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行政公文 > 報告

瀕危技藝―永春紙織畫現狀調研

欄目: 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01W

概説:縱觀近代史,紙織畫發展是有周期性的,起起伏伏,經常遭到失傳的威脅,明清年代是紙織畫歷史的最高峯時期,清末開始走下坡,低潮期維持了60年左右,曾經瀕臨失傳,1949年前只剩下黃永源一個作坊勉強生存。解放後,黃永源艱難地度過了16個年頭的平穩期,接着又低潮22年,黃永源的去世,紙織畫又一次瀕臨失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後,紙織畫逐漸走向興旺,然而,現在看來,別以為經歷過前所未有的25年大發展,20xx年的市場跡象表明,將開始走下坡路,估計下坡期為15-30年。如果年輕人沒人繼承紙織畫技藝,失傳的危機又將來臨。

答調研提綱一。

紙織畫是永春民間獨特的傳統工藝美術,融繪畫和手工編織為一體,既是繪畫,也是編織,為人們提供牆上張掛欣賞品。由於紙織畫是民間繪畫,藝術檔次屬於草根文化,非常脆弱,經常瀕臨失傳。然而,也由於製作的艱難和從業藝人稀少,常言道“物以稀為貴”,上世紀五十年代,黃永源的一幅普通四尺大的紙織畫,價位是六十元。九十年代初,同樣大的紙織畫,每幅是一百三十元,經炒作後,現在每幅零售價在六百至一二千元不等。這樣的價格,喜憂並存。

答調研提綱二。

宣紙、墨汁和顏料是製作紙織畫的主要材料,輔料是花綾、木條、木棍、軸頭以及麪粉等。

安徽涇縣出產的宣紙是紙織畫最佳材料,四川出的也不錯,宣紙及其他材料各地都可買到。

答調研提綱三。

1、紙織畫製作的主要流程:繪畫--裁切--編織--裱褙。

2、繪畫決定產品的藝術水平,編織則是紙織畫是否成功的關鍵。

3、一般四尺宣規格,一個人作一件完整紙織畫需要一週時間,流水作業節省時間,大大提高速度。

4、紙織畫的畫源離不開中國傳統繪畫,近年,多種風格陸續出現,本作坊吸收西洋畫明暗和色光變化的方法用於紙織畫中,使畫面有強烈的立體效果。

答調研提綱四。

1、以前,紙織畫傳承都是家族式直傳,現在仍然還是。

2、本人傳承現狀如下:

黃永源--林志恩(已高齡,少製作。)--林偉欣(經工商註冊,專業從事紙織畫經營。)--徒工(兒子林偉欣擁有十多個能獨立編織的年輕工人。)

--學校師生(本人把製作紙織畫的“祕訣”先傳給多所幼兒園、中小學教師,然後由教師在課堂上教給學生。)

答調研提綱五。

一、業態現狀:在永春,紙織畫還時時經受失傳的威脅。

1、作坊數有減無增。上世紀八十年代,永春唯一的紙織畫藝人黃永源先生去世後,縣政府重視組織黃永源的傳人成立研究會,1988年在福州舉辦的“永春紙織畫展覽”,有六個作坊參展,到了新世紀初,只剩下四姓作坊。能掌握全過程製作紙織畫的人越來越少,這是趨向失傳的可怕信號。

2、從業人員老齡化。目前,永春經營紙織畫的作坊主辦人,年紀最小的都已超四十多歲,還沒見有年輕人想以此為職業來發展,年輕人認為做紙織畫不可能發財。紙織畫技藝已經到了青黃不接的時期。

3、意識守舊。目前大多藝人還是不願把真實的技術“訣竅”向外傳出,怕飯碗被奪去。藝人的革新手段也相互保密,不能形成共贏發展鏈。

4、缺少懂藝術的人才。過去的藝人,要自己創作、自己繪畫、自己裁切編織,自己裱褙、自己銷售。進入市場經濟社會後,不懂繪畫的商人看到紙織畫是“本小、工大、利潤高”的行業,躍躍欲試,千方百計想兼營紙織畫。商人只講經濟效益,不談藝術,違背了價值規律,藝術性的深度和厚度不如前輩。商業意識的存在,使市場複雜化,主次顛倒,藝術變味。

具體表現在,一段較長的時間以來,受“重織輕畫,重工輕藝”意識的主宰,片面追求捷徑,不是用欣賞藝術的角度去引導消費,成了這時期紙織畫的畸形生存特徵,使得業內潛規則蔓延,畫源百分九十五以上依賴畫廊提供。現在永春發展紙織畫,不是開發藝人的智慧,而是開發外地畫廊的生意。我認為,沒殷實繪畫功底的支撐,很難有持久的競爭力。從目前的狀況看,不講畫功的經營方式,仍然是失傳的主要原因。惟有提高繪畫技能,才有發展前途。

5、喪失市場競爭力。由於藝人的繪畫能力有限,做出來的紙織畫產品與其他工藝品沒市場競爭優勢,不能“鶴立雞羣”而被排擠,紙織畫的市場佔有量日趨萎縮。

6、產品更新緩慢。現實中,紙織畫產品的題材老舊,十年前和十年後無大變化,不能適應時人的審美需求。

7、天價是堵死銷路的致命傷。市場開放是好事,然而,若認為紙織畫是獨一無二的稀罕產品,把價格越提越高,會讓客户無法接受,望而卻步,消費者不敢過問,堵死了自己的銷路。沒銷路就得停產,意味着即將失傳。

近百年來的永春紙織畫,幾經興衰,幾度失傳。上世紀一百年中,紙織畫經歷了兩次前所未有的低潮,分別在三、四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

上世紀末,市場雖有所回暖,但受經濟快速活躍的衝擊,藝術成份已被沖淡,追求經濟利益的多,講究藝術的少,不能滿足審美水平日益提高的顧客需求。

綜述:紙織畫要擺脱失傳危機還任重道遠。

二、失傳的客觀原因:

1、紙織畫屬於邊緣工藝。

紙織畫屬於工藝畫範疇,既是編織產品也是繪畫作品。它並沒有讓很多人所瞭解,不是人們物質生活的第一需要,是可有可無的陳列裝飾品,也不是大家都興趣,消費羣體不是太大,在自由發展中,受到其它工藝品市場的衝擊和排擠。

2、製作難度大。

由於紙織畫製作艱難、繁瑣,受氣候乾濕的影響,紙絲條極容易斷裂,青年人“在職怨職”,初學的人“行百里者半九十”,半途而廢,認為沒奔頭,花時間又受氣,沒有忍耐的個性是不適宜經營的。因此,紙織畫的'世襲傳承無法長久。

3、一二十年來,紙織畫有一定銷路是因為送禮成風。

如果送禮風氣被抑制,紙織畫的銷售量將大受影響。

三、失傳的主觀原因:

1、受“傳媳不傳婿”和“傳內不傳外”舊思想的影響。

藝人不願把真工夫“訣竅”公開外傳。

2、固步自封,安於現狀。

由於藝人思想保守,故作神祕感,也不和藝術家交流取長補短,沒用藝術理論指導實踐生產,做出來的紙織畫品位不高,產品不能打動人,難以和其他工藝品競爭獲勝。

3、藝人之間缺少交流。

藝人合作意識不強,各打各的鼓,各敲各的鑼,創新的技術相互保密,無法形成合作大氣候。

答調研提綱六。

1、我撰寫的《古老神奇的永春紙織畫》一書中,研究紙織畫創始年代的結論是:唐初,宮廷藝術和民間竹編相結合的產物。

閩南山區永春,有品種繁多的竹木林,是古人制作各種器具的主要資源,也是造紙資源。南陳最後皇帝陳後主的皇子及族親,於公元989年來未開發的深山永春避難,帶來宮廷藝術,受民間竹編的啟示,經過宮廷畫師與竹編匠合作,終於在唐朝初期出現了紙織畫的雛形。目前多種辭典、永春志書、民間譜籍、古詩等的記述,充分印證了紙織畫於一千三百多年前起源於福建永春。

紙織畫經歷漫長的文人相傳,至明朝年代流落民間,從宮廷藝術、文人藝術到民間藝術轉變,最終屬於傳統民間美術。

2、相關實物:《辭海》、《中國美術大辭典》、《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閩書》、《永春州志》、《永春縣誌》、《南陳族譜》

答調研提綱七。

1、工藝流傳線路圖、近代傳人:

根據清代《永春州志》記述,清代永春只有四、五家紙織畫作坊,發展緩慢,有減無增,到上世紀前半葉歸納如下:

施錦亭:--施琪(清末失傳)

施彩(清末失傳)

施景(清末失傳)

李桂亭:--李自芳--李宜守--李家耀--李宜拱--林詩安

(“抗戰”期間失傳)

章蘭亭:--(未詳)--章絳綬(三十年代失傳)

王華亭:--(未詳)--王文章(三十年代初失傳)

黃芳亭:--黃瓊榮--黃永源

黃永源是四十年代末,我縣唯一的紙織畫傳承人。

90版《永春縣誌》908頁記述:到四十年代,“只剩下黃永源一家。”根據黃永源的筆記得知,清末民初還有蔣兆熊、鄭金餘和鄭慶俊、洪文發等人業餘製作過紙織畫,時間很短,都已失傳。

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黃永源與永春紙織畫》一書中的紙織畫傳承世系圖如下。

2、未得到考證的有關民間傳説。

我的師傅黃永源先生從來沒説過紙織畫有如下的起源,在永春的老人中,也沒聽過傳説,然而,個別媒體有如下的簡單報道,我認為,無可靠的歷史文字資料印證是無説服力的。

其一,神話愛情説。

其二,觀賞桃花説。説唐代有文人在桃溪岸邊觀賞桃花,啟發了製作紙織畫的激情。

唐代,永春還沒設置縣,到處是荒涼的山野。據縣誌記載,當時人口稀少,包括陳後主宮廷遺屬來避難的人員和兵士,永春全縣總人口不足七百人。古代桃溪平原流域,常遇洪水氾濫,無法開墾種植,直到清末民初,加強築堤防汛,才種植桃樹,每逢春天,桃溪岸邊桃花爛漫是近代的事,上世紀末又改成糧田耕種了。因此,古代文人觀賞桃花靈感做成紙織畫的假想不現實也沒説服力。

其三,化整為零説。

有口傳,古代一文人,在獄中作畫寫字送不出來,便利用探獄的機會,把書畫紙剪成條遞出,然後,把零散的紙條按次序編織成幅,終出現紙織畫。這説法缺少證據,究竟是哪個朝代哪個文人所為,找不到有關文字實據。

答調研提綱八。

製作紙織畫的工具設備

1、繪畫工具(略)

2、裁紙工具。傳統的裁紙刀是鐵匠打出來的,要經常打磨才能保持鋒利。後來,我們用刮鬍刀裁紙,鋒利又省去磨刀的工夫。再後來用刀片組成排刀,速度加快了,又很均勻。

3、編織工具。傳統的紙織機,與村婦的土織布機“拉線分經”很接近。現在,科技發達,已有“拉紙條分經法”、“豎式腳踏分經法”、“磁力分經法”、“垂重分經法”和“裁織同步機”等。

4、輔助工具設備。工作台、磨石、木板等。

5、革新狀況。

本人經過技術革新,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自己設計、自己製作的第二代“豎式腳踏紙織機”,改變了原來的製作程序,其優點有:一佔地面積小,減少廠房用地;二可以手腳並用;三編織緊密無逢;四由於經線垂直地面,可克服經線彎曲的弊端;五在編織過程中,假如經線斷了,就會馬上掉下來,立即告知操作者隨時接補,避免經線斷了沒感覺,到整幅編織完工後,再去一格一格穿補的麻煩,避免瑕疵;六速度快;七結構十分簡單,攜帶方便,工人也可以帶回家編織。二十多年來,本作坊一直應用豎式紙織機生產紙織畫。

去年,在縣科技局的大力贊助下,本人正在研製第三代“裁切、編織同步運行的紙織機”,半自動操作將減少繁瑣的製作環節,提高效益。

答調研提綱九。

1、相關著作:由老前輩林一心寫序、黃永源的兒子黃德勝、女兒黃秀雲合編,黃秀雲獨資編印的《黃永源與永春紙織畫》一書,於20xx年6月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我和兒子林偉欣合編的《古老神奇的永春紙織畫》一書,由永春縣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出資,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現正在印刷廠排印中。全書21萬字,其中7萬字的“技法”是學校鄉土教材參考資料。

2、相關論文:本人所寫論文《永春紙織畫改革與創新初探》於1991年被特邀在“上海中國民間藝術研討會”上宣讀,後發表在《藝術。生活》1991年第一期上。

3、發明:本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自己研發“豎式紙織機”並投入生產。現在又在研發“裁、織同步紙織機”。

4、專利。我的以上兩項創新技術,尚未辦理專利。

5、各級政府的保護措施:

(1)、20xx年,我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紙織畫)之鄉”。

(2)、20xx年,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通知》(閩政文[20xx]495號),公佈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名單中,永春紙織畫被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20xx年5月23日,國發[20xx]14號國務院文件《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中,永春紙織畫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

(4)、命名“非遺”傳承人。

(5)、命名“工藝美術大師”。

6、地方政府保護瀕臨失傳的紙織畫所辦的實事:

(1)、領導親自介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永春老一輩藝人黃永源先生去世後,紙織畫面臨“人亡藝絕”時,縣委縣政府的主要領導親自召開各種會議,成立“永春紙織畫研究會”,組織開展紙織畫創作,並在省城福州舉辦《永春紙織畫展覽》,及時搶救了傳統技藝,使之重光煥發,抓住機遇大力搶救瀕危的傳統紙織畫藝術。

(2)、永春縣政府辦公室和有關部門科局,積極協調扶助,為紙織畫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平台,幫藝人打開紙織畫市場方便之門。如縣經貿局、二輕局(手工聯社)、旅遊局、團縣委等多次分別在泉州、福州、莆田、廈門、深圳、新疆等地參加商品推介展銷,由政府交納攤位費,發揮各自的職能,為紙織畫市場引路搭橋,為藝人排憂解難。縣委宣傳部重視紙織畫的傳承和發展,縣報道組和縣廣電局經常報道藝人的新成果,擴大紙織畫的宣傳影響。縣文體局、文化館具體做好紙織畫申報“非遺”工作,挖掘藝術潛力,保護民間工藝。縣文聯把紙織畫研究納入工作日程。縣科技局扶持織紙機械革新,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率。縣工商局為紙織畫的經營保駕護航,提供各種服務,使紙織畫市場日益興旺。

(3)、縣教育局重視鄉土教材紙織畫技藝的傳承教學,鼓勵藝人在幼兒園、中小學師生中傳播紙織畫知識技能。有條件的學校,已經陸續開設鄉土教材課,請民間藝人向師生傳授編織紙條技藝,保障了紙織畫技藝後繼有人。

凡有學校邀請我去傳授紙織技術的,我都會毫不保留地把真正的“訣竅”傳給他們。把技術先傳給老師,然後,由老師在課堂上教學生,這樣才是長久之計。例如,五里街中心小學40多位教師和和公辦世哲幼兒園30多位教師都能掌握真實的紙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