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文言文

高中語文怎麼學文言文

欄目: 文言文 / 發佈於: / 人氣:2.15W

高中語文怎麼學文言文

一、學習文言文,首先要多讀。俗語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蘇軾也説:“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反覆閲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高中語文怎麼學文言文

二、學習文言文,要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古漢語中的文言詞分為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兩大類,學習文言文,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對學好文言文是很有幫助的。 首先,談談文言實詞的學習和掌握。所謂文言實詞,傳統的説法是指名詞、動詞、形容詞。為了學習上的方便,通常把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都看成實詞。主要掌握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

(一)要學習掌握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根據語言習慣使某類詞臨時改變原來的詞性和語法功能,具有了另一類詞的詞性和語法功能。文言文中常見的.詞類活用的現象很多,如: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數詞活用作動詞;動詞用作名詞、形容詞用作名詞;名詞作狀語等都是學習文言文中常見到的詞類活用現象。除此之外還有實詞的特殊活用現象,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等。 (二)要學習和掌握通假字。通假字就是同音代替字,即用一個同音的字來表示另一個同音的字的義。掌握好通假字的學習對學生學好文言文是很有幫助的。

(三)要學習和掌握一詞多義。一詞多義是指一個詞有幾個意思。一詞多義在古漢語裏是很普遍的現象。同一個詞的意義之間,關係有很密切的;也有不密切的;甚至有很疏遠的。因此,一個詞的意義,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裏才能確定。

(四)要學習和掌握古今異義。亦即古今同形異義詞語。 其次,要學習與掌握文言虛詞。人們常説:“之、乎、也、者、矣、焉、哉,用得妙了是秀才”。掌握的具體方法是:⑴結合語境就句學習,學習文言虛詞如學習實詞一樣應遵循詞不離句的原則,離開了句子就無從理解其義。⑵分析歸納,注重積累。⑶牢記複音虛詞,把握固定格式。

三、要學習和掌握常用的文言句式。㈠判斷句;㈡被動句式;㈢句子成分的位置。這類句式常見的有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等;㈣句子成分的省略。即所謂的省略句;㈤固定句式。

四、掌握文言文一般的翻譯方法。文言文的翻譯就是用規範的現代普通話來翻譯文言文,真正做到“信”、“達”、“雅”。文言文翻譯的具體方法除了直譯和意譯兩種形式配合外,還有對譯、增補、替換、保留、刪削、調序這六種方法。

擴展閲讀

  高中文言文: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方柯是語文小棧網站的站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句末用“也”表判斷“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斷“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4.用“為”表判斷“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不能説是設法生財)

5.用“乃”表判斷“是乃狼也。”(這是狼)“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1.“......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説。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2.“......,......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鑑》)

3.“......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4.“......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5.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説》)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説》)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