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唐詩

八年級上冊唐詩高地導學案

欄目: 唐詩 / 發佈於: / 人氣:1.98W

教學目的:

八年級上冊唐詩高地導學案

一、 通過閲讀了解唐詩與襄陽的關係。

二、 初步瞭解評價文學現象的文藝評論的寫作特點。

三、 培養學生對孟浩然的人品的讚賞,對唐詩文化的感悟和理解的深化,以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

教學重點:

一、 分析盛唐時期,唐詩與襄陽的關係。

二、 理清的寫作思路,瞭解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分析、欣賞文中部分唐詩,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課時安排:三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從有《詩經》以來,我們這個民族就愛詩、寫詩、品詩。談到詩,我國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詩歌之國,而唐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高峯,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燦爛奪目的瑰寶。

從唐詩的作者來看,上自帝王將相,下至田夫野老,各種人都喜愛作詩。從題材來看,政治、軍事、歷史及都市裏巷,涉及整個社會生活領域。從風格來看,由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現實主義和不同傾向不同色彩的浪漫主義創作,形成了流派紛繁、名家輩出的局面。

唐代詩歌之美,名家之多,流派之眾是其他任何一個朝代所無法比擬的。今天我們將走進其中代表唐詩的一方聖土,一塊高地——襄陽。(板書:課題、作者)

二、談到我們湖北的襄陽:

她雄踞中華腹地,扼守漢水中游。因“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襄陽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藴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封仲山甫為樊城樊侯,距今2800多年;世人景仰的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諸葛亮、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宋代畫家米芾等,都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聞名中外的宏篇鉅著《三國演義》的120回中,有30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裏。

襄陽城,以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文物古蹟、壯麗的山川河流而聞名遐邇,古往今來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步,寫下了許多動人詩篇。

三、我們已經預習了課文(正音:嗣sì 徵zhǐ 厥ué 洎ì 揖ī 峴xiàn 邈iǎ 偃ǎn 蹇iǎn),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整體感知課文:

1、本文是一篇分析評論文學現象的文藝評論。其體裁是議論文。議論文是作者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議論文有三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標題以“唐詩高地”比喻襄陽,題目的意思是“襄陽是唐詩的一塊高地”。有人認為題目和第1自然段就是中心論點,你認為對嗎?什麼是論點?什麼是論據?

論點,又叫論斷,在邏輯學上,論點就是真實性需要加以證實的判斷。它是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提出的見解、主張和表示的態度。它是整個論證過程的中心,擔負着回答“論證什麼”的任務,明確地表示着作者贊成什麼,反對什麼。在較長的中,論點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分。 中心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的最基本看法。提出論點必須有根據,即必須舉出足夠的事實或正確的道理,證明論點的正確性。用來證明論點的事實和道理叫做論據。論證就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

2、我們為了分析把課文分為兩個部分:

①羣賢必至,薈萃襄陽

唐詩成就了襄陽 ②唐詩是襄陽的廣告

(分論點一)(2~6) ③孟浩然在唐詩中的巨大影響

襄陽是唐詩的一塊高地

(中心論點)(1)

①峴、鹿二山養育了詩人

襄陽孕育了唐詩 ②峴、鹿二山景物藴含詩意

(分論點二)(7~10)

四、分析的論證方法:

1.問:為什麼把襄陽稱為“唐詩高地”?“高”字體現在哪裏?

因為唐代襄陽詩歌繁榮,眾多詩人薈萃於此,使得襄陽因唐詩而負盛名。唐詩已成為襄陽的廣告。

“高”字體現在“在繁榮昌盛的唐朝,襄陽,羣賢畢至,詩人薈萃,盛極一時,創造了一個令後人仰慕千年並還將繼續仰慕下去的奇蹟”。

2.從哪些方面來闡發“唐詩高地”這一美譽的?

提示:通過“唐詩”與“襄陽”的辯證關係分兩層加以論證,重點論證了“唐詩成就了襄陽”,其次論證了“襄陽孕育了唐詩”,通過對分論點的論證達到共同證明中心論點的目的。

五、分析課文內容:

1.分小組朗讀課文第2—6段:

2.問:為什麼“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之河流”,總也繞不開這塊“彈丸之地,甚至有些荒僻”的襄陽?

提示:因為“1200多年前,在繁榮昌盛的唐朝,襄陽,羣賢必至,詩人薈萃,盛極一時,創造了一個令後人仰慕千年並還將繼續仰慕下去的奇蹟。”

3.問:作者如何印證襄陽昔日的繁華呢?

強調:(1)“盛唐時期的詩人,特別是些大詩人,幾乎都與襄陽有瓜葛。”(舉例:①生在襄陽:孟浩然;②根在襄陽:杜甫;③慕名而至:李白、王維)

(2)以襄陽詩人王迥的詩歌作證,證明當時襄陽羣賢必至,“共賦新詩”的繁盛的詩歌創作景象。

4.請一學生描繪王迥詩中繁盛的`創作景象:提示:以詩歌譯文為基礎,可略作發揮。

《同孟浩然宴賦》屈宋英聲今已止,江山繼嗣多才子。作者於今盡相似,聚宴王家其樂矣。共賦新詩發宮徵。書於屋壁彰厥美。譯文:屈原宋玉美好的聲名現在已漸漸遠去,大好河山才子佳人代代相傳、層出不窮。詩人墨客志同道合,羣賢畢至,都聚集在這裏,真是其樂融融。詩人們一起飲酒賦詩,音律是多麼和諧動聽、高亢動人,書於屋壁的新詩華章永遠顯示着它的美好神奇!

以王迥《同孟浩然宴賦》來證明襄陽羣賢畢至、詩人薈萃。(先請一生用課文原話回答)

5.問:當今社會“酒香也怕巷子深”,鋪天蓋地的廣告體現的就是這一理念。文中作者將唐詩標為“襄陽永恆的廣告”。試分析其用意。

提示:(1)此處唐詩的“廣告”作用,不是創造商業財富,它給襄陽“創造了一筆巨大的財富——取用不竭的無形資產。”

(2)以王維的《漢江臨眺》證明詩歌對地域文化所起的巨大作用,包括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也有此功效,名人名詩帶來的廣告效應,由此可見一斑。

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秋夜江邊,殘月西沉,烏鴉啼叫,清霜滿天。滿懷鄉愁孤卧客船,只有火紅的江楓,明滅的漁火相伴。夜深難眠,又聽到從蘇州城西寒山寺傳來的悠揚的鐘聲,幽靜得更令人難耐。

6.問:如何區別“文人眼中的襄陽”和“農民眼中的襄陽”?(一學生讀3、4自然段)

強調:(1)農民眼中的襄陽突出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注重其現實功效(氣候怡人,土壤肥沃,種啥收啥);

(2)文人眼中的襄陽“緊貼農民眼裏的襄陽,又可獨立凸為一塊高地,一塊精神高地,挺立在闊大的文化河流之中”,在文人眼裏,閃爍的是襄陽的人文精神,是襄陽的文化底藴。

7.問:強調二者的不同有何深意?

提示:因為“文化能使一個地方超凡脱俗”,沒有唐詩的璀璨,襄陽不過是塊適宜種糧食的普通城池,並無出眾之處;正因為有了唐詩,襄陽才凸為一塊高地,“唐詩成就了襄陽”。

8.學生細讀第5、6自然段,思考:文人薈萃襄陽的原因是因為襄陽的重要地理位置使然嗎?

提示:不是。(可以從課文中篩選相應語句)

(1) 襄陽的地理位置從未發生變遷;

(2) 襄陽為唐詩奉獻一位傑出詩人——孟浩然;

(3) 孟浩然在唐詩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如“大樹”,引來百鳥,匯聚詩人;

一如“旗幟”,一呼百應,眾人敬仰;

一如“名片”,傳遞交流,會遇知音。

六、簡介孟浩然及其田園山水詩的有關知識。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詩人。本名不詳(一説名浩),字浩然,世稱“孟襄陽”,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時遊歷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落榜。他在太學賦詩的時候,名動公卿,滿座為之傾倒。後因寫詩引起唐玄宗不悦而被放歸襄陽,於是漫遊吳越一帶,遊覽名山勝水。734年(開元二十二年),襄州刺史韓朝宗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準備向朝廷舉薦他,但他不慕名利,到期竟然失約不赴,終究還是沒有成就功名。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時期,早年曾有遠大的抱負,但在政治上困頓失意,終生過着隱士的生活。他潔身自好,不樂於趨附權貴,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當時和後世所傾慕

教學內容與步驟:

【評析】: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首聯點題,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令人景仰。詩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歎的語調,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

9.思考與練習二:重點寫了唐代著名山水詩人孟浩然,但作者為什麼又引進了李白、王維、杜甫、王迥的詩文及張繼的《楓橋夜泊》?其作用分別是什麼?

提示:以此來突出孟浩然的詩品、詩才和對他的敬慕之情,也證明了孟浩然在唐詩中的地位與影響;引用王迥的詩是為了顯現詩人薈萃襄陽的盛況;引用張繼的詩是為了類比王維的《漢江臨眺》使襄陽遐邇聞名;以孟浩然的詩來證明孟浩然與襄陽的血肉關係和對襄陽的一片深情。這些詩歌的引用對中心論點起了很好的論據作用。

10.小結:

孟浩然是襄陽人,作為唐詩中一棵“大樹”,一面“旗幟”,一張“名片”的孟浩然,無疑對唐詩成就了襄陽“起到了有力的佐證作用”。

七、分析課文內容:

1.學生齊讀第7-10自然段。距離襄樊市區15公里,在漢江的西岸有一座山,名叫鹿門山,山不高,也不算險峻,但這座看似普通的山,在中國文化史上卻聲名顯赫。因為從東漢到唐代,短短几百年間它便先後有三位文化名士——龐德公、孟浩然、皮日休相繼在這座山上隱逸。特別是當它和詩人孟浩然的名字連在一起後,鹿門山便和孟浩然以及他恬淡的詩風一起名滿天下了。

2.問:作者為何説襄陽的兩座山——峴山和鹿門山已成為“詩壇聖地”,“兩座文化山”?

提示:(1)兩山孕育了詩人孟浩然,產生了無數詩篇,一景一物都充滿了詩情畫意。

(2)以孟浩然的兩首詩為例,證明孟浩然與這兩座山的血肉關係和對兩山特有的感情。“於是,詩人來到襄陽,必登峴、鹿二山。峴、鹿二山成為詩壇聖地,成為兩座文化山”。

二、歸納寫作特點:

1.層次清楚,論證嚴密。

2.引用詩歌加以佐證,既符合的論題,又增添了的色彩和文化意藴。

12月7日星期二上午(10:10)第三節舉行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