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唐詩

活在唐詩宋詞裏的月亮

欄目: 唐詩 / 發佈於: / 人氣:3.12W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類思想情感的載體,她的意藴十分豐富。在很多詠月詩歌中,詩人將月融於的內心思想情感之中,並使月與內心的思想情感互為輝映,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並將詩的文學品位、思想內涵與藝術造詣提升到一個極高的水平。

活在唐詩宋詞裏的月亮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每逢佳節,仰望明月,總會有綿綿不絕的雋永詩詞縈繞耳畔。在浩如煙海的唐詩宋詞裏,詠月佳句俯拾皆是。詩人們將明月融化在心中,清輝與柔情交相輝映。時光流逝,人去墨存,從這些傳誦千古的詩句中,不僅可以重温月亮千年不變的陰晴圓缺,也能觸摸到那一顆顆激昂跳躍的靈魂。

一輪明月,天際高懸,跨越時空,亙古如斯,相比之下,人生如流水,顯得多麼短暫而渺小。詩中的月亮是亙古不移的長久象徵,是世事變遷的永恆見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的《把酒問月》寥寥數語就把時間的無情、生命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也生出同樣的歎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明月年年當空高懸,江水夜夜奔流不息,人生代代沒有窮盡,從大自然美景中體味到的是自然界新陳代謝的無情規律。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正因無論身處何地,人們所見月亮卻始終相同,於是月亮成為寄託相思的憑藉。儘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仍將豁達之情寄託於月盈月虧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因月亮易起相思,使它更多地成為愛怨情愁的象徵。柳永在《望漢月》中哀怨道:“明月明月明月,爭奈乍圓還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暫歡會、依前離別。小樓憑檻處,正是去年時節。千里清光又依舊,奈夜永、厭厭人絕。”天上的月亮圓了又虧,就像與新婚丈夫剛剛歡聚就又離別。獨守清窗凝望月亮,寂寞漫長的黑夜讓人如此惆悵無奈。“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歐陽修在《生查子·元夕》中闡發的也是物是人非的悵惘。從前幽會,兩情何等歡洽,周遭一切都成了愛的見證,美的表白。但快樂的時光轉眼成為記憶,月色依舊,燈市依舊,而人又去往何處呢?人潮湧動中無處尋覓佳人芳蹤,心情沮喪,辛酸無奈之淚染濕衣襟。今昔對比的淒涼,明月在詩人眼裏不過是淒涼的化身,是傷感的催化劑,也是相思的見證。

由於情感體驗不同,月亮被賦予的外形內藴大不一樣。在浪漫主義大師李白筆下,月光世界千姿百態,氣象萬千,既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古朗月行》)的天真無邪的純真心靈,也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月下獨酌》)的孤寂與悲苦。對於進士不第的張繼而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正是他的失意寫照。月亮漸漸西沉,一聲聲鴉鳴讓靜夜更加淒涼,江上起風了,吹得岸邊上的楓樹來回搖曳,和着那明明暗暗的漁火,彷彿同樣愁腸百結,難已入眠。寒山寺裏傳出的鐘聲,格外純淨悠揚,繚繞於耳,久久不散,與他落榜的沮喪交相輝應。

活在唐詩宋詞中的月亮,是綽約嫵媚的,也是惆悵哀怨的,是相思離別的,也是喜慶團圓的,是曠達瀟灑的,也是淒冷悲涼的。往事越千年,每當人們仰望星空,看到那一輪皓月,仍時時感受到它被賦予的歷史文化積澱,併為之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