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詞

詩詞教育的重要性

欄目: 詩詞 / 發佈於: / 人氣:1.59W

近日,復旦附中16歲學生武亦姝獲得央視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她的搶眼表現在觀眾中引發了詩詞熱。除了武亦姝,上海青少年在大會強手如林的“百人團”中佔據接近了10%的名額,整體呈現“面厚點亮”的格局。“武亦姝們”是如何養成的?這背後是上海教育中深厚的傳統文化土壤。記者瞭解到,上海立足課堂主戰場,構建了以“進教材”“進課堂”“進課外”“進網絡”“進隊伍建設”“進評價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六進”長效機制,堅持以優秀歷史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呵護青少年文化基因、築牢青少年理想信念。

詩詞教育的重要性

武亦姝的語文老師,復旦附中教師王希明認為,以古詩詞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學生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影響對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認同,影響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更參與了學生的生命成長。他告訴記者,學校重視在日常教學中加強古詩文教育,在生活中引發情感共振。在課堂教學上,側重感性體悟,不做刻板鑑賞,引導學生沉浸在詩詞的美感中,而不是心心念念想着作出評論。而要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共振,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方法則提出了要求,必須具備打通詩內詩外各種知識的能力,深挖底藴,方能引起興趣。

王希明舉了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一個例子:在講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兩句時,補充了《楚辭》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詩句,《古詩十九首》中“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的詩句,范仲淹《蘇幕遮·懷舊》“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的句子,又聯繫了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歌詞,讓學生體會沉澱在“草”這一意象上的情思。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譚軼斌介紹,在多年堅持和積澱下,上海中小學古詩詞教學正呈現可喜面貌。很多語文教師注重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抓住重點意象,體味作者情思,感悟美好意境,品出內在理趣,涵養品德性情。不少語文老師還引領學生用語文的方式參與傳統節日活動,敍寫節日生活、展示節日風俗習慣、述説節日源頭。老師們採用組內討論、組間辯論、全班交流、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方式予以評價,以增強古詩文學習的趣味性。很多中小學還開設了和古詩文閲讀有關的校本課程,引導學生充分領略中華經典詩文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幫助學生不斷積澱人文底藴。

譚軼斌告訴記者,上海初中語文教材專門設置“唐詩精華”和“宋詞集萃”單元,另在四個年級的八冊教材中安排了“每週一詩”,還有散見於各個主題單元中的古詩詞。高中語文教材每一冊中都有單列的古詩文單元。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既呈現於紙質教材中,又呈現於音像教材《古詩誦讀》中。上海市教委還委託出版社編寫了一套8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誦讀》,供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選用。

除了推進古詩文“進教材”,上海還在着力推進古詩文教育“進課堂”,引導學科教師探索切實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推進古詩文教學“進課外”。自2002年以來,上海市已連續開展15屆上海市中小學生古詩文閲讀大賽,總計超過200萬名中小學生參加了比賽。本次《中國詩詞大會》上海賽區的選拔中,有30名中小學生是從上海市中小學生古詩文閲讀大賽中脱穎而出的。此外,上海還堅持推進古詩文教學“進網絡”“進教師隊伍建設”“進評價體系”,通過“六進”長效機制的搭建,讓詩詞教育點亮年輕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