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文言文

語文文言文閲讀試題:高智耀,字顯達,世仕夏國

欄目: 文言文 / 發佈於: / 人氣:2.81W

高智耀,字顯達,世仕夏國。曾祖逸,夏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智耀登進士第,夏亡,隱賀蘭山。太宗訪求河西故家子孫之賢者,眾以智耀對,召見將用之,遽辭歸。

語文文言文閲讀試題:高智耀,字顯達,世仕夏國

皇子闊端鎮西涼,儒者皆隸役,智耀謁藩邸,言儒者給復已久,一旦與廝養同役,非便,請除之。皇子從其言。欲奏官之,不就。憲宗即位,智耀入見,言:“儒者所學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自古有國家者,用之則治,不用則否,養成其材,將以資其用也。宜蠲免徭役以教育之。”帝問:“儒家何如巫醫?”對曰:“儒以綱常治天下,豈方技所得比。”帝曰:“善。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詔復海內儒士徭役,無有所與。世祖在潛邸已聞其賢及即位召見又力言儒術有補治道反覆辯論辭累千百帝異其言,鑄印授之,命凡免役儒户,皆從之給公文為左驗。時淮、蜀士遭俘虜者,皆沒為奴,智耀奏言:“以儒為驅,古無有也。陛下方以古道為治,宜除之,以風厲天下。”帝然之,即拜翰林學士,命循行郡縣區別之,得數千人。貴臣或言其詭濫,帝詰之,對曰:“士,譬則金也,金色有淺深,謂之非金不可,才藝有淺深,謂之非士亦不可。”帝悦,更寵賚之。智耀又言:“國初庶政草創,綱紀未張,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糾肅官常。”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其議也。擢西夏中興等路提刑按察使。

會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謂:“本朝舊俗與漢法異,今留漢地,建都邑城郭,儀文制度,遵用漢法,其故何如?”帝求報聘之使以析其問,智耀入見,請行,帝問所答,畫一敷對,稱旨,即日遣就道。至上京,病卒,帝為之震悼。後贈崇文贊治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司徒、柱國,追封寧國公,諡文忠。

(節選自《元史·列傳·第十二》,有刪改)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世祖在潛邸/已聞其賢/及即位/召見又力言/儒術有補治道/反覆辯論/辭累千百/

B.世祖在/潛邸已聞其賢/及即位/召見/又力言儒術有補治道/反覆辯論/辭累千百/

C.世祖在潛邸/已聞其賢/及即位/召見/又力言儒術有補治道/反覆辯論/辭累千百/

D.世祖在/潛邸已聞其賢/及即位/召見又力言/儒術有補治道/反覆辯論/辭累千百

5.下列對有關文化常識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3分)( )

A.綱常,即“三綱五常”的簡稱。封建時代以“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為三綱,“仁、義、禮、智、信”為五常。

B.徭役,指古代統治者無償徵調各階層人民所從事的勞務活動,包括力役和兵役兩部分,《禮記》中有關於周代徵發徭役的規定

C.御史台是監察機構,設立於漢朝,掌監察之事,與尚書枱、謁者台並稱三台,歷代沿襲,並有憲台、蘭台、烏台的別稱。

D.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廟號是皇帝於祖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漢武帝是廟號而非諡號。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高智耀家族世代為西夏服務,為西夏望族,本人也考中了西夏的進士。西夏滅亡後,他隱居於賀蘭山。後來,元太宗召見了他,並對他很賞識,打算任用他他卻很乾脆地拒絕了。

B.皇子闊端非常賞識高智耀,想要上奏朝廷給予官職,高智耀卻拒絕了。等到闊端登上皇位後,採納了他 的建議,理解並重視儒生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寬待儒生,免除了儒生的`徭役。

C.元世祖很早就瞭解高智耀的才華,即位後召見了他,專門鑄了一枚印讓其有權力來免除儒生徭役;後來高智耀被人命為翰林學士,到各個郡縣去巡視,最終使得好幾千名儒生脱離了奴僕的身份。

D.西北其他的藩王對元世祖採納漢法的做法存在疑惑,世祖就讓高智耀出使西北來解答他們的疑問,不想高智耀行至上京時竟然病逝了。世祖非常傷心,對他追贈官職和封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帝詰之,對曰:“士,譬則金也,金色有淺深,謂之非金不可,才藝有淺深,謂之非士亦不可。”(5分)

譯文:

(2)智耀入見,請行,帝問所答,畫一敷對,稱旨,即日遣就道。(5分)

參考答案:

4.C【解析】“召見又力言”混淆了“召見”和“力言”是兩個不同的對象,分別是世祖和高智耀;“潛邸已聞其賢”是誤把“潛邸”當成人名,不合上下文的語境。

5.D【解析】武是諡號,漢武帝廟號是漢世宗。

6.B【解析】“登上皇位後,採納了他的建議,理解並重視儒生對於國家的重要性……”是元憲宗,不是皇子闊端。

7.(1)皇帝責問他,他回答説:“儒士就像金子,金子的成色有深淺,(因為成色淺)就説它不是金子,(這)是不對的;人的才藝有深淺,(因為才藝淺)就説他們不是儒士,(這)也是不對的。”(“詰”“譬”“謂”各1分,句子通順2分)

(2)高智耀拜見,請求出使,皇帝問他所要回答的內容,他一一奏對,皇帝很滿意,當天就派遣他出發。(“所答”“敷對”“旨”各1分,句子通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