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閲讀的感覺抒情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2.94W

遲子建的寫作大多是在夜裏,而且大多是在有月光或是下雪的夜裏。這不是我的猜想,而是我熟讀了一些她的散文和小説後所得出的印象。例如《格里格海的細雨黃昏》《雪山的長夜》《我的世界下雪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微風入林》《解凍》等。每每這個時候,我總覺得在遙遠的北方一座漆黑的小村莊的天空,飄着紛紛揚揚的雪花,安寧裏有些清冷,一切都是暗暗的,靜悄悄的,只有一所小木屋亮着一盞昏黃的燈光,一位心底誠實心靈世界異常豐富的朋友,在燈下寫着什麼,與你交流着什麼,她不時抬頭凝望着窗外瀰漫着的雪花,心頭雖掠過幾絲悵惘,但筆下瀉出的那一行行雲流水般的文字,卻藴含着一種真摯和真誠的藝術力量,像一顆入口清淡的橄欖,回味則幹馨邈然有餘,雖不時夾帶着一些苦味和對生命無常的歎惋,但卻讓你的思緒飛躍了時空,飛躍了茫茫戈壁和無垠的大海,跨越着語言上的障礙,讓你在一疊昏黃的紙上讀到了一顆鮮活而健康的靈魂,所有的過往的痛感,都被清幽幽的愛意替代,昭示着一種對生活執着的熱愛和對時空裏的生命價值的問詢。

閲讀的感覺抒情散文

因了這種感覺,我這些年來是極喜歡讀遲子建的作品的。每讀一篇,心裏都極為愉悦舒暢,感覺到了一種無以言説的美。

記得最初是在讀者雜誌上讀到她的散文《我的世界下雪了》。那優美而舒暢的語言,那蒼涼而悠遠的意境,如冬日月光下流淌的一彎河水,一下子就把我的眼球吸引住了。我當即買下了這本雜誌。夜裏孤燈獨坐,反覆讀了多少遍自己也記不得了。自此後,我開始尋找她的.作品。有一本《遲子建隨筆自選集》我前些年在書店裏見過,再去買時,已沒有了蹤跡。後來在文匯讀書週報上獲知她的散文集《我的世界下雪了》出版了,我於是每次去書店都要請書店裏的朋友注意給我留意這本書。雖然後來《散文海外版》上以“簡樸生活回憶錄”為題發表了幾篇,但我看後仍覺不過癮,只想儘快買到這本書。後來從網上查知廣東一家公司有,我打電話過去問清楚了,匯過錢去,掛號郵寄來了這本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書。我欣喜若狂,當即就在書頁裏記下自己的感受:“尋覓了幾個月,才從網上找到一家公司存有這本書,於是電話聯繫並匯錢去,從廣州文德廣運發行公司郵購到這本書,圓了我幾個月一直存在心上的一件事,我滿足了,我幸福快意極了,我可以平靜心來好好讀讀這本書了……”

閲讀這本書,就像小時候過年一樣愉悦幸福。可以説,這本書的每一篇文章我都喜歡,她寫得樸實舒暢富有生活氣息,寫得瀟灑乾淨而又韻味悠長,像充滿着詩意的雲絮一樣在藍天上飄着,又像清涼的月光下有一行大雁鳴叫着在暗夜裏飛過,讓人在睡夢中驚醒便沉醉其中而久久不願入睡……

可是當我越是喜歡讀她的作品,越覺得作者就像是個快樂的女孩,就像書中所插入的許多照片一樣,照片上的她淳樸自然,眼睛始終是亮亮地活泛着,透着一種童真和聰慧似的快樂,又像暗夜天宇裏的星星一般,永遠在頑皮地閃着一種光芒,一種健康快樂的光芒。記得讀《棺材與竹板》一文我就不禁啞然失笑。文中寫一算命的説作者婚姻來得晚且將來有花不完的錢,作者的父親當即就笑了,説:“她呀,十八歲就得嫁人,有兩毛錢就去商店裏把糖買回來。”這個時候,我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那場面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的面前,我好像也在其中似的,看到靠着窗前躺着的她惱怒得不知説什麼好的樣子。還有《農具的眼睛》一文,作者與姐姐幾人一起耕地時偷懶,父親説她真不簡單,能把繩子拉彎了。這讓我笑了好久,覺得世界上所有聰明人會做的事情,作者好像都會做。但是這一切,都逃不過她父親的眼睛。

當然,這本書其他一些篇章我也十分喜歡,比如開篇《啞巴與春天》讀後,讓我長久地沉默無語,也對作者肅然起敬。無論是寫小説還是散文,遲子建的筆下的小人物總是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讓人過目難忘。她喜歡小人物,筆下一向以小人物為主。她關注小人物,描寫小人物,塑造小人物,這決不是一個人興致喜好所為,而是她的生命價值觀裏把小人物抬得高高所致。歷史一再證明,生活之所以那麼美好,是由於大量的小人物鮮活地存在,他們善良勤奮,他們能吃苦耐勞,他們智慧勇敢,他們不斷為我們開拓着生活美好的天地;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真正重視小人物並把他們抬得高高的文學寫作者並不多,他們太關注自己內心那一點小小的世界了,那個世界塌了垮了,其他地方的世界似乎都黯淡無光了。

還有因小人物所組成的生活圖景,也讓我無限神往,比如《無花山下收土豆的人》就讓我常常想起那個苦澀而又質樸美好的年代,那些歲月雖然已經流失的十分久遠,但在我心裏卻越發顯得彌足珍貴。《昆蟲的天網》讓我想起小時候抓蜻蜓的經歷,而這樣的經歷在今天孩兒們的眼裏,怕又是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了。《蚊煙中的往事》讓我想起夏日傍晚大雜院裏媽媽們閒拉家常的情景,那情景充滿着温馨與快樂,人們似乎永遠停留在裊裊炊煙中過着質樸祥和的生活,媽媽們的眼神也永遠是那麼快樂而美麗,在煙霧繚繞中與天上的星星和月亮相映襯。《伐木小調》把我帶回到童年時所幻想過的茫茫林海,那是看了曲波的《林海雪原》所致,東北的大森林啊,永遠是那麼浩浩渺渺蒼茫無際,當我在2004年的秋天踏上東北長白山的時候,我就被那種蒼茫無際的林海震懾住了,我的耳畔似乎又餘音裊裊地迴響起作家遲子建筆下那回腸蕩氣的伐木小調:“順—山—倒—啦—”。《年畫與蟋蟀》讓我想起小時過年時節自己曾紙糊過的燈籠。尤其是結尾那一段讀了真是讓人如暢飲了一杯美酒一般。《暮色中的炊煙》總讓我想起小時候巷子裏的俄羅斯人,想起這個民族的偉大,她們不僅在很短的時間裏完成了精神信仰上的塑造,從而使這個民族幾乎在每個時代都有這樣那樣的偉大人物出現,使得這個民族總是朝氣蓬勃地往前走着。所以我有時候總是期望着我們這個民族也能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文精神大師,像托爾斯泰,像肖洛霍夫,像帕斯捷爾納克,像索爾仁尼琴……

是的,遲子建的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愉悦。而且這種愉悦的感覺是很持久的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我把它稱之為一種難得的幸福。因為我就是常常在這樣的幸福中回到了與父親母親在一起的那個年代的生活。那個年代的生活,有苦澀,有眼淚,有辛酸,有飢餓,但更多的是純樸,是陽光,是歌聲,是濃濃得化不開的那麼多讓人難以忘懷的親情。

是的,我不是文學評論家,説不出為什麼喜歡那麼多的道道來,我只是一個讀者,一個喜歡讀散文作品的讀者,我是憑着閲讀的感覺來評判作品的。散文評論家紅孩在評論遲子建的一篇散文時説:“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藝術就是感覺。這個感覺最初來自於藝術家本人,一旦經過他(她)的創造,以文字、畫面或燈光、音響進入人們的視覺、聽覺之後,就形成了共鳴。通俗的説,所謂藝術的欣賞過程,就是從我到我們的過程。誰的作品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度越大,誰的作品越成功。那種把藝術關在房間裏、抽屜裏,從來沒有視人的藝術,是沒有意義的。”我想,我就是憑着這一點,喜歡上了遲子建的文章,包括她的這本《我的世界下雪了》。可以説,這本書穿透了時空的光輝,帶着精神的聖潔照亮了我的心田,讓我的心田裏駐住着温情與詩意,在周而復始而又瑣碎的日常生活裏感受着生命的質感和人世間親情的温暖。

順便説一下,她的這本散文集是2005年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收入作者40篇文章,14萬字,分兩個專輯,一個是《簡樸生活回憶錄》,一個是《好時光悄悄溜走》,而我在這裏品的主要是前者。後者,我將在另一篇文章裏品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