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詞

讀書的詩詞及賞析

欄目: 詩詞 / 發佈於: / 人氣:1.46W

讀書可以增進才幹,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解決問題。俗話説: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秀才之所以能夠不出門而知天下事,不就是因為讀書嗎?下面是關於讀書的詩詞及賞析的內容,歡迎閲讀!

讀書的詩詞及賞析

《觀村童戲溪上》

宋代詩人陸游

雨餘溪水掠堤平,閒看村童謝晚晴。

竹馬踉蹡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

三冬暫就儒生學,千耦還從父老耕。

識字粗堪供賦役,不須辛苦慕公卿。

賞析

代兒童遊戲多種多樣,十分豐富。該詩前兩聯寫了兩種遊戲,一是騎竹馬;一是放風箏。竹馬在地面上奔跑,跑來跑去晃晃悠悠連人帶“馬”衝進了爛泥塘裏,好不掃興;風箏在空中飛舞,左搖右擺,又飛又叫,好不驕橫。值得關注的是,詩人寫風箏與風的關係時,手法與眾不同,他不説風箏憑藉風力而飛,卻説風箏挾持風箏在大風中飛揚跋扈。在這裏,作者把風箏作為主體,視它為生靈,真是把個風箏寫活了。

讀此詩,不由得想到現今仍然流行於日本的“鬥風箏”。打鬥的風箏多為長方形硬板子,從背後勒成瓦形,或豎或橫,繪畫簡潔明快,不拴尾巴,背縛弓弦,憑藉強風,飛上天空,左衝右突,嗡嗡作響。許多風箏同時升空,並不迴避碰撞纏繞,而是互相打鬥,互相“割線”,一旦線斷,任其飛去。最後,誰還留在空中,誰便是勝利者。那場面頗有陸翁詩的氣勢。

後兩聯提及當時宋朝實景:農夫冬閒跟着村裏的窮書生學習,但這只是學習極基礎的東西,為的是在立契,作保時不被矇騙。

《闕題》

唐代詩人劉昚虛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閒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鑑賞

這首詩原來應是有個題目的,後來不知怎樣失落了。唐殷璠《河嶽英靈集》在輯錄這首詩的時候就沒有題目,後人只好給它安上“闕題”二字。

這首詩句句寫景,畫意詩情,佳句盈篇,可推為劉眘虛的代表作。詩描寫深山中一座別墅及其幽美環境。一開頭就寫進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雲盡”,是説通向別墅的路是從白雲盡處開始的,可見這裏地勢相當高峻。這樣開頭,便已藏過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許多拖沓。同時,它暗示詩人已是走在通向別墅的路上,離別墅並不太遠了。

“春與青溪長”,伴隨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時正當春暖花開,山路悠長,溪水也悠長,而一路的春色又與溪水同其悠長。為什麼春色也會“悠長”呢?因為沿着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無盡春色源源而來。青溪行不盡,春色也就看不盡,似乎春色也是悠長的了。

三、四兩句緊接上文,細寫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詩人自己的喜悦之情。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這二句,要特別注意“隨”字。它賦予落花以人的動作,又暗示詩人也正在行動之中,從中可以體味出詩人遙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靜靜綻放的景象。此時,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發出香氣。芬芳的`落花隨着流水遠遠而來,又隨着流水遠遠而去,詩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適,絲毫沒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傷情調。他沿着青溪遠遠地走了一段路,還是不時地看到落花飄灑在青溪中,於是不期而然地感覺到流水也是香的了。

總括上面四句:開頭是用粗略的筆墨寫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細筆來特寫青溪,彷彿是把鏡頭裏的景物從遠處拉到眼前,讓我們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還可以聞到花香水香。

一路行走,一路觀賞,別墅終於出現在眼前。抬頭一看,“閒門向山路”。這裏是沒有多少人來打擾的,所以門也成了“閒門”。主人分明愛好觀山,所以門又向山路而設。

進門一看,院子裏種了許多柳樹,長條飄拂,主人的讀書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來這位主人是在山中專心致志研究學問的。

寫到這裏,詩人從登山到進門的一路經歷,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來了。但他不過把幾件景物攝進鏡頭,並沒有敍述經過,僅僅給你以幾種不同的變化着的形象。

結末兩句,詩人仍然只就別墅的光景來描寫。“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這裏的“每”作“雖然”講。因為山深林密,所以雖然在白天裏,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環境的安謐,氣候的舒適,真是專志讀書的最好地方了。詩到這裏,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思索餘地,更增加了詩的韻味。

《冬夜讀書示子聿·選一》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代詩人陸游

賞析

在宋寧宗家慶五年,即1199年年底,陸游寫了《冬夜讀書示子聿》一首詩。

這首詩的意思是説,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終身為之奮鬥,往往是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躬行實踐。

詩的前兩句,作者講古人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只有少年時加倍努力,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他從古人做學問入手,侃侃而談娓娓道來,使人倍感親切清新,如沐春風。其中“無遺力”三個字,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第二句闡述了做學問應當持之以恆的道理,同時也強調“少壯工夫”的重要性。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拼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

詩的後兩句,作者談從書本得來的知識比較淺薄,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他從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關係着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凸顯其不凡的真知灼見。“要躬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這是學者的一種“躬行”,二是獲取知識後還要“躬行”,通過親身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作者的意圖非常明顯,旨在激勵兒子不要片面滿足於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夯實和進一步獲得昇華。他的獨到見解,不僅在古代,對做學問、求知識之人是寶貴的經驗之談,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仍然具有較強的啟迪和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