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句

描寫關於冬雪的詩句

欄目: 詩句 / 發佈於: / 人氣:3.32W

學時冬天的一道獨特的風景,所以詩人必定不會錯過這個寫詩題材,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冬雪的詩句,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描寫關於冬雪的詩句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的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註釋

絕:無,沒有。

萬徑:虛指,是指千萬條的路。

人蹤:人的腳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編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獨:獨自。

《夜雪》

唐代: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譯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讓我感到很驚訝,又看見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註釋

⑴訝:驚訝。 衾(qīn)枕:被子和枕頭。

⑵折竹聲:指大雪壓折竹子的聲響。

鑑賞

前兩句“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户明”,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温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裏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説明夜來人已擁衾而卧,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户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説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面描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後兩句“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裏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着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這首詩新穎別緻,首要在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裏,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詩人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全用側面烘托,依次從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四個層次敍寫,一波數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這首詩樸實自然,詩境平易,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語言的特色

《雪望》

清代:洪昇

寒色孤村幕,悲風四野聞。

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雲。

鷗鷺飛難辨,沙汀望莫分。

野橋梅幾樹,並是白紛紛。

賞析

這首寫冬雪的詩,前四句首先交代時間:冬日的黃昏,地點:孤村;接着,從聽覺方面寫處處風聲急;繼而,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凍”,緊扣一個“雪”字。後四句具體描繪雪景,以沙鷗與鷺鷥難以辨認,“汀”與“洲”不能區分來映襯大雪覆蓋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點。“野橋”兩句寫幾株梅樹枝頭上都是白梅與積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與唐代詩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幹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有異曲同工之妙。此詩形象生動,清新別緻,可謂詠雪詩中純屬描寫雪景之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