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正直剛強的精神文化的繼承和闡釋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92W

我認識喬忠延老師,是在河北省長壽村“山水文化研討筆會”開始的,在這之前,喬忠延老師的名字對於我是如雷慣而耳,早知道他曾在《中國作家》、《當代》、《中華散文》、人民文學等出版社出版散文集《遠去的風景》、《荒疏的風景》等專著20部。散文《打春》被選入20XX甘肅省中考語文閲讀題。20XX年出版的《山西古戲台》一書,被《文藝報》20XX年5月23日列入圖書排行榜,正在熱銷……

正直剛強的精神文化的繼承和闡釋散文

和喬老師相處的時間不長,但他留給我沒有一點大作家的架子,平和近人的印象卻很深。他除了向我們傳藝散文的寫作技巧,談的最多的還是民生問題和民族精神等,這些問題似離散文有點遠距,但實質又是相當接近。我知道,一個着重以寫傳統散文的散文家,是不可能離開自己生活的地域。作為寫作的根,在喬老師的作品裏,描寫最多的就是山西的當地生活,而且總是力圖調用“以小見大”的筆格,通過局部來表達全體;再就是想通過具體的生活景象來展示一種民族的精神。在河北長壽村筆會上,他就向我們談到了他的父親——一個令人尊敬的個性老人。喬老師談了老人的許多生活細節,對於父親充滿了景仰。我是理解他的,作為一個作家,一個男人,父親對於他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不僅僅是一個親情的符號,還是一個文化的符號;因為來自父親的精神影響,是可以左右一個人的精神生活。

喬忠延老師的作品對於我來説,就像是一座散文大山,想解讀喬忠延老師的作品,對於我來説是很艱鉅的,説是一次極限挑戰也不為過,所以我不敢輕易涉足。可是當我讀到了他在長壽村向我們談過構思,眼前已經是散文佳作,作為特別推薦發表在《山西文學》上的《父親是棵刺》時,我腦子裏的讀評神經像被上緊了發條,總是不肯停歇。幾經思量,終於下決心給老師寫下這個解讀,算是對讀者做一個導讀吧。我把喬忠延老師的《父親是棵刺》作為兩部分來分析,即它的敍事特點與結構特點。

一、敍事特點

喬老師寫父親的基本藝術和現實手法就是敍事,通過日常生活裏幾件平平常常的事情有機連綴,漸漸地展開了父親獨特性格的舞台,同時也展開父親豐富的性格空間。散文的敍事不同於小説,在喬忠延作品有着成熟的把握,他不是那種有頭有尾地敍述故事,而是尋找最能表現父親“刺”的個性閃光片段。文章開頭“我要寫的父親,當然是我的父親,不能像小青年過聖誕節,硬對着老外的牌位祭祀狂歡。我挖空心思給父親找到了一種極為相近的意象,然而,不僅不高不大,甚至渺小的有些氣人,因為我覺得父親是一棵刺。”這幾句話,自然埋下了“以小見大”的伏筆,而且是重重的一個伏筆,緊扣着全文。

“刺是鄉間的.野物……刺是植物護衞自身的武器,以保自己的春花變成秋果。”“將野刺割了回來,栽成圍欄,叫做籬笆。這樣的籬笆,不僅野獸不敢侵擾,就是鳥人也畏避不近。因而,有人用刺扎牆,就有人用刺扎門。古詩云,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其實,那柴門就是刺門,鄉村人習慣叫刺扎門。我將父親視作一棵那門上、牆上的利刺,實在有些欠妥。顯然,這樣作比與國人光門耀祖的傳統落差太大。但是,不這樣我又覺得有負父親要我誠實做人的家訓,因此只好冒着被人在背後戳脊梁骨的風險如實道來。”這幾句話雖然只是給刺是定位介紹,可又何嘗不是在描述父親呢。這樣的借喻比直白描寫更能襯托父親形象。

喬老師在寫父親找他的把兄弟賣豆腐,在豆腐坊遇到不平的事情,村警在抓外鄉人豆腐三的公差,很蠻橫,打了豆腐三不説,還要氣勢洶洶地砸窯。這個時候,父親衝上來了,只見他“一叉腰橫在了他和豆腐三中間。社保正要掄臂,長英已掂起了燒火棍。見勢不妙,社保灰頭灰腦地溜了。溜到門口,撂下一句:‘等着瞧!’”這個引我們進入《父親是根刺》的整個片段,全是在動態中進行,用動作組成了父親的“刺”的個性。

喬忠延老師寫父親與眾多人寫父親不同的亮點是“以小見大”的平實,所以他並沒有重心講故事,也沒有重心在情節上,只是展現父親“刺”個性的精彩片段。

在本散文的“之二”中,父親為了村裏的兩個年輕人自由戀愛,管了他們之間的事情,而姑娘的父親王福就不幹了,記了恨。父親不管這個,在得以鄉長的支持下,幫助兩個年輕人成婚。可是,姑娘的父親王福破口大罵,“王福沒了招,氣脹了肚子,憋紅了臉,也不敢把鄉長怎麼樣。可這一肚子氣總得放呀,接親的人馬一走,鄉長當然也走了,王福張口就罵上了,不罵村長,更不罵鄉長,句句衝着我家的門。罵得那個難聽呀,讓聽到的人都説王福老漢咋不説人話?”所以“父親這棵刺紮了王福,可也被王福這刺紮了個夠嗆。”但是,父親畢竟幫助了這對相愛的年輕人成婚了,做了件大好事,就沒有計較王福罵街,足見父親的度量之大也!

在文章“之三”裏,喬老師寫父親的品行漸漸地深入了,因為父親的正義感不僅僅在幫助外鄉人,“這一回,父親的胳膊肘彎得更厲害,連本家人也不為了,衞護的是外姓人。”這次矛盾的雙方,一方是摘帽的“被管制分子”,另一方是自己的親侄媳,“父親便在這當口出了場。説出場不算準確,應該説是亮相。父親已在吵嚷聲初起時就出場了,出場的人很多,左鄰右舍都被這吵嚷聲驚來了。”“你犯哪門子混?明明是你娃的過,吵人家老二什麼?房基壞了能重修,你慣壞了娃能重來嗎?”最後,侄媳被父親訓斥回了她自己的家,父親向理不向人的品性閃出了光華。

在文章“之四”裏,喬忠延老師寫父親和父親的父親——喬老師的爺爺在遛彎的時候,遇到的大沿帽扣押賣菜女孩車子,父親照樣不顧六十歲的年紀挺身而出,只見他“一把奪過了大沿帽手中的票本。見這邊事緊,奪車的人鬆了手全圍過來。”他指着大沿帽説“有種的往這兒來!可惜你那小命換這條老命不合算!”就這樣鎮住了大沿帽,並且跟着大沿帽,去了工商所。

四個片段,四件小事,實實在在的傳統散文裏的“敍事散文”。整個的事情都發生在山西鄉村的大地上,雖然已經是“過去時態”的事情,卻是真實地存在過着。喬忠延老師在藝術表達上,不玩抽象,也不玩“現代”,而是紮紮實實地寫着鄉村發生的真實的原形事情,以及藴涵在事件中的民間正氣。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我們這個民族雖然受幾千年封建管制的影響,已是奴性生根,但向來不缺“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窮不能欺”的傳統品格,這樣的傳統品格對於封建專制構成反動,使那些大大小小為非作歹的人,總是有些心怕。這樣的正氣發生在少數人身上,顯得與當時的時代不太調和,但是少數人身上體現的品質,往往代表了將來的光明的走向,已經沉澱成為歷史的文化內容。

二、結構特點

喬忠延老師《父親是根刺》這一作品,在結構上特意安排了開頭的“意象”。“意象”有點像是小説裏的引子,又不是引子,而是用幾乎是抒情化的語言介紹了鄉下的“刺”,如描寫到“刺是鄉間的野物,田角溝邊多的是茹茹刺、酸棗刺,還有我們曾經在歌聲中要披荊斬棘的那種棘棵刺。”他不僅僅用説明文的形式介紹了“刺”,而且介紹了“刺”的功用“刺是植物護衞自身的武器,以保自己的春花變成秋果。”然後帶出散文將要書寫的人物——父親,父親是棵刺!

喬老師這篇《父親是棵刺》全文4300來字,不算短也不算長,他有充分的空間來佈置他的散文結構。他是分了四段來介紹父親的基本品行,分別用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的小節號,各個小結之間是有機配合的,看似不經意,其實四個小節之間有由淺入深的層次感,尤其是結尾“鎖定”,把父親的“柔軟的刺”的性格特點陡然昇華,讓讀者感受到了立體化的父親,對於“硬”和“軟”之間的辨證關係也更清晰了,同時對於“刺”的理解也更加豐富。

在整個結構佈置上,他強化了中心意象“刺”——這個“刺”成了整篇文一個源點。整個的散文結構呈現了爆炸型,就在這個源點爆炸,爆炸出各條線,各條線之間也沒有前因後果聯繫,而是在不同的空間豐富着“刺”的中心意象。這個“刺”的意象對於是文章的中心意象,對於人物品行來説就是精神內核。由點到線,再由線茂點,整個散文一氣呵成,不留斧痕,令人讚歎。在藝術表現上,我覺得喬忠延的這個作品有四個特點。

 (一)主題的隱藏性

這個作品雖然是直面農村現實,主題是弘揚一種堅持正義,不畏強悍的人文精神,可是作者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主題思想深深地隱藏了起來,這樣隱藏的結果比直抒胸臆更加有感染力,讓讀者讀而深思,浮想聯翩。讀者可以想到歷史的灰色,也能想到在當下人際關係應該迫切解決的問題。我們在電視新聞裏,在我們身邊的現實生活裏,經常可以看到人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人際關係,而抱打不平、敢於抗暴的人和事真是太少了……讀喬忠延老師的這個作品,就像是飲了一壺清香而淡雅的綠茶,讓人覺得性情在清清爽爽的心情中,對將來的世象堅定了信心。

 (二)是平實的鄉土語言

喬忠延老師的這個作品,寫的是土生土長的山西鄉下生活,自然用了是平實的鄉土語言“偏偏世上的事情就是這麼奇怪,你辦堂皇事想在眾人面前炫耀一下,可沒有一個人待見。而不想讓人看見的事兒,東躲西藏卻鑽了頭腦露了腚。”其中的“待見”和“腚”字,就很有鄉土色彩和特點的。

(三)是語言的冷幽默風格

在文章的開頭對於父親的介紹時候説“我將父親視作一棵那門上、牆上的利刺,實在有些欠妥。顯然,這樣作比與國人光門耀祖的傳統落差太大。”這就具有了幽默色彩,因為一般的作者寫到父親總是容易把父親寫的偉大,充滿了聖潔的光芒,這反而讓讀者不可信。喬老師寫了一個真實可信的父親,用了一個在農村中常常見,而在文學作品尚無看到過的意象“父親是棵刺”。再比如在之二里寫王福逮兔子,“接下來的事兒你肯定猜着了,王福沒有逮着兔子,卻逮着了比兔子還驚慌的荷花和水生。”喬老師從中省略了王福抓住荷花和水生時候的尷尬,用了這樣節儉筆墨來寫,留給了讀者處分地想象空間。他同時不乏幽默,用了幽默的語言對於農民生活的艱辛進行了諷喻“説什麼難聽話都可以,惟有這吃飽撐的不實事求是。那年頭別看村上移風易俗搞得滿有勁頭,可這吃飯多是飢一頓,飽一頓的。王福這話噎得父親夠嗆。”他並沒有直面去諷喻社會,卻是點到當時社會的落後簡陋的穴位。

(四)是氛圍的渲染強調現場性

比如之三裏寫到“侄媳環視一週,從那些眼光中讀出了孤立,頓時愣住了,愣得簡直不知該怎麼收這場了。時光就這麼靜寂,侄媳可能覺得鋒芒在背了,‘哇’——,大嚎一聲就向屋裏鑽去。”語言不多,卻是活靈活現。

喬忠延老師的父親就是這樣的人,他活着是一種“氣”。大一點説是一種氣節,小一點説是一種原則,做人不能沒原則,不能不認真,只有認真的民眾才會有活力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父親是中華民族的一員,他也許沒有意識地實現什麼“價值”,但是因為有一種原則,他就可以憑着一種直覺而做出一些“不合事宜”的事情。由此,我想到了喬忠延老師這篇散文對於當下民族道德重建具有相當的意義了。

喬忠延老師是富於寫作經驗的老作家,他寫父親,不僅寫“強”的那一面,而且寫到了父親的寧願吃虧的那一面,在文章的結尾“鎖定”裏寫了一個小事,寫了父親被一個前去參加高考的考生騎自行車撞掉了牙齒,並沒有計較考生的莽撞,反而唸叨着考生的考試結果。這個細節此地無聲勝有聲“不過,我忽然想到了刺扎牆,刺扎門,那物所以扎手是為了呵護內中的物什。進而想到,冷厲和温情恰是利刺的兩面,迎惡而刺,遇善而温,豈不正是刺的品格?我不再猶豫了,鎖定了本文的意象:父親是棵刺!”

謝謝喬老師為當代散文園地貢獻了一篇高質量的好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