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古鎮的背影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6.04K

行走在古鎮之中,很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文化彷彿就浮現在眼前,歲月的塵埃淹沒不了人們的眼睛。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美文散文欣賞:古鎮的背影,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古鎮的背影散文

我對藏匿於西雙版納高山密林之中的歷史古鎮的興趣緣於文聯組織的一次對普洱茶文化的採風活動,因為倚邦塵封着普洱茶1700多年的厚重歷史和久遠的文化,我們一行走進了這座冷寂的古鎮。

當我真正踏進這千年的茶源古鎮時,我一直在不停地尋找或者説論證着什麼,雖然眼前的倚邦已安靜得有些寂寥,但每到一處我都難於剋制這樣假想,一千多年的倚邦究竟有多少馬幫在這裏往返踩踏過,又有多少曾在這裏生老病死?這裏真是歷史上名聞遐邇的古鎮倚邦嗎?

其實我對倚邦的歷史知之甚少,除了從史料上看到一些零星的文字記載,就是從這裏殘存的一些字跡斑駁的石碑上,還能找到一些關於這座古鎮的原始記錄,還有就是腳下這條佈滿馬蹄印痕的石板街會使人眼底一亮,千年老街曾經的繁榮與輝煌似乎由此可見一斑。除此而外,誰又能走得更近,看得更為清晰一些?就是像我一樣對倚邦懷着極大興趣而來的人,真的到過倚邦之後,也不一定就知道得更多。因為倚邦的歷史更多的已讓歲月的塵埃所淹沒。

現在的.倚邦街跟史料和各種碑刻所記載的有着天壤之別,只有一條用石塊鋪就的古街道,殘存的一段段茶馬古道保留了一些舊年的痕跡,可我真正喜歡的那些延續久遠的,保存相對完整的東西基本上已經在這裏消失,我對現實沒有太大的興趣和渴望,在現實世界自己不過一個過客而已。我對未來不報更多的幻想,未來那是留給時間或別人的東西。我幻想的是能在別人過舊的日子中找到心靈的歸宿。

當我沿着倚邦殘存的這條石板古街緩緩前行,看到有幾頭拖兒帶女的母豬在街上晃悠,有幾户人家的門前依然拴着一匹匹為主人擔任運輸工具的雲南矮腳馬,這總算跟舊年的情形多少有些聯繫。一條條狗靜靜地趴一户户人家門口,表面看上去它們對我們這幾個陌生人的到來表現得漠不關心,而實際上它們一直豎着機警的耳朵,在那裏用懷疑的目光冷冷地注視着我們的一舉一動,只要我們企圖走進某一户人家,或做出要搬動每個物件的動作,它們可能就會義無反顧地赴向我們,甚至會羣起而攻之。我知道這些外表莫然平靜的狗,其實都是經過多年修行經驗老道的老狗,對於它們就得更為提防,最好是跟它們保持一些距離,因為它們的職責所在,應該説這裏的每一塊石頭都是它們守護的對象,你最好不要去搬動它。在倚邦街兩邊還有幾位老人或蹲,或坐在門前曬太陽和打盹,不知是最近幾年來倚邦的陌生人太多,已經使他們見多不怪了,還是他們真的老得麻木了,對我們的到來他們幾乎都視而不見,就是你走過去向他們打招呼,或向他們請教一些問題,要麼你問他一句他回答你一句,你別指望他們會多給你講點什麼。要麼你向他提問時他乾脆就對你説我不識字,説不清這些事情,顯出極不情願的樣子,使你跟他的交流很難繼續下去。

看着眼前這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景,我突然有一種感覺,或許倚邦古鎮一直都在這裏等我,只是我緊趕慢趕最終還是遲到了,不説遲到了上千年,至少也遲到了上百年。當我趕到這裏的時候,這裏的熱鬧與繁榮早已散場。因為它在這裏實在等得太過於漫長久遠了,已經等得對我失去了耐心,它就遠遠地走到我前面去了,留給我的都是些冷漠蒼涼的陳年舊跡,一個隱隱約約的歷史背影。

其實倚邦古鎮早在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就是西南最繁榮的茶葉交易集散地,是茶馬古道起始的源頭,也是當時交通最為便利的地方,馬幫馱茶進出的運輸通道從這裏朝四周輻射延伸出去,有與內地連接的滇藏茶馬古道,有通往毗鄰的越南(萊州)、老撾、泰國、(清邁)、緬甸(景棟、吉大港)等東南亞國家的幾條茶馬商道。

隨着茶葉交易的空前繁榮,倚邦曾吸引了江西、四川、湖北、雲南石屏,元江等內地的漢族大量到這裏定居,從事茶葉種植與經商。

乾隆十四年前後,隨着內地漢族的大量湧入,倚邦建起了關帝廟、川主廟、財神廟、江西會館、石屏會館等一些舉行宗教祭祀和文化活動及議事的場所,給這座邊地小鎮注入了豐富的中原文化。為了滿足茶葉交易的需要,防止街面和道路被馬蹄踩得坑坑窪窪,倚邦就出現了用石板鋪成的丁字形的三條石板街道,正街因形似龍脊,被稱為龍脊街。朝思茅方向的一條被稱為曼拱街。而朝着易武方向的一條被稱為曼鬆貢茶街。三條石板街每條約一公里多長,在這三條石板街的兩旁茶號商鋪和客棧馬店林立,倚邦街的長期住户曾達千餘户,在倚邦街最早開設茶號的有宋雲號和元昌號,這兩個茶號製作的茶葉專門銷往四川,港澳地區。

到乾隆中期,倚邦周邊的茶園總面積超過了2萬畝,倚邦周邊居住的茶農有上萬户,總人口一度達到10萬之眾。由於這裏出產茶中極品普洱茶,並被指定為向皇帝進貢的貢茶,而這裏的貢茶在每年的清明節前就必須用快馬晝夜兼程送往京城。倚邦因此更加名聲籍甚,茶葉生產加工經營盛極一時。

直到清咸豐年間,滇西發生戰亂,加上清王朝的日漸衰落,西雙版納的土地“兩烏”被法國人割佔,普洱茶的內外銷路都嚴重受阻,六大茶山的茶葉積壓滯銷。使倚邦及相鄰的茶山走向衰落,致使以茶為生的大批種茶人只好背井離鄉遷往異鄉謀生。到清末民初倚邦的居民已驟減過半,火紅興隆了二百多年的倚邦鎮變得滿目蕭條。

1942年,又因當時在倚邦經營茶葉貿易的一位漢族商人,搶佔了與倚邦毗鄰的攸樂茶山的一位美女,逐引發了攸樂人的眾怒,為了奪回被漢族商人搶佔的這位攸樂美女,攸樂人召集起壯年男子連夜奔襲倚邦街,由於倚邦人疏於防範,攸樂人輕鬆地攻陷了倚邦,倚邦被攻陷之後攸樂人沒有找到被搶的美女,攸樂人一氣之下一把火點燃了倚邦街,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街道兩邊數百座具有中原風格的精美建築,在這場大火中全部化為灰燼。千年築就的倚邦名鎮只剩一片殘磚碎瓦,以茶為“衣食父母”的千餘户人家只好遠走他鄉,大量的茶園從此閒置荒蕪,昔日人歡馬叫的倚邦街,只留下一片片茶號,寺廟和會館遺址以及普洱府的茶令碑、乾隆皇帝的敕命碑和一條飽經憂患的石板街,在這裏無聲地歎息着歷史的滄桑與悲哀,漠然地承受着風雨無情的殘蝕和歲月的修改。

後來,雖有部分茶商的後裔陸續搬回倚邦街重建家園,企圖重振家業並找回當年的輝煌與繁華,可直到今天倚邦的住户僅有42户,總人數不過百餘人,要想再現歷史上曾經的繁華輝煌只能是虛無的幻想了。

不過,這裏的石板街和一塊塊石碑沉澱和銘刻着倚邦1700多年厚重的歷史,只要隨手抓住把吹過的山風,似乎還能從中聞到普洱茶舊年的陳香。要是抓起一捧這裏的泥土,泥土中散發的也是馬尿馬糞蛋那濃烈的氣息。若要是隨手撿起一塊石頭,肯定還能聽見它的內心裏迴盪着歷史那悠遠的馬鈴聲聲……

我讀了一些史料,又到倚邦看一些碑刻和茶馬古道的遺蹟,最終留給我的依然是它的一個背影。它不可能回過頭來看我,我也不可超越它,它的正面誰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