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歌

高三語文詩歌鑑賞

欄目: 詩歌 / 發佈於: / 人氣:2.31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詩歌吧,詩歌具有音韻和諧,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特點。究竟什麼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三語文詩歌鑑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三語文詩歌鑑賞

高三語文詩歌鑑賞1

 一、説教材

1.考點分析

“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是閲讀“古代詩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內容。能力層級為D級。古代詩歌裏形象的主體應該是由是個裏的“人、事、景、情、物”等具體內容構成的。其中人物形象是考察的重點之一。

2.學習目標

掌握詩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掌握人物形象類題型的答題步驟。

提高答題的規範性。

要分析詩歌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掌握詩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所以確定第一個學習目標;在掌握塑造人物性的方法之後,還要明確答題的步驟,這樣才能做到舉一反三。在高考中要取得分數,必須落實在卷面上,所以規範答題就非常重要和必要。

課時安排:1課時

3.學習重點

掌握人物形象類題型的答題步驟。學生已經學過不少的小説作品,對人物行的塑造方法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是各種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説的相通的,但在具體答題時,學生不知道如何下筆,所以將解答人物形象類題型的答題步驟確定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

4.學習難點

提高答題的規範性。許多同學對詩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瞭解,但在答題時卻不夠規範,導致失分。學生答題不夠規範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瞭解答題步驟,二是書寫不夠規範。所以提高答題的規範性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二、説學生

高三一班學生普遍熱愛語文,作為理科生,對詩詞的興趣非常濃厚,長久以來形成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很容易使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然而古代詩歌鑑賞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一些學生在鑑賞古代詩歌時有畏難情緒,因為詩歌的語言凝練,思維又具有跳躍性,所以需要讀者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學生對修辭手法的特點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題也不規範,所以應對學生做必要的鑑賞指導。

 三、説教法

“講練結合 ”的方法。因為學生缺乏必要的答題技巧,所以在一節課中,講練結合的方法既能給學生以方法的指導,又能起到鞏固的作用。

“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四、説學法

自主學習。在老師的指導下,將總結的規律運用到實踐中。

 五、説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1.導語:(設計理念:創設情境,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2.人物競猜

(設計理念:讓學生進一步瞭解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同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高考面對面

1.考綱詮釋:(設計理念:讓學生明確《考綱》要求,明確學習目標。)

2.方法指導:(設計理念:進行必要的方法指導,讓學生有法可依。)

(三)典型例題:(設計理念:精選典型試題,通過講解讓學生有規律可循。)

(四)課堂練習:(設計理念:學以致用,訓練學生規範答題。)

(五)課堂小結:(設計理念:總結方法,讓學生答題是有法可依。)

(1)什麼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徵——性格

(結合詩句簡析形象)

(3)形象的意義——情感

(六)延伸閲讀室:(設計理念:開拓學生視野,進一步明確賞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七)板書設計

人物形象分析

什麼形象——身份

形象特徵——性格

形象意義——情感

六、課後反思

通過典型例題中五首詩的分析講解,學生掌握了詩歌中人物鑑賞的分析方法和答題步驟,上課學生反應積極,對詩中人物形象把握到位。但由於時間關係還需多練習方能得心應手。

高三語文詩歌鑑賞2

將進酒——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你同銷萬古愁。

評析:

這是一首極為豪放的詠酒詩,詩人的狂醉之態與句俱出,幾乎能讓人聞見陣陣酒香。而吟誦數度,傾瀉又會感到有悲壯之氣隱伏其中,狂放之中並不缺乏深沉。

《錦瑟》——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本詩為李商隱的代表作之一。詩題“錦瑟”,既是取首句開頭兩字為題,又含有以琴瑟喻夫婦之義。首聯歎華年之易逝,思舊而神傷;頷聯借莊生、望帝故事,寫出生離死別的無窮之悲;頸聯是膾炙人口的名句,既追憶忘婦生前的明眸、美色和悲歡離合之情,又隱寫現在已是可望而不可及、幻滅不可復追之痛;尾聯言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才感到無窮悵恨,即在當時已是令人不勝悵惘,語意沉痛之極。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兩句詠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話是杜甫詠史詩中傳誦千古的絕唱,這是為諸葛亮發出的哀歌,也寫盡了中華民族多少英雄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據説宋朝抗金名將宗澤死前曾吟杜甫此兩句詩,可謂千載而下,英雄同淚。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意境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認為意境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兩種。詩到境界全出,韻味別具,便總有其寄於詩中的主觀色彩。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這首山水詩,向來被眾家譽為“無我之境”的典範。它寫的是寧靜、安謐、恬淡的境界,內淨外靜,烘托出一種遠離人世、寄情山水的氛圍。靜,是環境、景物的客觀狀態;淨,是心靈、慾念的主觀願望。秋天的美景給人以心靈的沉靜,性靈的超脱。所以,本詩歷來被後人推重。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是作者大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今四川奉節一帶)時所寫。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明代胡應麟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緊扣夔州特定環境。首聯對起,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句中自對,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奇妙無比。頷聯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情懷,透過沉鬱蒼涼的對句,顯示了出神入化的筆力。四句詩聞與見,山和水,兩兩間隔,妙語天成。後四句寫登高時觸發的感慨,作者憂國傷時的情操,躍然紙上。頸聯從縱(時間、“百年”)、橫(空間、“萬里”)兩方面着手,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使人深深感到他那沉重地跳動着的脈搏,並和上聯的“無邊”、“不盡”,在意境上互為呼應。尾聯也以對作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蓋久客則艱苦備嚐,多病則潦倒日甚,所以白髮頻添,酒杯難舉,同時點出了此時艱難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

高三語文詩歌鑑賞3

高三語文複習講座(28)古代詩歌鑑賞鑑賞作品的語言

附:答案及簡析

1.(1)①這兩句詩用十個名詞構成,每字一個物象,合起來有無窮意藴。②這十個名詞所表現的都是具有特徵性景物,都表現出“早行”之“早”;寫早行的情景,繪聲繪色,如在目前。(“雞聲茅店月”,寫旅人在茅店中聞雞鳴而起身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出門趕路;“人跡板橋霜”,原以為自己“早行”,誰知板橋上所積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跡——更有早行人)

(2)“明”原為形容詞,這裏用作動詞,為“照亮”之意。枳樹白花照亮驛牆,襯托出拂曉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2.(1)用“懸”寫雨,寫出雨腳綿延雨簾高掛的景象,突出雨之健捷而有氣勢。“空濛”二字烘托出雲行雨注、水氣蒸騰的景象。寫出了這場雨引起周圍環境色調的變化。

(2)前一首用“還似”二字將洞庭曉景和咸陽雨景聯繫起來,突出了景色的煙水空濛,描繪出一幅壯闊飛動、無比清奇的圖畫。後一首用“還似”二字將前兩句的“撫今”和兩句的“追昔”聯繫起來,突出了感傷之情。

3.(1)夜深天寒,織作不息,以致精疲力盡,表現了織女內心的痛苦和無奈。

(2)織女“憂”的是所織之錦“不稱舞人衣”,實際表達了詩人對織女的同情,對奢糜生活的不滿。(織女“憂”而非詩人“憂”)

4.(1)“詩眼”是“有情”二字。全詩扣住“風”的'“有情”二字來寫。前面從“有情”寫它帶給林壑以清爽,後面又由“有情”讚美它“為君起風聲。”

(2)這首詩以“風”喻人,主要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首句描寫風起,次句用一“加”字彷彿風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動。下面寫風的活動,用“驅”、“卷”、“尋”、“出”、“為君”等字眼,對風進行擬人化的描寫,把風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讀本詩,要把握住“詠風”即“詠人”——詠有為之士)

高三語文詩歌鑑賞4

詩歌鑑賞知識梳理(一)——意象

詩歌中的形象,我們又稱之為“意象”。是指詩人根據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詩歌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客觀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帶上了詩人的情感色彩,賦予它靈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觀意願的“意象”。

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剛託物言志,這裏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的“情”,詠物所言的“志”,即為主觀的“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觀之意和客觀之象融為一體的藝術形象。由此可將詩歌中的形象分為四類:(一)人物形象,既指詩歌中作者創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二)事象,事象即動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在古典詩歌中最為普遍與常見的就是後兩種。

因此,鑑賞具體作品的時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的情調,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鑑賞古代的詩詞作品。

意象色彩的冷暖傳遞着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一般暖色預示着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奮發;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極頹唐,孤寂淒涼。準確理解修飾詞。客觀物象是沒有情感傾向的,詩人讓客觀事物“皆着我之色”後便藴涵了豐富情感。詩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鮮明體現在某些描寫景物的修飾語上,使景物帶有傾向色彩。

如: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曲中的藤、樹、鴉、橋、道、風、馬,除鴉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傾向,但分別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帶有傾向色彩的詞修飾後,藤是乾枯的毫無生氣,樹是衰朽殘敗,鴉是傍晚暮鴉,橋是狹小少人經過,道是荒涼古道。曲子通過描寫富有特徵而又互有聯繫的景物,物象變為有傾向的意象,整個融入蕭條荒寂之中,意境頓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藝術構思構成一幅瀰漫着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效夕陽圖。

常見的意象

1、松柏——松柏生長環境惡劣、經寒不衰、枝幹堅韌,具有一種凜然正義。在文人筆下,鬆是堅貞、孤直和高潔的象徵,古人常通過詠鬆來表現自己對高風亮節的讚美和追求。如:李白《贈書侍御黃裳》:“願君學長鬆,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2、竹——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綠竹葱蘢——正直謙虛,堅貞高潔——隱士君子。如:“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張九齡),讚美竹的氣節與虛心。“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蘇軾《於潛僧旅筠軒》)可見將竹視為名士風度的最高標識了。“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隱士、詩人喜歡在綠竹葱蘢的環境談經論道。

3、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纏綿悱惻,離愁別緒——送別懷人。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表達對分別的眷戀。“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起情。”“折柳”寓有惜別懷遠之情。“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在楊柳依依的岸邊,離別之情油然而起。

4、梅——最先開放,傲霜鬥雪——敢為人先,不畏權貴——君子。如: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淨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5、菊——臨秋而開,凌冰傲霜——不畏權貴,堅守晚節——志士。如:鄭思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顏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聞達——隱士。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

6、大雁——春秋遷徙——思鄉之情。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故鄉渺何處?歸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齋聞雁來”(韋應物《聞雁》),“曉髮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趙《寒塘》)。鴻雁傳書。如:“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懷李白》作為送書信的使者。

7、杜鵑(子規、布穀)——叫聲悽切——悲涼悽清——憂愁憂思。(哀怨、思歸)如:“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悽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裏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淒厲地鳴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悽清的景物,寄託了幽深的鄉思。“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淒涼或思歸的情思。“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蘇軾《浣溪沙》)詩人在逆境中對人生抱着樂觀、豁達的態度,所以在蕭蕭暮雨中傳來的杜鵑的啼鳴,讓人感到其境頗為清遠,其情頗為恬適。

8、月(殘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鏡、蟾兔、玉盤)——它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念親的標誌,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9、斜陽——給人以淒涼、沮喪、失落之感。遊子思婦善用夕陽抒他們的情思。如范仲淹:“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在特定的環境中,給人以蒼茫沉鬱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陽意象塑造氣象渾然、遼闊、蒼茫的意境。如: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詩)夕陽與時序流轉有關,故詩人常借夕陽發思古之幽情。(懷古詩)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以“征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為現實背景,感喟“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的物是人非。

10、登高、憑欄。多傳達相思之情、報國之志和壯志難酬的悲傷與激情。如: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詩歌鑑賞知識梳理(二)——答題技巧

(一)煉字技巧: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裏?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悽悽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説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二)表達技巧的內容: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修辭方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文藝表現方法)、篇章結構。

1、修辭方法:

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動感人。

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設問――先提出問題,接着自己把看法説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互文――“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A為了避免詞語單調重複,行文時交替使用同義詞,這種互文的特點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詞組或句子裏,處於相應位置的詞可以互釋。這樣可以從已知詞義來推知另一未知詞義。B是出於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練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於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即“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理解這種互文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彼此映襯才能現出其原意,故習慣上稱之為“互文見義”。

反覆――疊字疊詞疊句: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更加生動形象。思想感情的表達更為綿密曲折,音節流美,增強語言的音樂美、修辭美。

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説出來。

雙關――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

2、表達方式:記敍、議論、描寫、抒情。

表達方式: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敍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情與景關係:

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側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闕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共鳴。這樣的詩就寫得好,能動人。

抒情手法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愁緒。這種方式比較直觀。

間接抒情――詩人們往往藉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託物言志。

借景抒情: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情,三是緣情寫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閒鶴、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複雜的思想情感。

注意樂景與哀景的關係: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一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即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關於情景交融的鑑賞,關鍵在於情是何情,事實上也就是要求我們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樂景、愁景。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3、表現手法:

(1)描寫技巧:烘托與對比、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

渲染與烘托—-渲染與烘托本都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渲染是指國畫中,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這樣一種加濃形象的手法。詩歌中則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着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説本意,只説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對同一事物,可以從正面渲染,也可以從側面烘托。

襯托與對比――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條件來突出主體。反襯就是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襯托主體。對比就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用對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對比鮮明,反差強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虛實結合――定義: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一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二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三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簡單説,“虛”的方法,其實也就是作者想象聯想的方式,從我們讀過的作品來看,主要有兩種:一是遙想,二是夢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則為實。“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虛景和實景的關係,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中心的。

動靜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裏,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裏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裏的“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動”為動),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正側結合――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象餘地。

點面結合――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繫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我們在寫景狀物時,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必須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繫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點,隱括全面的效果。

細節描寫――中國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精悍,這樣就不象敍事性作品那樣有過多的細節描寫。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樣不能忽視了其中的細節描寫。這一點特別需要加以注意。文學作品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也能獲得“見微而知著”的效果。

白描工筆――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乾淨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工筆,原是一種繪畫的筆法,後指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

(2)文藝表現方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用典、象徵聯想等。

比興手法――比喻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情感更濃郁。如果通篇貫穿着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徵。

鋪陳――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厭其煩地多角度地進行鋪敍陳述。

象徵――象徵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徵體和本體之間存在着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藉助讀者的想象和聯想把它們聯繫起來。例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想到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捨己為人的象徵。象徵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託深遠之意。“菊”象徵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蘭芷”象徵名貴、孤芳、清高等等。

用典――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能夠起到含蓄、洗練、委婉和聯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增強了作品意藴的同時,也給閲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古詩詞中的用典有以下幾種情形:①點化前人語句②引用神話故事③運用歷史故事。

聯想和想象――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抑揚關係――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説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

[欲揚先抑]欲揚先抑又叫先抑後揚,即文勢先下抑後上揚,或文意先貶抑後褒揚,猶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頂。

[欲抑先揚]欲抑先揚又叫先揚後抑,即文勢先高揚後下抑,或文意先褒揚後貶抑,好像瀑流,從高處飛瀉而下。

[似貶實褒]對值得歌頌的對象不正面褒揚,而寓褒於貶,正話反説,用貶抑的語氣來褒揚,看似貶抑實為褒揚

[似褒實貶]對應該貶抑的對象不直接貶抑,而寓貶於褒,反話正説,用褒揚的語氣來貶抑,看似褒揚實為貶抑。

借古諷今或借古抒懷――借古人抒發自己的抱負,表面回憶歷史,敍述古人,實則抒發自己對人事物的認識。

(4)、篇章結構: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首句標目――開宗明義,直接點題。白居易説:“首句標其目”(《新樂府序》)。這個“目”就是的中心論點,運用這種方法開頭,就為全文指明瞭“航標”。

開門見山――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曲筆入題――不馬上就觸到本題,開頭先來一個發端。運用的好,會使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懸念,吸引讀者。

伏筆――是在的故事發生前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種暗示性的鋪排,當事件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再予以“迴應”的寫作技巧。好的伏筆能起到暗示、點題、溝通內部聯繫、逆轉人物關係等作用,使文理通順、合情合理,往往能讓人產生會心一笑、心靈共鳴或意外感悟等閲讀驚喜;同時能使出色生輝,具有獨特魅力。

照應――照應是篇章間的伏筆照應,又叫呼應。一篇要有頭有尾,前後內容要有內在聯繫。前面交待過的話,後面得有照應;後邊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待。這樣,前後才能貫串,使讀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脈絡。照應的作用。照應能使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

卒章顯志――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點明主旨。

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三、解題方法——答題指津:

題目類型:這首詩歌採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和方法:(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解題格式:

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敍(描寫)+敍(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見錯誤:解答這類提問時,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對詩歌某個局部的修辭手法進行闡述。這是不對的。但在闡述具體某句詩時,可以談及修辭手法的運用。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高三語文詩歌鑑賞5

一要注意題目。古詩的題目往往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讀詩作的重要切入點。

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題選取的詩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作風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山水田園詩,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戴復古的愛國詩等等。注意到這一點,對整體鑑賞很有好處。

三要注意註釋。有些註釋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些解釋相關詞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或時代背景。

四要注意題材。一般而言,送別詩多是叮嚀對方、讚頌對方,或訴説依依惜別之情,或敍述別後的思念。詠史詩、懷古詩多是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弔,或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或傾訴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借古諷今,感歎昔盛今衰。邊塞詩描寫邊塞軍旅生活,或表現邊地苦寒的生活環境,或表現壯麗的邊塞風光,或表現對窮兵黷武的統治者的不滿。思鄉詩(如張籍的《秋思》)、閨怨詩及羈旅詩則重在表現對親人的思念,或表達婦女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或表現遊子異地生活的悽楚辛酸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詩歌優美的意境,離不開真實、鮮明、生動的意象。意象是詩中熔鑄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這是鑑賞詩詞語言和形式、評價詩詞情感和內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細節。透過細節,可以挖掘詩中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情語。古詩中的抒情方式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可分為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託物言志、象徵手法)等。這裏所説的情語指直抒胸臆的詞句,是詩中的點睛之筆。把握了這些詞句,便可觸摸到詩人的情感脈絡。

高三語文詩歌鑑賞6

當堂訓練1

班級: 姓名:

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1、、閲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詩後的問題。

除 夜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詩歌第三句運用了一種特殊的表現手法,試簡析之。

2、閲讀下面一首詞,回答問題。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這是南唐李後主亡國入宋後寫的詞。有人説這是一首極盡繁華之作,有人説這是一段淒涼無限之吟唱。請聯繫寫作背景,從藝術手法運用的角度談談你對這首詞的看法。

3、閲讀下面一首唐詞,回答以下問題。

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注:①斷腸天,指明麗美好的春日。

試析這首詩對比的表現手法。

當堂訓練2

班級: 姓名:

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4、閲讀一首宋詩,按要求答題。

村行

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峯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第二聯“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峯無語立斜陽”是歷來所傳誦的名句,試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分析人們傳誦讚歎的原因。

5、閲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移家別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作者是採用什麼樣的藝術手法來表達他對湖上亭依戀難捨的深厚感情?請結合詩

句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