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席慕容

席慕容《鄉愁》閲讀題及答案

欄目: 席慕容 / 發佈於: / 人氣:2.38W

席慕容的《鄉愁》寫了故鄉的歌謠,故鄉的景緻,古樹的年輪,作者從濃濃並且熟悉的鄉音入手,再從熟悉而又模糊的故鄉曾經的景緻續寫鄉愁,最後從內心綿延不絕的鄉愁的形象化作大樹的年輪,永遠的思鄉之愁就這樣通過形象的景物,化抽象為具體的表現了出來。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席慕容《鄉愁》閲讀題及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席慕容《鄉愁》閲讀題及答案

《鄉愁》

席慕容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彷彿霧裏妁揮手別離

別離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鄉愁》閲讀題目

1、這首詩用於哪些形象表現詩人的鄉愁?

2、很多詩人都把鄉愁和月亮聯繫在一起,你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嗎?

《鄉愁》閲讀答案

1、月夜的笛聲,霧裏的揮手別離,沒有年輪的樹。

2、由月亮的陰晴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或月明之夜會引起人們的`思鄉愁緒;以明月寄情傳意。)

拓展閲讀:《鄉愁》賞析

《鄉愁》詩歌賞析篇一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説是人類共同而永恆的情感。遠離故鄉的遊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

席慕蓉將這份鄉愁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第一節寫鄉音的清新繚繞,笛聲“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試想一年四季又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隱喻出遊子無時無刻不在懷戀故鄉。第二節寫鄉情的悵惘,對故鄉的懷念漸漸遙遠,時間的推移搖落了故鄉的輪廓,僅剩一種模糊不清的悵惘,如霧裏別離,濃似血卻又隔着一層迷濛的雲霧。用霧裏的揮手別離來比喻對故鄉的模糊而悵惘的印記,是用一種可觀可感的具象來描述抽象的主觀感受,可謂生動形象、貼切自然。第三層寫鄉愁的永恆。是從上兩層的鄉音繚繞和鄉情纏綿過渡而來,這在形式上極具新穎意味。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詩人用沒有車輪的樹永駐遊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發了深似海洋的愁緒和懷戀、悵惘的情感。

情感抒發與意象選擇的融合,使整首詩的意境深邃悠遠。比喻的貼切自然、語言的樸素優美更使整首詩具有牧歌式的情調。

《鄉愁》詩歌賞析篇二

鄉愁,總會觸動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席慕容的《鄉愁》更是如此.

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後來赴台灣.她既不在那裏出生,也不在那裏長大,直到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裏,在詩中,寄託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後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

一首《鄉愁》猶如一首思鄉曲,永久的在心頭縈繞: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第一節)

僅此兩句,已經讓人想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這是多麼心動的感覺.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彷彿霧裏的揮手別離(第二節)

初讀,對這兩句詩歌的理解比較幼稚和片面,也沒有過多地思索作者為何説“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細讀才明白,為什麼這種“模糊”變成了“悵惘”.

台灣本來就屬於中國,但總有一些分子在中搞破壞,想讓大陸與台灣“母子分離”,血濃於水,我們和台灣永不分離.無論如何,不惜任何代價,我國不會對台動武的,台灣迴歸祖國是早晚的事.其實,余光中老先生的《鄉愁》,我也很喜歡,無論從什麼角度講,都是關於大陸和台灣的問題.多少遊子都期望能回到自己的家鄉,再一次感受到自己家鄉的美,最美的永遠都是自己的家鄉.

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第三節)

詩歌最後小節將“鄉愁”凝結在一棵沒有年輪的樹上,充分表達“思鄉之情”的深切與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