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文言文

淮陰侯列傳文言文翻譯

欄目: 文言文 / 發佈於: / 人氣:7.14K

《淮陰侯列傳》出自《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作者司馬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淮陰侯列傳文言文的翻譯,歡迎大家的閲讀。

淮陰侯列傳文言文翻譯

原文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經商)。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同褥)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説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曰:“韓信也。”上覆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漢之敗卻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漢降楚,齊、趙亦反漢與楚和。六月,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國,即絕河關反漢,與楚約和。漢王使酈生説豹,不下。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魏王盛兵蒲阪,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度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襲安邑。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漢王遣張耳與信俱,引兵東,北擊趙、代。後九月,破代兵,禽夏説閼與。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説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説,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原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原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 “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飧,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於是有縛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

諸將效首虜,休,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於是信問廣武君曰:“僕欲北攻燕,東伐齊,何若而有功?”廣武君辭謝曰:“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今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信曰:“僕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問曰:“僕委心歸計,願足下勿辭。”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顧恐臣計未必足用,原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敗鄗下,身死泜上。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説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農夫莫不輟耕釋耒,褕衣甘食,傾耳以待命者。若此,將軍之所長也。然而眾勞卒罷,其實難用。今將軍欲舉倦罷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恐久力不能拔,情見勢屈,曠日糧竭,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彊也。燕齊相持而不下,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將軍所短也。臣愚,竊以為亦過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韓信曰:“然則何由?”廣武君對曰:“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喧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韓信曰:“善。”從其策,發使使燕,燕從風而靡。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撫其國。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

楚數使奇兵渡河擊趙,趙王耳、韓信往來救趙,因行定趙城邑,發兵詣漢。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漢王南出,之宛、葉間,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復急圍之。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修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卧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説下齊,韓信欲止。范陽辯士蒯通説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從其計,遂渡河。齊已聽酈生,即留縱酒,罷備漢守禦。信因襲齊歷下軍,遂至臨菑。齊王田廣以酈生賣己,乃亨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請救。韓信已定臨菑,遂東追廣至高密西。楚亦使龍且將,號稱二十萬,救齊。

齊王廣、龍且並軍與信戰,未合。人或説龍且曰:“漢兵遠鬥窮戰,其鋒不可當。齊、楚自居其地戰,兵易敗散。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漢兵二千里客居,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無戰而降也。”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遂戰,與信夾濰水陳。韓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滿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詳不勝,還走。龍且果喜曰: “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龍且水東軍散走,齊王廣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陽,皆虜楚卒。

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説齊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脱,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武涉已去,齊人蒯通知天下權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以相人説韓信曰:“僕嘗受相人之術。”韓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對曰:“貴賤在於骨法,憂喜在於於容色,成敗在於決斷,以此參之,萬不失一。”韓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對曰:“原少間。”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韓信曰:“何謂也?”蒯通曰:“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襍鵷,熛至風起。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鋭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原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慮之。”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蒯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後爭張黶、陳澤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歸於漢王。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此二人相與,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黶、陳澤。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勾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原足下深慮之。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説,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後數日,蒯通復説曰:“夫聽者事之候也,計者事之機也,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夫隨廝養之役者,失萬乘之權;守儋石之祿者,闕卿相之位。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豪氂之小計,遺天下之大數,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故曰‘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騏驥之局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此言貴能行之。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原足下詳察之。”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蒯通説不聽,已詳狂為巫。

漢王之困固陵,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將兵會垓下。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

項王亡將鍾離眛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死後,亡歸信。漢王怨眛,聞其在楚,詔楚捕眛。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云夢,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遊雲夢。”實欲襲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説信曰:“斬眛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眛計事,眛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 “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繫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歎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羣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高祖曰:“是齊辯士也。”乃詔齊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教之。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鋭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釋通之罪。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同輯),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翻譯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出眾的德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小吏,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閒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閒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於是清晨做飯飽食一頓。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終離去不再回來。

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給韓信吃飯。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説:“我一定會有重重地報答您的時候。”大娘生氣地説:“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淮陰屠户中有個年輕人欺侮韓信説:“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説:“你能殺死我,就拿劍刺我;如果殺不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用眼睛盯着他很久,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兩腿之間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等到項梁率領抗秦義軍渡過淮河向西進軍的時候,韓信帶了寶劍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無聞。項梁失敗後,改歸項羽,項羽認命他做郎中。他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都沒有被採納。劉邦率軍進入蜀地時,韓信脱離楚軍去投奔他,當了一名接待來客的小官。有一次,韓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個人都挨次被殺了,輪到殺他的時候,他抬起頭來,正好看到滕公,就説:“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為什麼殺掉壯士?”滕公聽他的口氣不凡,見他的狀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殺。同他談話,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薦給漢王。漢王派他做管理糧餉的治粟都尉,還是不認為他是個奇才。

韓信又多次和蕭何談天,蕭何也很佩服他。漢王的部下多半是東方人,都想回到故鄉去,因此隊伍到達南鄭時,半路上跑掉的軍官就多到了幾十個。韓信料想蕭何他們已經在漢王面前多次保薦過他了,可是漢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蕭何聽説韓信逃跑了,來不及把此事報告漢王,就徑自去追趕。有個不明底細的人報告漢王説:“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極為生氣,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兩天,蕭何回來見漢王,漢王一邊生氣一邊歡喜,罵道:“你逃跑,是為什麼?”蕭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來的是誰?”蕭何説:“韓信啊。”漢王又罵道:“軍官跑掉的有好幾十,你都沒有追;倒去追韓信,這是撒謊。”蕭何説:“那些軍官是容易得到的,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罷了。”漢王説:“我也打算回東方去呀,哪裏能夠老悶在這個鬼地方呢?”蕭何説:“大王如果決計打回東方去,能夠重用韓信,他就會留下來;假如不能重用他,那麼,韓信終究還是要跑掉的。”漢王説:“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個將軍吧。”蕭何説:“即使讓他做將軍,韓信也一定不肯留下來的。”漢王説:“那麼,讓他做大將。”蕭何説:“太好了。”當下漢王就想叫韓信來拜將。蕭何説:“大王一向傲慢無禮,如果任命一位大將,就象是呼喚一個小孩子一樣,這就是韓信離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誠心拜他做大將,就該揀個好日子,自己事先齋戒,搭起一座高壇,按照任命大將的儀式辦理,那才行啊!”漢王答應了。那些軍官們聽説了,個個暗自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會被任命為大將,等到舉行儀式的時候,才知道是韓信,全軍上下都大吃一驚。

任命韓信的儀式結束後,漢王就座。漢王説:“丞相多次稱道將軍,將軍用什麼計策指教我呢?”韓信謙讓了一番,趁勢問漢王説:“如今向東爭奪天下,難道敵人不是項王嗎?”漢王説:“是。”韓信説:“大王自己估計在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與項王相比,誰強?”漢王沉默了好長時間,説:“不如項王。”韓信拜了兩拜,贊成地説:“我也認為大王比不上他呀。然而,我曾經侍奉過他,請讓我説説項王的為人吧。項王震怒咆哮時,嚇得千百人不敢稍動,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將領,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戰功,該加封進爵時,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裏玩磨的失去了稜角,捨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説的婦人的仁慈啊。項王即使是稱霸天下,使諸侯臣服,但他放棄了關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又違背了義帝的約定,將自己的親信分封為王,諸侯們憤憤不平。諸侯們看到項王把義帝遷移到江南僻遠的地方,也都回去驅逐自己的國君,佔據了好的地方自立為王。項王軍隊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橫遭摧殘毀滅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願歸附,只不過迫於威勢,勉強服從罷了。雖然名義上是霸主,實際上卻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説他的優勢很容易轉化為劣勢。如今大王果真能夠與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戰的人才,有什麼不可以被誅滅的呢?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給有功之臣,有什麼人不心服口服呢?以正義之師,順從將士東歸的心願,有什麼樣的敵人不能擊潰呢?況且項羽分封的三個王,原來都是秦朝的將領,率領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幾年仗,被殺死和逃跑的多到沒法計算,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向諸侯投降。到達新安,項王狡詐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軍二十多萬人,唯獨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把這三個人恨入骨髓。而今項羽憑恃着威勢,強行封立這三個人為王,秦地的百姓沒有誰愛戴他們。而大王進入武關,秋毫無犯,廢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百姓沒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據諸侯的成約,大王理當在關中做王,關中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大王失掉了應得的爵位進入漢中,秦地百姓沒有不遺憾的。如今大王發動軍隊向東挺進,只要一道文書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於是漢王特別高興,自認為得到韓信太晚了。就聽從韓信的謀劃,部署各路將領攻擊的目標 。

八月,漢王出兵經過陳倉向東挺進,平定了三秦。漢二年(前205),兵出函谷關,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韓王、殷王也相繼投降。漢王又聯合齊王、趙王共同攻擊楚軍。四月,到彭城,漢軍兵敗,潰散而回。韓信又收集潰散的人馬與漢王在滎陽會合,在京縣、索亭之間又摧垮楚軍。因此楚軍始終不能西進。

漢軍在彭城敗退之後,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國和趙國也背叛漢王跟楚國和解。六月,魏王豹以探望老母疾病為由請假回鄉,一到封國,立即切斷黃河渡口臨晉關的交通要道,反叛漢王,與楚軍訂約講和。漢王派酈生遊説魏豹,沒有成功。這年八月,漢王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隊駐紮在蒲阪,堵塞了黃河渡口臨晉關。韓信就增設疑兵,故意排列開戰船,假裝要在臨晉渡河,而隱蔽的部隊卻從夏陽用木製的盆甕浮水渡河,偷襲安邑。魏王豹驚慌失措,帶領軍隊迎擊韓信,韓信就俘虜了魏豹,平定了魏地,改置為河東郡。漢王派張耳和韓信一起,領兵向東進發,向北攻擊趙國和代國。這年閏九月打垮了代國軍隊。在閼與生擒了夏説。韓信攻克魏國,摧毀代國後,漢王就立刻派人調走韓信的精鋭部隊,開往滎陽去抵禦楚軍。

韓信和張耳率領幾十萬人馬,想要突破井陘口,攻擊趙國。趙王、成安君陳餘聽説漢軍將要來襲擊趙國,在井陘口聚集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廣武君李左車向成安君獻計説:“聽説漢將韓信渡過西河,俘虜魏豹,生擒夏説,新近血洗閼與,如今又以張耳輔助,計議要奪取趙國。這是乘勝利的鋭氣離開本國遠征,其鋒芒不可阻擋。可是,我聽説千里運送糧餉,士兵們就會面帶飢色,臨時砍柴割草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經常吃飽。眼下井陘這條道路,兩輛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進的軍隊迤邐數百里,運糧草食物的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後邊,希望您臨時撥給我奇兵三萬人,從隱蔽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壕,高築營壘,使營盤變得堅固,不與交戰。他們向前不得戰鬥,向後無法退卻,我出奇兵截斷他們的後路,使他們在荒野什麼東西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兩將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希望您仔細考慮我的計策。否則,一定會被他二人俘虜。”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學説的刻板書生,經常宣稱正義的軍隊不用欺騙詭計,説:“我聽説兵書上講,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可以包圍它,超過敵人一倍就可以交戰。現】在韓信的軍隊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竟然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已經極其疲憊。如今像這樣迴避不出擊,強大的後續部隊到來,又怎麼對付呢?諸侯們會認為我膽小,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不採納廣武君的計謀。

韓信派人暗中打探,瞭解到沒有采納廣武君的計謀,回來報告,韓信大喜,才敢領兵進入井陘狹道。離井陘口還有三十里,停下來宿營。半夜傳令出發,挑選了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從隱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隱蔽着觀察趙國的軍隊。韓信告誡説:“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衝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又讓副將傳達開飯的命令。説:“今天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將領們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韓信對手下軍官説:“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地形築造了營壘,他們看不到我們大將旗幟、儀仗,就不肯攻擊我軍的先頭部隊,怕我們到了險要的地方退回去。”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戰鬥隊列。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天剛矇矇亮,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趙軍打開營壘攻擊漢軍,激戰了很長時間。這時,韓信張耳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河邊陣地的部隊打開營門放他們進去。然後再和趙軍激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奪漢軍的旗鼓、追逐韓信、張耳。韓信、耳新已進入河邊陣地。全軍殊死奮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韓信預先派出去的兩千輕騎兵,等到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戰利品的時候,就火速衝進趙軍空虛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立起漢軍的兩千面紅旗。這時,趙軍已不能取勝,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想要退回營壘,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了趙王的將領,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趙將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於是漢兵前後夾擊,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殺死成安君,生擒趙王。

韓信傳令全軍,不要殺害廣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賞給千金。於是就有人捆着廣武君送到軍營,韓信親自給他解開繩索,請他面向東坐,自己面向西對坐着,按照對待老師那樣對待他。

眾將獻上首級和俘虜,結束後,都向韓信祝賀,趁機向韓信説:“兵法上説:‘行軍佈陣應該右邊和背後靠山,前邊和左邊臨水’。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列陣,説‘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我等並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啊?”韓信回答説:“這也在兵法上,只是諸位不瞭解罷了。兵法上不是説‘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平素沒有得到機會訓練諸位將士,這就是所説的‘趕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按照這種形勢下不把將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不可;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就都跑了,難道還能得到他們的支持用他們嗎?”將領們都佩服地説:“好。將軍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趕得上的呀。”

於是韓信問廣武君説:“我要向北攻打燕國,向東討伐齊國,怎麼辦才能成功呢?”廣武君推辭説:“我聽説‘打了敗仗的將領,沒資格談論勇敢,亡了國的大夫沒有資格謀劃國家的生存’。而今我是兵敗國亡的俘虜,有什麼資格計議大事呢?”韓信説:“我聽説,百里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了,在秦國而秦國卻能稱霸,這並不是因為他在虞國愚蠢,而到了秦國就聰明瞭,而在於國君任用不任用他,採納不採納他的意見。果真讓成安君採納了你的計謀,像我韓信也早被生擒了。因為沒采納您的計謀,所以我才能夠侍奉您啊。”韓信堅決請教説:“我傾心聽從你的計謀,希望您不要推辭。”廣武君説:“我聽説,‘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俗話説:‘狂人的話,聖人也可以選擇’。只恐怕我的計謀不足以採用,但我願獻愚誠,忠心效力。成安君本來有百戰百勝的計謀,然而一旦失掉它,軍隊在鄗城之下戰敗,自己在泜水之上亡身。而今將軍橫渡西河,俘虜魏王,在閼與生擒夏説,一舉攻克井陘,不到一早晨的'時間就打垮了趙軍二十萬,誅殺了成安君。名聲傳揚四海,聲威震動天下,農民們預感到兵災臨頭,沒有不放下農具,停止耕作,穿好的,吃好的,打發日子,專心傾聽戰爭的消息,等待死亡的來臨。像這些,都是將軍在策略上的長處。然而,眼下百姓勞苦,士卒疲憊,很難用以作戰。如果將軍發動疲憊的軍隊,停留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之下,要戰恐怕時間過長,力量不足不能攻克。實情暴露,威勢就會減弱,曠日持久,糧食耗盡,而弱小的燕國不肯降服,齊國一定會拒守邊境,以圖自強。燕、齊兩國堅持不肯降服,那麼,劉項雙方的勝負就不能斷定。像這樣,就是將軍戰略上的短處。我的見識淺薄,但我私下認為攻燕伐齊是失策啊。所以,善於帶兵打仗的人不拿自己的短處攻擊敵人的長處,而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攻擊敵人的短處。”韓信説:“雖然如此,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廣武君回答説:“如今為將軍打算,不如按兵不動,安定趙國的社會秩序,撫卹陣亡將士的遺孤。方圓百里之內,每天送來的牛肉美酒,用以犒勞將士。擺出向北進攻燕國的姿態,而後派出説客,拿著書信,在燕國顯示自己戰略上的長處,燕國必不敢不聽從。燕國順從之後,再派説客往東勸降齊國。齊國就會聞風而降服。即使有聰明睿智的人,也不知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如果這樣,那麼,奪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謀求了。用兵本來就有先虛張聲勢,而後採取實際行動的,我説的就是這種情況。”韓信説:“好。”聽從了他的計策。派遣使者出使燕國,燕國聽到消息果然立刻降服。於是派人報告漢王,並請求立張耳為趙王,用以鎮撫趙國。漢王答應了他的請求,就封張耳為趙王。

楚國多次派出奇兵渡過黃河攻擊趙國。趙國張耳和韓信往來救援,在行軍中安定趙國的城邑,調兵支援漢王。楚軍正把漢王緊緊地圍困在滎陽,漢王從南面突圍,到宛縣、葉縣一帶,接納了黥布,奔入成皋,楚軍又急忙包圍了成皋。六月間,漢王逃出成皋,向東渡過黃河,只有滕公相隨,去張耳軍隊在修武的駐地。一到,就住進客館裏。第二天早晨,他自稱是漢王的使臣,騎馬奔入趙軍的營壘。韓信、張耳還沒有起牀,漢王就在他們的卧室裏奪取了他們的印信和兵符,用軍旗召集眾將,更換了他們的職務。韓信、張耳起牀後,才知道漢王來了,大為震驚。漢王奪取了他二人統率的軍隊,命令張耳防守趙地,任命韓信為國相,讓他收集趙國還沒有發往滎陽的部隊,去攻打齊國。

韓信領兵向東進發,還沒渡過平原津,聽説漢王派酈食其已經説服齊王歸順了。韓信打算停止進軍。范陽説客蒯通規勸韓信説:“將軍是奉詔攻打齊國,漢王只不過暗中派遣一個密使遊説齊國投降,難道有詔令停止將軍進攻嗎?為什麼不進軍呢?況且酈生不過是個讀書人,坐着車子,鼓動三寸之舌,就收服齊國七十多座城邑。將軍率領數萬大軍,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趙國五十多座城邑。為將多年,反不如一個讀書小子的功勞嗎?”於是韓信認為他説得對,聽從他的計策,就率軍渡過黃河。齊王聽從酈生的規勸以後,挽留酈生開懷暢飲,撤除了防備漢軍的設施。韓信乘機突襲齊國屬下的軍隊,很快就打到國都臨菑。齊王田廣認為被酈生出賣了,就把他煮死,而後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國求救。韓信平定臨菑以後,就向東追趕田廣,一直追到高密城西。楚國也派龍且率領兵馬,號稱二十萬,前來救援齊國。

齊王田廣和司馬龍且兩支部隊合兵一起與韓信作戰,還沒交鋒,有人規勸龍且説:“漢軍遠離國土,拼死作戰,其鋒芒鋭不可擋。齊楚兩軍在本鄉本土作戰,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溝高壘,堅守不出。讓齊王派他親信大臣,去安撫已經淪陷的城邑,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們的國王還在,楚軍又來援救,一定會反叛漢軍。漢軍客居兩千裏之外,齊國城邑的人都紛紛起來反叛他們,那勢必得不到糧食,這就可以迫使他們不戰而降。”龍且説:“我一向瞭解韓信的為人,容易對付他。而且援救齊國,不戰而使韓信投降,我還有什麼功勞?如今戰勝他,齊國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給我,為什麼不打?”於是決定開戰,與韓信隔着濰水擺開陣勢。韓信下令連夜趕做一萬多口袋,裝滿沙土,堵住濰水上游,帶領一半軍隊渡過河去,攻擊龍且,假裝戰敗,往回跑。龍且果然高興地説:“本來我就知道韓信膽小害怕。”於是就渡過濰水追趕韓信。韓信下令挖開堵塞濰水的沙袋,河水洶湧而來,龍且的軍隊一多半還沒渡過河去,韓信立即回師猛烈反擊,殺死了龍且。龍且在濰水東岸尚未渡河的部隊,見勢四散逃跑,齊王田廣也逃跑了。韓信追趕敗兵直到城陽,把楚軍士兵全部俘虜了。

漢四年(前203),韓信降服且平定了整個齊國。派人向漢王上書,説:“齊國狡詐多變,反覆無常,南面的邊境與楚國交界,不設立一個暫時代理的王來鎮撫,局勢一定不能穩定。為有利於當前的局勢,希望允許我暫時代理齊王。”正當這時,楚軍在滎陽緊緊地圍困着漢王,韓信的使者到了,漢王打開書信一看,勃然大怒,罵道:“我在這兒被圍困,日夜盼着你來幫助我,你卻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漢王的腳,湊近漢王的耳朵説:“目前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冊立他為王,很好地待他,讓他自己鎮守齊國。不然可能發生變亂。”漢王醒悟,又故意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張良前往,冊立韓信為齊王,徵調他的軍隊攻打楚軍。

楚軍失去龍且後,項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規勸齊王韓信説:“天下人對秦朝的統治痛恨已久了,大家才合力攻打它。秦朝破滅後,按照功勞裂土分封,各自為王,以便休兵罷戰。如今漢王又興師東進,侵犯他人的境界,掠奪他人的封地,已經攻破三秦,率領軍隊開出函谷關,收集各路諸侯的軍隊向東進擊楚國,他的意圖是不吞併整個天下,不肯罷休,他貪心不足到這步田地,太過份了。況且漢王不可信任,自身落到項王的掌握之中多次了,是項王的憐憫使他活下來,然而一經脱身,就背棄盟約,再次進攻項王。他是這樣地不可親近,不可信任。如今您即使自認為和漢王交情深厚,替他竭盡全力作戰,最終還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夠延續到今天,是因為項王還存在啊。當前劉、項爭奪天下的勝敗,舉足輕重的是您。您向右邊站,那麼漢王勝,您向左邊站,那麼項王勝。假若項王今天被消滅,下一個就該消滅您了。您和項王有舊交情,為什麼不反漢與楚聯和,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如今,放過這個時機,必然要站到漢王一邊攻打項王,一個聰明睿智的人,難道應該這樣做嗎?”韓信辭謝説:“我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職位不過是個持戟的衞士,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背楚歸漢。漢王授予我上將軍的印信,給我幾萬人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給我穿,把好食物讓給我吃,言聽計用,所以我才能夠到今天這個樣子。人家對我親近、信賴,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變心。希望您替我辭謝項王的盛情!”

武涉走後,齊國人蒯通知道天下勝負的關鍵在於韓信,想出奇計打動他,就用看相的身份規勸韓信,説:“我曾經學過看相技藝。”韓信説:“先生給人看相用什麼方法?”蒯通回答説:“人的高貴卑賤在於骨骼,憂愁、喜悦在於面色,成功失敗在於決斷。用這三項驗證人相萬無一失。”韓信説:“好,先生看看我的相怎麼樣?”蒯通回答説:“希望隨從人員暫時迴避一下。”韓信説:“周圍的人離開吧。”蒯通説:“看您的面相,只不過封侯,而且還有危險不安全。看您的背相,顯貴而不可言。”韓信説:“這話是什麼意思呢?”蒯通説:“當初,天下舉兵起事的時候,英雄豪傑紛紛建立名號,一聲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雲霧那樣聚集,像魚鱗那樣雜沓,如同火焰迸飛,狂風驟起。正當這時,關心的只是滅亡秦朝罷了。而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辜的百姓肝膽塗地,父子的屍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數不勝數。楚國人從彭城起事,轉戰四方,追逐敗兵,直到滎陽,乘着勝利,像卷席子一樣向前挺進,聲勢震動天下。然後軍隊被困在京、索之間,被阻於成皋以西的山嶽地帶不能再前進,已經三年了。漢王統領幾十萬人馬在鞏縣、洛陽一帶抗拒楚軍,憑藉着山河的險要,雖然一日數戰,卻無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敗,幾乎不能自救。在滎陽戰敗,在成皋受傷,於是逃到宛、葉兩縣之間,這就是所説的智盡勇乏了。

將士的鋭氣長期困頓於險要關塞而被挫傷,倉庫的糧食也消耗殆盡,百姓疲勞困苦,怨聲載道,人心動盪,無依無靠。以我估計,這樣的局面不是天下的聖賢就不能平息這場天下的禍亂。當今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掛在您的手裏。您協助漢王,漢王就勝利;協助楚王,楚王就勝利。我願意披肝瀝膽,敬獻愚計,只恐怕您不採納啊。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不如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同時存在下去,你和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種局面,就沒有誰敢輕舉妄動。憑藉您的賢能聖德,擁有眾多的人馬裝備,佔據強大的齊國,迫使燕、趙屈從,出兵到劉、項兩軍的空虛地帶,牽制他們的後方,順應百姓的心願,向西去制止劉、項分爭,為軍民百姓請求保全生命,那麼,天下就會迅速地羣起而響應,有誰敢不聽從!而後,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諸侯。諸侯恢復之後,天下就會感恩戴德,歸服聽命於齊。穩守齊國故有的疆土,據有膠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諸侯,恭謹謙讓,那麼天下的君王就會相繼前來朝拜齊國。聽説:‘蒼天賜予的好處不接 受反而會受到懲罰;時機到了不採取行動,反而要遭禍殃’。希望您仔細地考慮這件事。”

韓信説:“漢王給我的待遇很優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説,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裏要想着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麼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蒯通説:“你自認為和漢王友好,想建立流傳萬世的功業,我私下認為這種想法錯了。當初常山王、成安君還是平民百姓時,結成割掉腦袋也不反悔的交情,後來因為張黶、陳澤的事發生爭執,使得二人彼此仇恨。常山王背叛項王,摟着脖子抱着頭狼狽逃跑,歸降漢王。漢王借給他軍隊向東進擊,在泜水以南殺死了成安君,身首異處,被天下人恥笑。這兩個人的交情,可以説是天下最要好的。然而到頭來,都想把對方置於死地,這是為什麼呢?禍患產生於貪得無厭而人心又難以猜測。如今您打算用忠誠、信義與漢王結交,一定比不上張耳、陳餘結交更鞏固,而你們之間的關連的事情又比張黶、陳澤的事件重要的多,所以我認為您斷定漢王不會危害自己,也錯了。大夫文種、范蠡使瀕臨滅亡的越國保存下來,輔佐勾踐稱霸諸侯,功成名就之後,文種被迫自殺,范蠡被迫逃亡。野獸已經打完了,獵犬被烹殺。以交情友誼而論,您和漢王就比不上張耳與成安君了,以忠誠信義而論也就趕不上大夫文種、范蠡與越王勾踐了。從這兩個事例看,足夠您斷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慮地考慮。況且我聽説,勇敢、謀略使君主感到威脅的人,有危險;而功勛卓著冠蓋天下的人得不到賞賜。請讓我説一説大王的功績和謀略吧:您橫渡西河,俘虜趙王,生擒夏説,帶領軍隊奪取井陘,殺死成安君,攻佔了趙國,以聲威鎮服燕國,平定安撫齊國,向南摧毀楚國軍隊二十萬,向東殺死楚將龍且,西面向漢王捷報,這可以説是功勞天下無二。而計謀出眾,世上少有。如今您據有威脅君主的威勢,持有不能封賞的功績,歸附楚國,楚國人不信任;歸附漢國,漢國人震驚恐懼:您帶着這樣大的功績和聲威,那裏是您可去的地方呢?身處臣子地位而有着使國君感到威脅的震動,名望高於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為您感到危險。”韓信説:“先生暫且説到這兒吧!讓我考慮考慮。”

此後過了數日,蒯通又對韓信説:“能夠聽取別人的善意,就能預見事情發展變化的徵兆,能反覆思考,就能把握成功的關鍵。聽取意見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決策失誤而能夠長治久安的人,實在少有。聽取意見很少判斷失誤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語去惑亂他;計謀籌劃周到不本末倒置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語去擾亂他。甘願做劈柴餵馬差事的人,就會失掉爭取萬乘之國權柄的機會;安心微薄俸祿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高位。所以辦事堅決是聰明人果斷的表現,猶豫不決是辦事情的禍害。專在細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會丟掉天下的大事,有判斷是非的智慧,決定後又不敢冒然行動,這是所有事情的禍根。所以俗話説:“猛虎猶豫不能決斷,不如黃蜂、蠍子用毒刺去螫;駿馬徘徊不前,不如劣馬安然慢步;勇士孟賁狐疑不定,不如凡夫俗子,決心實幹,以求達到目的;即使有虞舜、夏禹的智慧,閉上嘴巴不講話,不如聾啞人藉助打手勢起作用’。這些俗語都説明付諸行動是最可寶貴的。所有的事業都難以成功而容易失敗,時機難以抓住而容易失掉。時機啊時機,丟掉了就不會再來。希望您仔細地考慮斟酌。”韓信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漢王,又自認為功勛卓著,漢王終究不會奪去自己的齊國,於是謝絕了蒯通。蒯通的規勸沒有被採納,就假裝瘋癲做了巫師。

漢王被圍困在固陵時,採用了張良的計策,徵召齊王韓信,於是韓信率領軍隊在垓下與漢王會師。項羽被打敗後,高祖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奪取了齊王的軍權。漢五年正月,改封齊王韓信為楚王,建都下邳。

韓信到了下邳,召見曾經分給他飯吃的那位漂母,賜給她黃金千斤。輪到下鄉南昌亭亭長,賜給百錢,説:“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召見曾經侮辱過自己、讓自己從他胯下爬過去的年輕人,任用他做了中尉,並告訴將相們説:“這是位壯士。當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不能殺死他嗎?殺掉他沒有意義,所以我忍受了一時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業。”

項王部下逃亡的將領鍾離昧,家住伊廬,一向與韓信友好。項王死後,他逃出來歸附韓信。漢王怨恨鍾離昧,聽説他在楚國,詔令楚國逮捕鍾離昧。韓信初到楚國,巡行所屬縣邑,進進出出都帶着武裝衞隊。漢六年,有人上書告發韓信謀反。高帝採納陳平的計謀,假託天子外出巡視會見諸侯,南方有個雲夢澤,派使臣通告各諸侯到陳縣聚會,説:“我要巡視雲夢澤。”其實是要襲擊韓信,韓信卻不知道。高祖將要到楚國時,韓信曾想發兵反叛,又認為自己沒有罪,想朝見高祖,又怕被擒。有人對韓信説:“殺了鍾離昧去朝見皇上,皇上一定高興,就沒有禍患了。”韓信去見鍾離昧商量。鍾離昧説:“漢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您這裏,你想逮捕我取悦漢王,我今天死,你也會緊跟着死的。”於是罵韓信説:“你不是個忠厚的人!”終於刎頸身死。韓信拿着他的人頭,到陳縣朝拜高帝。皇上命令武士捆綁了韓信,押在隨行的車上。韓信説:“果真像人們説的‘狡兔死了,出色的獵狗就遭到烹殺;高翔的飛禽光了,優良的弓箭收藏起來;敵國破滅,謀臣死亡’。現在天下已經平安,我本來應當遭烹殺!”皇上説:“有人告發你謀反。”就給韓信帶上了刑具。到了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為淮陰侯。

韓信知道漢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託病不參加朝見和侍行。從此,韓信日夜怨恨卻又希望被重用,在家悶悶不樂,和絳侯、灌嬰處於同等地位感到羞恥。韓信曾經拜訪樊噲將軍,樊噲跪拜送迎,自稱臣子。説:“大王怎麼竟肯光臨。”韓信出門笑着説:“我這輩子就是和樊噲你這般人同伍的啊!”皇上曾經悠閒地和韓信談論各位將軍才能的高下,認為各有長短。皇上問韓信:“像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説:“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皇上説:“你怎麼樣?”回答説:“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説:“您越多越好,為什麼還被我轄制?”韓信説:“陛下不善於統領士卒而善於領導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轄制的原因。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淮陰侯辭行。淮陰侯拉着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裏漫步,仰望蒼天歎息説:“您可以聽聽我的知心話嗎?有些心裏話想跟您談談。”陳豨説:“一切聽任將軍吩咐!”淮陰侯説:“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説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説:“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漢十年,陳豨果然反叛。皇上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從。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説:“只管起兵,我在這裏協助您。”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裏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着陳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相國謀劃,令人假説從皇上那兒來,説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羣臣都來祝賀。蕭相國欺騙韓信説:“即使有病,也要強打精神進宮祝賀吧。”韓信進宮,呂后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韓信臨斬時説:“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至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誅殺了韓信三族。

高祖從平叛陳豨的軍中回到京城,見韓信已死,又高興又憐憫他,問:“韓信臨死時説過什麼話?”呂后説:“韓信説悔恨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高祖説:“那人是齊國的説客。”就詔令齊國捕捉蒯通。蒯通被帶到,皇上説:“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回答説:“是。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採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採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皇上生氣地説:“煮了他。”蒯通説:“哎呀,煮死我,冤枉啊!”皇上説:“你唆使韓信造反,有什麼冤枉?”蒯通説:“秦朝法度敗壞,政權瓦解的時候,崤山以東六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一時天下英雄豪傑像烏鴉一樣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傑都來搶奪它,於是才智高超,行動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對着堯狂叫,堯並不是不仁德,只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當這時,我只知道有個韓信,並不知道有陛下。況且天下磨快武器、手執利刃想幹陛下所幹的事業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從心罷了。您怎麼能夠把他們都煮死呢?”高祖説:“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過。

太史公説:我到淮陰,淮陰人對我説,韓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時,他的心志就與眾不同。他母親死了,家中貧困沒有用來葬母親的錢,可他還是到處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讓墳墓旁可以安置萬户人家。我看了他母親的墳墓,的確如此。假使韓信學會謙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的話,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漢朝的功勛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這些人一樣,後世子孫就可以享祭不絕。可是,他沒能致力於這樣做,而天下已經安定,竟然圖謀叛亂,被誅滅宗族,不也是應該的麼。

熱門搜索
中秋佳節銷售文案 飲一口汨羅江閲讀題附答案 高中赤壁賦原文及翻譯 大自然中的發現300字作文 教師減負提質的工作總結 成莊煤礦的變化 鬥地主小學生作文 《與美同行》讀後感450字 總有柳暗花明時優秀作文900字 開學慢慢遙遠的陌生散文隨筆 中秋節小學優秀作文 初中軍訓5天週記 十一國慶節幼兒園主題活動策劃方案 兒童節快樂的祝福句子有哪些 寫霧的作文初一 那個城市下過雪散文 關於深圳的作文 婦女節禮物小學作文 幼兒園課題研究培訓個人心得體會 人雞大戰四年級作文 《雨霖鈴》詩詞鑑賞 暑假平面設計職位社會實踐報告 一年級第一學期數學教學計劃 對話800字作文字數作文 寫爸爸媽媽作文開頭的好句好段 男生個性簽名句子 升旗儀式演講稿初三 我家鄉的年 記敍文照應的方法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師教學工作總結 20後回故鄉小學生六年級作文 此茶香處便是故鄉的散文閲讀 移動公司聯歡晚會策劃方案 初中物理測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實驗報告 小學家庭趣事作文 假如我是一名教師作文450字小學生作文 背起我的行囊作文 商場元旦促銷活動方案 我與同桌二三事作文700字 學生拾金不昧感謝信 描寫螃蟹的作文1000字 我的松果哪兒去了呢作文800字 五年級寫人作文:我的表弟 致南安全市廣大納税人的公開信 服裝設計專業的求職簡歷表 橡皮四年級作文 爺爺的肩膀作文 那聲音在我耳邊想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