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句

關於《夜雨寄北》的詩句賞析

欄目: 詩句 / 發佈於: / 人氣:1.35W

學生學會鑑賞古詩是他們步入古典文學殿堂門檻的第一步。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運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會鑑賞古詩。以下就是小編收集的《夜雨寄北》的詩句賞析,歡迎鑑賞。

關於《夜雨寄北》的詩句賞析

《夜雨寄北》的詩句賞析

《夜雨寄北》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夜雨寄北》鑑賞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悦,反襯今夜的孤寂。語淺情深,含蓄雋永,膾炙人口,餘味無窮。

有人考證,以為此詩是作者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間入東川節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時作。其時義山妻王氏已歿(王氏歿於大中五年夏秋間)。為此,以為此詩是寄給長安友人。但義山入梓幕,與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即使王氏仙逝居先,義山詩作在後,在當時交通阻塞和信息不靈的時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夜雨寄北》作者簡介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温庭筠合稱為“温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説。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夜雨寄北》的詩句賞析

《夜雨寄北》唐代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作者李商隱,唐代詩人,用自己一生經歷證明“苦逼是有道理”的奇葩(沒有之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等絕唱名句是他寫的。大唐盛世,老李家當老大説了算了年代,李白是“才華造成了苦逼”,而李商隱則是“苦逼成就了才華”。(李商隱一生介紹:你不是不優秀,只是不會選擇)

李商隱寫這首詩表達了兩個方面的情感:一是與妻子離別的痛苦,二是渴望與妻子團聚的心情。再歸納的有文采一點,就是:表達了詩人漂泊在外的孤獨,深秋雨夜的寂寞,歸家無期的無奈,相見共語的期盼。(這一段供輔導孩子學習的同志參考)

不需要參加考試的同志們還可以挖掘出第三點:李商隱在給他的老闆“老大,我這麼苦,都是為了工作 ......” 前一陣子,“商旅縱橫”搞了一個出差軌跡圖,霸屏朋友圈。嗯嗯,異曲同工。

君問歸期未有期

這句話通俗一點説就是“你問我哪天回家,我特麼也不知道啊!”表達了三個方面的情感:一是夫妻間的關懷、思念;二是李商隱同志歸家無期的無奈;三是對妻子的歉意。

剛工作時常年出差,一出差就是一個月。那時每天都和老婆通電話,每次她都問“你什麼時候回家啊?”,每次我都回答“不知道啊,等領導定開會日期呢。”恩愛、無奈、歉意,盡顯於此。

沒有長期出差在外工作經歷的人,不太容易理解這種情感。我記得2005年,中國聯通某位坐辦公室不出差的領導設計了一個套餐“一個月500元話費隨便打”,中國移動的用户月話費達500元即可申請這個套餐,這是為了搶客户出的殺手鐗啊。當時我就去辦了一個,結果我們辦事處幾個長期出差的兄弟,每天晚上輪流抱着我的手機熱線電話。那段時間,我們宿舍雖然家徒四壁、但充滿了愛。搞了半年,某大公司就取消這個套餐了。

巴山夜雨漲秋池

“漲”這個字用的妙,有動態感,寫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襯托李商隱同志的寂寞無奈和對妻子的思念之情。“秋”這個字也用的妙,表明季節的同時,渲染了悲涼的氣氛。(輔導孩子學習的同志,記這一段就可以了。)

天冷,下雨,窩在家裏“老婆孩子熱炕頭”是兄弟們第二理想的事。第一理想的事是:哥兒幾個聚在茶館裏吹牛逼打血戰到底。理想這玩意兒吧,就和大部分企業老闆下的指標一樣,無論是保底指標、還是挑戰指標,即便是神仙也永遠達不到。

所以,確實也只能寂寞無奈;如此,氣氛當然是悲涼的;那為什麼會思念妻子呢?家裏的這位領導,雖然有時也蠻橫,但是比老闆要好多了。

再深入一些理解:在職場上,你要追隨哪位領導?你要判斷哪位領導和老闆走得近,有上升的空間,才能帶着你上升?看他出差在外是不是掛念老婆?凡是掛念的、老給老婆打電話的,通常都和李商隱同志一樣,是事業上不得志的。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兩句既寫出空間的差異,又寫出時間的變遷。從空間與時間的變化中寫出人的悲歡離合。在當前的離別愁苦中,激發出對未來相聚歡樂的憧憬。

因為這首詩,產生了一個成語“剪燭西窗”,本義則是“思念妻子,渴望相聚”,後來也泛指“思念親人朋友,渴望相聚”。

我們小時候寫作文,總是字數不達標,所以常常把前面寫的內容,後面換個姿勢再寫一次。李商隱寫這首詩,一共才28個字,也玩這個套路。“巴山夜雨”寫了兩次。不過,他的套路深一點:第一次是寫實,渲染寂寞無奈的心情。第二次是寫虛,想象與妻子相聚時的歡樂。(這兩點是考試中的標準答案)

由此,我終於明白了“有文化的優越性”。你看人家李商隱,懶得都沒換姿勢,就是硬生生地再來了一次,那也能讓人感受到虛虛實實的變化。誰讓他是文化人,而你我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