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詞

唐宋詩詞鑑賞

欄目: 詩詞 / 發佈於: / 人氣:1.24W

詩詞,尤其是唐宋詩詞,是用漢字碼成的文本中審美價值最高的一類作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唐宋詩詞鑑賞的內容,歡迎閲讀!

唐宋詩詞鑑賞

唐宋詩詞鑑賞1

浣溪沙

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

(宋張孝祥)

霜日①明霄水蘸空,鳴鞘。

②聲裏繡旗紅。

澹煙衰草有無中。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

③濁酒戍樓。

④東,酒闌。

⑤揮淚向悲風。

[作者簡介]

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號於湖居士,四川人。高宗時進士,殿試第一。曾因觸犯秦檜,下獄。其詞早期多清麗婉約之作,南渡後轉為慷慨悲涼。多抒發愛國思想,激昂奔放,風格近蘇軾。有《於湖集》。

[註釋]

①霜日:秋天。

②鳴鞘(shāo):響鞭。鞘,拴在鞭子頭上的細皮條。

③尊:通樽,酒杯。

④戍樓:軍隊駐守的城樓。

⑤闌:將盡。

[賞析]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張孝祥正任荊南湖北路安撫使,駐守荊州。秋高氣爽,約友登高,不由感歎中原淪陷,遂寫成這首《浣溪沙》。

上片寫景,烘托邊塞氣氛和作者心情。時當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遠處水天相接。景是樂景,此處以樂景反襯哀情。詩人登監的是荊州城,荊州本是祖國內地的一座城池,而今卻成邊塞之地,時時有被胡虜侵略的危險,這本身就是讓人痛心的事。詩人又有滿腔愛國熱忱,面對山河破碎風飄絮的危局,哪裏還有心思欣賞秋日美景?更何況,極目遠望,鳴鞘紅旗,煙塵滾滾,金人的響鞭聲聲撕人心肺,作者心情就更加沉痛了。而澹煙衰草,滿目蕭疏,自然襯托了詩人的心情。

下片抒情,表達對中原故國的懷念。眼前遍地烽火,而大好河山,萬里中原還在遙遠的北方,受金人的踐踏。作者思念故土,思念中原父老,心情愁悶,只好借酒澆愁。可一樽濁酒怎能消除滿腔悲憤呢?酒盡愁不盡,面對蕭瑟秋風,作者禁不住淚流滿面了。

全詞雖短短的四十二字,但寫情真切,烘托巧妙,意境渾成。

過山農家

(唐)顧況

板橋人渡泉聲,

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①焙。

②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

[作者簡介]

顧況,字逋翁,浙江海鹽人。肅宗至德進士。曾任江南判官,著作郎、司户。性詼諧,有道家思想。攜家隱居,自號華陽山人。詩多反映現實。詩風樸質沖淡。其詩吸收方言口語,為一特點。

[註釋]

①嗔,嫌怨。

②焙,用微火烘。

[賞析]

這是一首訪問山農的紀行六言絕句。作者描繪了江南山鄉焙茶曬穀的勞動場景,刻畫了山農爽直淳樸的形象。格調明朗,節奏輕快。詩作者按走訪順序,依次攝取山行途中、到達農舍、參觀焙茶和曬穀四個鏡頭,層次清晰。

首句截取山行途中一景。作者走過橫跨山溪的木板橋,有淙淙泉聲相伴。沒有山字,卻烘托了山行環境。寫泉聲,反襯出山間的幽靜。此句寫出詩人步入幽境時的心曠神怡之情。

二句較之一句,時空上有了跳躍。作者來到農家,太陽已在茅檐上空高照,山農家的雞咯咯鳴叫,似在歡迎來客。雞鳴聲使深山農舍頓時充滿喧鬧的世間情味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此句與上句均寫三組情事,前後相對,表現出六言詩體特點。音節上富於節奏感,且音節響亮。

前二句從環境着筆,點出人物;第三句則從人物着筆,帶出環境。此句是山農的致歉話,是在山農陪作者參觀焙茶時説的,既寫了勞動場景,又寫出了山農的感情。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韻,反映了山農的爽直性格和勞動者本色。

第四句和前句連成一氣。南方山區,收穫季節雲多雨盛,詩中寫山農為天晴而欣喜,有典型意義。卻喜二字呼應莫嗔,再次生動刻畫山農感情淳樸和性格爽朗,也為全詩明朗色調增添了鮮明一筆。

這首詩由物及人,繪聲繪色,彷彿不經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卻寫得饒有興味,給人以一種美的藝術享受。

塞下曲

(唐)李益

蕃州①部落能結束。

②朝暮馳獵黃河曲。

③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羣嘶邊草綠。

[作者簡介]

李益(748──827)字君虞,甘肅武威縣人,大曆進士。曾任祕書少監、集賢殿學士、禮部尚書。其七絕為中唐詩人中一絕,音節神韻,不減王昌齡、李白。親歷塞上,寫出不少邊塞佳作,語言明淨自然。每作一詩,教坊樂人竟相作為供奉歌詞。

[註釋]

①蕃州,泛指西北邊地。

②結束,戎裝打扮。

③黃河曲,黃河河套一帶。

[賞析]

唐邊塞詩不乏雄渾之作,然以表現征戍之苦和思鄉之怨為多。即令是豪唱,也不免夾雜危苦之詞或悲涼之情。而李益此詩,描寫的是天高地闊、人歡馬叫的壯麗圖景,表現的是將士生活的滿懷豪情。

詩中的軍中將士雖生活艱苦,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但又被磨練得十分堅強驍勇。首句對將士們英姿颯爽的外形描寫,示意讀者將士之善戰不言而喻。二句寫軍中馳獵,是一種常規的軍事訓練。健兒們樂此不疲,早晚操練,作好隨時迎敵的準備。此句讚美了健兒們慷慨激昂、為國獻身的精神。前兩句着重刻畫人物,表現人物精神風貌,後兩句則展示人物活動的遼闊背景。這是西北高原的壯麗景色:天高雲淡,大雁羣飛,歌聲飄蕩在廣袤的原野上,馬羣在綠草地撒歡奔跑,是一片生氣蓬勃的景象。三句寫將士目送遠去的飛雁,歌聲中誠然有對家鄉的深切懷念;但飛鴻望斷而燕歌未斷(燕歌,《燕歌行》的曲調),這開懷放歌中,未嘗不包含對邊地的熱愛和自豪情懷。

這種情懷在四句中表現明顯。牧馬羣嘶邊草綠,作為讚美西北邊地景色的詩句,可與風吹草低見牛羊相媲美。風吹草低,寫蒼涼的高原秋色;牧馬羣嘶,寫油然生意的高原之春。綠,寫出了離離原上草由枯轉榮的變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覺又回到草原上。這與春風又綠江南岸一樣,以綠字取勝。江南之春,由啼鳥喚來;塞北之春,由馬羣的歡嘶迎接。邊草綠與牧馬羣嘶連文,意味悠長:似乎由於馬嘶,邊草才綠得更為可愛。詩中之壯美豪情着實感染人。

送友人

(唐)薛濤

水國蒹葭①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②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

③如關塞長。

[作者簡介]

薛濤,字洪度,長安人。幼時隨父入蜀。後為樂妓。能詩,人稱萬里橋邊女校書。曾居浣花溪,創制深紅小箋寫詩,人稱薛濤箋。詩多贈人之作。

[註釋]

①蒹葭,蘆荻。蒹,荻。葭,蘆。

②蒼蒼,鮮明之貌。

③杳,遠得不見蹤影。

[賞析]

薛濤向被人稱道,工絕句,無雌聲。此詩可與唐才子競雄。初讀此詩,只覺清空一氣;細讀,則見其中有無限藴藉,無數曲折。

前兩句寫別浦晚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當為秋季。此時相送,別情深濃。詩人登山臨水,見水國蒹葭,霜天寒月,月明山青,凜然生寒。此句暗用《詩經?蒹葭》詩意,表達一種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懷戀情緒。此處與王昌齡別詩中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長一樣,借用《詩經?蒹葭》語句而兼包全篇之意。這種引用手法,使詩句內涵大為深厚。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佳期一夕休,寫的是無限深情和遺憾。這裏卻加誰言二字,一反那遺憾之意,似乎意味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種慰勉的語調。這與前兩句隱含的離別傷感之情構成曲折,表現出相思情意的執著。

詩中言及關塞,那再見自然不易,除非相遇夢中。可是,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長關塞使夢魂難以飛越;更何況是夢杳,夢也不易求得。一句之中層層曲折,將思念之苦推向高潮。此句之苦語,相對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麴折。杳如,讀來有唱歎之音,配合曲折詩情,其調尤美,其味尤長。

看全詩的詩情發展,是先緊後寬,寬而復緊。先寫思而不見之懷戀,最後卻寫思念的夢也做不來,遠得如關塞,沒有蹤影。層層推進,處處曲折,愈轉愈深,委曲、含蓄。又化用各篇詩意,詩意更豐富。實不失為一篇贈人佳作。

唐宋詩詞鑑賞2

望月懷遠·賞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是一首羈旅詩,寫的是詩人客居他鄉,望月思念遠方親人,表達其對遠方親人的深切懷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開始兩句詩人用樸素自然的筆觸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壯麗的月亮初升的景象。海面上冉冉升起一輪皎潔的月亮,詩人此時想,與自己遠隔天涯的親人們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詩人由景入情,自然過渡聯想到家中的親人。在這裏本應該是詩人非常想念親人,而詩人卻對面着墨,想到親人在此時也在思念他的情形,可見詩人構思之巧妙,同時,親人思念他的情形寫得越清晰,表明詩人自己對家人的思念越深切。其中一個“生”字,運用得非常生動恰當,動感十足。這和前面我們講到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同潮生”詩句中的“生”一樣的精妙。“天涯共此時”暗用了謝莊《月賦》中“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意,這句話之前的“海上”、“天涯”勾勒出的壯麗畫面,使這一句“天涯共此時”展現的境界更為遼闊明朗。第一句寫的是望月實景,第二句是詩人自己想到的,詩文在開始便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定格了整首詩的環境背景,總攬全詩,而之後的抒情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這是詩人由前面的想象又轉到現實生活,寫詩人望月回來想要就寢卻無法安眠的心理。這兩句的意思是,多情人抱怨這漫漫長夜,一整夜對月相思,無法入眠。詩人因為思念而無法入睡,因為無法入睡所以抱怨夜晚太長。這一系列的動作體現了詩人內心煩躁,苦思無法安寧。一個“怨”字飽含了詩人內心因為思念而產生的深深的痛。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詩人思念遠方的親人,徹夜難眠,吹滅燭燈後,更喜愛月光的皎潔圓滿,於是披衣走出屋外,望月凝思,就這樣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直到露水沾濕了衣裳才從思念情緒中醒悟過來。此時詩人表面上是去欣賞月亮,實則是深深地沉浸在了對家鄉親人的懷想中,這更突出了詩人思親之切。因望月而懷念親人,因為懷念親人而去望月,兩相照應,表現出了詩人幽遠的懷鄉情。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這兩句寫詩人思念親人卻不能相見,於是就產生了把月亮捧起送給親人的想法。這兩句的意思是,但是怎麼能贈給遠方的親人呢,還是回去安寢吧,也許在夢裏能夠有相見的機會。其中充斥了詩人無法見到親人的無奈心情。晉人陸機擬古詩《明月何皎皎》中有“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詩人藉此更襯托出他思念遠方親人的真摯情感,使詩的懷遠之情更含藴、更細膩。詩文在詩人希望與失望的矛盾心情中結束了,餘韻猶存,意味深遠。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該詩通篇緊緊圍繞“望月”和“懷遠”這個線索,通過“望月”懷遠,然後,又通過“懷遠”無法入眠而“望月”,雖寫思念而情緒不過度感傷,情深真純。同時詩人無論是寫月還是寫詩人懷遠的煩躁心理都是恰到好處,細緻入微。頷聯一改律詩工整的對偶,而是使用了流水對形式,使詩文顯得更為自然、貼切、親切感人。張九齡這種自然質樸的文風對之後的孟浩然、王維等詩人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後人點評】

郭雲:清渾不著,又不佻薄,較杜審言《望月》更有餘味。(《增定評註唐詩正聲》)

唐宋詩詞鑑賞3

宿建德江·賞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曾前往長安、洛陽求取功名,求仕無成,於是,又遊歷吳越一帶。這首詩就大概作於遊歷吳越的途中,詩中表達了羈旅愁思。

從“移舟泊煙渚”句可見詩人以行船停靠在煙霧迷茫的小洲邊的畫面為開頭,不以或船行在途中,或詩人出發為背景,而是獨闢蹊徑,精取這樣一個靜謐的背景,烘托了整首詩的氣氛,為詩文下邊的抒情做鋪墊。

“日暮客愁新”,這一句是整首詩的中心句,“日暮”兩字承接上一句的“泊”和“煙”,日暮西山,所以船要停泊靠岸。同時它又引出了“客愁新”,《王風·君子于役》中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寫的是黃昏中婦人思夫的情景。可見這樣黃昏的景色,總是會引起人們的愁緒,孟浩然也不例外。詩人雖然在這裏露出一個“愁”字,但沒有深寫,而是筆調一轉又開始描寫景物。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詩人用一對寫景的句子,將自己的種種愁緒化入到無邊無盡的景中。暮色蒼蒼,平野遼闊,天空好像比樹木還要低;清澈江水中的月影,和遊子好似最親近。“曠”和“低”相互映襯,“清”和“近”相互襯托,詩人選取了這個只有在舟中才能領略到的獨特江景,寄寓他內心的愁緒。在寂靜的夜色中,詩人終於發現明月還和遊子親近,這頓然使愁苦的心情寬慰了許多。詩人看到水中明月又會想到什麼呢?詩文寫到此突然停止,言止而意未盡,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雖然有明月陪伴可以稍稍安心,但是重重愁緒又怎麼能是一個明月就能驅散得了的呢?詩人沒有在最後鋪陳寫月就説明了這點。其實這其中不僅僅是鄉愁,結合孟浩然苦讀詩書三十多年,最後求取功名卻處處碰壁、一事無成這個經歷,可知他心中自然愁緒難消。在客居他鄉之時,他思念家鄉,也不免因為自己的坎坷求仕之路而惆悵滿懷。整首詩中的幽靜氣氛,恰恰反襯了詩人心潮澎湃,內心無法平靜。

孟浩然的這首五言絕句,短短四句,卻情景交融,景色淡中有味,感情表達含而不露,意藴無窮,思緒和景色和諧統一,精練巧妙,渾然天成。

【後人點評】

《唐人絕句精華》:詩家有情在景中之説,此詩是也。

唐宋詩詞鑑賞4

周邦彥《蘭陵王·柳》

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悽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

【註釋】

⑴直:柳陰連成一條直線。

⑵煙:薄霧。弄:飄拂。

⑶隋堤:汴河之堤,隋煬帝時所修。

⑷飄綿:指柳絮隨風飄揚。行色:行為出發時情狀。

⑸京華:京師。

⑹長亭: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別的亭子。

⑺柔條:柳枝。古人有折柳贈別之習。

⑻舊蹤跡:過去的情狀。

⑼趁:逐,追隨。哀弦:哀怨的樂聲。

⑽離席:送別的筵席。

⑾寒食:清明前一天為寒食。榆火:朝廷於清明節取榆、柳之火以賜百官。

⑿迢遞:遙遠。驛:驛站。

⒀望人:送行人。

⒁悽惻:悲傷。

⒂漸:正當。別浦:水流分支的地方。

⒃津堠:碼頭上守望的地方。津:渡口。堠:哨所。岑寂:空寂靜謐。

⒄冉冉:慢慢移動的樣子。

⒅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樓台。

⒆露橋:佈滿露珠的橋樑。

【譯文】

正午的柳蔭直直地落下,

霧靄中,絲絲柳枝隨風擺動。

在古老的隋堤上,

曾經多少次看見柳絮飛舞,

把匆匆離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鄉瞭望,

杭州遠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厭倦,

可有誰知道我心中的隱痛?

在這十里長亭的路上,

我折下的柳條有上千枝,

可總是年復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閒暇到了郊外,

本來是為了尋找舊日的行蹤,

不料又逢上筵席給朋友餞行。

華燈照耀,我舉起了酒杯,

哀怨的音樂在空中飄動。

驛站旁的梨花已經盛開,

提醒我寒食節就要到了,

人們將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滿懷愁緒看着船像箭一樣離開,

梢公的竹篙插進温暖的水波,

頻頻地朝前撐動。

等船上的客人回頭相看,

驛站遠遠地拋在後面,

端的離開了讓人愁煩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喲,

卻發現已經是一片蒙朧。

我孤零零地十分悽慘,

堆積的愁恨有千萬重。

送別的河岸迂迴曲折,

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靜。

春色一天天濃了,

斜陽掛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攜手,

在水榭遊玩,月光溶溶。

我們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橋頭,

聽人吹笛到曲終……

唉,回憶往事,

如同是一場大夢。

我暗中不斷垂淚,

難以排遣的是那永遠的隱痛。

【賞析】

自從清代賙濟《宋四家詞選》説這首詞是“客中送客”以來,注家多采其説,認為是一首送別詞。胡云翼先生《宋詞選》更進而認為是“借送別來表達自己‘京華倦客’的抑鬱心情。”把它解釋為送別詞固然不是講不通,但畢竟不算十分貼切。其實這首詞是周邦彥寫自己離開京華時的心情。此時他已倦遊京華,卻還留戀着那裏的情人,回想和她來往的舊事,戀戀不捨地乘船離去。宋張端義《貴耳集》説周邦彥和名妓李師師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門。李師師置酒送別時,周邦彥寫了這首詞。王國維在《清真先生遺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這個傳説至少可以説明,在宋代,人們是把它理解為周邦彥離開京華時所作。那段風流故事當然不可信,但這樣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這首詞的題目是“柳”,內容卻不是詠柳,而是傷別。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詩詞裏常用柳來渲染別情。隋無名氏的《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便是人們熟悉的一個例子。周邦彥這首詞也是這樣,它一上來就寫柳陰、寫柳絲、寫柳絮、寫柳條,先將離愁別緒藉着柳樹渲染了一番。

“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這個“直”字不妨從兩方面體會。時當正午,日懸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直鋪在地上,此其一。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線,此其二。“柳陰直”三字有一種類似繪畫中透視的效果。“煙裏絲絲弄碧”轉而寫柳絲。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像絲一樣。它們彷彿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飄拂着以顯示自己的美。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靄看去,更有一種朦朧的美。

以上寫的是自己這次離開京華時在隋堤上所見的柳色。但這樣的柳色已不止見了一次,那是為別人送行時看到的:“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為汴河是隋朝開的,所以稱隋堤。“行色”,行人出發前的景象。誰送行色呢?柳。怎樣送行色呢?“拂水飄綿。”這四個字錘鍊得十分精工,生動地摹畫出柳樹依依惜別的情態。那時詞人登上高堤眺望故鄉,別人的迴歸觸動了自己的鄉情。這個厭倦了京華生活的客子的悵惘與憂愁有誰能理解呢:“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飄綿表示惜別之情,並沒有顧到送行的京華倦客。其實,那欲歸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悽呢!

接着,詞人撇開自己,將思緒又引回到柳樹上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古時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別的地方。詞人設想,在長亭路上,年復一年,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這幾句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歎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離別的氣氛,中片便抒寫自己的別情。“閒尋舊蹤跡”這一句讀時容易忽略。那“尋”字,並不是在隋堤上走來走去地尋找。“蹤跡”,也不是自己到過的地方。“尋”是尋思、追憶、回想的意思。“蹤跡”指往事而言。“閒尋舊蹤跡”,就是追憶往事的意思。為什麼説“閒”呢?當船將開未開之際,詞人忙着和人告別,不得閒靜。這時船已啟程,周圍靜了下來,自己的心也閒下來了,就很自然地要回憶京華的往事。這就是“閒尋”二字的意味。現代人也會有類似的經驗,親友到月台上送別,火車開動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動和熱鬧。等車開動以後,坐在車上靜下心來,便去回想親友的音容乃至別前的一些生活細節。這就是“閒尋舊蹤跡”。那麼,此時周邦彥想起了什麼呢?“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註釋説這是寫眼前的送別,恐不妥。眼前如是“燈照離席”,已到夜晚,後面又説“斜陽冉冉”,時間如何接得上?所以這應是船開以後尋思舊事。在寒食節前的一個晚上,情人為他送別。在送別的宴席上燈燭閃爍,伴着哀傷的樂曲飲酒。此情此景真是難以忘懷啊!這裏的“又”字告訴讀者,從那次的離別宴會以後詞人已不止一次地回憶,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寫明那次餞別的時間,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舊時風俗,寒食這天禁火,節後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歲月匆匆之感。歲月匆匆,別期已至了。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賙濟《宋四家詞選》曰:“一愁字代行者設想。”他認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這樣曲折的解釋。但細細體會,這四句很有實感,不像設想之辭,應當是作者自己從船上回望岸邊的所見所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風順船疾,行人本應高興,詞裏卻用一“愁”字,這是因為有人讓他留戀着。回頭望去,那人已若遠在天邊,只見一個難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無限的悵惘與悽惋。

中片寫乍別之際,下片寫漸遠以後。這兩片的時間是連續的,感情卻又有波瀾。“悽惻,恨堆積!”“恨”在這裏是遺憾的意思。船行愈遠,遺憾愈重,一層一層堆積在心上難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從詞開頭的“柳陰直”看來,啟程在中午,而這時已到傍晚。“漸”字也表明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不是剛剛分別時的情形了。這時望中之人早已不見,所見只有沿途風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別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裏水波迴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裏。景物與詞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陽冉冉西下,春色一望無邊,空闊的背景越發襯出自身的孤單。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月榭之中,露橋之上,度過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宛如夢境似的,一一浮現在眼前。。想到這裏,不知不覺滴下了淚水。“暗滴”是揹着人獨自滴淚,自己的心事和感情無法使旁人理解,也不願讓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傷。

統觀全詞,縈迴曲折,似淺實深,有吐不盡的心事流蕩其中。無論景語、情語,都很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