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思母三疊抒情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2.66W

一、故土

思母三疊抒情散文

故土難離,是思鄉遊子的血啼。雖然僅僅兩個春節沒有回老家,雖然老家已人去院空,但新春佳節的思鄉之情,越來越加強烈。

過年請故去的先人回家“團圓”的習俗,如同養育故土的漕河故道,不知在故土流傳了多少年。每逢大年三十太陽一落,男人們或是兄弟結伴,或是領着男孩,帶上紙錢稈草和鞭炮,去空曠的野外。頓時,曠野裏便爆竹聲此起彼伏,隨之一堆堆篝火悠悠燃起。於是,先人的靈魂便被“請”回了家,供奉在正堂,擺上供品、放上碗筷、香火縈繞。每頓飯前總是忘不了虔誠地拜過先人、給先人碗裏添些飯菜,直到正月初五,將先人送走為止。人們用這種古樸的方式祭奠先祖,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就象年三十神龕上的香火,靜靜地延續着……

我家祭祖的方式與鄉鄰有所不同。母親在我八歲時故去,由於當時我們年齡尚小,每逢年三十,到母親墳上擺供燒紙,也算是給故去的母親拜年了。因此,母親從沒有回家過年的福份。

自從搬家到市裏,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然而上墳祭祖的日子,到母親墳上盡一點兒子的“孝道”,始終刻在了骨子裏。

今年三十,天格外的冷。幾天前的一場瑞雪,使得土路上的人少了許多。我和妻子騎車象駕駛一葉孤舟,小心地行進在“盡孝”的歸途。

穿過繁華的鬧市,回家的路雖然坎坷,但依然那樣熟悉,那樣親切,又是那樣的凝重。

灰濛濛的天,瀰漫着薄霧,太陽象個掛在輕紗裏,被奶洗過的橘子,無精打采地在天空忽隱忽現。被軋實的雪,撫平了路的疤痕。挺拔的白楊傲立在路邊,象披上銀色鎧甲的壯士,格外威武彪悍。麥田,殘雪,羊羣,幾聲清脆的響鞭,驚起覓食的鳥兒,撲楞楞飛到樹上,使得樹掛呼啦啦落了下來。不遠處的村裏時時傳來幾聲炮聲……好一幅冬天的畫卷。

隱隱約約那熟悉的村子閃現在眼前,一種從沒有過的感受湧上心頭,酸楚浸入眼睛。這就是生我養我、給我坎坷、給我關懷、讓我熱戀的故土麼?封存已久的往事映在眼簾,抽出一縷縷濕漉漉的記憶……

故土是母親,含辛茹苦哺育着兒女,兒女的成長耗盡的是母親生命的乳汁。童年的我最憂傷、最刻骨銘心的記憶莫過於那個秋雨朦朧的早晨,由於被刮斷的照明線路與有線廣播連在一起,家裏的小喇叭“咔咔”直響,母親為不使我們受到傷害,在剪斷廣播線時,電魔無情地吞噬了母親年輕的生命。故土培育了偉大、無私的母親,母愛永遠在故土裏延續……

淳樸的故土,養育了淳樸的鄉親。雖然在那個貧困的年代,大家都在苦熬,但貧困的鄉親沒有忘卻我們姐弟三個幼小的生命,用真情給予了我們無限的關護。母親去世後,是左鄰右舍主動地給我們作伴,給我們的人生路壯膽;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是好心的鄉親給了我們抗爭的勇氣;當我們受到挫折的時候,又是鄉親們為我們主持正義。呵!故土,給了我生命。鄉親,使我學會了做人。是故土賦予了我人生磨難的坎坷經歷,使我漸漸地成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給予了我如同故土一般堅強不屈的剛正性格。

故土,是我終生難以割捨的情誼。每逢來到這片土地,就象撲進了母親的懷抱,周身頓覺熱血衝騰;每逢見到鄉親,就象見到了久別的親人。感覺時間過得最快的莫過於回家的日子,總想多串幾家門,多看幾個父老鄉親。

進得村來,家家户户張燈結綵,人們把對生活的熱愛與憧憬都寫入大紅對聯。與往年不同的是大街上不再是熱鬧的人羣。由於天冷的緣故,孩子們大多在家裏坐在包餃子的大人們身邊看着電視,偶爾有幾個淘氣的男孩在院裏拉響一掛鞭炮、放幾個雙響,增添了幾分節日的氣氛。

蒼老的故土煥發了盎然生機。人們不在固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美滿都寫在了身着靚麗衣裳孩子的臉頰上,寫在了一幢幢流光溢彩的庭院裏,寫在了鄉村商店琳琅滿目的貨架上……。走向富裕的故土主人變得精明而實在,但祭奠祖先的習俗彷彿更加牢固,神龕上供品豐富多彩,似乎先人們也在盡情地分享生活的美好。

故土變了,但故鄉人依然廝守着那份淳樸與真誠,依然用簡單直率的方式向尋根的遊子敞開了豁達的胸懷,依然用粗獷的豪情,用一顆赤誠的心款待着思鄉人。見面,沒有客套的寒喧,最多的是詢問和關心。臨別,還要送上特產給捆在車上,就象送別遊子遠行。每逢這個情景,總是難以推託鄉親的真情,戀家的情感更加濃烈。

呵,因為有故土,遊子才不會孤獨。故土,在我心中永遠是一杯温馨的美酒,永遠是我魂牽夢繞的根。

我是風箏,故土就是那不能割捨的生命之弦。

二、今年三十未回家

俗話説:風雪不攔路。可今年春節前幾場煩人的雪,確實阻斷了我回家的路。

生活和工作的疲憊,使得詛咒的病菌趁虛而入,竟突然放平了我這個心寬體胖之人。大年三十,已輸液三天的我,躺在小區診所的病牀上,窗外紛紛揚揚的雪花,攪亂了一顆焦灼的心。

按鄉俗今天應是回家祭母的日子。從第一天輸液那天起,我就暗自祈禱,圓我回家給母親上墳的夢。

這次感冒實在厲害,輸液三天仍咳嗽不止。無望的我輾轉反側,不安地望着茫茫的天空,忍受着思念的煎熬。

原想,找輛車子,拉上孩子,一來上墳,二來看看久違了的鄉親。可細細想來,大年三十給辛苦了一年的司機添麻煩,施難於人,這個人情太貴重了。人情象存款,而我恰恰是個“守財奴”,善於存儲,從來捨不得輕易支取。於是,就想花幾十塊錢打個的。可偏偏大雪使得“的哥”難求,往日見你就特別親熱的“的哥”委婉地用笑臉給了我一個難言的無奈。大雪給出租車帶來了財運,誰願往鄉下跑不掙錢的買賣?

躺在病牀上,真正體驗了弱者的孤獨、悲哀與無助。單位同事來看望,也絲毫沒有了卻心中的煩躁,出於禮節上的寒喧,也只能勉強地罩上苦笑的面具。畢竟診所不是待客的地方,目送走客人,看着輸液管裏嘀嗒的藥滴,心隨之震撼。只盼快快輸完,登上樓頂,遙望家鄉屬於母親的那片充滿親情的天┅┉

液輸完了,思情未了。

妻子倒是比我有辦法。一個電話,找到了鄉下的姐姐,使得姐姐冒雪代我給母親上了一個墳。

心願了卻,但依然沉重。

感謝上帝賜予我一個善良賢惠的妻子。雖然她過日子有些“摳門”,而每逢給母親上墳的日子,買冥幣,張羅供品,從不吝嗇。冥品都狠時髦,讓儉樸一生的母親,也享受享受現代生活。我想,若真有靈性,母親應該得到安慰吧。心細也許是女人的本能,妻子已將祭奠母親的日子刻在了骨子裏,嚴肅地作為一種不可懈怠的責任,並悄然地影響着孩子。女兒儘管沒有見過奶奶,但幼小的心靈也因此感悟到了虔誠。

往年的三十,妻子陪我回家祭奠母親。曠野無墳,一掛鞭炮,幾顆糖果,一盤餃子,幾個鮮果,代表的是一顆孝心。劃一個十字,點上紙錢,和母親嘮叨幾句話,只希望母親在天有靈,能夠理解兒子的心情。

其實,祭奠先祖,是一種民俗,確切地説更是一種文化。無論是否承認,這種文化總比瘋狂至極的在燈紅酒綠中喪志喪德的紈絝“文化”要高尚許多,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的確象徵了民族精神的延續。

屈指數來,母親已故去29個年頭。近三十年來,只有上墳的日子,我才能夠享受到做兒子的幸福,也只有用這種方式,才能履行我做兒子的權利。

今年三十沒回家,無名的遺憾與委屈心頭翻湧,思母之情久揮不去。

祭奠母親,懷念母親,是世世代代兒女的純情。母親用傳遞血的方式為生命接力。作為自然的生命可以消失,只有母親給予的血脈,會一代一代永遠流淌下去,人類長河才因此而滾滾向前,生生不息。

多情的雪花——請捎去我對母親的思念!

三、鄉情

關於年三十的話題猶如塵封古酒,臘月的鞭炮就是啟封的契子。每當年三十,總會給我留下難以忘懷的故事,這些故事總是與母親有關。《故土》、《今年三十未回家》以及筆下的《鄉情》成為我的思母三疊。

今年三十,是這個無雪的冬季給我們的特殊禮物,暖陽高照,使得人們過早的享受到了春天。早晨起來,明媚的陽光透過陽台,照進了心扉,窗外清脆的鞭炮給人送來了辭舊迎新的好心情。

摩托車拖着我和妻子踏上了祭奠母親的路。由於工作的變動,今年只匆匆地回過兩、三次家。一次是清明節,一次是母親的祭日。偶爾打開電視,費翔那首《故鄉的雲》,令我陶醉、令我心碎,勾起我許許多多難以忘懷的童年往事,想起了過早離去的母親,想到了一起長大的同輩們,想到了那些時常讓我掛心給我關愛的鄉親。

今年是母親去世的第30個年頭。30年前母親去世的時候,姐姐16歲,我8歲,妹妹才5歲。如今我們都已成家立業,姐姐的家離我們村只有1公里的路程,妹妹家在30多裏外的縣城,平日見面的機會不多,可每逢上墳的日子,也就是我們姐弟團圓的時刻。自從搬家到了市裏,家已不是個家了,每逢上墳的日子,姐姐家就成為我們姐弟團聚的地方。

日月如梭,轉眼搬家到市裏已經4個年頭。踏上回家的路,依然那樣的親切。新修的、寬敞的公路,使得回家的路縮短了許多。公路兩側蓋起的嶄新的、裝修體面的門市,像是播下的希望種子,展示着勃勃生機。

雖然我一年回家次數屈指可數,但是妻子個把月回家看看似乎成了慣例,最動聽的是妻子關於鄉親的講述,就像品味鄉親們送的玉米麪和新鮮的蔬菜那樣沁人心肺,像齟爵兒時的葱花餅那樣有滋有味,鄉親們的喜怒哀樂竟使我激動的徹夜難眠。凝重鄉情,依然牽掛我心。

回家的路總是讓我感動。摩托車剛剛駛出市,感到車輪有點氣虧。便來到離家還有十幾裏的一村頭摩托車維修部,雖然是大年三十,生意依然紅火。是啊,富裕了的鄉親們在蓋起了明光瓦亮的房子,修繕了原來下雨滿地泥,晴天黃土飛的街道,摩托車格外地多了起來。於是,有眼光的人們便開起了修理摩托車、汽車的鋪子,生意的'火爆都寫在了老闆那喜興的臉上。

老闆熱情地將氣桶遞給我們:“委屈一點吧,氣泵壞了”。

打完氣,我拿出錢來向老闆問道:“師傅,多少錢啊?”

“算了,大過年的,拿什麼錢啊!”老闆一臉的真誠。許久沒有聽到的親切的聲音,使我感到了鄉情的純樸、厚重。

猶如歸來遊子,進村是不敢上車的。笑容可掬的鄉親們忙着過年的準備,我激動地和他們打着招呼,“過年回來嗎?”“中午到我這兒吃飯”,聽着親切、淳樸鄉音,只覺得眼簾發酸,不敢大聲地説話,唯恐那眼淚被震了下來。

因為家裏只有幾個叔伯哥哥,哥哥的家便是我落腳的地方。嫂子是個迷信而心細的人,每當上墳的時候都會囑咐我們從墳上回來不要馬上回家,唯恐招惹鬼神引來麻煩。

照例,我和妻子買上供品和一大捆冥幣,在沒有墳丘的曠野裏,大約選了個地方,便與母親嘮叨幾句話語,燃燒的冥幣竄動着火舌,映照着妻子的臉,紙灰騰起老高老高的,在空中盤旋。妻子邊嘮叨着邊用木棍挑起紙錢,好讓冥幣充分燃燒,煙火薰嗆的眼睛浸着淚花。對着煙火,妻子不停地囑咐母親生活不要太吝嗇,該買的買,該花的花。母親在世的時候,父親在遙遠的南方鐵路工程局上班,一年只有一次探親的假期,母親拉扯着我們三個孩子,艱難地過着日子,父親的工資除了支付必要的生活費之外,還要交生產隊工分的虧空,儘管如此,母親還是在牙縫中積攢了部分錢,為少小的我們編織着希望。今天,兒女們都過上了好日子,可母親……,難道這就是命運嗎?看着充騰上天的紙灰,我禁不住熱淚橫流。暮然間,想起了余光中用真情書寫的詩歌:“孃親是一座矮矮的墳塋,母親在裏頭,我在外頭”。

母親去世後,姐姐那稚嫩的肩上過早地扛起了這個破舊的家,姥姥也撇下家中的事情,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是伺候我們。沒有母親的孩子叫人憐憫,沒媽的孩子像棵草,母親剛剛去世的時候,多少次從夢中相見,多少次從夢中哭醒。記得高中的時候,正是母親祭日,我上完墳去學校上學,到學校後我頭也不抬地趴在桌子上將對母親的思念寫了下來,語文老師尹輝深深地被我的思母之情所感動,在徵得我同意後,幾個同學傳看後無不流下了熱淚。

三十年歲月,三十年的思念,都化作了這充騰和盤旋於天際的紙灰,。

由於一個冬天沒有下雪,鄉間土路沉積了厚厚的塵土,也許是大年三十的緣故,路上行人稀疏,偶爾有車輛駛過,塵土瀰漫,遮天蔽日。回到村上,我和妻子像個土人,但看到鄉親那親切的面孔,心裏的喜悦始終掛在臉上。

失去母親後的生活,我們感受着鄉親們的憐憫、寬容與關愛。雖然有許許多多的不盡人意,雖然生活讓我們過早地品驗着艱辛,如同三棵幼苗,儘管出生在貧瘠的土地上,鄉親們的浩蕩情懷,依然滋潤着我們成長的年輪。

童年的我和夥伴們生活充滿頑皮,記得那年我和同伴為了給家裏減輕生活負擔,到村北林地掰披畦柳枝丫,換取點零花錢。其實,那些畦柳是需要修理的,而我們在掰披畦柳枝丫時的無所顧忌,往往會使柳林一片狼藉,影響到畦柳的長勢。看林的李偉是村裏一個名望高的老人,認真負責實在讓我們無從下手。因此,我們幾個分成兩班,一組故意吸引老人的注意,另一組則趁機鑽進柳林……。當行動敗露以後,其他的孩子不免捱了家人的板子和老師的訓斥,而老師對我的寬容更讓我感到愧疚,正是這種愧疚感成為我與鄉親與故土的特殊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