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苜蓿菜經典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4W

我的老家在空閒地裏常有種苜蓿的習慣。每每萬物復甦的時候,苜蓿也破土而出,不久,就一片碧綠。茂密的小圓葉重重疊疊,猶如鋪在地上的一牀牀綠毯。開花季節,朵朵紫色的小花,一朵挨一朵的連結起來,厚厚實實,毛毛茸茸,看上去,就像綠毯上面又蓋了一牀牀紫色的錦被。路過地畔,微風拂面,送來陣陣清香,令人心曠神怡。

苜蓿菜經典散文

據記載,苜蓿是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從大宛國帶回的種子,我國便從那時開始種植苜蓿了。

種苜蓿好處多。它既是很好的綠肥,又是上等的牧草。《史記。大宛列傳》就有“馬嗜苜蓿”之説。漢天子為養馬也種植苜蓿。用它餵馬,喂牛,膘肥體壯,牛耕起地來,眼睛一瞪,尾巴一撅,真可謂“不待揚鞭自奮蹄”。另外,種苜蓿還有一大用處,就是為了防備“歉年”。遇到年景不好,地裏歉收,苜蓿便成了充飢的.主食。抓上一把高梁面,摻上些苜蓿菜,拌一拌,上籠一蒸,吃起來還真香噴噴,甜絲絲兒的,在那饑荒的年代,苜蓿便成了陪同人們度過難關的“貧困伴侶”了。難怪舊時苜蓿已不單純指苜蓿本身了,其含意包括旁指或形容教官、學館者清苦、貧困之比喻了。宋人唐庚《除鳳州教授》詩云:“絳紗諒無有,苜蓿聊可嚼”之句。

陝西關中一帶農民也喜愛種植苜蓿。塬邊,地角,溝旁,山坡,一片片苜蓿,葉兒綠茸茸的,花兒紫盈盈的。放蜂人則把蜂箱放在地邊,讓勤勞的蜜蜂採集苜蓿花粉,為人們的美好生活釀出甜甜的蜜呢!還有的人,掐一些嫩綠的苜蓿葉,回到家中用開水焯一下,放上鹹鹽、辣子、醋,再滴上幾滴香油,就是一盤上好的涼菜。更多的則是用它做為青菜下面條,名曰“苜蓿面”。麪條盛在碗裏,白是白,綠是綠,猶如“小葱拌豆腐”,好看又好吃。不過,這些吃法多為農家。自然這些年也很少吃它了。就我而言,吃慣了白麪饃饃大米飯,雞鴨魚肉加海鮮,漸漸地對苜蓿倒有些淡忘了。見到農村的人們割它回來時,或許還有點不屑一顧,總覺得苜蓿只不過是上好的飼料罷了。不過,近些年,隨着人們膳食思維跳躍性的改變,苜蓿的身價似乎也有了改變,常見農貿市場上有人把苜蓿當作菜品來出售了。

然而,我在接待一位朋友時,卻也吃的是苜蓿菜!

我的朋友是一位作家。他接受了人民給予他的崇高榮譽和獎勵後,返故里的途中順路來看望我。老朋友相見,令我驚喜萬分。我決定以最豐盛的飯菜款待他,只有這樣才覺夠誠意。可是,當我滿懷喜悦的心情忙於準備時,朋友以風趣的語調發話了:“今兒,我一不吃肉,二不吃蛋,一心想吃‘苜蓿面’!我來時,發現山坡下一小路旁的地裏,有一大片苜蓿,長勢喜人。我已問過正在割苜蓿的一位老者,可不可以讓採摘一些,他同意了。我們何不採摘一些來以飽口福呢!”他的話令我有些茫然。我笑了笑説:“是瞧不起我還是咋的?我這兒雖然做不出山珍海味,可要做幾個像樣的菜還是可以的!怎麼,你想吃苜蓿,當‘牛’?”朋友收住了笑容,一本正經地説:“當牛有什麼不好?説真的,我是吃苜蓿長大的。小時候,家裏貧窮,我在山坡上放牛,牛吃苜蓿,我也吃苜蓿,我採上些嫩嫩的苜蓿帶回家,交給母親,給全家做着吃。説起來,我對苜蓿還真有點感情呢!”這時,他在房間踱了幾步,又意味深長地説:“要説到吃,這些年,好飯好菜沒少吃,可是,我一直忘不了苜蓿菜。因為它是支撐窮苦老百姓度過艱難困苦的好菜啊!”聽到這些話,我有點發急了,忙説:“那是過去,而今是什麼時代了?是改革開放時代,是全國人民生活大提高的時代,是全國人民奔向小康的時代!我們還能回頭吃野菜?再説,您是著名的作家,我能……”沒等我説完,他又接着説:“作家也沒什麼不得了,老作家柳青還和‘樑生寶’睡在一個炕頭上呢!”我趕緊説:“他那是體驗生活嘛!”這時,他又語重心長地説:“是啊!當今的生活確是今非昔比,可生活也正嚴峻地考驗着每一個人啊……”

一席話,令我愕然。真沒想到,我的朋友是全國著名的作家,卻仍然和從前一樣,不忘初心,保持本色。驀地令我悟到了:難怪他的作品裏總透着一股清新爽口的“苜蓿”味。我的臉上有些發燒了,頓時感到,站在我面前的不僅是一位大作家,還是一位帶着濃厚鄉土氣息的“老農”,他正駕馭着用“苜蓿”喂壯的老牛,不辭辛勞的耕耘在文學田地裏……

我沉思良久……

無須多説,提上網兜,我們二人迎着宜人的清風,邊走邊談,向着野外那塊綠得誘人的苜蓿地走去……

Tags:苜蓿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