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描寫故宮的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74W

故宮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描寫故宮的散文,歡迎參考~

描寫故宮的散文

描寫故宮的散文一

如果當年的金碧煌給人的是震撼,那麼厚重的滄桑給今人的便是靈魂深處的電閃雷鳴。———題記

一重又一重硃紅的大門,一座又一座雄壯的大殿,一階又一階精緻的白石台基,跨越近六百年的風霜雪雨,依然召顯着故宮的王者霸氣。單從各殿的名字中就不難窺見那君臨天下的大氣與豪情,包羅乾坤,太和至極,不知令多少遊者頓生滄海一粟之感慨!

瞻仰白石台基之上的太和殿,它有着我國古代建築中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全部由黃色琉璃瓦覆蓋,由名貴的金絲楠木支撐,由精緻的金磚鋪地,在陽光的照射之下,閃閃發光,更顯金碧輝煌。遠觀大殿正中已鉛華落盡的金鑾寶座,不禁遙想其當年的璀璨奪目,不知有多少帝王為了登上它而不惜用自己手足之親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雙手,用他們的累累白骨墊起了自己的席座!更可悲的是碰上那無道昏君,竟然十幾二十幾年不上早朝,不理朝政,完全將先祖打江山時的艱辛勞苦拋於腦後,不顧黎民百姓的水深火熱和江山社稷的岌岌可危,整日醉生夢死,只盼羽化飛天。

還好,還好!歷史自有公道,不會在哪一刻定格,而是不斷更替着!

是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歷史的車輪永遠在滾滾向前,碾不碎民心所向的夙願!

後宮沒有前朝的開闊與雄壯,更多的是一種柔性的幽深。高高的圍牆,圈住了宮外人的腳步,也圈住了宮中人的目光。數百年前的月夜之下,不知有多少妙齡宮女在窗邊對月垂淚,感懷身世之飄零,徹夜難眠。宮牆圍住了她們的目光,卻永遠也圍不住她們的心,思念長出翅膀飛到了鄰家阿哥的身上,飛到了家中年邁的雙親身上。比宮女們尊貴的是妃嬪和皇后,但是比宮女們更悽慘的依然是她們。為了爭權爭寵,她們鈎心鬥角爭得你死我活,外表光鮮內心卻斑駁黯淡,全無女性應有的和善與柔美,到底來多數還是魚死網破,對着鏡中日漸老去的容顏煢煢孤老。

看着展出的鳳冠霞帔,金玉飾品,喟歎古人智慧出眾、技藝精湛之餘更多的卻是遺憾和感傷——為那羣從未想過也從未發現過人生真善至美的女人!

還好,還好!歷史自有公道,孰清孰濁,全留後人評説!

在故宮中游走,常常會感到腰痠了腳疼了,但是眼睛卻還很飢渴。於是就找張長凳坐下,正欲閉目靜休片刻,抬頭卻又望見天花板上一幅幅精美的圖案。雖然有的已皮落漆掉,全無當年的絢爛色彩,可是我們的心還是被猛烈撞擊了。遠在還不知我們委身於宇宙哪個角落的時候,我們的古代畫師們已經能夠描畫出細緻精巧惟妙惟肖的花鳥魚蟲,工匠們已經能夠建造出大氣華美重重疊疊的穹頂了!縱然勞民傷財極盡奢華,但是創造出稀世珍品流傳於後世使我們得以在今天瞻仰膜拜,也算是一件令人快慰的事情。

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故宮是純木構建築,沒有使用一顆鐵釘。與現代人居住的鋼筋水泥小格子相比,簡直是天地的造化,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身在故宮,每行走一步,都會覺得被文化的空氣圍得喘不過氣來。撫摸着它的漢白玉石欄杆,或是俯拾一片古樹上掉落的新葉,或是踩踩它已被無數雙腳磨光的地磚,抑或看看石板縫裏探出頭來的嫩草,只覺宇宙無垠,時光無盡,厚重的滄桑散落一地,在夕陽的餘輝裏,人不覺其身,惟有天地!

描寫故宮的散文二

相比於“物是人非”,有時候,滄海桑田,反倒多了幾分温情,至少,一切都變了,沒有什麼令人牽念懷想,就像一切從不曾發生,又可以從自己處書寫歷史一樣。

一腳踏進故宮,踩在那些青磚上,我腦海裏反覆出現的,便是這個更冷一點的詞語——“物是人非”——當然,任何一處古蹟都會令人想起這個詞,無數人仰望過的同一片藍天,無數人感喟過的同一片瓦,以及無數人駐足流連過的同一根柱子撫摸過的同一顆銅釘……那“無數人”,就是流動的河水,就是歷史,就是今天,或者明天,然而,若説令人在人羣裏依然可使人聽見過去時光的呼吸,感受到往來如織的人事紛芸,稍微安靜一下,還幾乎能看到那些來去匆忙滿懷惶恐而又抱着希望的身影,還真的只有這裏,故宮。郁達夫先生寫“故都的秋”,“故”字裏就透着老舊與蕭瑟的味道,想來,“紫禁城”一名倒多了幾分肅殺,少了些親和,確實不如“故宮”來得平和,來得寧靜,來得古舊、隨和與悲涼,彷彿我們倒成了站在歷史對岸的人,隔着遠遠的河,看對面火光沖天的廝殺。

雖然是夏季,南方正經歷着高温與乾旱,故宮卻以它的煙雨迷濛迎接了我。

清晨,抬頭望天,一色的灰濛濛,欲雨又晴的樣子,長長的暗紅色城牆外,有一處遺址就在路旁,人們既是奔着“故宮”而去,自然忽略了原本有的歷史不是隻有宮牆內的那一片,北京城處處都是爭奪與殺伐之地,唯有有心者方能隨自己的性情而停留於此吧?!漫步於槐樹的落蕊之中,遠遠近近,京腔破空蕩漾而來,迷人心魄——在旅人們奔波於各大景點忙於拍照時,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就在一聲聲悠長的京劇腔調裏開始了。

遊人再吵鬧,人們的生活還是要繼續,否則無數個日夜只能成為別人需要的背景。我以為,在還未進入宮殿之前,這鬧中取靜的歌聲,真算得是北京城不可複製的真文化了!

有了平民從容生活的鋪墊,只一牆之隔的帝王之宮就顯得不那麼令人望而卻步了。我們穿過厚厚的宮牆時,即使再擁擠的人羣也無法阻斷我從那些磚牆裏感受某種言語,更何況,推開銅鈴大門,很快眼前便豁然開朗——雕龍的漢白玉廊橋,宏闊的廣場,以及略顯斑駁的紅牆與綠瓦,使整個建築羣在大片的沒有阻攔的天空下顯得格外深沉而又充滿氣魄。此時,絲絲線線涼涼的東西灑在我臉上,不多久,細雨斜飄滿了整個故宮的上空,很多遊人望而卻步,那些走在雨裏的,也都噤了聲,只是安靜而緩慢地走着,偌大的宮殿漸趨安靜,還原了它原本肅穆的面貌。

我只是抬頭看天,低頭看腳下的磚石,或是摸一摸朱漆大門上的門釘,或是檐上的木雕和中軸線上的種種圖案。天空無比完整,與任何城市給人的感覺不同的是,它竟可以如此完整,沒有半點被分割出去,我想,大概也正是因為這份完整,它才能如此逼人地夾帶着歷史風雲席捲而至?那時我看天,雨又停了,空中雲彩也沒有,只是灰,灰得令人喘不過氣來。我就想,以前的官員們上朝時,大概都要這樣看一看天吧?一以拓開心胸,一則提醒自己,在廣闊無垠的天空下,在來去無盡的歷史時空中,個人無比渺小。大概也正是這塊天,讓人看多了徒生豪情?不是嗎?象徵着無上權威的天子,就在這片天空下最宏偉的宮殿裏,振臂一呼便可定人生死,人這一輩子,若能也有踏上皇權至高位的一刻,豈不死而無憾?這塊令人敬畏的天,又何嘗不是催生夢想的天?!我想,無論是鰲拜還是班布爾善,或者是和紳,亦或者是慈禧,凡是對極權有崇拜的,都曾對這片華麗宏傳而又尊貴的宮殿上的天空注目過許久吧!

目光從天空收回,會不由自主地延伸到一望渺茫的地面。被當年無數懷揣着各種權謀的臣子、太監和宮女們踩過的如水的青石板已經被踏壞,大部漢白玉的地磚更是被遊人的鞋底磨得失去了光澤,甚至塌陷,如今換上的磚石也已長滿綠苔。我不在乎它是不是從幾百年前來,我只在乎那些綠苔。如果沒有人來,它們會否瘋長,用它們的綠去敍寫不同時代的故事?事實上游人密集,人人都去看宮殿裏皇帝的龍椅,寢宮裏皇后的卧塌,人人都慨歎,當年若是知道這一切權威都可顛覆,最隱私的地方也可成為平民窺視的勝地,他們會不會覺得所執着的一切彷彿一場鬧劇?據説還有遊客一擲千金只為坐一坐當年皇帝坐過的龍椅,又有傳説有特異功能者坐上龍椅後特異功能全部消失,甚至還有人説,到了晚上,故宮裏還能傳出一聲聲的號令,似乎是歷代皇帝們又在上朝……在任何一個時代,對個人權利的崇拜和個體本身的奴性總會除之不去,宮殿所保存的,就不僅僅是供人蔘觀感歎的功能,而是警醒或者呼喚?反正我願意靜靜走在那地面上,因為只有磚石才是最沉默的歷史見證者——朱漆會剝落,而綠草年年,只是荒涼,然後興盛,與歷史何其相似!

當然,怎能不摸一摸那些大門上的門釘呢?門釘模豎都是9顆,取功德圓滿之意。以前這些門釘上包的全是金子,以顯示皇家的富貴,至尊,只是,“天朝上國”一旦被人攻破國門,最先遭殃的當然是露在外面的財富。聽説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城,慈禧棄宮而逃後,那些海外的侵略者見到故宮的氣派便眼放綠光,貪婪地撬走了所有門釘上的'金子。想象一下這威武的大門被損壞以後的景象吧!那是對昔日的不容侵犯的絕大諷刺!如今的門釘換成了銅,也被無數人摸得光滑可鑑,正好是對歷史的補白。

雖然我知道已經掉色的房樑也不是當年的房樑,但沒有關係,至少雕塑還是。屋角的雕塑,精細,生動,有龍,有鳳,男人工作的地方雕的獅子是雙眼圓睜,而女眷們門前的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叫人莫管是非。要説文化,在這個巨大的四合院的建築羣裏,難道不更在這些細小的雕刻上?那裏才真正藏着過去歲月的靈魂,它們才見證了人世的冷暖,俯視了生命的起落,時光流逝,物是人非,這一刀一刀的刻印,正是最好的説明文,散文,和傳奇,小説。

從神武門出來,回望怪石嶙峋的御花園,再側視兩面長長的宮牆,瞬間就是“一入宮門深似海”的感覺。我總在想,夕陽西下時看這裏,是不是更有血色之感?那些我還未涉足的後宮嬪妃們的住處,聽説一直是被鎖着的,裏面有些東西不能看也不能議論的,一到晚上在宮牆外也能聽見裏面的嗚咽聲。説者神乎其神,聽者更是毛骨悚然。此一説,令我真想一直留在那裏,一個人靜靜地去感受。

但我不遺憾。即使並沒有仔細地去看那些宮殿裏的陳設,我也能想象紛爭四起,平常話語裏暗含的殺機,即使並沒有把整個故宮的草木都撫遍,我也能明白春秋流逝裏的無奈蒼涼,所以我説天空是故宮的氣質,大地是故宮的歲月,細小的處處是故宮的眉眼,於是,我撫摸了它的靈魂。那時天空漸漸放晴,養心殿的房檐下飛來了一對灰羽毛的鴿子,停駐在盤龍的雕塑上凝神張望。它們的眼裏滿是氣定神閒,不像我們,來去匆匆,以各種似乎不同的面貌重複着歷史,張揚着極權,放縱着貪慾,或者只是無奈地站在歷史的另一邊,隔岸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