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千年古塔話滄桑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2.54W

一、童年塔影

千年古塔話滄桑散文

三歲那年,爸爸將我帶到城裏上幼兒園。那時,媽媽還在老家教學,我們一家三口分居兩地,每隔兩個星期天,爸爸才帶我回老家,到媽媽教書的學校享受全家團聚的歡樂。幸福的日子總是很短暫,雙休日兩天我還沒有玩盡興,爸爸就拉着我上了去城裏的公共汽車。我哭着喊着鬧着要媽媽,可都無濟於事,最終還是和爸爸回到城裏,過起了兩個“和尚”的日子。因為爸爸睡覺前老給我講的故事,大都是從前有座山,山中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老和尚給小和尚講……所以,鄰居們就戲稱我們父子倆是“大和尚”和“小和尚”。

媽媽的吻,甜蜜的吻。不管爸爸怎麼哄我,給我買好吃的,買玩具,講故事,但我還是不由地想媽媽。為了哄我開心,如果雙休日不回老家的話,爸爸就會帶着我到處遊玩。他這一招很管用,好奇心和玩性很快就讓我忘記了想媽媽。

在我五歲那年的一天,鄰居裴阿姨帶着我的發小媛媛去看她姥爺。我正和媛媛玩得起勁,便嚷着也要去。時值九月,秋高氣爽,裴阿姨就説她們反正也沒有什麼正事,要不都帶着孩子玩去,相當於帶孩子進行一次秋遊。

我們剛走到大院,趙阿姨聽説我們去秋遊,也勾起遊興,就帶着已上幼師的女兒加入了我們秋遊的隊伍。

爸爸和裴阿姨分別騎着自行車帶着我和媛媛,趙阿姨母女各騎一輛自行車,一行六人,浩浩蕩蕩、説説笑笑就出發了。

媛媛姥爺在距市區不遠的安邑古鎮一家工廠當門衞。我們自行車隊伍一邊説笑,一邊賞景。大約行了一個多小時,就出了城。

此時天高雲淡,秋風送爽,公路兩邊樹木參天,田野瓜果葡萄飄香,水庫如鏡蟬聲四起,古鎮街衢縱橫交錯……我正新奇地看着,爸爸把車子停在一個小巷口,指了指前方讓我看。我看見在參差不齊的民房羣裏,隱約可見一座磚塔,它如鶴立雞羣,高高聳立。

爸爸對我説,看見那座塔了嗎?我説看見了,怎麼塔頂裂開了呢?爸爸説,這塔年代非常古老,經過多次地震,雖然塔頂震裂了,但裂而不倒。你看有多神奇?

我想要前去看塔,爸爸説,那塔看着近,其實還遠着呢。以後有機會再看吧。説着,我們就騎上車繼續向媛媛姥爺所在的廠裏走去。我坐在車上,還一直扭頭回望那裂了個大縫的磚塔。安邑塔塔頂裂縫、震而不倒,讓年幼的我感到它是那麼的神祕,心中居然產生了一種敬畏……

二、三訪古塔

自從那次安邑之行後,神奇的安邑塔便印在了我腦海裏。

日子平凡,時光匆匆。不知不覺,花開花落已八年。我從拿着玩具槍玩打仗遊戲、吃着“大大泡泡糖”看“動畫城”、騎着童車滿院瘋、搖着呼啦圈爭冠軍的玩童,到了聽着MP3聊QQ、上課忙裏偷閒看漫畫書、晚自習回來做家庭作業的中學生。

這八年,世界日新月異,城市發展迅速,生活普遍提高,人情卻不那麼厚重了。這八年來,媽媽也調到了市裏,我的個頭也快趕上了父親。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習壓力增大,青春逆反心增強,我的心裏想接受的東西很多,更新的也很快,拋棄過很多東西,割捨過很多東西,然而安邑古塔卻始終在我心裏佔有一席之地。

在我初一那年的十一假期,在我的要求下,爸爸媽媽帶我專程去尋訪安邑塔。這一次,我們近距離接觸了安邑塔。

我們進入安邑太平興國寺的大門,此時這裏景點還未形成氣候,我們進去時,管理人員也不給我們要門票,只告訴我們不能離塔太近,小心被塔頂掉落的磚砸傷。

我們走到距塔五、六米的地方,圍着塔細細地觀賞了起來。塔體的青磚,已被歲月風雨和黃土塵沙染成褐灰色,猶如歷經滄桑的老人,塵滿面,鬢如霜,給人灰頭土臉的感覺。塔高七、八十米,一條不小的裂縫從塔頂向下蔓延。

塔底部有一方門,旁邊有民國三十年立的一通碑,上面記着:興國寺塔“明嘉靖二十六年地大震,自頂裂至七級,縫寬尺餘;萬曆地震分而複合,可謂神矣。民國九年(1920)大地震,將塔尖搖落而塔之全身尚屬無恙”。我們自然是不能進塔門的,管理人員告訴我們,近年來,塔頂不斷有塔磚掉落,政府正計劃籌資對古塔進行修繕呢。

由於離塔太近,要看到塔頂的裂縫,我們只得向上仰視,脖子都仰得發酸。此時,我想起“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詩句。爸爸也説,距離產生美。看來此塔也是隻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我們還是在稍微遠點的距離欣賞吧。

爸爸又把我帶到七年前我們停車看塔的地方,以塔為背景給我留了個影。我感覺此時看到的古塔和七年前沒有什麼不同,而媛媛姥爺卻在幾年前去世了。我便有了物是人非、世事變遷的感歎。

高二和大一時,我又和同學先後來過安邑太平興國寺兩次,但都因裏面進行維修而謝絕參觀。我們只好圍着寺外街上轉着看塔,當然也會到我第一次看塔的地方駐足遠望。我望着高聳巍峨的古塔,回想起以前的許多往事和有關古塔的神奇傳説,便思接千載,感慨萬千。

三、古塔往事

安邑塔為八角形樓閣式磚塔,原有十三層,高八十餘米,現為十一層,高七十餘米。

古塔建於隋代,名曰“舍利塔”,應該是存放佛祖舍利的地方。到了唐朝武周時期,佛教興盛,各地大興土木修塔建寺。大概在這個時期,“舍利塔”更名為“南海觀音塔”。這其中還有一段流傳悠久的傳説佳話呢。

唐朝初年的一天,一個老婦人求見絳州府安邑縣縣令。這老婦人聲稱她是佛教信徒,看見治所內的“舍利塔”破損不堪,便提議對其修葺。此時,佛教進入鼎盛時期,就連皇帝都成了佛教的信徒,縣令怎敢怠慢?只是發愁銀兩不足,人手不夠。

老婦人聽後,主動請纓,由她招募修塔義工,並負責監督施工,只讓縣令將修葺的材料購置好即可。

之前,就有好多民眾要求維修古塔,但一則缺銀兩,二則嫌麻煩,縣令就一拖再拖。現在好不容易有人主動幫他打理,這猶如瞌睡給了枕頭,縣令欣喜萬分,便當即同意,立即授權。受苦受累的是老婦人和眾人,而功勞榮譽則是歸自己,他何樂而不為?縣令便很快安排人籌集到了銀兩,置辦好了建材。

老婦人便開始在鄉村招募義工,許諾凡來做義工者不僅能積善行德,而且每頓飯都能吃上香噴噴的餃子。起初無人相信,你一個婦道人家能有多少家底?這頓頓吃餃子還不把你吃窮了?所以,任憑老婦人如何挨家挨户地遊説,都無人蔘加。最後還是一個食不果腹的流浪漢當了義工,每天與老婦人一起上高爬下,砌磚抹灰。

不久,大家驚奇地發現,流浪漢果然每頓吃的都是餃子。要知道,在當時大多數平民家裏只有過年時才能吃上餃子啊!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於是,眾人便紛紛參加了修塔行列,每天都吃上了夢寐以求的餃子。人多力量大,修葺工程自然進展順利,很快便到了修塔收尾工程。

每天要做出百人吃的餃子,老婦人並不用人幫忙,而且從沒有延誤過開飯,她是如何做到的?在最後一天,一個好奇的義工在大家幹活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溜進平日裏老婦人強調閒人免進的廚房,想一探究竟。

呀!怎麼回事?都快開飯了,老婦人竟還雙腿盤起在蒲團上打坐。這義工心想,今天恐怕吃不上餃子了。他正準備溜走時,卻見老婦人用袖子一揮,鍋裏的沙泥頓時就變成了一大鍋香噴噴的餃子。

這位義工驚得下巴都差點掉了下來。他緩過神來,躡手躡腳地溜了出去。當老婦人端上熱氣騰騰的.餃子時,除了偷看的義工外,其餘人都津津有味地吃着餃子。偷看的義工想起在廚房看到的一幕,就怎麼也吃不下用泥沙變成的餃子,可他用手一個一個掰開餃子檢查時,卻分明都是香噴噴的肉餡。他終於忍不住了,就走到老婦人身旁説,你怎麼用泥沙變餃子呢——你到底是什麼人?!

天機不可泄露!老婦人對着那人嗔道。只見她神情並不慌張,口中唸唸有詞,又一腳將煮餃子用的鐵鍋踢向高空,那鐵鍋在空中翻了幾翻,竟不偏不倚地蓋在了塔頂。之後,她雙手合十,腳下立即騰起一朵五色祥雲,託着她升在半空中。只見她左手持如意寶瓶,右手拈楊柳淨枝,口中念道:修好舍利塔,功德自圓滿。福佑眾蒼生,永保四季安。

這時,眾人才知道,原來老婦人是觀音菩薩所化。後來,傳説那些修塔的義工全都昇天做了神仙。而偷看的義工因泄露天機,沒有做成神仙,但他因手指沾到了餃子而成為神指,其日後在鄉間開了一所推拿店,周圍百姓有個頭疼腦熱、腰痛腿痠、腸胃不適等病症,經他一番推拿,便疼痛頓消,健康如初。人們為了感念觀音菩薩的恩德,便把“舍利塔”改名為“南海觀音塔”。

雖然傳説不是史實,但值得回味的是,它反映了舊時百姓心中對積德行善、四季平安的期盼與願望。任何古蹟都是因為有文化而有價值,有故事而有看頭,有傳説而有神祕感,有傳奇色彩便更加增添了觀賞性和吸引力。

到了北宋時期,人們又以“南海觀音塔”為中心,修建了太平興國寺,此塔又更名為“太平興國寺塔”。太平興國,世人所願,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不過,當地人還是習慣將古塔稱為安邑塔。或許這樣的稱謂更親切、更自豪吧。

古塔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歲月風雨洗禮、自然災害破壞,特別是在明朝起,古塔歷經三次大地震,塔頂已經搖落,由原來的十三級降為了十一級,塔身也降為了七十餘米。不過頗為稱奇的是,明嘉靖地震使塔頂裂開一尺多的縫;萬曆地震中塔頂卻分而複合;在1920年地震中,塔尖搖落,裂縫直逼塔基。

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地震波及範圍廣,運城市震感強烈。有目擊者稱,地震時,安邑塔搖晃一分多鐘,塔頂有塔磚掉落,裂口處灰塵揚起。好在周圍沒人,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塔身也安然無恙。人們對安邑塔的堅強堅毅,又增添了幾分崇拜敬仰。

多次大地震,周邊民房坍塌無數,而安邑古塔雖然裂了合,合了裂,但始終沒有垮塌,至今依舊高聳入雲。它根植於河東這片熱土,鎮守在安邑興國寺內,見證着運城的發展,為人們實現太平興國的美好願望提供堅強的精神支撐。

遠遠望去,塔身裂成雙頭,像一對親兄弟,相守互望,和諧相處,相互鼓勵,共同堅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歎為觀止,無限敬仰。

四、古塔煥彩

古塔雖然裂痕明顯,灰塵滿面,但這些都是時代滄桑的見證,它的風采沒有因此遞減反而更加厚重。以前新建的“舍利塔”抑或因旺盛的香火、挺拔的建築、佛教活動的繁多而吸引着眾多善男信女、內外遊客,但現在的太平興國寺塔卻因經久不衰的傳説、震裂而不倒的傳奇以及太平興國的美好寓意,更能讓人砰然心動、無限嚮往。

古塔早已成為安邑的標誌性建築。“安邑有座塔,距天只有丈七八。”從這句順口溜中,便可感受到古塔在人們心中的高度和分量。在當地,你一説起安邑塔,那裏的人便如數家珍,都能給你講上個幾天幾夜。我想,這太平興國寺塔不僅是安邑人的驕傲,更是河東悠久歷史的見證和深厚文化的傳承。

遠看古塔,它蒼茫偉岸、獨立孤傲,一道巨大裂縫從塔頂向下裂開,好似盤古開天闢地的“傑作”,極像女媧補天留下的一根“撐天柱”,又宛若一條被禁錮在塔下的蒼龍直衝雲霄後的痕跡;近觀古塔,灰褐色的塔身簡約粗糲,普通樸實。塔上那上千個小方孔似乎在訴説着建塔時的艱辛,那風化剝落的疊澀塔檐似乎在向人們展示着大自然的威力。

塔身裂縫處,千載風吹雨打,黃沙塵土厚積,夾入沙塵裏的草籽便飛入高處,隨遇而安地生根發芽。人説高處不勝寒,看着塔頂裂縫處的幽幽芳草,我不得不佩服它頑強的生命力。

或許當年新建的“舍利塔”也有華麗的雕飾,精緻的斗拱,精美的塔身,但當年它的美是膚淺的、缺少內涵的,與如今它的這種歷史厚重美是無法媲美的,我想這就是殘缺美吧!從斷臂的維納斯到武則天的無字碑,再到蕭瑟敗落的大水法,美得讓人心跳加速、揪心牽腸,甚至將要窒息。

美與醜總是相伴相生的,禍與福總是相依相連的。太美的東西容易勾起人們的佔有慾,如人們見了可愛的小孩總想在他臉上摸一下,看見漂亮的花朵就有采摘的想法,看見心儀的衣物就有購買的慾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不為過。但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君子愛美也要行之有度,否則,慾望膨脹、貪心過度,就會危害社會,也葬送了自己。這不,古塔除了歷經歲月風雨的侵蝕和自然災害的侵襲,還要遭受一些人為的破壞。

因安邑塔原名為“舍利塔”,再加上民間流傳的建塔傳説和裂而不倒的傳奇,人們便紛紛猜測塔下一定有什麼鎮塔之寶,於是一些心術不正之人就打起了盜塔主意。據説,前幾年,安邑鎮來了兩個外鄉人,以做蜂窩煤為由租下了古塔附近的一家小院。可是讓人奇怪的是,這兩人住進這個小院後,從不和鄰里説話拉家常,平時大門緊閉,小院也聽不見做蜂窩煤的動靜。

因為安邑鎮的人們視古塔為自己的命根子,也認為是安邑鎮的護身符,它要遭到破壞,恐怕整個安邑鎮都會遭殃。所以人們保護古塔的意識和責任都非常強。由於小院離古塔較近,人們便懷疑這兩個行為可疑的人,於是便報了警。果然,警察破門而入進行檢查時,發現這兩個人在小院挖了一個地道,地道的方向正衝着古塔。如果不是人們及時報警,警察迅速抓獲兩個盜塔賊,古塔就會遭到重大的人為破壞。我想,這大概也是菩薩在冥冥之中的護佑吧。

可喜的是,2012年,當地黨委政府順應人民的期盼,將古塔修復列為文化興市戰略的一項重要工程,總投資六百多萬,對古塔進行全面修葺。將於2014年10月完成修復工程,向遊人開放。我相信,修復後的太平興國寺塔,將會重新以當年的神采展現在世人面前。

文章最後,謹以一首七律來表達我的心聲:

古塔千載話滄桑,風雨侵蝕遍體傷。

歷經三震而不坍,矗立百世竟無恙。

經典神話家家傳,太平興國代代唱。

祈願修葺本來面,舊寺新顏煥祥光。