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行政公文 > 報告

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調研報告-調研報告

欄目: 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7W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那麼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調研報告-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調研報告-調研報告

流動人口已成為新時期城市建設與發展的特殊羣體,流動人口的數量也隨城市經濟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提高不斷增加,以家庭模式進入城市的流動人口越來越多,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在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中,家庭教育無疑是最為關鍵和基礎的,這不僅僅因為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開端,是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教育形式,還因為家長對孩子成長潛移默化的影響往往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及的。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1]結果顯示,我國流動人口超過2.6億,隨遷子女數量有3600萬,他們當中,2.94%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尚不能按義務教育法的規定接受義務教育。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特別是對九年義務教育期間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為探討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拿出行之有效的辦法,我們組織人員,採用問卷調查、個案訪談、家長座談會、教師座談會等多種方式,對轄區3所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校、6個社區周邊的17個門面房、3個工地380名流動人口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調查對象來源於南京市鼓樓區湖南路街道轄區內有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的3所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招生老師或校長3名,流動人口學生家長90人;南京湖南路街道6個社區周邊255名平均年齡38歲、平均來寧打工時間20xx年的17個門面房業主,3個工地工人。

1.2 資料來源 (1)調研人員對相關人員的採訪記錄;(2) 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狀況調查問卷(見附錄);(3)國家和地方相關的政策法規;(4)查閲相關文獻。

1.3 方法 (1)隨機抽樣:在轄區學校中隨機選取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校,在最為繁華、人口最為密集的社區周邊隨機選取了多個門面房業主和工地工人,以此作為樣本進行調查。(2)個別訪談:採訪學校負責招生的老師、學生家長,深入學校、社區專訪和體驗生活。 (3)問卷調查:按照附錄中的問卷對6社區周邊255名門面房業主及工地工人進行問卷調查,問卷涉及到子女所處或停留的教育階段、子女各學習階段在哪種類型的學校就讀、對子女上學的關注程度、對相關政策法規的瞭解程度等方面。(4)統計分析:將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輸入電腦進行彙總,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計算平均值、各項所佔比例。

2、結果

2.1 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程度 如表1,在接受問卷調查的255位農民工家庭中,子女在讀小學或僅有小學文化的佔31%;在讀初中或僅初中畢業的佔23.6%;在讀高中(包括中專和職高)或高中畢業的佔25.5%,而全國的高中階段毛入學率①達到74%;擁有高中以上學歷的僅佔9.1%,而全國各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23.3%。剩下的是留守兒童以及同父母一樣外出打工的。

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程度(表一)

2.2 流動人口子女就讀狀況 (1)小學階段流動人口子女在政府開設或民辦私立的流動人口子女小學就讀的佔70.9%,在普通的公辦小學就讀的佔20%,未入學的佔9.1%。(2)初中階段流動人口子女就讀於公辦初中的佔20%,就讀民辦初中的佔30.9%,就讀流動人口子女學校的佔40%,小學畢業但未接受初中教育的佔9.1%。(3)高中階段就讀公辦高中的佔總人數的45.5%,就讀民辦高中的佔36.4%,在流動人口子女學校的僅為18.1%。(4)高中畢業考取並就讀公辦大學的佔9.3%,其中有30%的家庭無法負擔子女大學學費。見表二。

流動人口子女就讀狀況(表二)

2.3 流動人口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態度 據問卷分析顯示,流動人口家庭平均每月用於子女教育的費用佔總收入的21.97%,在我們的調查中,86%的家庭是盡一切可能讓孩子上學,14%的家長抱着“有條件就上,沒條件不上”的態度,絕大多數家長認為,教育孩子的責任應當由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承擔,38%的家長認為家庭教育對流動人口子女不太重要,但同時也有83%的家長認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問題。可以看到大多數流動人口子女的家長家庭教育觀念是明確的,能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但也有一些家長對這些問題認識不夠清晰,對孩子的教育採取放任的態度,或者採取有了問題才開始教育的態度。

3、討論

3.1 流動人口子女的.學前教育問題 在南京接受教育的流動人口子女大多學前教育是缺失的,這種缺失不僅僅體現在學習方面,還體現在學生的在校生活上。在學習方面,沒有受過正規學前教育的流動人口子女與城裏同齡孩子相比,在觀察力、理解力、記憶力、課堂習慣、普通話這些能力上處於劣勢;在校的生活方面則體現在一些流動人口子女的儀容儀表達不到學校的要求,譬如:臉和手長時間不乾淨、手指甲長時間不修剪等。

那麼,流動人口子女的學前教育問題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認為這與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及教育效果有直接關係。從總體上來講,被調查的流動人口子女學前教育狀況並不令人滿意,有些問題還很讓人擔憂,甚至深思。首先,我們從教育投入上分析,調查發現,家長在時間投入上並不多,流動兒童家長雖然很重視家庭教育,但在具體實施教育行為時,由於工作時間和經濟條件的限制,無法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財力。其次,我們從教育的方法上來考察,有86%的家長認為教育孩子要講究方式方法,但同時也有14%的家長認為不一定或根本不用講究科學方法。有73%的家長意識到不應該在孩子面前打麻將、賭錢、喝酒、抽煙等,21%的家長沒有意識到,6%的家長認為無所謂。從調查的結果上來看,大多數家長還沒有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第三,從家庭教育效果來看,普遍認為教育不成功或效果一般的主要原因分別是文化水平低,不懂得孩子的有關事情;沒有時間,因為工作太忙太累;經濟條件差和其他原因。

3.2 流動人口子女就讀學校問題 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流動人口子女就讀小學和初中。目前,南京市對九年制義務教育從小學開始是有門檻的,小學需就讀於户口所在學範區,且入學審查是十分嚴格。對於流動人口子女來説:首先,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接收為主”的原則,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的招生工作;其次,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到我市公辦小學、初中就讀,應在我市暫住地實際居住滿一年,並由其父母或法定監護人提供以下材料:(1)家庭户口簿和父母或法定監護人身份證;(2)由公安部門出具的父母或法定監護人在寧居住滿一年的暫住證或居住證;(3)監護人相對穩定工作證明(與用工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及個人社會保險繳費滿一年憑證、工商部門頒發的滿一年的有效營業執照等);(4)隨遷子女的獨生子女證;(5)未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籍材料(小學一年級新生無需提供)。到我市民辦學校就讀,按照民辦學校招生辦法和物價部門核定的收費標準報名入學和交費。再次,由各區教育行政部門應對本區域內義務教育階段學齡人口數據進行摸底,對變化情況進行科學分析與預測,通過合理規劃學校佈局,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充分挖掘公辦學校潛力,切實做好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招生入學工作。嚴禁任何公辦學校、民辦學校向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收取與入學掛鈎的捐資助學費用。隨遷子女與本市户口學生同樣享受免雜費、免課本費、免借讀費、免作業本費的政策。

3.3 流動人口子女素質教育問題 撇開學校的教育模式不談,家長的教育模式同樣舉足輕重。素質教育針對的是學生的思想品德、興趣特長、公民素質、心理健康等方面,需要家長與老師互相溝通,共同培養。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流動人口子女與城市同齡學生相比,還存在一些自卑、厭學、焦慮、畏懼等不健康的心理。有10%的流動人口子女感覺自己各個方面都不如城市裏的孩子,有13%的流動人口子女認為城市裏的孩子瞧不起自己,有10%的流動人口子女不願意與城市孩子相處,有11%的孩子很討厭或無所謂去學校上學。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有14%的孩子認為自己的父母不瞭解自己,有31%的孩子認為父母還了解自己一些。

3.4 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社會各方援助問題 值得欣慰的是,社會各界人士已經注意到了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流動人口子女學校和個人經常受到來自各方的援助。然而事物總有它的兩面性,正確的援助會讓流動人口子女有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增長見識,利於成長髮展;不正確的援助則會增加流動人口子女學校的負擔,變成形式化援助。因此,社會和個人援助辦學要形成長效機制,良性循環。

4、建議

4.1 學前教育方面 我們認為這一問題可以從以下大小兩個方面解決。(1)大力改善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環境。首先,應從家庭內部環境做起。家庭環境對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至關重要。因此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應從優化社區環境做起。建立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通過婦女兒童之家等社區機構,組織各種有益的集體活動,利用集體的力量來改良流動人口子女的教養方式,在彼此的交流中促成家長理性的增長。再次,建立以家長學校為平台的培訓機構,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進行科學指導。由於流動人口整體素質偏低,不利於流動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長。因此,必須通過培訓,使家長能得到較為全面、系統、科學的指導,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尤其重要。(2) 強化社會職能,提高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整體水平。納入城市流動人口屬地化管理模式,依靠政府力量開設幼兒園、學前班,為已隨流動人口來寧準備入學、未受過學前教育的流動人口子女提供學前教育。政府和社會應大力開展社區服務,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提供社區服務。充分發揮社區老師的作用,把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納入城市居民兒童教育統籌安排,實行“三同”,可以利用開學前的假期,將流動人口子女集中在一起,開5~10次課,教他們一些簡單的知識,譬如:個位以內的數字加減、自己的名字、課堂禮儀、個人衞生習慣、儀容儀表等。

4.2 就讀學校方面 (1)轉民辦為公辦,將流動人口子女學校與普通公辦學校“一體化”。 這將是一個長期工程,政府可出資接收這些私立學校,將其轉變為公私合營或者公辦學校,或者由政府出面干涉這些學校的運營,譬如:政府可以派出教學督察進駐這些私立學校,監督其教學狀況和收費標準。對於“一體化”的問題,希望更多的市民能被説服,願意將自己的孩子與農民工子弟置於同一集體,而不是一味的排斥。(2)降低入學門檻。户籍問題、“五項材料”等硬規矩讓大部分流動人口子女望洋興歎。農民工不僅收入不高,且已負擔了城鄉雙重費用,子女昂貴的教育費用和複雜的入學手續對他們來説無疑是雪上加霜,流動人口子女應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絕不能因為這些人為的門檻而被剝奪。(3)學校的助學政策面向農民工子弟。據南京20xx年8月24日各大報紙對於小學、初中、高中收費標準的報道顯示,各學校的“助學金”政策只針對擁有南京户籍、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學生。我們認為這一政策也可以適用於同樣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流動人口子弟,或者可以按適當的比例減少一些也可以。

4.3 素質教育方面 推行協同教育,建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聯繫機制,要建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繫機制以及家庭教育與社區教育的聯繫機制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充分合作、充分銜接的優良體系。(1)提高流動人口子女家長的教育意識。流動人口大多數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對學校、老師的依賴性太強,認為教育的事情應由校方全權負責,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們認為可以通過社區老師開設“家長課堂”來提高他們的教育意識。一是讓他們意識到子女的教育與自己息息相關,二是讓他們注意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助他們將子女培育成學習、品德、特長、素質、心理全面發展的好學生。(2)博物館、科技館、公園等定期免費開放。流動人口子女到了節假日,尤其是寒暑假,便成了無人看管的“野孩子”,這些場所的定期免費開放可以讓農民工子弟在家長或援助人員的帶領下,或是在結伴的情況下,有一個有益於身心發展的好去處,同時可以促進他們與家長、與同伴之間的感情。至於免費開放的時間,可定於期中考試結束後的週末、寒暑假的開頭和結尾幾天。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我們發現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必須動員個人、家庭、政府部門、以及整個社會的力量統籌解決,與《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保護法》等一道規範國家的基礎教育,將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納入法制軌道,使全社會更加重視流動人口子女教育,促進我國教育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