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遙想當年義門陳經典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33W

九百多年前,有這麼一個地方。

遙想當年義門陳經典散文

它不是官府衙門,卻有廨院、議事堂、大公堂、刑杖廳,有基本大法33條。不是學區和文化教育機構,卻辦有“東佳書屋”(相當於小學、初中)“東佳書院”(相當與高中、大學)兩級學校,還有御書樓(圖書館)、大戲台。不是地方行政序列中的郡縣城鎮,卻有茶樓酒肆、作坊和街道,有交投活躍的商貿活動和市井的繁華熱鬧,有秋千院、嬉戲亭、打鼓樓、壽安堂(敬老院)、育嬰室(託兒所)和饋食堂(公共餐廳)等各種公益設施。此外,還有旌表門、義門堂等一批紀念性的建築。

這地方在哪兒?

它不在義門陳出現六百多年後,托馬斯?莫爾寫的那本《烏托邦》的書中,也不在歐洲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試驗點裏,它在我國唐、宋時期的江州潯陽縣太平鄉常樂裏永清村,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裏。一個氏族的村寨,竟有如此的繁榮?!是的,當年的義門陳,儼然是一個微縮了的小王國。

唐開元19年(731),因注《史記》而聞名的著作佐郎陳闊來廬山訪友,見此地山河壯美、景色秀麗,便決定舉家落籍江州。隨後他的孫子陳旺帶着一家四代遷居江州蒲塘場太平鄉常樂裏,開創了陳氏族人大規模家族共居的基業,成為義門陳的開基祖。至1063年,歷經332年的發展,15代人沒分過家,有3978人,田莊和林地300多處,是當時人口最多的一個大家族。

這個家族是一個典型的氏族公社,生產資料公有,個個參加勞動,收穫共有,成果共享。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統一標準,家族辦理。家族內的所有孩子送育嬰堂一起養育(百嬰待哺)。“七歲令入學,至十五歲出學。有能者令入東佳”,就是七歲入學免費義務教育到十五歲,特別能讀書的孩子,繼續免費進東佳書院深造,為家族培養應舉入仕人才。年紀大的,到壽安堂養老安置。總之:那時候的陳氏家族“室無私財,廚無異饌。擊鼓傳餐,分批就膳,男女各席,未成人者別為一席”,這是一個公有制、大鍋飯,人人平等、無分貴賤、生活和睦、其樂融融的桃花源式的小社會。

這個家族由一個大家長管理,陳氏家族的歷史上先後有過十三任的大家長。從第三任家長開始,都是通過成年的家族成員,用民主推選的方式,選出德高望重、有管理能力的人來擔任。

陳崇是陳氏家族的`第三任家長,這是個能人,當過御史大夫。其時陳氏在此已傳到第八代,有200多人一鍋吃飯,未分過家。唐朝有個規定:“凡五代以上同居者,即獲旌表。”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御筆親題“義門陳氏”四字,並御賜“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的楹聯,陳氏家族首次獲得朝廷旌表,從此天下稱作“義門陳”。獲此殊榮,當然是家族的榮耀,但人口越來越多,要長治久安,僅憑親情維繫和忠孝節義觀念的教化還不夠,為了有利於家族的團結、穩定和發展,陳崇在大順元年(890),立了33條基本大法(家規),訓令氏族內部必須嚴格遵守。在33條家法的指導下,族產共有、同勞均分、共同生活、孝義治家、和諧相處。內部管理有序,人人遵紀守法(人無間言而守義法),大家團結一致,“推功任能,懲惡勸善”。家族內部倡導以儒家忠孝節義的傳統美德為做人的根本,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敬友鄰,睦家人。義門陳“八百頭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十分崇尚“耕讀傳家”和競學向上的傳統,所有這些對陳氏家族其後一百多年在這裏的發展和繁榮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陳氏家族有一個“百犬同槽”的故事,説是他們在村裏養了100條狗,這些狗雖在各處“執勤”,卻都在同一個槽裏共同進食。一天,要開飯了,狗狗們卻聚坐在槽邊,不肯進食。原來還有一隻盡心盡職的老母犬因為歲數大了,眼瞎腳拐,行動遲緩,沒能及時趕到,狗狗們都在等它。直到老母犬到達後,所有的狗狗才開始進食。宋朝皇帝聽聞此事,親自駕臨並着人做米饃一百個放在地上驗試,果不其然,皇帝驚歎不已,親筆於“百犬牢”門上題寫一聯“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中異類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內同聲共護門”。陳氏家族“百犬同槽”被《中國姓氏通書》稱為世界奇觀,有“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之説。這件事足以説明陳氏家族忠孝節義美德的教化之深,異類尚能調教、浸潤如此,何況人乎!

陳氏家族忠孝節義的事蹟被口口相傳,聲名遠播,不僅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也感動了朝廷。自唐僖宗皇帝御封“義門陳氏”始,唐、宋兩朝共有七個皇帝御封、題聯旌表陳氏家族。宋太宗御封“真良家”,御賜了“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的楹聯。宋真宗趙恆御封“義居人”,御賜了“三千餘口文章第,五百年來孝義家”的楹聯。歷代的官府把義門陳家作為“忠孝敦睦”文化的活樣板,把陳氏家法也當作治家的律典予以推廣,以致世代傳誦,成為千古佳話。

到宋嘉祐年間(1056-1063),經過三百多年的艱苦創業,陳氏在以“義門堂”為中心的方圓二十多裏內建有街坊、鋪行、百柱塘水榭、旌表台等建築羣落,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呈現出一派“亭台樓閣,聳延四方;廨宇庭院,古樸恢弘“的景觀。陳氏家族的人歷來重視對子弟的文化教育,做官的人也多。至分莊時,歷代為官約400人,歷受封贈42人,歷代累計中舉403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在京高官30人。大批家族成員有職有權,社會影響力也日益增強。“義門陳”以血緣為紐帶,聚眾甚多,緊密團結,家國一體,就像個小王國,朝野人士在對其稱頌之餘也不無憂慮,如此龐然大物,自然引起了統治者的不安。

嘉祐七年(1062年),宋仁宗皇帝終於下詔令其分家。以第十五代人為分莊主,按派行取名,分析大小291莊,依派拈鬮,遷往各地。至於分莊為何不是整數,據説是當時有人提議把祖堂的一口大鍋吊到義門祠堂的大梁上,讓它自由落下,有多少碎片,就分多少莊。分莊後的陳氏星羅棋佈於當時七十餘州郡的144個縣,分散在現今的二十多個省、市。他們無論走到哪裏,都念念不忘自己是江州義門陳氏的子孫。這次分莊,背井離鄉的陳氏族人綿延數十里,持續了幾個月才陸續分散,由此演繹了人類歷史上最悲壯、恢宏的家族大遷徒。陳氏族人,挑着鋪蓋卷,拖兒帶女、扶老攜幼踏上了漫漫分莊遷徙之路。他們風雨無阻、日夜兼程,艱難地走向一個個陌生的地方,去面對未知的環境和未來,轉型去適應一家一户的個體的生產和生活......

這種結局是必然的,其實早在建莊之初就註定了。氏族公社的大鍋飯在全世界都失敗了,陳氏的氏族公社豈能例外?何況它出現在階級和私有制存在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就更難逃脱覆亡的命運。氏族公社畢竟與社會發展背道而馳,嚴重束縛了生產力。一些“不肖”子孫,擅自典賣田產,不告知家長。淳化年間遇自然災害,連吃飯都成了問題,“舉宗啜粥,雜以藻菜”,以度歲月。但以此長往,何以生活?又怎麼義聚呢?朝廷下令分拆義門陳,也許還有別的深意,但這在客觀上順應了歷史潮流,提前終結了陳姓氏族公社的美麗夢想。

義門陳的氏族公社最終消亡了,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但在它存在的三百多年裏,有許多開創性的東西還是值得稱道的。義門陳的33條基本大法是我國民間第一部完整的家法。“東佳書院”是世界上最早的民辦大學。義門陳最早實施了免費義務教育,對外姓推行助學金,創我國民辦教育之最。創辦了“壽安堂”——我國最早的養老院。育嬰室和饋食堂恐怕也是我國民間最早的託兒所和公共食堂吧。義門陳在一夫多妻的封建社會裏,推行“一夫一妻制”,同時樹立了忠孝敦睦文化的光輝典範。

此外,義門陳還創造了三千多人聚族而居,合爨而炊,15代人不分家的中華奇蹟和“百犬同槽”的世界文化奇觀,據説後者1996年還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記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