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馬蓮台散記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5.92K

走進馬蓮台,猶如走進了北國的江南。這裏如夢如幻,地形地貌原始,擁有天然的優美風光。這裏到處溝壑縱橫,山丘環繞,台嶺高聳,幽谷雄奇,堪稱魯中地區的“世外桃源”,看後讓人不僅百感交集思緒萬千……這是2014年仲春時節,筆者與家人一道走進馬蓮台時的感想。

馬蓮台散記散文

馬蓮台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辦事處齊家終村東南隅,是一處集人文景觀與自然風景為一體的旅遊景點。今年4月中旬,筆者乘坐客車從309國道越過淄河橋、太公湖、淄河大橋收費處往西越過北山村管仲紀念館,順着通往終村的柏油路一直往南就到馬蓮台景區了。

下車眺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富有神祕色彩的溝壑。隨之飄來了一縷縷槐香。舉目望去,溝壑上下,到處綻放着一片雪白。仔細觀之,但見棵棵槐樹上,都形成了一嘟嚕一串串珍珠般的鈴墜,加之頂部金色的鈴帽,沐浴在陽光裏,鮮亮亮的,玲瓏剔透,十分精巧別緻。槐花在徐徐春風中搖曳,遠看,猶如滿樹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令人心花怒放,禁不住貪婪地猛吸幾口空氣,隨之一股股淡淡的清馨撲人口鼻,真可謂沁人心脾,不覺間便陡增了幾分遊興。在説説笑笑中,我與家人順着山溝南行100米左右,往左拐便看到石海了。

據説,石海是當地村民近年方發掘整理而出的。但見塊塊青石卧在那裏,大都呈波浪形。有幾塊則呈怪獸、烏龜之狀,每塊都形神兼備,惟妙惟肖。石海長約200餘米,且下窄上寬;下不足5米,上竟達60餘米。觀之令人眼界大開,心馳神往。站在山坡之上,通觀整個石海,其狀呈“s”型,望着那歎為觀止,形態逼真的波浪石,令人彷彿置身於大海的身旁,傾聽到了海浪拍擊的喧響。亦真亦幻,禁不住被她那奇特的藝術魁力所折服!真乃鬼斧神工也!情不自禁的翹起大拇指,讚譽大自然這位藝術大師的傑作。

走出了石海,我們沿着崎嶇的小徑,迎着醉人的槐香,徑直向馬蓮台方向而去。此時有關馬蓮台的傳説,在導遊的介紹下浮現在腦際:明朝年間,臨淄城內有一姓鐘的官吏。他厭惡了官場上的爾虞我詐與勾心鬥角,故棄官歸隱,過着躬耕田畝、親事農桑的田園日子,自稱稷山居士。後人都稱他為鍾居士。有一年正值仲春時節,鍾居士嗅着陣陣撲鼻的槐香,來到了馬蓮台畔,見這裏溝塹縱橫槐樹成林,串串潔白的槐花泛着誘人的奇香。他禁不住陶陶然沉醉其中。於是,從此之後,鍾居士便在此久居下來……傳説中尚有一位麻臉老嫗,他們共同為當地老百姓做過很多好事、善事呢。

話説到了甲申(公元1644年)年,明朝敗北,京城失陷,清兵到處征伐,所到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於是,山外的百姓,攜幼扶老,如驚弓之鳥四處避難。“趕快到馬蓮台來吧!”百姓們似乎在冥冥之中,都聽到了這一光明的聲音。於是他們紛至沓來。但見馬蓮台上,彩虹飛舞,霞光萬道,那麻臉老嫗和鍾居士佇立於高台之上,且不時地揮動雙臂,呼喚着百姓們。於是,百姓們不顧一切地逃到這個地方。

數日後,清兵退去,硝煙散盡後,馬蓮台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據説當時人們回到村裏後,互相詢問躲到哪去了,回答乃眾口一詞:“馬蓮台!”人們驚得目瞪口呆!簡直難以相信,一座小小的土台,兩間狹窄的草菴,竟然藏下了幾千人!更奇怪的`是,人們竟然誰也沒有見到誰。

後來,人們為感悟佛門的好生之德,便認定麻臉老嫗和鍾居士為觀音菩薩和鍾居士為觀音菩薩和文殊菩薩的化身,乃和平的使者。人們痛恨戰爭,嚮往和平安康的生活,故當地人們集資為其修建了壇城佛剎;前為白衣殿,供奉觀音菩薩,後為文昌殿,供奉文殊菩薩。

從此,馬蓮台方圓百里之內鴿哨長鳴、紫燕紛飛、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一派祥和昇平之氣象。後該佛剎又於清康熙14午(公元1675年)重修,乾隆12年(1749年),道光14年(1834年),光緒33年(公元1907午)再次新修或重修。茲立有四石碑為證。可悲的是,20世紀中葉,一場“破除封建迷信”的運動,加之隨之而來的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將二位造福人間、盛享300餘年香火的菩薩,全身擊毀,殿宇被拆除。如今,連廢墟都蕩然無存了。只有那銘刻着殿宇新建及重修的四塊石碑及新修的石洞,彷彿在默默地向世人訴説着那些曾經失去的歲月……

當我們沿着山溝向上行走,轉了一個彎子後果然看到一個不大的洞窟,人工石砌而成,旁邊有一條羊腸小道蜿蜒而上,我們走到石窟跟前看了看,洞有5米深,2米高,裏面供奉着觀音菩薩的塑像,也沒有什麼香火,可能是人跡罕至的緣故吧。登上平台,發現要到馬蓮台還需要經過一條1米多寬的狹窄黃土樑,兩側是20多米高的峭壁,此時我的心提到嗓子眼裏去了。當我們小心翼翼地走過時,發現這個連接馬蓮台的黃土樑兩側已有縱向的裂紋,不知什麼時候就可能坍塌,到時候再到馬蓮台上就困難了。

馬蓮台是一個約10米見方的黃土平台,三面是約20多米高的峭壁,站在台上向四周觀察了一下,發現這一地帶是一處山東少見的黃土地貌,東西長約2千米,南北寬約1千米的範圍內,覆蓋着一層幾十米厚的黃土,並且發育着和黃土高原一樣的地貌。所謂的馬蓮台就是一個陝北人稱之為黃土樑的尖端,這個黃土樑長約400米,最寬處約50米,最窄處就是連接馬蓮台的狹窄土樑,不到2米寬,或許過不了幾年後,連接馬蓮台的土樑坍塌後,馬蓮台就真正成了一個孤立的土台了。我們從台上下來後,沿着一條溝澗前行,兩側是黃土峭壁,前行1裏多路後,北側的黃土已被侵蝕殆盡,露出原來的石質山坡,我們趁着興致奮力攀登,不一會兒功夫,便到了山頂,但見極目遠眺,但見東、西、南三面羣山逶迤,惟北面豁然開朗,整個臨淄城區鱗次櫛比的高樓盡收眼底!俯瞰台下,溝壑環繞,槐花如雪,此時我突然想起了詩人李法周先生的詩作:?“銀花穗穗香滿谷,碧葉層層鬱郁叢。彩蝶戲蕊飛上下,英碑妙文立當中。”頓覺心曠神怡,感慨萬千。

中午時分,我們又回到了停車的那家鄉村酒店,在女兒的倡議下,我們要了幾樣土菜,什麼炸香椿、涼拌薺菜、槐花餅、烙菠菜鹹食等,一家人就着菜餅,吃得十分香甜。或許是肚子餓了的緣故吧,總覺得馬蓮台不僅山好、水好,這裏的飯菜更香。

下午,我們利用有限的時間,還興致勃勃地參觀了齊陵街道辦事處的現代農業觀光園,一家人在一天緊張的學習、參觀、交流中,不僅鍛鍊了身體,開闊了視野,關鍵是從這一方充滿靈性的景區中找到了樂趣,慰籍了平日奔波勞碌的那顆浮躁的心靈。我相信今後有機會,定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