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風味獨具的糯飯菜的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9.9K

某個週六,報社的“香哥”來馬杜橋石門山採訪,我和曉曉作陪。當晚,曉曉發來微信,説明天中午去祁東青山村鄉下吃農家飯。

風味獨具的糯飯菜的散文

週日天色晴好,香哥開車,很快到了目的地。我告訴他們,去年我曾在這附近的一個山村裏吃過一道獨特的糯飯菜,他們一臉的驚訝狀。

將飯做成菜,可説是我們祁東的一大飲食特色。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農村凡是紅白喜事擺酒席,在出十道菜時,其中有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糯飯。

糯飯成菜,有何由來不得而知,但應該與那時的經濟條件有關吧。現在的農村擺個十道菜那是稀鬆平常的事,但在那個缺衣少食經常餓肚子的年代,平常人家要擺出十道不同的菜來,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本不是菜的糯飯,便就冒名頂替扮演了菜的角色。

當然,做為“菜”的糯飯是與平常所吃的糥飯還是有區別的。平常之糯飯,用糯米煮熟,再拌爛就是。酒席上的糯飯菜,既然是菜,那就得按菜的程序來操作了,五香之類的配料必不可少,還要拌入紅糖或白糖。單是糖這一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那可是個稀罕東西,不説那時沒錢,就是有錢也買不到。它歸供銷社統一銷售,需憑票才能購買,一年也就只能買上二三斤。一次酒席二三十桌,用大鐵鍋煮上一鍋糯飯,如果沒有十幾斤糖放下去,根本就沒得甜味的,所以在那個年代有很多人家只能用糖精來替代。除了這些外,還得加豬油翻炒,使其變得油光可鑑,最後加點姜葱點綴一下便可出鍋,用遞盤送到席桌上去。

那時,村人們在家吃不飽飯,這糯飯端上來還是很受歡迎的。香甜,滑軟,較之純粹的糯飯,不再那麼膩口,連我這個根本不喜歡吃糯米的人都能吃上大半碗。在那個人人吃不飽飯的年代裏,每每吃酒席都是有專人散菜的,這糯飯也是要分的。後來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就只分其它菜,糯飯便成了酒席桌上的公共之菜,大家可以隨意地吃。

九十年代後糯飯上桌的機會逐漸稀少,再後來偶爾有人家在酒席上端出一碗便會受到非議。

又過了一二十年,這遭非議的東西居然成了農家樂的特色菜,不能不説世上萬事萬物真的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説是特色菜,必有被人認可之處。綠野的糯飯菜,雖然同以糯米為主要原料,但做法卻是沒有半點共同之處的。那天我特意觀摩了其製作的全過程,突然發覺現在的`人們還真的會吃,不僅顛覆了傳統,而且還翻出了想不到的新花樣。

做糯飯菜前,需要準備竹筒,三寸左右的直徑、一尺來長的自然竹節,一頭留節做底,一頭不留節成敞口。當然是越新鮮越好,過一下清水,便可裝進淘好的糯米了。糯米里事先拌有紅棗泥、臘肉渣和花生、紅豆磨成的粉,滴了些食油、香油進去,將竹筒塞到一半處即可,稍加三點水,然後用錫箔紙蒙蓋起來,即可放在火上烤了。

做竹筒糯飯菜是不需要灶的。屋外是山,翠竹搖曳,因勢搭一簡易小棚,置一二層小鐵架,下面燃起柴火,直接烤一些用荷葉包了再用泥巴糊了的胡椒瘦肉、烏骨雞之類,鐵架第一層上才放盛了糯米的竹筒。明火直接燒烤得竹筒滲出清油隨後又泛黃,便將它們升到鐵架第二層,避開明火只靠火堂那股炙熱,慢慢地煨上一個來小時,竹筒裏的糯米就會烤熟成飯。待到上桌之時,用刀將竹筒當中剖開,就可享受美味了。

那天在綠野周家兄妹的農莊上了兩竹筒糯飯菜,四瓣竹槽擺佔桌子的四面,就有種很霸氣的感覺。特別是它瀰漫的香氣,有如一股看不見的雲霧,幾乎覆蓋了桌上其它的菜餚,那味道很直接地浸入我的鼻孔,再漫延到舌尖,誘出絲絲如縷的涎水。

開始的時候,一桌人還保持着各自的矜持,最後實在是忍無可忍了,“風捲殘雲”大戲又開始上演。説起來雖有二大竹筒糯飯,但比起昔年的一大海碗來説,簡直就是小巫之見大巫。

竹筒糯飯菜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失飯之本色,因了棗泥的加入,雖然色澤變得紅黃相間、剔透可鑑,但仍粒粒可數,完全沒有一般糯飯那種粘膩的樣子。再加之這種竹筒糯飯菜有種與生倶來的濃郁清香,更有棗泥嫩甜、花生油酥和其它配料味種的烘托,一種完美的味覺大宴,便將人的身心浸透……

一竹筒糯飯菜,道獨特的美味佳餚,直吃得我酣暢淋漓,大呼道:“美味啊!美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