出

居民的消費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適度的消費可以有利的促進經濟的平穩健康的增長。要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關鍵問題是如何保證居民的消費水平。根據宏觀經濟學理論,一國的GDP扣除掉折舊和税收就是居民的可支配的收入了,而居民的收入主要用於兩個方面:一是儲蓄,二是消費。如果人均GDP增加,那麼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會增加,這樣居民用於消費的應該也會增加。本次實驗通過運用中國年人均消費與經濟水平(用人均GDP這個指標來表示)數據,建立模型研究人均消費和經濟水平之間的關係。

西方消費經濟學者們認為,收入是影響消費者消費的主要因素,消費是需求的函數。消費經濟學有關收入與消費的關係即消費函數理論有:

(1)凱恩斯的絕對收入理論。該理論認為消費主要取決於消費者的淨收入,邊際消費傾向小於平均消費傾向。並且進一步假定,人們的現期消費,取決於他們現期收入的絕對量。

(2)杜森貝利的相對收入消費理論。該理論認為消費者會受自己過去的消費習慣以及周圍消費水準來決定消費,從而消費是相對的決定的。這些理論都強調了收入對消費的影響。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因素也會對消費行為產生影響。

(1)利率。一般情況下,提高利率會刺激儲蓄,從而減少消費。但在現實中利率對儲蓄的影響要視其對儲蓄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價格指數。價格的變動可以使得實際收入發生變化,從而改變消費。

(3)生活環境,生活理念。有些人受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對現在流行的超前消費很不贊同,習慣於把錢存入銀行,這樣勢必會影響一個地區的消費水平。

(4)人口結構。不同年齡段的人的消費率不同,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消費率一般較高。一國青少年和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越高,消費需求也相應越大,而儲蓄率也就越低。

另外,根據宏觀經濟學理論,一國的GDP扣除掉折舊和間接税就是一國的國民收入,所以,我們可以用人均GDP來代表人均收入。

基於上述這些經濟理論,本次實驗通過運用中國年人均消費與經濟水平(人均GDP)數據,建立模型研究人均消費和經濟水平之間的關係。

針對這一模型,一是假定利率是保持不變的,這樣可支配收入可視為不受儲蓄的影響。

二是假定人口結構及生活環境不發生變化,另外對原始指標變量數據作價格因子的剔除處理,避免價格因素的影響。

2、指標選擇

本實驗中,經濟水平的指標我們選擇人均GDP。

3、數據來源

數據取於《中國統計年鑑》,指標數據為國年的人均消費、人均GDP和各年的CPI。

4、數據處理

為了保證我們各個時期數據的可性,我們必須剔除價格的因素對人均消費和人均GDP的影響。在這裏我們用1990年的CPI作為基期來調整數據。關於調整方法我們可以用Excel也可以用EViews軟件進行,在這裏我們介紹一下用EViews軟件調整數據的步驟。

科學實驗報告2

隨着科學課程改革的日益發展,科學實驗也隨之有了較明顯的變化,實驗的種類日漸繁多,如由驗證性實驗向探究性實驗和應用性實驗的逐漸過渡,由定性實驗向定量實驗的逐漸轉變,由課內實驗向家庭實驗、研究性實驗的逐步擴大……在新的形勢下科學實驗報告應該如何書寫呢?不同的年級階段要求不同,高年級階段學生要能夠自主設計簡單的實驗報告或撰寫科學小論文,不同的實驗目的和要求不同,在實驗報告的書寫內容上應不必強求一致,該繁則繁,該簡則簡。

一、科學實驗報告的書寫。

一般情況下化學實驗報告是根據實驗步驟和順序從六方面展開來寫的:

1.實驗名稱:即本次實驗所要達到的目標或目的是什麼,使實驗在明確的目的下進行,可避免學生無目的的忙碌。

2.實驗日期和實驗者:註明實驗時間和實驗者名字。這是很重要的實驗資料,便於老師掌握學生的查找時進行核對。

3.實驗器材:寫出主要的儀器和藥品,應分類羅列,不能遺漏。此項書寫可以促使學生去思考儀器的用法和用途、藥品的作用,從而有助於理解實驗的原理和特點。需要注意的是,實驗報告中應該有為完成實驗所用試劑的濃度和儀器的規格。

4.實驗步驟:根據具體的實驗目的和原理來設計實驗,寫出主要的操作步驟,這是報告中比較重要的部分。此項可以使學生了解實驗的全過程,明確每一步的目的,理解實驗的設計原理,掌握實驗的核心部分,養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在此項中還應寫出實驗的注意事項,以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

5.實驗現象:正確如實地記錄實驗現象或數據,為表述準確應使用專業術語,儘量避免口語的出現。這是報告的主體部分,對實驗現象進行記錄,應要求學生即使得到的結果不理想,也不能修改,可以通過分析和討論找出原因和解決的辦法,養成實事求是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6.實驗結論:對於所進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關現象運用已知的科學知識去分析和解釋,得出結論。這是實驗報告的關鍵所在,有助於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

二、在實驗報告的書寫過程中,應注意表達的方式方法。

教師應結合科學實驗報告的特點指導學生書寫。科學實驗報告有如下特點:

1.以説明為主。即實驗報告以説明為主,不用像記敍文一樣進行生動細緻的描寫,更不用在説明過程中展開聯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觀感受的出現。

2.必須記實,資料客觀。實驗報告所使用的資料都應是通過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和所獲得的數據。這些內容應是客觀、真實、確切的,不允許有半點虛假。

3.儘量用圖解輔助。

圖解可以增加實驗報告的表達能力,比如實驗裝置有時較複雜,光靠文字無法完全説明,如果使用圖解輔助,加上文字註解,就可以一目瞭然;圖解有時也可以省略繁瑣的實驗步驟的表達;對於非標準儀器的使用,則必須進行圖解説明,使他人對本實驗所用儀器能有一個感性認識。

4.表達準確簡明。準確,就是按照實驗的客觀實際,選擇合乎科學學科特點的最恰當的詞句,科學地表達意思;簡明,就是在説明問題時語言簡潔明瞭,避免宂長的句子和囉嗦含糊的表達。教師可以利用書寫表達方面的要求訓練學生科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作風,提高科學素養。

三、科學實驗報告的書寫格式沒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據實驗類型的不同而不同,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不同的實驗類型設計不同形式的報告。

對於常見的驗證性實驗,由於實驗內容較多且相互間無過多聯繫,一般可以採用表格形式。表格可以分成三大塊:實驗步驟、實驗現象、結論。

也可以不採用上述表格形式,只需按照實驗項目的順序,羅列成條,完整表述即可。近年來科學課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探究性實驗,這種類型的實驗重在綜合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解決一些實驗問題,因此重點在實驗的設計和評價上。實驗內容較為單一,只圍繞一個主題,但實驗各環節聯繫緊密。這類科學實驗的書寫格式較為開放,可以採用表格式、羅列式或論文式等。

論文式實驗報告要求以論文形式書寫實驗,除適用於以上實驗類型外,更加適用於科學研究性學習的實驗以及一些家庭和課外實驗。這可以為撰寫科學小論文打下一定的基礎。教師對論文式實驗報告應作細緻的説明和指導。

論文式實驗報告應包括:

(1)選擇該項實驗課題的原因。

(2)實驗採用的方法。

(3)實驗設計依據的原理。

(4)實驗步驟和實驗記錄。

(5)實驗結果及分析。

(6)實驗結論。

(7)實驗評價和改進。

(8)實驗體會。

對於論文式實驗報告,學生必須認真閲讀課本,還應查找資料才能完成,任務較為繁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有選擇性地去採用這種實驗報告形式。

總之,對科學實驗報告在內容和書寫格式上加以改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總結和表達的能力,還可以使其發揮更大的功用。沒有固定的格式,可以限制學生的抄襲,促進其進行獨立思考和寫作,提供給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勇於創新的精神,這些都是學生通過科學課的學習所應具備的基本科學素養。

科學實驗報告3

實驗內容:

改變生態瓶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並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説話。

實驗器材:

生態瓶、小魚、水草

實驗步驟:

1、減少生態瓶裏的水。

2、增加生態瓶裏的生物。

實驗現象:

1.由於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

2.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

實驗結論:

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生態羣落的變化。

備註:

xxxxx

  實驗人:xxx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xxx

科學實驗報告4

實驗內容:

做一個生態瓶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能設計一個生態瓶建造方案。

實驗器材:

大飲料瓶、泥土、水草、水生小動物

實驗步驟:

1、先在瓶底裝入一層淘洗乾淨的沙(如要加幾塊小石子也就在這時候放)。

2、裝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裏種上自己準備的水草。

4、再放入小動物。

5、進行觀察記錄。

實驗現象: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實驗效果:

xxxxxxxx

  實驗人:xxx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xxx

科學實驗報告5

實驗內容

光是怎樣傳播的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實驗器材

卡紙4張,其中3張在同一位置打一個洞(一枚硬幣大小,夾子,手電筒、水管3段,彎頭2個

實驗步驟

1、用夾子夾住卡紙,橫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齊的一行,間隔距離為15cm(沒有孔的放在最末端)

2、用手電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

實驗現象

光在物質中是直線傳播。

實驗結論

光在同一物質中沿直線傳播。

備註

xxxxx

  實驗人:xxx

  實驗時間:xx年xx月xx日

科學實驗報告6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整體學習興趣高,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學習習慣較差。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比較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們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着重培養和訓練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圍繞“生命世界”、“物質世界”開展探究活動。安排了“植物的一生”、“翩翩雌與雄”、“位置與運動”、“力與運動”、“物質的變化”、“整理信息,讓我們發現更多”六個主題單元,共設計了44個活動。

“植物的一生”:根據植物一生所經歷的過程安排教學內容,通過種植、觀察、記錄、整理信息等活動,使學生了解植物一生所經歷的過程,發現植物生長變化規律。

“翩翩雌與雄”:教材以植物的繁殖與動物的繁殖、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兩條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引領學生通過觀察、實驗、閲讀活動了解生物繁殖的方式。對於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探究方式以接受式探究為主。

“位置與運動”:通過觀察、描述、遊戲、實驗、測量、統計分析等活動,引領學生髮現:描述物體位置時需要用到參照物、方位和距離3個因素;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用到參照物、位置、方向和快慢(速度)

“力與運動”:首先通過遊戲、體驗等活動使學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力無處不在;然後通過試驗、遊戲、測量、統計等活動指導學生認識彈力、重力、摩檫力。

“物質的變化”:首先在幫助學生建立物質的變化分為可逆的變化與不可逆的變化的概念;然後指導學生認識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物質,滲透化學變化的概念;最後,綜合前面所學進行應用,同時滲透物質守恆的原理。

“整理信息,讓我們發現更多”:回顧本學期整理資料的活動,歸納總結整理資料的方法。激勵學生在後繼的探究活動中繼續應用這些方法整理信息。

四、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六、教學進度表

xx周xx次

教材內容

第一週播撒希望的種子

第二週小苗快快長

第三週開花結果

第四周花開花落為哪般

第五週xxxx

第六週xxxxx

第七週xxxx

第八週xxxx

第九周xxxx

第十週xxxx

第十一週xxxx

第十二週xxx

第十三週xxx

第十四周xxxx

第十五週xxxxx

第十六週xxxx

第十七週xxx

第十八週xxx

第十九周xxxx

第二十週xxxx

科學實驗報告7

實驗內容

種子發芽對比實驗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種子發芽的條件是水、空氣、温度。

實驗器材

種子發芽實驗盒、注有“1”、“2”的標號紙、綠豆種子、紙巾、實驗記錄表格

實驗步驟

1、準備好6個水杯,每個水杯都放好紙巾(中間挖兩個洞)貼上標籤

2、將種子放入洞中

3、6個小盤中1號杯不滴,其餘的都滴上適量的水。

4、用塑料紙將3號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號杯,用紙箱罩住6號杯。

5、將1號杯和2號杯,3號杯和4號杯,5號杯和6號杯進行對比。

實驗現象

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水、空氣、温度。

實驗結論

種子發芽的條件是水、空氣、温度缺一不可。

實驗效果

xxxx

  實驗人:xxx

  實驗時間:xx年xx月xx日

  儀器管理員簽字:xxx

科學實驗報告8

實驗內容

陽光下的影子

實驗地點

室外

實驗目的

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

實驗器材

木板、白紙、橡皮泥、木棒

實驗步驟

1、做一個簡易的日影觀測儀。

2、每隔十分鐘,量鉛筆影子的長度,在白紙上做下記錄。

實驗現象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着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着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結論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着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着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效果

xxxx

  實驗人:xxx

  實驗時間:xx年xx月xx日

  儀器管理員簽字:xxx

科學實驗報告9

“記錄”是小學科學教育活動的重要環節,它在整個科學教育過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課程標準》所給出的“具體內容標準中”有眾多的內容直接與研究記錄有關,如“用簡單的材料,設計科學實驗,並做實驗記錄”,“用感官或者簡單的工具對事物進行觀察,並用文字和圖來表達”等等。縱觀目前的小學科學教學,科學記錄越來越得到了我們老師的重視,大部分課中都要求學生做科學記錄,但許多僅僅是做一下記錄方便彙報而已,大多流於形式。許多科學實驗探究課的記錄都與我們科學課記錄的目標背道而馳,記錄低效甚至是無效的。那麼如何在小學科學課中進行有效的記錄?對此,我根據自己近幾年的實踐與研究,説説自己對科學課記錄的一些思考與做法。

一、記錄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現狀分析:

(一)記錄內容廣泛,種類多

從《科學課程標準》和科學出版社的教材內容中很容易看出,小學科學課中的記錄種類繁多,涉及面廣,的確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鳳仙花、蠶寶寶”飼養過程中動植物的成長記錄;“100毫升水裏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鹽”實驗記錄;“觀測雲、温度、風向等”的信息收集記錄以及其他的測量記錄、調查記錄、統計記錄等等。學生要想完成這些探究記錄,必須需要一定的探究能力,包括:實驗設計與操作、實驗觀察、統計分析、調查、測量等。

(二)科學記錄隨意無序,不受重視

科學記錄在當前的小學科學課堂中沒有收到相應的重視,科學記錄只是張“紙”,塗塗畫畫都很隨意。在我們聽課的時候,常會發現有的小組學生在記錄時並沒有按記錄單的要求記;有的小組在記錄時間花得很少;有的小組記錄的與觀察實驗的結果不一致;更有甚者的面對記錄單不知道該填什麼。學生不能正確填寫記錄,導致學生在交流學習結果時,只有寥寥數語,彙報缺乏支撐。而且,很少有老師會對學生的科學記錄做一些實質性的評價,只是上台彙報的個別學生展示了他們的成果而已。顯然,這樣的教育違背了科學教育的宗旨。

(三)學生參與度不高

在科學課堂上探究活動中,小組內成員都是經過分工合作的,記錄員是負責記錄實驗結果的,大多數同學將這一任務推給記錄員一人,導致他們只參與實驗過程,不理會實驗的記錄。我們不難發現,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積極性特別高,一到記錄時便推三擋四,漠視記錄,懶於動筆,對待科學問題上容易輕信其他學生,記錄員記錯、記漏也得不到及時糾正。其實,學生科學態度的不端正也是造成記錄參與度不夠的原因之一。

(四)探究記錄價值難以體現

在一些課堂,記錄的作用僅僅侷限於孩子們在本堂課所謂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僅僅侷限於孩子們彙報時的一剎那,在上完課後,就出現了“遺忘在課桌上的記錄紙”,有的甚至進入了垃圾桶,於是記錄信息就無法得到進一步的改進、整理及再利用,無法讓記錄成為我們學生和教師資料的積累,也就無法真正體現出記錄的價值所在。我們不能否認學生在實驗或觀察這些具體活動中,在記錄的那一刻,他們甚至產生思維的火花,但是教師如不想辦法幫助學生保留,這些火花有可能像流星,一閃即逝。記錄的價值就在於教師是否能將學生的科學記錄轉化成他們的思維內化的過程,即明確發現實驗的現象。

(五)科學記錄缺乏評價

長期以來,考試一直是學科評價的主要手段,但隨着新課程實施,學科教學目的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我們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現在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從單一的考試發展到多元評價。在科學課堂上,老師往往只重視科學信息是否記錄了,並沒有對信息的價值進行有效評價,或者對學生的科學記錄過程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這樣教師就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記錄水平,最終不能使評價為促進學生的發展服務。而且評價方式太單一,應倡多人蔘與,可以是學生組內自評,互評,還可以通過家長參與記錄評價,與學校、教師的教育要求保持一致。

以上幾點問題凸顯了現階段很多教師對科學記錄的價值不明瞭這一問題。記錄的價值在哪裏?這是每一個科學教師應該理清的問題。“記錄”作為科學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及結果的書面呈現,清晰地體現着學生科學學習活動的成長足跡。因此,科學記錄的獨特價值不在於展示,而在於意義生成。也就是説,記錄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呈現某些信息,也不是為了歸檔供日後查閲,而是為了解釋性理解,為了提出新的問題。它是實現師生共享共創、共同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二、引導學生自主科學記錄的思考和建議

(一)“科學記錄”,記錄什麼?

基於這樣的任務,我認為科學記錄本應該記錄以下方面的內容:

1、知識點與科學概念。將一節課中的主要實驗探究結論記錄在相應的記錄本中;或將本節的科學概念稍做記錄,得以鞏固。

2、探究實驗中的原始數據。要求學生在小組進行實驗時,要真實地把實驗中得出的數據和發現的現象及時記錄下來。記錄可以是李彪、繪畫、表格、圖片、統計圖等。

3、課外科學知識的摘抄等。一些課外延伸探究活動的記錄,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科學知識和趣聞,一些平時腦子裏閃過的一些問題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學生愛科學,必定喜歡讀科學類的叢書,可以從書叢中記錄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二)指導記錄技巧,讓記錄具有實效

另外,教師對“記錄”價值的真正理解及實現,不完全是一個認識問題,還有待於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的體驗和認同。因此,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指導學生學會如何記錄:

1、及時記錄。實驗結論必須根據學生自己在研究實踐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和研究結果作出。論證中引用的文獻資料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結論的直接依據,學生可以總結一下自己的看法,但這些看法也必須嚴格以自己的實驗結果為依據,絕對不容許撇開科學實驗結果,泛泛而談,這不僅沒有任何科學上的意義,也是與科學實驗客觀性背道而馳的。當然,如果學生在實驗基礎上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或者今後繼續研究的方向,這是完全適宜的,也是應該鼓勵的。

2、追求真實,快樂記錄。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對錶面事物和感官現象做出反應,它是瞬間的和無意思的行為。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實驗材料的吸引力遠遠地大於教師。所以,教師要充分創設條件,引導孩子進行探究過程的同時,還要快樂記錄,不要讓科學記錄成為他們的負擔,繼而草草了事,應該激發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使研究記錄成為探究活動的必要環節,表達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使孩子的探究是有價值的行為。

3、勤於記錄,給及評價。首先,孩子要做到每課有記錄,教師每課必查。學生還要擁有自己連續使用的.記錄本。可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形式,如繪畫、文字、圖片、表格日誌等,來記錄自己科學探究中發現的最原始的數據,勤記錄,多記錄。其次,還可以通過課後展示,學期評比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成就感,讓他們擁有自信心,有成功的體驗。

(三)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態度

由於小學生剛剛開始參與科學實驗活動,開始科學記錄,各種設計上的和操作記錄上的錯誤在所難免,有些科學記錄往往違背了一些基本的生活與科學常識。這是很正常的,我們要鼓勵他們仔細分析整個實驗過程,從中找出原因,吸取教訓,得出正確的科學記錄。在進行科學實驗記錄同時,還要求學生以科學家嚴謹、仔細、客觀、堅韌、刻苦的精神為榜樣,防止任何敷衍了事、馬馬虎虎、主觀武斷或虎頭蛇尾的工作態度。

(四)教師應將科學記錄內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

當學生做到了“每課必錄”後,教師可以做出一定的“迴應”。

首先,通過對記錄的解讀,客觀的瞭解學生研究活動的進程和學生的研究能力,比如:他們的觀察是否全面,實驗是否正確,測量是否準確;蒐集、整理信息,進行合理解釋的能力怎麼樣;學生參與科學學習活動是否主動積極、是否持之以恆、是否實事求是、是否尊重事實等。更重要的是教師對學生“記錄”的認真解讀,不僅是對學生為了完成探究目標而進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對學生勞動成果的尊重。

其次,平時課堂上可以充分交流記錄。交流記錄可以讓同學們互相瞭解對方的探究過程及方法、分享自己獲得成功的快樂。它比學生在研究活動過程中的自發交流分享更具價值和意義。這是因為讓記錄成果在集體面前展示、交流分享,需要學生把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形成的內部思維語言轉化成書面文字或圖畫形式,再在交流彙報中反饋成日頭語言,它要求學生言起來有序、有據、有理,思維更富有邏輯性,此間獲取的信息需處理得更加完善。

最後還可以珍藏記錄。這種珍藏或者是以學生自己帶回家的方式,或者是在教室裏的某個區域開設專門的陳列區的方式,或者是檔案袋的方式等。這些對待學生勞動成果的方式不僅可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增強他們學好科學的信心,而且還為學生的成長過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形成性評價,是體現學生學習過程、記錄成長軌跡的較好方式。

三、科學記錄的收穫與反思

因此,我對學生的科學記錄要求是嚴格的。通過幾個學期的應用,收穫頗多:

1、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他們的科學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2、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過程技能得到了一定的磨練,發展了科學思維。

3、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他們的觀察更客觀了,更全面了。

科學記錄的運用使我們的科學教育增添了無限的生機。今後,我還將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能力,對學習記錄的形式和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在實踐應用中不斷摸索、不斷改進,從而提高科學記錄本的有效性,讓其更豐富,更完善,更人性化,為科學教育搭建“展翅的天空”,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

科學實驗報告10

材料:

一個有窄口的塑料瓶、黏土、一段塑料軟管、幾個硬幣、膠帶。

1.在塑料瓶的一側挖二三個洞。在瓶子的同一側,用膠帶把三四個硬幣固定上去。這些硬幣有重量,可使潛水艇往下沉。

2.把塑料軟管放入塑料瓶的窄口裏,再用黏土把軟管和瓶口的縫隙封好。

3.把這個玩具潛水艇放到一盆水裏,讓潛水艇灌滿水。

4.從軟管把空氣吹入潛水艇。在你吹氣的時候,潛水艇內的水會從洞口被逼出來。

5.當潛水艇充氣到一定程度時,它會慢慢升到水面上。

你只要控制潛水艇內空氣的量,就可以使潛水艇在水中浮沉了。

怎麼會這樣?

空氣的重量比水輕,當你把潛水艇裝滿氣時,潛水艇變得比水還輕,所以會上升到水面上。

科學實驗報告11

實驗內容

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實驗地點

室外

實驗目的

物體的顏色和吸熱

實驗器材

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對摺做成的紙帶,温度計

實驗步驟

1、把不同顏色的直對着做成袋狀。

2、分別插上温度計放在陽光下。

實驗現象

1、深色紙比淺色紙升温快

2、黑色蠟光紙比黑色無光紙升温慢

實驗結論

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本領有關,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

備註:

xxxx

  實驗人:xxx

  實驗時間:xx年xx月xx日

科學實驗報告12

一、[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湘教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通過第一課《聽聽聲音》的學習,學生知道了我們周圍充滿着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製造出不同的聲音,但不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本課在第一課的基礎上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後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聲音》等課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由兩個活動“觀察發聲的物體”和“自制小樂器”兩部分組成。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研究時就要比較一下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麼不同,讓學生從中探究發聲物體的共同特徵。這兩個活動是發展學生關於“聲音的產生”的科學概念的一系列有結構的探究活動,目的不僅是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和描述發聲體的狀態,在大量的科學事實的觀察和描述的基礎上建構“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產生的”科學概念。

二、[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驗、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產生聲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發出聲音),更主要的是物體必須發生振動。通過課前瞭解,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孩子們認為是物體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對聲音的最初認識。這些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僅僅停留在聲音是由敲、拍、撥等外力作用下產生的,而並未真正關注物體本身的變化,即振動。對物體振動產生了聲音這個概念,即使有學生講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際上他們的認識也是很模糊的。在探究聲音產生的觀察實驗中,學生關注的往往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變化,特別是物體之間摩擦也能聽到聲音,學生很難看到物體是否發生了振動,因此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

三、[設計理念]

通過對以上的分析與思考,我們認為本課的教學應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展開觀察實驗活動,引導學生從相同現象的觀察中進行抽象和概括,實現認識上的跨越。為此我設計時安排這麼幾個循序漸進的活動:

①利用已有經驗使物體發聲,提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②觀察、收集發聲物體的變化特點,獲得“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

③通過更多物體,採用實證與反證結合進一步證明“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

四、[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聲音也會停止的。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並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2)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3)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摸、聽、説等方法進行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細緻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六、[教學模式選擇]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驗證猜測。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總結評價。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聽、説多種方法觀察發聲物體的特點,並對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課教學中,我先“扶”後“放”,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採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七、[多媒體的使用]

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2、利用課件出示本節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於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

八、[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羊角錘、鐵釘、小木板、洗衣刷、音叉、裝水的水槽,砂紙

學生分小組準備:音叉、乒乓球、裝水的水槽、小鼓、彩色紙屑、小瓶水、口哨、橡皮筋、實驗記錄表。

[課時安排]一課時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用羊角錘在小木板上釘鐵釘。

問:剛才看到老師做了什麼動作?你們聽到了什麼?

(釘鐵釘,敲打鐵釘發出的聲音)

(2)、老師出示洗衣刷,砂紙,請一位學生演示用刷子在砂紙上來回刷。

問:剛才看到了這位學生做了什麼動作?你們聽到了什麼?

(用刷子在砂紙上來回刷,聽到了較響的沙沙聲)

(3)、播放多媒體課件“豐富多彩的聲音”。小鳥歡快鳴叫、嘩嘩的流水聲、咚咚的鼓聲--------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物體都能發出聲音,我們也不時地在聽各種聲音,那麼,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

(1)提問:誰來大膽的猜一猜究竟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學生回答:敲打、摩擦、撞擊、彈撥、風吹、樂器發聲、語言説話)(板書)

(2)談話:剛才同學們所説的都是自己的一種看法,一種猜測。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源於猜測。而要想知道聲音究竟是不是因為敲打、摩擦、撞擊、彈撥、碰撞等原因產生的,就要通過我們今天的觀察與實驗才能知道。

[設計意圖]: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通過創設情景敲鐵釘,邀請學生參與活動,聆聽豐富多彩的聲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音叉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介紹實驗材料

(1)介紹並演示實驗儀器:音叉

A、音叉——這是一種用鋼製成的U形的實驗儀器,用橡膠小槌輕輕敲擊它就會發出聲音。

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時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擊音叉的上端。(教師示範)

C、學生嘗試用音叉。

2、學生開展活動:

(1)、教師提出實驗要求(課件打出實驗要求):請各組分工協作,想辦法讓音叉發出聲音來,每個人製造聲音,聲音不要太大,看誰想的辦法多,交流你們的方法,説説物體在發聲時你有什麼發現?認真觀察實驗現象,並把實驗現象記錄在報告單上。

①用橡膠小槌敲擊音叉,讓音叉發出聲音,然後將音叉迅速輕輕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靜

止不動的乒乓球,仔細看看有什麼現象發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振動,引起水花四濺、有波紋、有水泡、乒乓球彈開

②我們讓音叉發出聲音後,用手摸摸或將音叉輕輕貼到臉上,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學生回答,音叉在振動教師同時板書:麻、癢)

③當我們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音叉時,聽一聽音叉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

④説一説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是平靜的、靜止的、不動的音叉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是顫動的、動態、振動)

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音叉產生的聲音是音叉在振動(顫動)時發出的。剛才我們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關於音叉的實驗?(學生回答:看、摸、聽、説)下面我們就要用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隊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探究活動二:其它物品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談話:請同學們看看你們的實驗桌,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實驗物品。誰來説一説都有些什麼?學生介紹實驗材料:小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

2、學生分組實驗

3、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1)、將彩色紙屑放在小鼓鼓面上,敲響小鼓時小紙屑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

(2)、吹響口哨時,口哨裏的小珠子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

4、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組彙報實驗發現。

6、交流彙報實驗現象,用實物投影儀向全班展示實驗記錄表

重點説説實驗物品在發出聲音時和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7、得出結論,總結方法

得出結論: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的狀態。所以,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產生的。(課件打出)

教師適時引導:通過實驗研究,同學們發現物體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有的顫動、有的擺動、有的晃動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説得也很正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更加科學、更加準確的詞語來代替這些詞語呢?那就是——振動。

講解:科學家發現,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會不斷重複地做往返運動。我們把這種運動叫做振動。(出示課件:振動。)

科學實驗報告13

x年級x班x組組長:xxx

實驗時間:

xx

實驗名稱:

讓小燈泡亮起來

實驗目的

自主認識小燈泡、電池、導線的構造。

所用器材:

(裝置)電池、電池夾、開關、小燈泡、燈座、導線、回形針、紙片等。

實驗步驟:

1、用一根導線、一個燈泡、一節電池,連接好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

2、增加電池夾、小燈座、開關,讓小燈泡亮起來。

實驗結果:

簡單電路由電源、用電器、開關和導線四個部分組成。

認識與結論:

燈泡要亮須有電源、導線、開關等。

科學實驗報告14

思考:

不許碰肥皂泡,你能讓“脆弱”的肥皂泡不斷地自己變得越來越大嗎?

材料:

剪刀、吸管、圓紙筒、盆子、肥皂水

操作:

1、準備一些濃肥皂液,使吹出的肥皂泡不會輕易破裂。

2、用小剪刀在吸管的一端剪出4個同樣深的切口,再將剪出的切條向後折。

3、用吸管有切條的一端吹出很大的泡泡來。

4、將衞生紙中間的圓紙筒一端用水潤濕,迅速而輕巧地將肥皂泡放到浸濕的紙筒上,讓肥皂泡穩穩地站在紙筒的一端。

5、在盆子中裝入大半盆水,把圓紙筒沒有肥皂泡的一端向下伸入水中。

6、慢慢向下壓紙筒,直到紙筒的大部分都沒入水中。

7、如果肥皂泡破裂就重複做一次上述步驟。

8、肥皂泡會越變越大,最後,“砰”地一聲輕響,肥皂泡破了。

原因:

把紙筒向水下壓時,筒內的空氣受到水的壓力,自身壓力就會變大,使越來越多的空氣滲進上方的肥皂泡中,將肥皂泡越吹越大。

科學實驗報告15

實驗一:

實驗名稱: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材料:製取一瓶二氧化碳備用,製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備用、燒杯一個

實驗過程:

1)、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燒杯中,觀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麼樣子的。

2)、倒入裝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搖晃後觀察現象。

實驗結論: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二:

實驗名稱:研究固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固體體脹演示器、酒精燈、火柴、水槽、冷水

實驗過程:

(1)銅球穿過鐵圈

(2)、給銅球加熱,不能穿過鐵圈

(3)把銅球放入冷水中,銅球又穿過鐵圈

實驗結論:

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三:

實驗名稱:研究液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細管、膠塞、平底燒瓶、紅顏色的水、水槽、熱水

實驗過程:

(1)細管插在膠塞中間,用膠塞塞住瓶口

(2)、往瓶里加紅顏色的水

(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記下細管裏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熱水,觀察細管裏水面的位置有什麼變化。

實驗結論:

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四:

實驗名稱:研究氣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氣球、水槽2個、平底燒瓶、熱水、冷水

實驗過程:

(1)把氣球套在平底燒瓶口

(2)、把燒瓶放在熱水中,歡察現象。

(3)把燒瓶放在冷水中,歡察現象。

實驗結論:

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五:

實驗名稱:空氣的成分

實驗材料:水槽、蠟燭、玻璃片、去掉底的飲料瓶、火柴

實驗過程:

(1)把蠟燭放在水槽中點燃,罩上飲料瓶,擰緊瓶塞。觀察現象。

(2)、把水槽內的水加到飲料瓶裏的高度。

(3)擰開瓶蓋,迅速將火柴插入瓶內,觀察現象

實驗結論:

空氣中至少有兩種氣體,一種氣體支持燃燒,另一種氣體不支持燃燒。

科學實驗報告16

準備材料:

一個玻璃杯、一枚硬幣、小半杯水(最好是有顏色的)、蠟燭和一個平底的容器。

實驗內容:

在一個盤子裏倒半杯水,放入一枚硬幣。手既不許接觸到水,又不能把水倒出來,怎樣才能把硬幣取出來呢?

實驗過程:

第1次:我們首先在平底的容器中倒入小半杯水,淹沒硬幣。然後點燃一節蠟燭放在盤子裏,罩上玻璃杯,蠟燭會因為缺氧停止燃燒,這時,外面的水便源源不斷地湧進玻璃杯。(可惜吸水不夠多,所以沒有把硬幣取出來)結果:失敗。

第2次:和第一次一樣,失敗。

第3次:我們換了一根大一點的蠟燭,這次流進去的水很多,成功。

第4次:我們用了兩根蠟燭,不過因為杯子扣的太緊,杯口被盤子吸住,水沒能流進玻璃杯,失敗。

第5次:我把杯子扣下去的速度慢了一點點,導致蠟燭提前熄滅,失敗。

第6次:同樣是放了兩根蠟燭,這次很正常,成功。

實驗總結:

我做這個實驗是為了證實氣體冷卻後,能讓壓力下降,於是外面正常的大氣壓把盤子中的水擠進了杯中。另外,在實驗中,我觀察到,用玻璃杯蓋住蠟燭的時候,火焰不是馬上熄滅,是繼續燃燒一會兒才熄滅,説明玻璃杯的空氣也是含有一定量的氧氣的。

而做這個實驗應注意:

1、杯子不要扣的太慢,否則會讓火焰提前熄滅導致實驗失敗。

2、水最好是有顏色的水,我選擇在水中滴藍墨水,效果不錯,這樣方便觀看。

3、可以用燃燒的紙片代替蠟燭,但是水一定要放少一點,放多了難吸光。

4、要保持距離,讓火焰離自己遠一點。

科學實驗報告17

實驗內容

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陽光)

實驗器材

綠豆芽、實驗盒

實驗步驟

將種有相同綠豆芽的兩個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條件不變,過一段時間觀察。

實驗現象

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的綠豆芽生長較好,放在黑暗的地方的綠豆芽生長的不好甚至死亡。

實驗結論

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

實驗效果

  實驗人:xxx

  實驗時間:xx年xx月xx日

  儀器管理員簽字:xxx

科學實驗報告18

實驗內容

蚯蚓的選擇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蚯蚓適宜的生活環境是什麼樣的?

實驗器材

蚯蚓、泥土、水、盒子

實驗步驟

1、(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後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2、(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乾燥,一邊濕潤。

(2)把10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後打開盒蓋觀察,記錄。

(4)再做2次

實驗現象

1、蚯蚓向黑暗的一方爬行。

2、蚯蚓向濕潤的一方爬行

實驗結論

1、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2、蚯蚓喜歡濕潤的環境。

備註

xxx

  實驗人:xxx

  實驗時間:xx年xx月xx日

  儀器管理員簽字:xxx

科學實驗報告19

實驗名稱:

粉體真密度的測定

粉體真密度是粉體質量與其真體積之比值,其真體積不包括存在於粉體顆粒內部的封閉空洞。所以,測定粉體的真密度必須採用無孔材料。根據測定介質的不同,粉體真密度的主要測定方法可分為氣體容積法和浸液法。

氣體容積法是以氣體取代液體測定試樣所排出的體積。此法排除了浸液法對試樣溶解的可能性,具有不損壞試樣的優點。但測定時易受温度的影響,還需注意漏氣問題。氣體容積法又分為定容積法與不定容積法。

浸液法是將粉末浸入在易潤濕顆粒表面的浸液中,測定其所排除液體的體積。此法必須真空脱氣以完全排除氣泡。真空脱氣操作可採用加熱(煮沸)法和減壓法,或兩法同時並用。浸液法主要有比重瓶法和懸吊法。其中,比重瓶法具有儀器簡單、操作方便、結果可靠等優點,已成為目前應用較多的測定真密度的方法之一。因此,本實驗採用比重瓶法。

一、實驗目的

1、瞭解粉體真密度的概念及其在科研與生產中的作用;

2、掌握浸液法—比重瓶法測定粉末真密度的原理及方法;

3、通過實驗方案設計,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驗原理

比重瓶法測定粉體真密度基於“阿基米德原理”。將待測粉末浸入對其潤濕而不溶解的浸液中,抽真空除氣泡,求出粉末試樣從已知容量的容器中排出已知密度的液體,就可計算所測粉末的真密度。

三、實驗器材:

實驗儀器:真空乾燥器,比重瓶(2—4個);分析天平;燒杯。實驗原料:金剛砂。

四、實驗過程

1、將比重瓶洗淨編號,放入烘箱中於110℃下烘乾冷卻備用。

2、用電子天平稱量每個比重瓶的質量m0。

3、每次測定所需試樣的題記約佔比重瓶容量的1/3,所以應預先用四分法縮分待測試樣。

4、取300ml的浸液(實際實驗中為去離子水)倒入燒杯中,再將燒杯放進真空乾燥器內預先脱氣。浸液的密度可以查表得知。

5、在已乾燥的比重瓶(m0),裝入約為比重瓶容量1/3的粉體試樣,精確稱量比重瓶和試樣的的質量ms。

6、將預先脱氣的去離子水注入有試樣的的比重瓶內,到容器容量的2/3處為止,放入真空乾燥器內。啟動真空泵,抽氣約20—30min時暫停抽氣。

7、從真空乾燥器中取出比重瓶,向瓶內加滿浸液並在電子天平上稱其質量msl。

8、洗淨該比重瓶,向瓶內加滿浸液,稱其質量為ml。

9、重複操作5、6、7、8測下一組數據,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科學實驗報告20

一、創意説明:

實驗是科學之母,才智是實驗之子。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得來,學會積極地動手動腦,在實驗中學習、體會科學與真理,必定會為孩子的成長之路灑下一片更燦爛的陽光。我們大家都知道人、動物、鳥類都是用腿走路的,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玻璃杯雖然沒有腿也可以走路,你相信嗎?

二、實驗材料:

玻璃杯1個、蠟燭1支、火柴1盒、玻璃板1塊、厚書2本、自來水少許

三、實驗步驟;

1、首先把玻璃板放在自來水中浸泡一下。

2、接着把玻璃板的一頭放在桌子上,另一頭用兩本書墊起。

3、再次將玻璃杯的杯口沾一些水,然後倒扣在玻璃板的上端。

4、最後將蠟燭點燃後去烤杯子的底部和四周。

四、實驗結果

我神奇地發現倒立在玻璃板上的玻璃杯居然自己慢慢地從上面“走”了下來。

五、注意事項

經過自己多次反覆的實驗,我發現兩本書加起來的高度大約只要在5釐米左右,如果太高或太低的話,玻璃杯在“向下走”的過程中不會很自由順利、很自然。

六、研究結果

用蠟燭去烤玻璃杯底部和四周的時候,杯子中的空氣受熱膨脹,體積變大,裝不下的空氣就會往外擠,但是由於杯口是倒立着的,並且又被一層水封閉着,熱空氣出不去,就只能把杯子向上頂起一點,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杯子就自己慢慢地向下“走”了。

七、實驗心得

通過這個實驗我認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強盛和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人才成長的基因,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