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秋之不惑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3.17W

這是一個典型的秋天的早晨。急風呼號,枯葉橫飛,殘枝遍地,天色也不復夏日的明豔。走在路上,除了感受到寒意的侵凌,你還不禁會感慨四季的步伐是如此之快,秋天來勢洶洶,令人措手不及。

秋之不惑散文

隨着氣温的下降,秋天裏人的心緒也變得低沉。自小讀過的詩文告訴我們,秋天是果實成熟的季節,卻也是讓人容易感到失落的季節。人的情緒逢秋而易生感傷,這個傾向已經在漢字“愁”上留下了不滅的烙印。人在色彩斑斕豐如盛宴的金秋時節,竟然容易生髮出悲涼之意,或許是被剛烈的夏日耗盡了陽氣而只剩下渾身的疲倦無力吧。

都説詩人敏感而多愁。秋色蒼涼,無數詩人在秋天觸景生情,愁情益甚,詩性大發,盡釋愁懷。在詩人的筆下,秋天裏山寒水冷,花枯葉落,無物不着悲意,物悲更引人愁。其實這正是詩人情感體驗豐富而深刻的表現。詩人多情,又往往移情於物,將自己主觀的情緒體驗賦予自然之草木山川,從而營造出一種“有我之境”。王國維評説:“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喜則萬物皆喜,我悲則萬物生悲,萬物與我同悲喜。生活中的普通人,但凡還有正常的感覺,都或多或少會擁有這般詩意。就連五大三粗的刺客荊軻,也會悲愴地唱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悲歌。如果把眼界放得更遠些,也不難理解,凡常人都有理由生髮出這般詩意,因為一貫以來,人類都視自己的物種為“萬物之靈”,並常常不自覺地“推己及物”。

這基於“人類中心主義”的移情能力當然也有高下之分,所以才有了燦若星辰的詩壇明珠在歷史的天空熠熠生輝。當年生活在開元盛世末年的詩聖杜甫,心懷民生,一世憂憤,拖着病體帶着家小輾轉多地,幾近暮年仍飄零無着,眼看秋來嚴霜相逼,目睹悽愴秋景,聯想自己浮生,一定是悲從中來,才寫下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見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的悲涼之詞。宋玉雖有才華滿腹,卻遭小人排擠,不合於世,只能屈居楚庭,在極端的失意和彷惶中寫就了《九歌?湘夫人》,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後人猶能聽到他失意地憤懣疾呼“悲哉秋之為氣!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蕭瑟。”

當然,既有“有我之境”,就有“無我之境”。所謂無我之境,完全摒棄了主觀之我的存在,而“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用今天流行的話語來説,就是拋棄了物與我的二元對立,完全以物寫物。這近乎禪宗所説的拋棄“分別心”。拋棄分別心,就是要是要承認人與萬物皆為平等無差。禪宗講,萬物(包括人在內)異於相(皮相,外表)而同於性(本性,本質)。悠悠白雲心,隨風飄自去,如清風白雲般清閒自在,無疑是禪的體驗和受用,是佛性的獲得。能夠修到此種境界的詩人,自然當推寫出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和“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王摩詰了。而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留下的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也成為無我之境的千古絕唱,永遠為世人展示着那幅天然和諧的畫面,滿足世人對那種怡然寧靜的心境的追求。

無論是有我之境,還是無我之境,能夠牽動人心的感懷都流露了真性情,沒有矯飾,也不故作呻吟;也正因為是真性情,所以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歸宿:後一種可以修身養性甚至頤養天年;而前一種往往使詩人悲情過甚而積鬱成疾乃至鬱鬱而終。君不見杜甫在天命之年病死客船,屈子不足古稀而抱恨投江,宋玉雖然活到了古稀之年,卻與失意相伴一生。

人生的境界卻還不止於此二者。前些天讀莊子,讀到莊子借孔夫子的口如是説:“死生、存亡、窮達、富貴、賢與不肖、譭譽、飢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兑。使日月無卻、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四時於心者也。”看到這句,我不禁為之撫掌驚歎:好一個生四時於心!春秋寒暑之移,生死存亡之命,富貴窮達之運,無不是道的運作,非凡人所能掌控。人生際遇,如光陰之流轉,四時之輪換,逆則多舜,順則安然。

春有百花之豔,夏有碧樹之蔭,秋有碩果之累,冬有萬物藏含。周而復始,物極必反。心有四時,則處變安然,榮辱不驚,迎來送往,從容不亂。

Tags:不惑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