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秋之思語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5.57K

這幾天起的早,樓下就是早市,天一矇矇亮,便傳來商販們的一片吆喝之聲,步入市場,引起我注目的,是那一條條蠕動的綠色秋蠶。

秋之思語散文

老家的山,沒有大樹。在我的記憶裏,山上的小樹大多是柞木,間有臘、槐、樺等樹種。二年左右的樹齡,便被人們用刀割回家當柴燒了,在成大器之前,早已化為灰燼。但小樹也有小樹的優勢,那就是可以放蠶了。有句話説:要想輕閒,打魚放蠶。不知這句話是不是專對那些懶人説的,打魚的人我是見過的,撒下網後,便在岸邊一躺,眯縫着眼睛或是想想心事,或是呼呼大睡一場,醒來後伸幾個懶腰,再把網一起,倘能掛到魚,除了可以賣些錢花,晚飯時燉上一大盤子,不僅全家人可以沾沾葷腥,自己盤腿坐在火炕上,整二兩小酒,就着佳餚品嚐着愜意的生活,果然夠輕閒的。

説放蠶輕閒,則是外行話了。

高中畢業後,我在家呆了一年。一個朋友那年放蠶,我少事,便常去他的蠶場。蠶分春蠶和秋蠶,晚唐詩人李商隱説:春蠶至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是詩人借用比喻來歌頌男女之間的愛情至死不渝,現在多用在教育工作者的身上,不知是不是張冠李戴。不過春蠶不如秋蠶好吃我是知道的。李商隱説的蠶是南方用桑葉餵養出來的,而北方的蠶是吃柞樹葉的;南方的蠶是以繅絲為主,北方的蠶多是吃貨們的下酒菜。春蠶皮厚,入口不及秋蠶皮薄汁多味美。

我對養蠶的過程不甚了了,只知道首先要打蠶場,也就是清除雜樹,只留柞樹用來養蠶。倘若一片場地蠶多葉少,還要把蠶一條條拿到蠶筐裏轉場,不然柞葉不夠它們吃,這些力氣活起早貪黑的,幹起來都是很辛苦的。等到蠶們長成了,進入秋季後,開始結繭了,這時的放蠶人才算是輕閒了。

秋蠶也知道保護自己,他們要在霜降前,清空體內的排泄物,吐出細細的蠶絲,織成一個厚厚的繭殼把自己裝在裏面,幻化成蛹,只等來年春暖,它們再破繭而出,羽化成蝶,這就是我們常説的蠶蛾了,雌雄交配後產出的卵,變成小蠶,再長大,就又是一個輪迴。

放蠶的人都會在蠶場便利的地方臨時搭建一個或幾個窩棚,除了休息用,還作為看蠶的地方。農村民風純樸,偷蠶的`多是嘴饞的半大小子,主要是用來看鳥的。看鳥,鳥銃是必不可少的,鳥兒來偷蠶吃時,放一槍,不管能不能打到它們,這個響得有,得首先把鳥們嚇跑。蠶這個字,拆開看是天蟲,上下結構組成的,但它實在是最弱勢的一員,先不説那些大大小小的鳥們,個個都是它的天敵,受到攻擊時毫無反抗的能力。就是一個不小心掉在地上,也會被別的小蟲羣起而攻之,最終也是難逃悲慘的命運,實在是辜負了天蟲這個稱呼。

有一次因為朋友臨時有事,我曾在山上的放蠶窩棚裏住過兩宿。一個人,一盞燈,一輪半滿的秋月下,坐在窩棚的門口,耳邊傳來一片蠶吃柞葉的“唰唰”聲,在我聽來,那是它們對生活的讚美和對秋天感恩的歌唱。那夜,不遠處恰好有一片成熟了的大豆地,偶有豆莢爆裂時噼噼啪啪的聲音響成一串,才讓人感到那秋啊,是真的來到了身邊……從此,我便和金秋結下了解不開的情緣,也是從那一刻起,聆聽秋聲,便也成了我生命中揮之不去的情結,

其實,整天忙忙碌碌的,真該忙裏偷閒,去聽一聽這秋聲。聽秋,最重要的就是心靜,如秋水一樣澄明才好,若心如潮水起起伏伏的,不是想東就是想西,就沒有聽的必要了。其次要選在半月的夜晚,朦朦朧朧的才有趣味。滿月時便少了些神祕,意境也會差許多。身邊遠遠的要有流水聲,聲音不能太大,以側耳細聽時,方能聽得到為妙。獨處最佳,倘遇一嘴碎同伴在耳邊聒噪,就全然失去了聽秋的本意……

年少時聽秋,聽的是景。過了天命之年再去回味當年,多的是感歎。其實,人生就如這秋蠶一般,生生滅滅的,輪迴往復一樣。春去署往,秋至冬來,季節變了,我們只需用一顆平常心去坦然、從容地面對它就行了,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秋葉落地了,本是為了積蓄能量,等待寒冬過去再次躍上枝頭。如非要見凋花而流淚,望落葉而傷悲,則是自己的心態出問題了。愛恨情仇、七情六慾誰都有,既要拿得起來,也要放得下去,如此,才能對得起自己,無悔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