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詞

《中國詩詞大會》熱播

欄目: 詩詞 / 發佈於: / 人氣:2.18W

央視近日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在引起收視熱潮的同時,也帶動了相關古典詩詞圖書的閲讀。

《中國詩詞大會》熱播

內在的文化,將我們與過去相連接,並因而擁有一種“產生新時間”的能力,在尋找心靈原鄉的同時,向着更加開闊的天地奔湧而去

新春伊始,《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第二季熱播,能記誦2000多首詩詞的女高中生驚豔大眾,很多人在微信中玩起了“定製專屬詩”……傳統詩詞,以這樣的形式讓人們感受詩心、讓時代浸潤古意。公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渴慕,由此可見一斑。

“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傳統的箭,説到底是射向未來的。“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用歷史的、發展的、辯證的思維和眼光來傳承發展,才能不斷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正考父三命而俯”的故事,告誡領導幹部要嚴以用權、嚴以律己;以王國維的“治學三境界”,勉勵黨員幹部學習理論也要有這三種境界……在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文章中,俯拾即是、信手拈來的用典,正是對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典型。

慼慼於“故園何處”的濃濃鄉愁,痛心於文物被拆的.歷史記憶,痴迷於古典名著的精神追求……湧動在現代中國人心靈深處的,是文化的“還鄉”與“尋根”。對傳統文化的熱情“井噴”,需求增加也凸顯“供給側”的不足。當前,對於開掘傳統文化,還存在“三化”的問題。一是“功利化”,忽視傳統文化資源的公益性、教育性,打着弘揚傳統文化的招牌賺錢牟利;二是“庸俗化”,惡搞戲説歷史事實,大肆解構歷史名人,任意顛覆文化常識,扭曲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三是“簡單化”,不顧時代特徵,不辨精華糟粕,對傳統文化盲目推崇、照搬複製。那些既無歷史又無文化的新建古城、古鎮,那些唯利是圖、喊出天價的私塾、讀經班,一擁而上爭搶名人出生地,熒屏充斥胡編亂造歷史劇,都是這“三化”的現實表現。凡此種種,非但不能滿足公眾的需求,反而讓文化失色、讓傳統蒙塵。

應該説,傳統文化植根於歷史語境,原樣照搬到現代社會,很可能水土不服。更何況,傳統從來就不是一個僵死的概念,正如歷史學家所説的,我們總是在“發明傳統”。從15世紀到19世紀,西方文化的創新,也正是通過古今對話來變革政治理念、調整經濟政策、重新平衡政治秩序,由文化復興迎來全面復興。放眼中國,學者費正清曾指出,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思想具有“改革的能力”,能“通過重新樹立其理想”,使這個古老國家生存下來。追尋傳統並非一味復古,而是需要對傳統揚棄繼承、轉化創新,把傳統文化的枝丫嫁接到現代中國的植株,讓傳統文化進入時代血脈。

讓傳統文化進入時代血脈,需要激活“價值基因”。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物質財富的奇蹟,卻也伴隨着心理失衡、價值失序、行為失範等問題,而矯正價值航向、涵養價值共識,傳統文化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市場需要注入“以義為利”的道德血液;面對庸俗的拜金主義,社會需要標註“寧靜致遠”的精神境界;建設山明水秀的美麗中國,政府需要樹立“天人合一”的發展理念……面對一些人精神苦悶、價值虛無的“現代病”“西方病”,當今中國道德的重建、價值的重塑、心靈的重整,都離不開中華傳統美德、人文精神、思想理念的潤澤與滋養。

讓傳統文化進入時代血脈,需要舒展“生活場景”。傳統文化既不該僅僅置於展廳,更不該胡亂堆放庫房,前者只適於觀賞讚歎,後者更無異於明珠投暗,而是應該真正成為融匯於日用倫常中的“活的文化”。流動時代,親親為大,“常回家看看”承歡父母膝下;陌生人社會,與人為善,給保潔大姐、快遞小哥一個笑臉;網絡世界,慎獨慎隱,讓虛擬空間更清朗……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理應如此交融。我們不可能回到穿漢服、着唐裝的時代,擺幾本線裝書、放幾個假古董只是附庸風雅,更遑論風水堪輿、求籤問卦之類。讓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活場景,轉化為不可或缺的日常組成部分,才是最好的傳承與發展。

哲學家認為,內在的文化、意識,將我們與過去相連接,並因而擁有一種“產生新時間”的能力。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個人,都需要回溯所從來處,開掘精神的河牀、尋找心靈的原鄉,最終向着更加開闊的天地奔湧而去。

Tags:大會 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