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恩師情深師母誼更濃的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2.24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應該都對散文很熟悉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筆一定要優美,文章一定要流暢。“形散而神不散”。如何寫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恩師情深師母誼更濃的散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恩師情深師母誼更濃的散文

恩師情深師母誼更濃的散文 篇1

在這金秋豐收的季節裏,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裏,讓我再次想起了上甘肅定西中學的時候,我的班主任曹雪清老師和張扶秀師母。

他那温和的笑容、睿智的目光、平易近人的態度、至今在腦海中閃現。老師,中等身材,帶着高度近視眼鏡的身影,身正為範、誨人不倦。師母心底善良,愛生如子。時隔多年,温馨的記憶深深地鐫刻在一個遊子心中。

我的班主任曹老師和師母,都是八十年代,全國重點高等院校畢業的大學生。在那個人才缺乏的年代,他們都放棄了大城市工作的優越條件,選擇了一心紮根在定西自己的家鄉,這片貧瘠的黃土地,用淵博的知識,辛勤的耕耘,無悔無怨、默默奉獻着自己的青春,慢慢地來改變黃土地上世世代代生存的人們的命運。

我的班主任曹雪清老師,選擇了三尺講台,教人育人。用粉筆耕耘着年華,用一雙睿智的眼睛,化作一把心靈的鑰匙,為莘莘學子,開啟了一扇扇智慧的大門,在這片貧瘠的黃土地上,播下了一顆顆知識的種子,今天,已經澆灌出了遍地桃李芬芳。

我的師母選擇了工商局,“天地之間一杆秤,這桿秤永遠裝的是老百姓。”是我師母中作中的最真實寫照。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甘肅定西商貿市場,是一片混亂,“坑、蒙、拐、騙,缺斤短兩,以假亂真、欺市霸市”的複雜的市場經濟下,我的師母一身正義,秉正執法,默默紮根在商貿市場的最前沿,打假、整頓、調解每個商貿市場,給定西廣大消費者,交上了一份合格、滿意的答卷。尤其是她對自己老公教的每個家庭貧困的學生,經常噓寒問暖,無私地進行了幫助,給予了慈母般的關愛。

今天,每當提起我的老師,永遠對我定西中學上學期間的班主任曹老師,有一種崇高的敬意。同時,也想起了心底善良,寬厚仁慈的師母,從肺腑永遠盪漾着感激之情。

有人説,老師是人橋,為每個學生連起了一道道被割斷的山巒,讓他們走向收穫的巔峯。有人説,老師是根青藤,堅韌而修長,指引着學生,採集到了山頂的靈芝和人蔘。而我認為,老師,是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塔,照亮了我艱辛的求學路;師母,無私的給予了我慈母般的關懷,在上學那個最困難的年代,讓我邁出了一個個堅實的腳步,勇敢的向上攀登。

在改革開放的八、九十年代,地處於大西北古老而文明的黃土地,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吹遍那些偏僻、貧困、落後的山區,世世代代以農為本的農民,還掙扎在國家剛改革開放,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一畝三分地上。艱辛的勞作,為只能解決一家人一日三餐的温飽,沒有經濟富餘,家家依然勒緊褲帶過日子。

在那個貧困年代,每個農民家庭,為了供一箇中學生讀書,全家人要省吃儉用,節衣縮食,東借西湊,想盡一切辦法,湊夠一個學生的學習費用,幾乎壓垮了每個中學生家長的脊樑。

記得我一九九三年上定西中學的時候,家裏一共給我湊了50元,還是我的父親從家裏比較寬裕的親戚家借來的。要到50多公里的縣城上學,那個時候社會治安秩序也不太好,小偷小摸特別多,再加上路途遙遠,我又是第一次走出山裏,母親怕我把上學的錢弄丟,就把錢裝在一件洗的發黃,佈滿補丁的襯衣袋裏,然後一針一線的把衣服的袋口,縫補的嚴嚴實實。

當我騎着一輛破舊不堪的自行車,在自行車的行李架上,捆綁着一條我母親用撿來的雞毛做的褥子和舊棉花做的被子,背上夠吃一週的幹饃饃,經過七八個小時的騎自行車的路程,踏進了甘肅省定西中學的校門。逢人就打聽報名的地方,終於找見並且來到我的班主任曹雪清老師的辦公室。

曹老師給我做了簡單的自我介紹,開始登記給我報名,記得那一年的書本費、學費一共加起來共45元左右,在掏出縫在襯衣兜裏錢的時候,我先得解開外面上衣的鈕釦,然後還得把母親縫的嚴嚴實實的線,慢慢的拆去,才能把錢取出來,當老師看到一個穿着破爛、寒顫,急着滿臉通紅的鄉下學生,窘迫的樣子,他不但沒有責怪我,而且臉帶微笑,親切地對我説道:“不要緊張,慢慢來,我們都是下鄉人,那個錢來的真不容易……”,也同時向我詢問了家庭方面的狀況,我也簡單的做了回答。

當我把一撘面值5元,被汗水早浸透了的錢,遞給他的時候,他雙手接過了錢,並小心翼翼、慢慢地展開、鋪平,一張一張的放在桌面上讓晾乾,他又從自己的上衣兜裏,重新拿出了一張面值10元的人民幣,遞給了我,並且説道:“我們收的費用一共是45塊錢,你的錢一共是50元,你先把這10元錢拿上,5元錢是我給你找的,另外5元錢我給你的,你先拿去花去,5元錢不夠一週學校食堂的飯菜錢,鄉下學生真不容易!困難時暫時的,將來一定會慢慢的好起來,以後有困難給我説一聲。我用顫抖的雙手,接到那十元錢,感覺到了沉甸甸的重量。從入學的第一天起,我便認識了我的恩師,班主任曹老師,也是在定西一中學習的生活中,我認識了心底善良,愛生如子的師母,便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今天回想起那個艱辛、貧困的學生時代,往事彷彿如昨天發生一樣,歷歷在目。那個年代,來自鄉下到縣城上學的大部分鄉下學生,都吃不起6角錢一份素菜和2角錢的一個饅頭的學校食堂飯菜,一日三餐幾乎都是用開水泡幹饃饃充飢,學校集體宿舍,不讓學生用煤油爐子自己做飯。鄉下大部分學生,開始聯合幾個同學,實行AA制,在外面合租一間民房,住宿和做飯,消除每天開水泡幹饃饃帶來的厭食感,做的飯也是白開水裏煮麪片放幾片土豆。就連大白菜都買不起;相對來説,簡單的一碗素面片的味道,要比開水泡幹饃好吃的多。為了讓我好好學習,減輕家庭的負擔,我的班主任老師,每學期給我在班裏評上了20元的助學金。

曹老師家,住的是一個獨院,院子裏開闢了一塊菜地,種下了韭菜、菠菜、白菜、蘿蔔等各種蔬菜,每當蔬菜剛下來的季節,他一直給我送他自家菜園裏長的蔬菜,大大的提高了我的生活水平。遇到陰雨天或者大雪封山,我還不去家,無法帶不回來下週的乾糧,我的老師,會把我帶到他家讓師母給我們做牛肉麪吃,在定西中學上學的期間,我在我的班主任曹老師家,吃飯的次數是最多的學生,師母做的那個飯菜的味道,是最香、最好吃的,至今留有餘香。

幾寸光陰幾度秋,豐盈桃李杏壇收。經年恩師、師母的情誼,在記憶深處重現,眼窩裏含着淚,再次打濕了我的臉頰,我是一名鄉下的貧困學生,可是在老師和師母的眼光裏,讓我讀到了父母般的關心和照。是他們在我春天的季節裏,用惠風鼓滿了我艱辛拼搏的希翼;在夏日的季節裏,用細雨潤澤了我心靈的貧瘠;在秋天裏,讓我有豐厚的收穫;在嚴寒的冬天裏,他們用人間最厚重情誼,温暖了我的生命!

恩師、師母用他們那種無私的情懷,銘記成我一個鄉下貧困學生,今天一生的牽掛!

今天,當我每次探親休假回國,我一定都要專程去看望我上定西中學時候,我的班主任曹老師和師母,感覺到他們明顯的變老了,背駝了,唯一沒變的是他們的目光,依舊是那樣有神、清澈、慈祥!我和班主任曹老師、師母坐在一起談理想、談人生、談工作、談生活,無所不談,他們依舊牽掛着我今天的工作和生活!

老師,是您淳淳的教導,為我點燃了艱辛的求學路燈,指引着我看到了世界的美麗;師母,是您用那慈母般的關愛,讓我感激絢麗多彩的人生,感覺到世界上最温暖的真情。是您們用無私的胸懷,真誠的撥動了我一個鄉下學生的心絃,銘記了了一段求學路上的辛酸,成功的路上離不開您們無私的幫助和恩情!

我永遠感謝您我的老師、師母,您們的深恩厚德,我終生難忘!並讓我的兒孫,永遠銘記住我的曾今的班主任曹老師和心底善良的師母。祝您們永遠健康、長壽!

恩師情深師母誼更濃的散文 篇2

我不擅長歌功頌德,我的'老師也聽膩了花言巧語。他們之所以值得我尊敬,是因為他們都是實事求是的人。因此我才認為我有感謝他們的必要。

首先我認清了一個現實——老師始終賦予不了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知識水平。而他們所做的,就是幫助我們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和學習方法。以語文為例,在這兩項上,語文老師的作用應是首當其衝。語文學習的是漢語,漢語是我們唯一的母語。我們可以忘卻其他知識,唯獨不能忘卻自己的母語。尤其是此中藴含的數千年璀璨繽紛的中華文明文學,應當由我們當代中國人來傳承並將其發揚光大。

在我們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中,老師們無非是把我們帶進了某門學術的“坑”中,然後我們要做的是從“坑”中跳出去。一旦跳出去,那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跳不出去,就陷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窘境之中。那就有一個問題,從“坑”中跳出來和根本沒入過“坑”是否是同一種狀態呢?顯然不是,因為這不是位移那樣的向量,而是類似於路程那樣的純量。跳出來的人已然擁有了跳出來的經歷,以及學會了跳出來的方法。

上述之言尚且只是在陳述客觀事實,而對於我本人,則有新的領悟。一直以來,我處在“好學生”與“壞學生”的夾縫之間。其實這並非舛錯,而是我較為信奉的中庸之道的一種體現。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我又何必做得太絕呢?對於師言,並非完全言聽計從,而是秉承一種帶批判精神的拿來主義去處理之,這也是為何老師們對我憂愛有加了。只要是教材,正面也好,反面也罷,能讓我們有所啟發就可以體現其存在意義了。因此,我得出了第二條需要感謝老師的結論: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褒揚貶斥皆是教育。

曾見某類學霸,一向盡是平步青雲飄飄欲仙,殊不料人有失手馬有失蹄,一試落第則呼天搶地,旁人嘲之則死去活來。對於此類學霸的教育引導尤為關鍵,然而其父母與授業教師僅以學習成果為重,無視其心理,導致其之崩壞易如反掌,實在是可悲可歎!

然而吾輩與世無爭,在學習道路上一向是“何妨吟嘯且徐行”,因為我覺得如此甚為歡樂,便有如此行事之價值。同時我亦保持清醒警覺,也不至於到了“生於安樂死於憂患”的思想程度。“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學習乃是使命,不履行使命,則無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授業之情。唯有這點是我一貫堅持的,無論我是否在意學習之後的結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言如是。

我有我感謝老師的方式,我就不説他們是如何兢兢業業嘔心瀝血最後終於功德圓滿桃李滿天下,這都是除了客套就毫無意義的空話。因為我要學習知識,不需要從他們身上得到。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通過他們的授課,我逐漸知曉了,我為何學習,我怎樣學習。我的自身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也是仰賴了我的老師。當我回首起風塵往事,許多人情已變調,而這份温暖卻得以留存。謝謝,我愛你們。

恩師情深師母誼更濃的散文 篇3

冬至前夜,我沒感到嚴寒來襲,象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湧動。夜已深,在這靜靜的夜,記憶深處的恩師,一幕幕再現,我決定今晚把想了好久,為老師記點文字的事完成,天明便是冬至,正逢程叢冰老師八十壽辰,老師之恩,今生難忘桃李滿園,碩果累累,難述詳盡。所記不過是老師的一些極平凡的小事而已。

老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是美好l心靈的塑造者,是照亮人們前行的路燈。

步入社會,我才真正體會到“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深刻含義。

當我們在老師的培育中長大,步入社會,一些老師已經離開了人世,在眾多的老師中,我對何祖端和程叢冰老師,思念更甚。

我五歲進入小學,我那幼小的心靈中,,總覺得何老師如父母般慈祥。每次頭髮長了,他就叫星期天在他住的地方,為我剪髮。

那時候解放沒幾年,學校辦在一個財神廟中,老師住在一家農户中,離我家很近,那破舊的房中,我和堂哥聽何老師給我們講過很多故事。小破屋,經何老師黃泥糊牆.,貼上他畫的素描,還覺得漂亮,特別是看何老師倒立行走,對他是那樣崇拜。

記得七四年縣上搞文藝匯演,有幸選為鄉宣傳隊,到縣上演出,路過乃渠鄉,那兒我見到了何老師,他見我咳得厲害,給了我感冒藥,還給了我一些貝母,兩天以後,何老師的藥見了效。

打那以後,再未和何老師蒙過面。後來聽説,何老師離了婚,退休回老家一直未再婚,獨居到離世。

何老師是我的啟蒙老師,他教給了我人生筆直的“l”。程老師給我們搭了一座橋,這座橋使我從小學入初中,少年步入青年,步入社會,有了這座橋,我有了自學的能力。

從小聽長輩、老師講故事,特別是授課中.程老師信手拈來的文學常識,吸引我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程老師博覽羣書,知識廣博,聽他講課,“擺龍門陣”是一種享受。

四年級讀完,告別了何老師,到榿木林讀高小,步行要兩個小時,山路崎嶇,跑通學很辛苦,但心裏很愉快,從未遲到和逃學,因為有一個紅光滿面充滿朝氣的二十幾歲的大學生老師教我們,這是我們的幸運,那時,不要説大學生,中專生都少,我們班學生來自三個鄉,只有七名學生,成績都很好,得益於校長鍾老師教數學,程老師教語文,都是全校的頂尖高手教師,我班滿堂紅考入初中。

那時候,我見到程老師的備課本上寫着“程巴”二字,感到很好奇,一次問李致祥老師,方知程老師讀了巴金的作品,對巴老很崇拜.,取的筆名,程老師愛好文學,閲讀了許多古文學和現代文學,購書、藏書,讀書.是他的愛好,不打牌.,餐時喝一點不醉的養生酒,身體好,無大病,總是紅光滿面。

程老師寫過一些文學評論發表於報刊,還寫過劇本,但未發表,按程老師的觀點,寫東西不一定就要發表,也算練筆,所以人到八十,他從未停過寫日記,從未停過讀書學習,這樣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

在程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和學識.,這是我一生學不完的,人生中免不了個人、家庭會出現挫折.,有的人常掛在嘴上。程老師很少提及,當別人問起時,僅三言兩語,甚至一笑至之。

到過程老師家中,感覺象進了一個閲覽室。家裏擺了很多書,有文學書,有法學書,有醫學書......包羅萬象,按師孃所説,程老師是個“書蟲”,我感覺是他嗜書如命。他告訴我,用眼過度,曾換過晶體。他總愛向人推薦好書,有一次上街,程老師帶了幾本書,並送上幾元錢請年青人閲讀,他認為那書太好了,年輕人應該學,對於我,他幾次次贈書.,前前後後已贈我幾十本了,全是我喜愛的那些文學大家的獲獎l作品,我牀頭放書,睡前必讀,

那書中,程老師用紅筆的勾畫,使我受益匪淺,讀書我總愛囫圇吞棗,老師又我上了一課。我知道老師的良苦用心.,他希望我能在文學上有所突破,鼓勵我寫長篇。自慚形穢.今生難成此事,辜負了老師的希望。設有程老師.,那荊棘叢生而坎坷的文學之路是不敢邁出一步的。儘管在這條路上難以達到目標,還是不自量力地堅持着。

每次會面,程老師總是叮囑要查體,還給我推薦藥。偶爾談到,他教書幾乎在鄉下,那交通不便的八、九個鄉,佔了全縣的一半。有次從縣上到子耳鄉,平時是四天的路,他兩天就趕到了.程老師內調金堂,轉行當了一名律師,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廣博的知識,能説會道,這一職業他也做得很好.,辦的案口碑很好。業餘時間函授中醫藥大學,對學習他是那樣精力充沛。

流沙河先生去世後幾天,程老師叫我到他那兒“擺龍門陣”,他説太悲傷了,他去送了花圈,還蒐集了不少紀念流沙河先生的文章。他眼裏噙着淚,是一個極富感情的人。他已八十,記憶力仍很強,至今尚能説出,他教過的學生,的脾氣,相貌及愛好。還思念着學生們。也許不少學生早巳把老師遺忘了。

如果人能返老還童,重新回到課堂,我定要再當程老師的學生,再聆聽他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