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郭沫若

郭沫若《論詩文七絕六首》(選一首)鑑賞

欄目: 郭沫若 / 發佈於: / 人氣:1.61W

  論詩文七絕六首(選一首)

  郭沫若

  載道之文未可非,要看所載道何歸。

  果能載得民為貴,此道千秋不可違。

組詩《論詩文七絕》,寫於1948年9月,共六首。這裏選的是第一首。

這首詩集中反映了郭沫若的文藝觀。他在組詩《小序》中特別聲明,説這些詩“統括着自己對文藝的看法。”郭沫若不僅是個傑出的詩人、戲劇家,而且是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他的文藝理論豐富、多樣,多為個人創作經驗的感受,且有獨特的看法。作為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郭沫若,早期力主“自我表現”、“主情主義”,二十年代後期,又倡導“革命文學”。‘到了四十年代,.又積極鼓吹“人民文藝觀”。詩中鮮朋地體現了作者“民本主義粉的人民文藝思想。

這首詩的中心思想講文之“道”,四句詩,連用三個“道”字,一個“道”字從始至終,貫穿全篇。詩的首聯,開門見山,直敍題意。“載道之文未可非,要:看所載道何歸”是一層意思。

第一句,以“未可非”發問,第二句,以“道何歸”作答。是説“文以載道”不可一概否定,要看載的什麼道,是什麼性質。“文所以載道也。”(周敦頤:《通書· 文辭》)認為文章是用以明道的.。!(詩言志”(《尚書》),主張詩是表達志向,抒發個人感情的。所謂“‘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這兩種傳統美學觀點,對我國文學藝術都產生過很深的影響。詩人自注臼:“古人言‘文以載道,,時賢一反舊説,力言‘詩言志’,對於載道之主張一概駁斥。但其實要看載者為何道,所言者為何志,不能一概相量也。”

詩的第二聯,“果能載得民為貴,此道千秋不可違”。詩意緊接上聯順承而下,推向更深入一層。“民為貴”、“不可違”是對上聯“未可非”、“道何歸”的回答。“民為貴”是詩的中心題旨,“文以載道”好,“詩言志”好,最重要的內容是要以“民為貴”為根本。詩人寫道:“楚辭滿紙柑軒語,歷代何人勝屈原”。他認為屈原的《楚辭》因採用民間形式,方育聲韻,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千古不衰,就是這個原因。古代詩人多訴民間疾苛采詩之官也廣採民間歌謠。而秦漢以後,以司馬相如、揚雄為代表的詩人卻專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而失去優良傳統。

所以詩人説,u文章尚合為人民,秦漢而還已失真”。郭沫若認為一種文藝形式即使開初來自民間,只要它脱離人民,專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餡媚統治者,也會變質的。他舉元人雜劇為例説,“元室文章百代雄”,在“中國文學中為奇峯突起,因被壓迫只能以市井為對象,故多用市井俗語,而其妙在於此。明室代元而後,上層所需又使執筆者有歌功煩德之路可走,於是劇曲也變了質。”他認為凡是人民大眾所歡迎的作家,他們的藝術都植根於人民羣眾之中。這就是説,不管是詩還是文,要是果真能以 “民為貴”為內容,那麼,這樣的“載道”不僅“未可非”,而且也是千秋萬世都不能違背的。

這首詩在篇法結構上是嚴密的,起承轉合運用自如,一環緊扣一環,絲絲入扣,符合律詩的一般規律。一、二兩句順承而下,首句用“未可非”起意,第.二句提出 “道何歸”把間題深發開去,但不急於作出回答,以啟發讀者思考問題,繼續追間下去。第三句轉抉,然而欲轉未轉,離而不離,以“果能”二字設問,明白點出詩的題旨“民為貴”。第四句關合,以“不可違”作了明確的回答,至此完成了全詩的思想意義。詩做得順理成章,前後呼應,道理講得很透澈,邏輯性也很強。句式對仗,語言簡潔,明白易懂,也是該詩的一個特點。故此,雖為政論詩,讀來卻也生動,自然可喜,給人以知識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