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詞

【精品】古詩詞的作文六篇

欄目: 詩詞 / 發佈於: / 人氣:3.17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漢魏以後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詩詞的作文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品】古詩詞的作文六篇

古詩詞的作文 篇1

揭起《詩經》的封面,你會看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水色河光;翻開《楚辭》的篇章,你會看到“梟梟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湖波江浪。水性是温柔的,它能表達出人們內心的情感。古時候,人們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是船,所以渡口也就成了友人或戀人依依惜別的地方,而水在此時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這是一首送別詞,詩人以眼波喻水,以蹙眉喻山,因為有了對水的奇想,使得這首詞沒有離別的感傷,才脱離了送別詞的俗套。

水與愛情的關係,似乎比水與友情的關係更密切,翻開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能得到證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蒹葭》)作者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就在這百草凋零的清秋時節起了相思:她在什麼地方呢?她“在水一方”,又“宛在水中央”,心上人若隱若現,朦朦朧朧,讓作者魂牽夢縈,寫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愛情。

簡單的水,多麼神奇啊!水因為富於變化,靈動活潑,也能引出詩人們對人生的感悟和思索。“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是蘇軾對人生的樂觀豁達;“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李後主綿長的愁緒;“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李太白的壯志豪情;“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荀子對政權與人民的關係的比喻,給後世留了一個深刻的警示;而孫子從水中悟出了克敵制勝之道:“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制勝者,謂之神。”水是有靈性的,它可以傳遞人間難捨之情,可以寄託相思之情,可以抒發遷客騷人對人生的憤懣之情。

願我國的古詩詞藉着水的魔力能流得更遠、更久。

古詩詞的作文 篇2

成長路上,總有着自己的一片藍天,自己的一方樂土,在這片藍天中翱翔,在樂土中尋覓真正的自己。也許擁有着那樣一份寶貝,便有了心的歸宿。而你,詩詞,便是將我心牽住的那樣神器。

小時呀呀學語,在奶奶的推車裏,總是念着奶奶手中小小的冊子中的類似兒歌的古詩詞,那一首《江南》,讓年幼的我隨着魚兒的嬉戲,遊東逛西,觀南賞北,將那一幅有着水鄉清墨韻味的荷中圖,在那朗朗上口的詩歌中展現給我。我的一歡一喜,一悲一憂都倒進了那富有童趣的詩詞裏。有它,真好!

再長大些,便蒐集了許多花的古詩詞來背,此時之詩,不再童趣,大都贊精神,喻品質了。“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樣一首贊梅之詩,那樣一種傲骨的品質,帶給我那樣一種嗅覺與視覺的享受,梅的幽香,似乎可以從紙中溢出,那梅香伴着墨韻,慢慢滲進我尚還稚嫩的心靈,讓我一次又一次為詩詞而震撼。成長路上,有你真好!

現在的我,似乎已比以前成熟,喜歡李清照那詞中含着的淡淡的哀愁,倚在牀頭,輕吟李清照的《聲聲慢》。那樣一種離愁,那樣一種喪夫之愁:“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悽悽。”那樣一種複雜的愁,在我心裏,別樣滋味。淡酒,歸雁,綠肥紅瘦,愁滋味在心頭蔓延。成長路上,有你真好!

詩詞之路漫漫,吾將上下求索。我每一個腳印,都有它相伴,都有它相隨。

感恩,成長路上,有你相伴!

古詩詞的作文 篇3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獨特魅力的代表,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輕柔浪漫;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勃勃生機;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雄偉壯觀。——這些美妙的樂章,一句句,一行行,讀來朗朗上口,意味深長,令人蕩氣迴腸。

《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台最新播出的一檔全民參與的節目,節目場面震撼,陣容壯觀。大會參與人數之多,參與者年齡跨度之大,參與者來自各行各業,足見古詩詞的迷人魅力。

節目主持人董卿及邀請的嘉賓酈波教授、蒙曼教授和王立羣教授無不博學多才,賞析解説,旁徵博引,語言生動詼諧。節目以“賞中華詩詞,錄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通過對詩詞知識的重温、賞析,帶動全民感受詩詞的美和趣,可是説是一場場美妙的視覺盛宴,更是一頓頓豐富的文化大餐,帶給人心靈的洗滌與震撼。

榮登《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寶座的是來自上海復旦附中的武亦姝。這位女孩只有16歲,掌握積累的詩詞達二千首,把陸游當做“男神”的00後萌妹子,每一次比賽都以漢服造型登場,她歷經三輪比拼,終摘桂冠。她在台上流露出來的自信以及行雲流水般的答題速度,特別是“飛花令”環節,武亦姝才思敏捷,滔滔不絕,令對手心服口服。她一路勢如破竹,戰勝了彭敏、陳更等五位實力超羣的選手。

觀看《中國詩詞大會》,不少觀眾感歎,武亦姝在台上的傑出表現,來自於古典詩詞的魅力,來自於她對古詩詞的熱愛,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來自於她的勤奮好學以及持之以恆的精神。

看了《中國詩詞大會》我情不自禁地愛上了古詩詞,愛上了李白、杜甫、王維、杜牧、孟浩然;愛上了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晏殊、柳永——讀他們的詩詞作品,就彷彿看見他們一個個爭先恐後地向我走來,和我暢談他們的理想志趣、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古詩詞呈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她還如傳統文化的“母乳”不斷地滋潤着我們的生命和心靈,她也猶如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一點點喚醒潛藏在我們血脈中的傳統文化基因,讓我們擺脱低級趣味和粗鄙惡俗,這就是詩詞的魅力,這就是詩詞的力量,讓古詩詞走進我們的生活,美化我們的生活!

古詩詞的作文 篇4

人們常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是炎黃子孫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中智慧的凝結,在我們每個人的心底,誰不充滿了對古詩的讚歎?

我第一次接觸詩詞是在一年級,那時老師給我們上《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隨着老師的帶讀,我彷彿看到了一幅景象:李白孤獨地在牀上,月光照在地板上,一片蒼白,李白看着明月,想起了遙遠的故鄉。我將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驚訝地説我對古詩詞的'理解非常好,並吩咐我多去閲讀古詩詞。受到老師的激勵,我對古詩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隨着對古詩詞的閲讀越來越多,我也感受到了很多;《可歎》讓我感受到世間的無常;《江漢》讓我明白了人一定要頑強,《曲江》讓我感悟到時間的短暫,《佳人》又讓我懂得了世態的炎涼,人心的冷漠。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古詩詞,你肚子的“墨水”就會越來越多,寫文章更加自如,還能增強自信心呢。有一回,我們班舉行詩歌知識問答。這可把我高興壞了,我做了不少賽前準備,查閲了不少資料。第二天,比賽開始了,前幾個環節我一直沒答出,竟只得了兩分,看着那些好友的四五分,不禁心亂如麻。但我又一想,平時我可下了苦功,我一定可以的。果然,最終環節“飛花令”到了,我大顯神威:“寫出帶龍的詩句。”老師的話音剛落,我就揮筆寫出“雙袖龍鍾淚始幹”;寫出帶牛的詩句---“風吹草地現牛羊”;寫出帶山的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在此環節,我獲得了六分,奪下第一名,獲得了勝利。那一刻,我的心裏滿滿都是幸福的香甜。

我愛詩詞,不但因為它生動傳神,清秀雋永,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淨化我們的心靈,激發我們健康向上的奮鬥熱情和堅強意志!

古詩詞的作文 篇5

中國古詩詞篇什眾多,閃爍着先哲們洞悉世界的智慧光芒,展示了古人多姿多彩的藝術

情懷。尤其是這些詩篇所表現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以及對自然環境的關愛之情更是難 能可貴。在國人日益重視環境保護的今天,以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的眼光來賞析這些詩詞中 的生態意境,有着特別的意義。

留戀春光,鍾情綠色。中國古詩詞中對春光綠色的留戀、讚美可謂比比皆是。唐人賀知 章的《詠柳》便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一篇:"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 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萬物復甦、綠葉滿眼的春天景色。詩篇着 墨不多,卻清麗淡雅,曲盡其妙。韓愈在《晚春》中寫道:"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 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這首詩描寫的是晚春的景象,詩人沒有將更多 的筆墨放到描摹自然景物上,只是攫取了具有典型意義的草樹、楊花、榆莢,通過對比來昭 示春天即將離去。在詩中,花草樹木彷彿也有了靈性,知道明媚的春光即將離去,便以奼紫 嫣紅的繁花來留住春天。而相貌普通的楊花、榆莢沒有絢麗的色彩,只能如白雪般漫天飛舞。 作者渴望留住春天以及留戀春光的心情躍然紙上。中國古詩詞中吟誦春天綠色的詩句還不勝 枚舉。如辛棄疾在《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中的"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蘇軾在《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白居易在《江南好》 中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等,均以鮮麗細膩的筆觸描摹了一幅幅原生態的 綠色春景。春天孕育着希望,綠色象徵着生命。對"春"和"綠"的嚮往不正是我們如今環 境保護所倡導、所追求的生態家園嗎?

親近自然,吟詠山水。孔子説: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大凡中國古代詩詞的內容多半是 與自然山水有着密切關聯的。 唐代詩人王維在《桃源行》中寫道:"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 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讓人彷彿看到了一幅充滿詩意的山水畫 卷。蘇軾在讚美西湖景色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中寫道:"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 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詩句就像一幅朦朧的山水畫,讀來讓人有一種美 不勝收的感覺。南宋大文豪朱熹在《活水亭觀書有感》中寫道:"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 影共徘懷。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尤其是這後兩句,可謂意藴深刻,其暗喻 我們姑且不論,單從字面上理解,其內容與我們如今強調的水源地保護幾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讚美生命,呵護生靈。古人開明的生態意識不僅僅表現在對青山綠水的讚譽與親近上, 還包含着對自然界各種動物的親暱與關愛之情。辛棄疾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寫道: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寥寥幾句,即把枝頭 的鵲兒、鳴唱的知了以及稻田裏的青蛙描述得鮮活而又靈動,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萬 物共生的和諧與活力。可以想見,作者如果沒有對自然界的細微觀察,筆下是難以流淌出如 此栩栩如生的文字的。而文字的形象描繪終究還是作者內心熱愛大自然情感的真實寫照。白 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詩句亦十分活潑新鮮。這 兩句詩上句寫鶯,下句寫燕,正可謂鶯歌燕舞。一個"爭"字將初春時節鳥兒唧唧喳喳、爭 搶向陽高枝的情景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讀之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同時也更增強了我們 人類與自然界生靈萬物和諧相處的意識。其實古人對待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豈止是讚美。更 可貴的是提倡保護野生動物的態度和觀念。王建在《寄舊山僧》中"獵人箭底求傷雁,釣户 竿頭乞活魚"的詩句就鮮明地褒揚了憐愛動物、救助生命的行為。他的另一詩作《題金家竹 溪》中所説的"山頭鹿下長驚犬,池面魚行不怕人",提及的也是如何調整人與野生動物關 系的問題。

古詩詞的作文 篇6

我愛詩仙白哥的瀟灑不羈,會痴迷地喊:“好帥哦!”;也喜歡杜牧之杜郎的風流多情,會擠眉弄眼:“好渣哦!”;柳先生自是不必多言;恕我直言,沒愛過王維先生。

王摩詰,悄咪咪佛家弟子,“佛系詩人”,被後世尊稱一聲“詩佛”,古今公認藝術大師。

瞭解一下生平,我萌萌佛了,這也太“佛”了叭?生在樂音裊裊之家,爺爺是樂隊領導,打小懂樂理,工書畫,吟詩作對不在話下,還彈得一手好琵琶。22歲狀元及第,重陽節一詩被眾考生奉為紙上賓,“此物最相思”一曲相思更是響遍長安上流社會,春風得意馬蹄疾的他是長安城裏最風度翩翩、才華橫溢的狀元郎,更是岐王、寧王的府上常客。365度全方位無死角的成功啊,何以還要和我杜郎爭一個風流?

可他不愛長安,長安太喧鬧,配不起他的白衣清淨。更不是一帆風順的前半生,9歲父親因病去世,家奴遣盡,家產變賣,日子艱辛冷暖自知。十五歲應試赴京,少年此行當風雨半生。十七歲的重陽,縱使千人手抄,孤獨又不會離開。靡靡之音唱不盡相思,卻唱走了心愛的小甄。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此後的被陷害、被冷落、被貶官、被髮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好不容易捱回了家,闔家團圓,初為人父的喜悦尚未燃盡,便被一盆水澆滅——妻子因難產而死,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中年喪妻,老年無子,此後三十年獨居,終身未娶。

我難以像評判李賀和孟浩然那樣判斷王先生的人生鼎盛於何時,前半生的風流倜儻是杜郎可堪比擬的,後半生的清心寡慾卻是杜郎遙望不可及的。

這個男人太靜了,從他的詩裏,總讓我這個驕躁的人害怕——被窺破心事的無處可藏,一景一物,一情一感,都太靜了。哪怕是“復長嘯”,也都是空靈幽遠的迸發。更莫提山月竹石水,連花都是寂寂地開。一切都是空靈寂靜的,沒有生的喜悦,也沒有死的悲哀,然而一切又都是永恆不朽的,令人生死兩忘,萬念皆寂。

可他好迷人,不知是不是這夜太黑太深,我好像愛上了這個男人,短短一個小時,堪堪數千年。而已。

他是命中註定——“維摩詰,印度高僧,沒有污垢,淨”,那麼那不斷得到的前半生與不斷失去的後半生都是註定,他不曾怨過什麼,他選擇隱,輞川別業捐了寺廟,761年,從容寫信與友人們告別,然後平靜地微笑着走了。

他也曾經歷過人世間的大富大貴,可他卻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這樣的男人,不僅在長安,乃至整個唐代,上下五千年,都是長身玉立、安然靜謐的男神。

他讓我想起那隻被偷獵者屠族的白血病猩猩,縱然那藍色大海里沉過血腥與仇恨,可那仍然盛滿了相信與期待。

親身體會過不善良,仍相信善良;親眼見過不美好,仍自身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