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又到端午經典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33W

小時候,不知道什麼是端午節,只是每到這時候,媽媽會在我衣襟上縫上個紅布條,後來才知道,這是辟邪的。

又到端午經典散文

至於粽子,那就更沒吃過了,現在想來,應該有幾個原因。第一,我們這裏的農村,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不種糯米,只有極少的黍米,如果單純的買米來包粽子,普通人家是沒有那個閒錢的。第二,棗太貴,每年收穫的棗,都會一個不剩地拿去換錢,根本捨不得吃。第三,沒有粽子葉,買不起。所以一直以來,也就沒有包粽子的風俗,沒吃過,沒見過,甚至沒聽説過。

但是,集市上有賣切糕的。拉着長長的尾音,得意地喊着:切——糕——切糕是黍米做的,黃黃的米夾着一層紅紅的棗,大約兩寸多厚,蓋在雪白的搌布下面,老遠就能聞見香甜的味道。賣切糕的推着手推車,一路走,一路叫賣着,往往後面會跟着幾個饞得流口水的孩子。

我也很饞切糕,但是,不會跟在後邊跑,因為,奶奶和媽媽都嚴厲地囑咐過我:買不起,饞死也買不起,別跟着跑丟人。那時候,我學會了一個道理,沒有指望的事情,不要去奢望,除了丟掉尊嚴,什麼也沒有。

隨着改革開放,村裏實行了生產責任制,家裏的日子漸漸好過多了,村裏來了換大米的,用小麥換。至今記得,那天是村裏的節日,幾乎家家都換了大米,家家都吃的燜米飯,而且還加了棗一起煮的。米飯的`清甜,從一個鍋台竄到另一個鍋台,從一個煙囱飄到另一個煙囱。那滋滋的香味,從鼻子一直鑽進心裏,癢癢的撓着胃,要不斷的吞口水才能暫時安撫。那香味兒,比切糕好多了,最重要的是,奶奶和媽媽允許我在鍋台邊等着吃,這是看得見的希望,比什麼都好。我忘記了當時吃了多少,只是那香味兒至今還在嘴邊沾着,多年之後,這味道一直不曾退去。

歲月流淌,越來越多的元素匯進了我對端午的感知,屈原、伍子胥、粽子、艾蒿、五毒餅……但是,我固執的習慣,在端午的時候要吃燜米飯,加上棗燜,固執的想要重温那份香甜,還有長輩們給我的教誨。

Tags:散文 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