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再談佛教的空的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11W

佛教的“空”常常成為被攻擊的靶子,為什麼?原因簡單,也很明顯,我們的這個世界和世界上的事物明明白白呈現在我們面前,可以看見,可以感受到,你要愣是説這些是不存在,是空的,那當然是要遭罵的。問題就來了:佛教説的“空”是虛無主義的,即世上一切都是絕對的虛無,空空如也,如龜毛兔角,根本不存在的,什麼也沒有的“空”嗎?如果是,那麼遭攻擊是可以理解的的;如果不是,佛教的“空”説的是什麼?為什麼有人會攻擊佛教的“空”的理論呢?

再談佛教的空的散文

原始佛教是從佛陀對婆羅門教的叛逆上形成的,其理論中重要的一條是,從根本上反對宇宙和人生是有一個萬能的人格神創造和主宰的(婆羅門教認為宇宙的主宰是梵天),但是宇宙世界存在雖然不由主宰決定,卻也必須有一個生起和存在的原因,這樣道理才能夠説得通。所以佛陀創立了緣起的理論,即萬法(宇宙萬物)生起是因緣和合的結果,事物消失則是因緣了結。世界現象是互為因緣的,“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見《阿含經》)。對於“空”,原始佛教沒有多談,從幾部《阿含經》中也得不到多少啟示。到了部派佛教時期(當然仍舊屬於早期佛教),也同樣,“空”也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得到大多數佛教部派認可的觀點,值得注意的是部派佛教時期的一個派別--“方广部”--倒是明確提出了:“空”就是指世上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整個世界都是空空如也,無一物的。這種虛無主義的,睜着眼睛説瞎話的觀點從一開始就沒有得到佛教內部其他派別的支持,相反,這受到佛教內部派別的激烈批判,被稱為“惡趣空”。所以“惡趣空”也成了日後佛教語言中斥責對“空”存在扭曲的理解的代名詞。當然“方广部”的這個“惡趣空”觀點沒有形成什麼氣候,在整個佛教史上猶如曇花一現而已。

到了大乘佛教興起,特別是以龍樹為奠基人的印度中觀派和瑜伽行派對“空”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討論。中觀派詳細的討論了緣起的概念,從緣起的角度來論證“空”。代表就是龍樹在《中論》中的那個偈子:因緣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意。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着。“法”(即事物)既然從因緣生起,那當然是承認了事物是存在的了,既然生起了,並存在着,為什麼還是説這個事物是“空”的呢?龍樹無疑是非常理解佛陀的原意的',佛陀在其“緣起”理論中説的很明白了:萬法(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緣起則有,緣滅則無,不會恆久永遠存在,要是執着於這個不恆久的事物,就等於執着於空,因為事物總有因緣散了而滅失的時候。很明顯的,龍樹這裏並沒有“惡趣空”,他的“空”是遠離“有”和“無”的“空”,即“性空”--沒有本性--,而是強調的佛陀一再教誨的“中道”之意:世上一切都處在緣起緣滅之中,既然是從因緣而生起的,那麼就不可能是永不滅失的事物,所以不要執着於有和空這兩端,立於中道才是。經過印度中觀的努力,到中國天台大德們的完善,佛教“緣起性空”理論日趨完善,得到了絕大多數信徒和學者們的認可。“緣起性空”就是萬法因緣和合而生起,緣盡則滅,故而不可能有永恆存在的事物。而事物正是不可能永恆存在,所以沒有本性的,因為本性是固有的不可滅失的,而事物的緣起決定了不可能具有永恆不變的本性,所以實物的本性是空的。“空”説的是事物本性為“空”,而不是説事物不存在,為“空”。大乘的另一派別,在印度叫“瑜伽行派”,在中國漢傳佛教則由玄奘創立的唯識宗(習慣上被稱為‘有宗’)認為:萬法(世間萬物)唯識,世上一切都是心識所變現,不能自創自立,也不是空的,識有而境無--呵呵,典型的“唯心主義”觀點--不過這是另一個話題了。唯識宗也不是認為世上一切是空的,心識是有的,而且是任何力量也打不破的。相反,在有空兩宗辯論時,有宗就常常指責空宗中某些説話太快,或學藝不精,犯了“惡趣空”錯誤的僧尼是“惡趣空”,哈哈!

那麼為什麼還會有人常常説佛教的“空”是如何如何的沒有道理,大加鞭笞呢?如前所述,在佛教史上,有過,但只是短暫的出現過某些派別(方广部)的確是將“空”解釋為什麼也沒有的空。而絕大多數佛教派別都不認可“惡趣空”,而認可“緣起性空”。可能的原因是,這些攻擊者或是對佛教理論和理論的演變過程不甚了了,以為大乘佛教的“空”就是什麼也沒有的虛無,或是出於別的什麼目的,先把佛教的“空”定義為虛無主義,然後再對自己的這個定義來進行攻擊和批判,責難。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目的何在?這就不好妄加猜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